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

關燈
欲論其尊卑,辨其優劣,推心未忍,訪古無據。

    母殺其父,子複告母,母由告死,便是子殺。

    天下未有無母一之國,不知此子将欲何之!案《春秋》,莊公元年,不稱即位,文姜出故。

    服虔注雲:‘文姜通兄齊襄,與殺公而不反。

    父殺母出,隐痛深諱。

    期而中練,思慕少殺,念至于母。

    故《經》書:三月夫人遜于齊。

    ’既有念母深諱之文,明無仇疾告列之理。

    且聖人設法,所以防一婬一禁暴,極言善惡,使知而避之。

    若臨事議刑,則陷罪多矣。

    惡之甚者,殺父害君,著之律令,百王罔革。

    此制何嫌,獨求削去。

    既于法無違,于事非害,宣布有年,謂不宜改。

    ”瑗複難雲: 尋局判雲:“子于父母,同氣異息,終天一靡一報,在情一也。

    今欲論其尊卑,辨其優劣,推心未忍,訪古無據。

    ”瑗以為《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曰:“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

    ”又曰: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

    《禮喪服經》曰“為父斬衰三年,為母齊衰期。

    尊卑優劣,顯在典章,何言訪古無據? 局判雲:“母殺其父,子複告母,母由告死,便是子殺。

    天下未有無母一之國,不知此子将欲何之!”瑗案典律,未聞母殺其父而子有隐母一之義。

    既不告母,便是與殺父,天下豈有無父之國,此子獨得有所之乎! 局判又雲:“案《春秋》,莊公元年,不稱即位,文姜出故。

    服虔注雲:‘文姜通于兄齊襄,與殺公而不反。

    父殺母出,隐痛深諱,期而中練,思慕少殺,念至于母。

    故《經》書:三月夫人遜乎齊。

    ’既有念母深諱之文,明無仇疾告列之理。

    ”瑗尋注義。

    隐痛深諱者,以父為齊所殺,而母與之。

    隐痛父死,深諱母出,故不稱即位,非為諱母與殺也。

    是以下文以義絕,其罪不為與殺明矣。

    《公羊傳》曰:“君殺,子不言即位,隐之也。

    ”期而中練,父憂少衰,始念于母,略書“夫人遜乎齊”。

    是内諱出奔,猶為罪文。

    傳曰:“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禮也。

    ”注雲:“夫人有與殺桓之罪,絕不為親,得尊父子義。

    善莊公思大義,絕有罪,故曰禮也。

    ”以大義絕有罪,得禮之衷,明有仇疾告列之理。

    但《春秋桓》、莊之際,齊為大國,通于文姜,魯公谪之。

    文姜以告齊襄,使公子彭生殺之。

    魯既弱小而懼于齊。

    是時天子衰微,又無賢霸,故不敢仇之,又不敢告列,惟得告于齊曰:“無所歸咎,惡于諸侯,講以公子彭生除之。

    ”齊人殺公子彭生。

    案郎此斷,雖有援引,即以情推理,尚未遣惑。

     事遂停寝。

     除大宗正卿,尋加衛将軍。

    宗室以其寒士,相與輕之。

    瑗案法推治,無所顧避,甚見仇疾。

    官雖通顯,貧窘如初,清尚之一操一,為時所重。

    領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廷尉卿,卒官。

    贈本将軍、太仆卿、濟州刺史,谥曰明。

     羊敦,字元禮,太山钜平人,梁州刺史祉弟子也。

    一性一尚閑素,學涉書史,以父靈引死王事,除給事中。

    出為本州别駕。

    公平正直,見有非法,敦終不判署。

    後為尚書左侍郎、徐州扶軍長史。

    永安中,轉廷尉司直,不拜。

    拜洛一陽一令。

    後為鎮南将軍、金紫光祿大夫,遷太府少卿,轉衛将軍、廣平太守。

    治有能名,一奸一吏跼蹐,秋毫無犯。

    雅一性一清儉,屬歲饑馑,家饋未至,使人外尋陂澤,采藕根而食之。

    遇有疾苦,家人解一衣質米以供之。

    然其為治,亦尚威嚴。

    朝廷以其清白,賜谷一千斛、絹一百匹。

    興和初卒,年五十二。

    吏民奔哭,莫不悲恸。

    贈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衛大将軍、吏部尚書、兗州刺史,谥曰貞。

     武定初,齊獻武王以敦及中山太守蘇淑在官奉法,清約自居,宜見追褒,以厲天下,乃上言請加旌錄。

    诏曰:“昔五袴興謠,兩歧緻詠,皆由仁覃千裡,化洽一邦。

    故廣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蘇淑,并器業和隐,幹用貞濟,善政聞國,清譽在民。

    方藉良才,遂登高秩,先後凋亡,朝野傷悼。

    追旌清德,蓋惟舊章,可各賞帛一百匹、谷五百斛,班下郡國,鹹使聞知。

    ” 子隐,武定末,開府行參軍。

     蘇淑,字仲和,武邑人也。

    立一性一敦謹,頗涉經傳。

    兄壽興,坐事為Yan官。

    壽興後為河間太守。

    賜爵晉一陽一男。

    及壽興将卒,遂冒養淑為子。

    淑,熙平中襲其爵,除司空士曹參軍。

    尋轉太學博士、厲威将軍、員外散騎侍郎。

    轉奉車都尉,領殿中侍禦史。

    因使于冀州,會高幹邕執刺史元嶷據城起義,淑贊成其事。

    幹邕以淑行武邑郡。

    未幾,爾朱汝歸疑率兵将至,淑于郡逃還京師。

    後除左将軍、太中大夫、行河一陰一令。

    出除樂陵内史。

    淑在郡綏撫,其有民譽。

    始迳二周,謝病乞解,有诏聽之,民吏老幼訴乞淑者甚衆。

    後曆荥一陽一太守,亦有能名。

    加中軍将軍、司徒從事中郎。

    興和二年,拜中山太守。

    三年,卒于郡。

    淑清心一愛一下,所曆三郡,皆為吏民所思,當時稱為良二千石。

    武定初,贈衛大将軍、都官尚書、瀛州刺史,谥曰懿。

    齊獻武王追美清一操一,與羊敦同見優賞。

     子子且,襲。

    武定中,齊獻武王廟丞。

     史臣曰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