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

關燈
積載,每忌日悲恸傍鄰。

    昆弟雍和,尊卑諧穆,安貧樂道,白首同歸。

     又猗氏縣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喪父,泣慕十載,奉養其母,孝著鄉邑。

    而力田積粟,博施不已。

     又河東郡人楊風等七百五十人,列稱樂戶皇甫奴兄弟,雖沉屈兵伍而一操一尚彌高,奉養繼親甚著恭孝之稱。

     又東郡小黃縣人董吐渾、兄養,事親至孝,三世同一居,閨門有禮。

    景明初,畿内大使王凝奏請标異,诏從之。

     吳悉達,河東聞喜人也。

    弟兄三人,年并幼小,父母為人所殺,四時号慕,悲感鄉鄰。

    及長報仇,避地永安。

    昆弟同一居四十餘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雖于儉年糊饘不繼,賓客經過,必傾所有。

    每守宰殡喪,私辦車牛,送終葬所。

    鄰人孤貧窘困者,莫不解一衣辍糧以相赈恤。

    鄉闾五百餘人詣州稱頌焉。

    刺史以悉達兄弟行著鄉裡,闆贈悉達父渤海太守。

    悉達後欲改葬,亡失墳墓,推尋弗獲,号哭之一聲晝夜不止,叫訴神礻氏。

    忽于悉達足下地陷,得父銘記。

    因遷葬曾祖已下三世九喪,傾盡資業,不假于人,哀感毀悴,有過初喪。

    有司奏聞,标闾複役,以彰孝義。

     時有齊州人崔承宗,其父于宋世仕漢中,母喪,因殡彼。

    後青徐歸國,遂為隔絕。

    承宗一性一至孝,萬裡投險,偷路負喪還京師。

    黃門侍郎孫惠蔚聞之曰:“吾于斯人見廉範之情矣。

    ”于是吊贈盡禮,如舊相識。

     王續生,荥一陽一京縣人也。

    遭繼母憂,居喪杖而後起。

    及終禮制,鬓發盡落。

    有司奏聞,世宗诏标旌門闾,甄其徭役。

     李顯達,颍川一陽一翟人也。

    父喪,水漿不入口七日,鬓發堕一落,形體枯悴。

    六年廬于墓側,哭不絕聲,殆于滅一性一。

    州牧、高一陽一王雍以狀奏,靈太後诏表其門闾。

     張升,荥一陽一人。

    居父母喪,鬓發墜一落,水漿不入口,吐血數升。

    诏表門闾。

     倉跋,荥一陽一京縣人也。

    喪母,水漿不入口五日,吐血數升,居憂毀瘠,見稱州裡。

    有司奏聞,出帝诏标門闾。

     王崇,字乾邕,一陽一夏雍丘人也。

    兄弟并以孝稱。

    身勤稼穑,以養二親。

    仕梁州鎮南府主簿。

    母亡,杖而後起,鬓發墜一落。

    未及葬,權殡宅西。

    崇廬于殡所,晝夜哭泣,鸠鴿群至。

    有一小鳥,素質墨眸,形大如雀,栖于崇廬,朝夕不去,母喪始阕,複丁案憂,哀毀過禮。

    是年,一陽一夏風雹,所過之處,禽一獸暴死,草木摧折。

    至崇田畔,風雹便止,禾麥十頃,竟無損落,及過崇地,風雹如初。

    鹹稱至行所感。

    崇雖除服,仍居墓側。

    于其室前生草一根,一莖一葉甚茂,人莫能識。

    至冬中,複有鳥巢于崇屋,一乳一養三子,一毛一羽成長,馴而不驚。

    守令聞之,親自臨視。

    州以聞奏,标其門闾。

     郭文恭,太原平遙人也。

    仕為太平縣令。

    年逾七十,父母喪亡。

    文恭孝慕罔極,乃居祖父墓次,晨夕拜跪。

    跣足負土,培祖父二墓,寒暑竭力,積年不已,見者莫不哀歎。

    尚書聞奏,标其門闾。

     史臣曰:“塞天地而橫四海者,唯孝而已矣。

    然則始敦孝敬之方,終極哀思之道,厥亦多緒,其心一焉。

    蓋上智禀自然之質,中庸有企及之義,及其成名,其美一也。

    趙琰等或出公卿之緒,籍禮教以資;或出茅檐之下,非獎勸所得。

    乃有負土成墳,緻毀滅一性一,雖乖先王之典制,亦觀過而知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