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
關燈
小
中
大
百戶,進爵為燕郡公,诏贈其父僧安為幽州刺史。
尋兼尚書左仆射,慰勞幽州流民于濮一陽一、頓丘,因率民北還。
與都督侯淵等讨葛榮餘一黨一韓婁,滅之于薊。
仍厘州務,加車騎将軍,又為幽、平、營、安四州行台。
及爾朱榮死,莊帝幽崩。
靈助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謂方術堪能動衆。
又以爾朱有誅滅之兆,靈助遂自号燕王、車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大行台,為莊帝舉義兵。
靈助馴養大一鳥,稱為己瑞,妄說圖谶,言劉氏當王,又雲“欲知避世入鳥村”。
遂刻氈為人象,畫桃木為符書,作詭道厭祝之法。
民多信之。
于時河西人纥豆陵步籓舉兵一逼一晉一陽一,爾朱兆頻戰不利,故靈助唱言:“爾朱自然當滅,不須我兵。
”由是幽、瀛、滄、冀之民悉從之。
從之者夜悉舉火為号,不一舉火者諸村共屠之。
以普泰元年三月,率衆至博陵之安國城,與叱列延慶、侯淵、爾朱羽生等戰,戰敗被擒,斬于定州,傳首洛一陽一,支分其體。
初,靈助每雲:“三月末,我必入定州,爾朱亦必滅。
”及将戰,靈助自筮之,封成不吉,以手折蓍,棄之于地,雲“此何知也。
”尋見擒,果以三月入定州,而齊獻武王以明年閏二月破四胡于韓陵山,遂滅兆等。
永熙二年,贈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幽瀛冀三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刺史,谥曰恭。
子宗輝,襲,興和中開府,屬齊受禅,例降。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一陽一人。
六世祖瓊,字孟琚,晉馮翊太守,善蟲篆、诂訓。
永嘉大亂,瓊棄官西投張軌,子孫因居涼土,世傳家業。
祖強,字文威,太延五年,涼州平,内徙代京。
上書三十餘法,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由是擢拜中書博士。
卒,贈敦煌太守。
父紹興,高允奏為秘書郎,掌國史二十餘年,以謹厚稱。
卒于趙郡太守。
式少專家學。
數年之中,常夢兩人時相教授,乃寤,每有記識。
初拜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禦史,尋除殄冠将軍、符節令。
以書文昭太後尊号谥冊,特除奉朝請,仍符節令。
式篆體尤工,洛京宮殿諸門闆題,皆式書也。
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曰: 臣聞庖義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龜策彰其彩。
古史倉颉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迹,别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維事。
宣之王庭,則百工以叙;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悉殊倉氏矣。
故《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
蓋是史颉之遺法也。
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即謂之《籀書》。
至孔子定《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蠲罷不合秦文者。
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澳,所謂小篆者也。
于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趣約易,始用隸書。
古文由此息矣。
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
故秦有八矣。
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
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早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尉律學,複教以籀書,又習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
吏民上書,省字不正,辄舉劾焉。
又有草書,莫知誰始,考其書形,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
孝宣時,召通《倉颉》讀者,獨張敞從之受。
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說文字于未央宮中,以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
及亡新居攝,自以應運制作,使大司空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
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即前代之古文矣。
後漢郎中扶風曹喜号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一精一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賈逵修理舊文。
殊藝異術,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國者,一靡一不悉集。
逵即汝南許慎古文學之師也。
後慎嗟時人之好奇,歎儒俗之穿鑿,惋文毀于譽,痛字敗于訾,更詭任情,變亂于世,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屬,包括六藝群書之诂,評釋百氏諸子之訓,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
可谡類聚群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
左中郎将陳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诏于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
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于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于文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許慎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矣。
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時,博古開藝,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一精一究閑理,有名于揖,以書教諸皇子。
又建《三字石經》于漢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複宣。
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
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衛觊二家,并号能篆。
當時台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鹹傳之子孫,世稱其妙。
晉世義一陽一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許慎《說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
忱弟靜别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間讀楚、夏,時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
俗學鄙習,複加虛巧,談辯之士,又以意說,炫惑于時,難以厘改。
故傳曰,以衆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兒為,神蟲為蠶,如斯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
凡所關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文字者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舊史而不敢穿鑿也。
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兄應元俱受學于衛觊,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之誼,當時并收善譽,而祖官至太子洗馬,出為馮翊郡,值洛一陽一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篆八體之法,明蒙褒錄,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業。
暨臣闇短,識學庸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
但逢時來,恩出願外,每承澤雲津,廁沾漏潤,驅馳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罷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辄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爰采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皆以次類編聯,文無複重,糾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隸諸體,鹹使班于篆下,各有區别。
诂訓假借之誼,佥随文而解;音讀楚、夏之一聲,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則阙如也。
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同文官之域,典書秘書。
所須之書,乞垂敕給;并學士五人嘗習文字者,助臣披覽;書生五人專令抄寫。
侍中、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評議疑隐,庶無纰缪。
所撰名目,伏聽明旨。
诏曰:“可如所請,并就太常,冀兼教八書史也。
其有所須,依請給之。
外目待書成重聞。
” 式于是撰集字書,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體依許氏《說文》為本,上篆下隸。
又除宣威将軍、符玺郎,尋加輕車将軍。
正光中,除骁騎将軍、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疑。
四年卒,贈右将軍、巴州刺史。
其書竟未能成。
式兄子征虜将軍順和,亦工篆書。
先是太和中,兗州人沈法會能隸書,世宗之在東宮,敕法會侍書。
已後隸迹見知于闾裡者甚衆,未有如崔浩之妙。
周澹,京兆鄠人也。
為人多方術,尤善醫藥,為太醫令。
太宗嘗苦風頭眩,澹治得愈,由此見一寵一,位至特進,賜爵成德侯。
神瑞二年,京師饑,朝議将遷都于鄴。
澹與博士祭酒崔浩進計,論不可之意,太宗大然之,曰:“唯此二人,與朕意同也。
”诏賜澹、浩妾各一人,禦衣、襲,絹五十匹、綿五十斤。
泰常四年卒,谥曰恭。
時有河南人一陰一貞,家世為醫,與澹并受封爵。
清河李酒亦以善钅鹹見知。
子驢駒,襲,傳術。
延興中,位至散令。
李修,字思祖,本一陽一平館陶人。
父亮,少學醫術,未能一精一究。
世祖時,奔劉義隆
尋兼尚書左仆射,慰勞幽州流民于濮一陽一、頓丘,因率民北還。
與都督侯淵等讨葛榮餘一黨一韓婁,滅之于薊。
仍厘州務,加車騎将軍,又為幽、平、營、安四州行台。
及爾朱榮死,莊帝幽崩。
靈助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謂方術堪能動衆。
又以爾朱有誅滅之兆,靈助遂自号燕王、車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大行台,為莊帝舉義兵。
靈助馴養大一鳥,稱為己瑞,妄說圖谶,言劉氏當王,又雲“欲知避世入鳥村”。
遂刻氈為人象,畫桃木為符書,作詭道厭祝之法。
民多信之。
于時河西人纥豆陵步籓舉兵一逼一晉一陽一,爾朱兆頻戰不利,故靈助唱言:“爾朱自然當滅,不須我兵。
”由是幽、瀛、滄、冀之民悉從之。
從之者夜悉舉火為号,不一舉火者諸村共屠之。
以普泰元年三月,率衆至博陵之安國城,與叱列延慶、侯淵、爾朱羽生等戰,戰敗被擒,斬于定州,傳首洛一陽一,支分其體。
初,靈助每雲:“三月末,我必入定州,爾朱亦必滅。
”及将戰,靈助自筮之,封成不吉,以手折蓍,棄之于地,雲“此何知也。
”尋見擒,果以三月入定州,而齊獻武王以明年閏二月破四胡于韓陵山,遂滅兆等。
永熙二年,贈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幽瀛冀三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刺史,谥曰恭。
子宗輝,襲,興和中開府,屬齊受禅,例降。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一陽一人。
六世祖瓊,字孟琚,晉馮翊太守,善蟲篆、诂訓。
永嘉大亂,瓊棄官西投張軌,子孫因居涼土,世傳家業。
祖強,字文威,太延五年,涼州平,内徙代京。
上書三十餘法,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由是擢拜中書博士。
卒,贈敦煌太守。
父紹興,高允奏為秘書郎,掌國史二十餘年,以謹厚稱。
卒于趙郡太守。
式少專家學。
數年之中,常夢兩人時相教授,乃寤,每有記識。
初拜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禦史,尋除殄冠将軍、符節令。
以書文昭太後尊号谥冊,特除奉朝請,仍符節令。
式篆體尤工,洛京宮殿諸門闆題,皆式書也。
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曰: 臣聞庖義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龜策彰其彩。
古史倉颉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迹,别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維事。
宣之王庭,則百工以叙;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悉殊倉氏矣。
故《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
蓋是史颉之遺法也。
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即謂之《籀書》。
至孔子定《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蠲罷不合秦文者。
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澳,所謂小篆者也。
于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趣約易,始用隸書。
古文由此息矣。
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
故秦有八矣。
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
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早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尉律學,複教以籀書,又習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
吏民上書,省字不正,辄舉劾焉。
又有草書,莫知誰始,考其書形,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
孝宣時,召通《倉颉》讀者,獨張敞從之受。
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說文字于未央宮中,以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
及亡新居攝,自以應運制作,使大司空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
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即前代之古文矣。
後漢郎中扶風曹喜号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一精一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賈逵修理舊文。
殊藝異術,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國者,一靡一不悉集。
逵即汝南許慎古文學之師也。
後慎嗟時人之好奇,歎儒俗之穿鑿,惋文毀于譽,痛字敗于訾,更詭任情,變亂于世,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屬,包括六藝群書之诂,評釋百氏諸子之訓,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
可谡類聚群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
左中郎将陳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诏于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
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于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于文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許慎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矣。
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時,博古開藝,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一精一究閑理,有名于揖,以書教諸皇子。
又建《三字石經》于漢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複宣。
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
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衛觊二家,并号能篆。
當時台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鹹傳之子孫,世稱其妙。
晉世義一陽一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許慎《說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
忱弟靜别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間讀楚、夏,時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
俗學鄙習,複加虛巧,談辯之士,又以意說,炫惑于時,難以厘改。
故傳曰,以衆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兒為,神蟲為蠶,如斯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
凡所關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文字者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舊史而不敢穿鑿也。
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兄應元俱受學于衛觊,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之誼,當時并收善譽,而祖官至太子洗馬,出為馮翊郡,值洛一陽一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篆八體之法,明蒙褒錄,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業。
暨臣闇短,識學庸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
但逢時來,恩出願外,每承澤雲津,廁沾漏潤,驅馳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罷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辄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爰采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皆以次類編聯,文無複重,糾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隸諸體,鹹使班于篆下,各有區别。
诂訓假借之誼,佥随文而解;音讀楚、夏之一聲,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則阙如也。
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同文官之域,典書秘書。
所須之書,乞垂敕給;并學士五人嘗習文字者,助臣披覽;書生五人專令抄寫。
侍中、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評議疑隐,庶無纰缪。
所撰名目,伏聽明旨。
诏曰:“可如所請,并就太常,冀兼教八書史也。
其有所須,依請給之。
外目待書成重聞。
” 式于是撰集字書,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體依許氏《說文》為本,上篆下隸。
又除宣威将軍、符玺郎,尋加輕車将軍。
正光中,除骁騎将軍、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疑。
四年卒,贈右将軍、巴州刺史。
其書竟未能成。
式兄子征虜将軍順和,亦工篆書。
先是太和中,兗州人沈法會能隸書,世宗之在東宮,敕法會侍書。
已後隸迹見知于闾裡者甚衆,未有如崔浩之妙。
周澹,京兆鄠人也。
為人多方術,尤善醫藥,為太醫令。
太宗嘗苦風頭眩,澹治得愈,由此見一寵一,位至特進,賜爵成德侯。
神瑞二年,京師饑,朝議将遷都于鄴。
澹與博士祭酒崔浩進計,論不可之意,太宗大然之,曰:“唯此二人,與朕意同也。
”诏賜澹、浩妾各一人,禦衣、襲,絹五十匹、綿五十斤。
泰常四年卒,谥曰恭。
時有河南人一陰一貞,家世為醫,與澹并受封爵。
清河李酒亦以善钅鹹見知。
子驢駒,襲,傳術。
延興中,位至散令。
李修,字思祖,本一陽一平館陶人。
父亮,少學醫術,未能一精一究。
世祖時,奔劉義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