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谧 鄭修
關燈
小
中
大
圖》說扆制曰:“縱廣八尺,畫斧文于其上,今之屏風也。
”以八尺扆置二尺之間,此之叵通,不待智者,較然可見矣。
且若二筵之室為四尺之戶,則戶之兩頰裁各七尺耳,全以置之,猶自不容,矧複戶牖之間哉?其不然二也。
又複以世代檢之,即虞夏尚樸,殷周稍文,制造之差,每加崇飾。
而夏後世室,堂修二七,周人之制,反更促狹,豈是夏禹卑宮之意,周監郁郁之美哉?以斯察之,其不然三也。
又雲“堂崇一筵”,便基高九尺,而壁戶之外裁四尺五寸,于營制之法自不相稱。
其不然四也。
又雲“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而複雲“凡室二筵”,而不以幾。
還自相違,其不然五也。
以此驗之,記者之謬,抑可見矣。
《盛德篇》雲:“明堂凡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上員下方,東西九仞,南北七筵,堂高三尺也。
”餘謂《盛德篇》得之于戶牖,失之于九室。
何者?五室之制,傍有夾房,面各有戶,戶有兩牖。
此乃因事立則,非拘異術,戶牖之數,固自然矣。
九室者,論之五帝,事既不合,施之時令,又失其辰。
左右之個,重置一隅,兩辰同處,參差出入,斯乃義無所據,未足稱也。
且又堂之修廣,裁六十三尺耳。
假使四尺五寸為外之其,其中五十四尺便是五室之地。
計其一室之中,僅可一丈,置其戶牖,則于何容之哉?若必小而為之,以容其數,則令帝王側身而入,斯為怪矣。
此匪直不合典制,抑亦可哂之甚也。
餘謂其九室之言,誠亦有由。
然竊以為戴氏聞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弗見其制,一靡一知所置,便謂一室有四戶之窗,計其戶牖之數,即以為九室耳。
或未之思也。
蔡伯喈漢末之時學士,而見重于當時,即識其修廣之不當,而必未思其九室之為謬,更修而廣之,假其法像。
可謂因僞飾辭,順非而澤,諒可歎矣。
餘今省被衆家,委心從善,庶探其衷,不為苟異。
但是古非今,俗間之常情;一愛一遠惡近,世中之恆事。
而千載之下,獨論古制,驚俗之談,固延多诮。
脫有深賞君子者,覽而揣之,傥或存焉。
谧不飲酒,好音律,一愛一樂山水,高尚之情,長而彌固,一遇其賞,悠爾忘歸。
乃作《神士賦》,歌曰:“周孔重儒教,莊老貴無為。
二途雖如異,一是買聲兒。
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
可心聊自樂,終不為人移。
脫尋餘志者,陶然正若斯。
”延昌四年卒,年三十二,遐迩悼惜之。
其年,四門小學博士孔璠等學官四十五人上書曰:“竊見故處士趙郡李谧:十歲喪父,哀号罷鄰人之相;幼事兄瑒,恭順盡友于之誠。
十三通《孝經》、《論語》、《一毛一詩》、《尚書》。
曆數之術尤盡其長,州闾鄉一黨一有神童之号。
年十八,詣學受業,時博士即孔璠也。
覽始要終,論端究緒,授者無不欣其言矣。
于是鸠集諸經,廣校同異,比三《傳》事例,名《春秋叢林》,十有二卷。
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百條。
滞無常滞,纖毫必舉;通不長通,有枉斯屈。
不苟言以違經,弗飾辭而背理。
辭氣磊落,觀者忘疲。
每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遂絕迹下帏,杜門卻掃,棄産營書,手自删削。
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矣。
猶括次專家,搜比谠議,隆冬達曙,盛暑通宵。
雖仲舒不窺園,君伯之閉戶,高氏之遺漂,張生之忘食,方之斯人,未足為喻。
谧嘗詣故太常卿劉芳推問音義,語及中代興廢之由,芳乃歎曰:‘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
’前河南尹、黃門侍郎甄琛内贊近機,朝野傾目,于時親識求官者,答雲:‘趙郡李谧,耽學守道,不悶于時,常欲緻言,但未有次耳。
諸君何為輕自媒衒?’謂其子曰:‘昔鄭玄、盧植不遠數千裡詣扶風馬融,今汝明師甚迩,何不就業也?’又謂朝士曰:‘甄琛行不愧時。
但未薦李谧,以此負朝廷耳。
’又結宇依岩,憑崖鑿室,方欲訓彼青衿,宣揚墳典,冀西河之教重興、北海之風不墜。
而祐善空聞,暴疾而卒。
邦國銜殄悴之哀,儒生結摧梁之慕。
況璠等或服議下風,或親承音旨,師儒之義,其可默乎!”事奏,诏曰:“谧屢辭征辟,志守沖素,儒隐之一操一,深可嘉美。
可遠傍惠、康,近準玄晏,谥曰貞靜處士,并表其門闾,以旌高節。
”遣谒者奉冊,于是表其門曰文德,裡曰孝義雲。
鄭修,北海人也。
少隐于岐南幾谷中,依岩結宇,獨處淡然,屏迹人事,不交世俗,耕食水飲,皮冠草服,雅好經史,專意玄門。
前後州将,每征不至。
岐州刺史魏蘭根頻遣緻命,修不得已,暫出見蘭根,尋還山舍。
蘭根申表薦修,肅宗昭付雍州刺史蕭寶夤訪實以聞。
會寶夤作逆,事不行。
史臣曰:古之所謂隐逸者,非伏其身而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發也。
蓋以恬淡為心,不皦不昧,安時處順,與物無私者也。
眭誇輩忘懷纓冕,畢志丘園。
或隐不違親,貞不絕俗;或不教而勸,虛往實歸。
非有自然純德,其孰能至于此哉?
”以八尺扆置二尺之間,此之叵通,不待智者,較然可見矣。
且若二筵之室為四尺之戶,則戶之兩頰裁各七尺耳,全以置之,猶自不容,矧複戶牖之間哉?其不然二也。
又複以世代檢之,即虞夏尚樸,殷周稍文,制造之差,每加崇飾。
而夏後世室,堂修二七,周人之制,反更促狹,豈是夏禹卑宮之意,周監郁郁之美哉?以斯察之,其不然三也。
又雲“堂崇一筵”,便基高九尺,而壁戶之外裁四尺五寸,于營制之法自不相稱。
其不然四也。
又雲“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而複雲“凡室二筵”,而不以幾。
還自相違,其不然五也。
以此驗之,記者之謬,抑可見矣。
《盛德篇》雲:“明堂凡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上員下方,東西九仞,南北七筵,堂高三尺也。
”餘謂《盛德篇》得之于戶牖,失之于九室。
何者?五室之制,傍有夾房,面各有戶,戶有兩牖。
此乃因事立則,非拘異術,戶牖之數,固自然矣。
九室者,論之五帝,事既不合,施之時令,又失其辰。
左右之個,重置一隅,兩辰同處,參差出入,斯乃義無所據,未足稱也。
且又堂之修廣,裁六十三尺耳。
假使四尺五寸為外之其,其中五十四尺便是五室之地。
計其一室之中,僅可一丈,置其戶牖,則于何容之哉?若必小而為之,以容其數,則令帝王側身而入,斯為怪矣。
此匪直不合典制,抑亦可哂之甚也。
餘謂其九室之言,誠亦有由。
然竊以為戴氏聞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弗見其制,一靡一知所置,便謂一室有四戶之窗,計其戶牖之數,即以為九室耳。
或未之思也。
蔡伯喈漢末之時學士,而見重于當時,即識其修廣之不當,而必未思其九室之為謬,更修而廣之,假其法像。
可謂因僞飾辭,順非而澤,諒可歎矣。
餘今省被衆家,委心從善,庶探其衷,不為苟異。
但是古非今,俗間之常情;一愛一遠惡近,世中之恆事。
而千載之下,獨論古制,驚俗之談,固延多诮。
脫有深賞君子者,覽而揣之,傥或存焉。
谧不飲酒,好音律,一愛一樂山水,高尚之情,長而彌固,一遇其賞,悠爾忘歸。
乃作《神士賦》,歌曰:“周孔重儒教,莊老貴無為。
二途雖如異,一是買聲兒。
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
可心聊自樂,終不為人移。
脫尋餘志者,陶然正若斯。
”延昌四年卒,年三十二,遐迩悼惜之。
其年,四門小學博士孔璠等學官四十五人上書曰:“竊見故處士趙郡李谧:十歲喪父,哀号罷鄰人之相;幼事兄瑒,恭順盡友于之誠。
十三通《孝經》、《
曆數之術尤盡其長,州闾鄉一黨一有神童之号。
年十八,詣學受業,時博士即孔璠也。
覽始要終,論端究緒,授者無不欣其言矣。
于是鸠集諸經,廣校同異,比三《傳》事例,名《春秋叢林》,十有二卷。
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百條。
滞無常滞,纖毫必舉;通不長通,有枉斯屈。
不苟言以違經,弗飾辭而背理。
辭氣磊落,觀者忘疲。
每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遂絕迹下帏,杜門卻掃,棄産營書,手自删削。
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矣。
猶括次專家,搜比谠議,隆冬達曙,盛暑通宵。
雖仲舒不窺園,君伯之閉戶,高氏之遺漂,張生之忘食,方之斯人,未足為喻。
谧嘗詣故太常卿劉芳推問音義,語及中代興廢之由,芳乃歎曰:‘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
’前河南尹、黃門侍郎甄琛内贊近機,朝野傾目,于時親識求官者,答雲:‘趙郡李谧,耽學守道,不悶于時,常欲緻言,但未有次耳。
諸君何為輕自媒衒?’謂其子曰:‘昔鄭玄、盧植不遠數千裡詣扶風馬融,今汝明師甚迩,何不就業也?’又謂朝士曰:‘甄琛行不愧時。
但未薦李谧,以此負朝廷耳。
’又結宇依岩,憑崖鑿室,方欲訓彼青衿,宣揚墳典,冀西河之教重興、北海之風不墜。
而祐善空聞,暴疾而卒。
邦國銜殄悴之哀,儒生結摧梁之慕。
況璠等或服議下風,或親承音旨,師儒之義,其可默乎!”事奏,诏曰:“谧屢辭征辟,志守沖素,儒隐之一操一,深可嘉美。
可遠傍惠、康,近準玄晏,谥曰貞靜處士,并表其門闾,以旌高節。
”遣谒者奉冊,于是表其門曰文德,裡曰孝義雲。
鄭修,北海人也。
少隐于岐南幾谷中,依岩結宇,獨處淡然,屏迹人事,不交世俗,耕食水飲,皮冠草服,雅好經史,專意玄門。
前後州将,每征不至。
岐州刺史魏蘭根頻遣緻命,修不得已,暫出見蘭根,尋還山舍。
蘭根申表薦修,肅宗昭付雍州刺史蕭寶夤訪實以聞。
會寶夤作逆,事不行。
史臣曰:古之所謂隐逸者,非伏其身而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發也。
蓋以恬淡為心,不皦不昧,安時處順,與物無私者也。
眭誇輩忘懷纓冕,畢志丘園。
或隐不違親,貞不絕俗;或不教而勸,虛往實歸。
非有自然純德,其孰能至于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