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
關燈
小
中
大
居樂道,遂往不歸。
故北海王入洛之初,率土風一靡一,遵明确然守志,忠潔不渝,遂與太守李湛将誅叛逆。
時有邂逅,受斃兇險。
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伏惟陛下遠應龍序,俯執天衷,每端聽而忘昃,常坐思而候曉。
雖微功小善,片言一行,莫不衣裳加室,玉帛在門。
況遵明冠蓋一時,師表當世,溘焉冥沒,旌紀寂寥。
逝者長辭,無論榮價,文明叙物,敦厲斯在。
臣讬迹諸生,親承顧眄,惟伏膺之義,感在三之重,是以越分陳愚,上喧幄座。
特乞加以顯谥,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風,下示學徒稽古之利。
若宸鑒昭回,曲垂矜采,則荒墳千載,式貴生平。
”卒無贈谥。
董徵,字文發,頓丘衛國人也。
祖英,高平太守。
父虬,郡功曹。
徵身長七尺二寸,好古,學尚雅素。
年十七,師清河監伯一陽一,受《論語》、《一毛一詩》、《春秋》、《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後于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
數年之中,大義一精一練,講授生徒。
太和末,為四門小學博士。
後世宗诏徵入璇華宮,令孫惠蔚問以《六經》,仍诏征教授京兆、清河、廣平、汝南四王,後特除員外散騎侍郎。
清河王怿之為司空、司徒,引征為長流參軍。
怿遷太尉,征為倉曹參軍。
出為氵市郡太守,加揚烈将軍。
入為太尉司馬,俄加輔國将軍。
未幾,以本将軍除安州刺史。
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龜返國,昔人稱榮;仗節還家,雲胡不樂。
”因誡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緻耳。
”時人榮之。
入為司農少卿、光祿大夫。
征出州入卿,匪唯學業所緻,亦由汝南王悅以其師資之義。
為之啟請焉。
永安初,加平東将軍,尋以老解職。
永熙二年卒。
出帝以徵昔授父業,故優贈散騎常侍、都督相殷滄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子仲曜,武定末,儀同開府屬。
刁沖,字文朗,渤海饒安人也,鎮東将軍雍之曾孫。
十三而孤,孝慕過人。
其祖母司空高允女,聰明婦人也,哀其早孤,撫養尢笃。
沖免喪後便志學他方,高氏泣涕留之,沖終不止。
雖家世貴達,乃從師于外,自同諸生。
于時學制,諸生悉日直監廚,沖雖有仆隸,不令代己,身自炊爨。
每師受之際,發一情一精一專,不舍晝夜,殆忘寒暑。
學通諸經,偏修鄭說,一陰一陽一、圖緯、算數、天文、風氣之書莫不關綜,當世服其一精一博,刺史郭祚聞其盛名,訪以疑義,沖應機解辯,無不祛其久惑。
後太守範一陽一盧尚之、刺史河東裴植并征沖為功曹、主簿,非所好也,受署而已,不關事務。
惟以講學為心,四方學徒就其受業者歲有數百。
沖雖儒生,而執心壯烈,不畏強禦。
延昌中,世宗舅司徒高肇擅恣威權,沖乃抗表極言其事,辭旨懇直,文義忠憤。
太傅、清河王怿覽而歎息。
先是沖曾祖雍作《行孝論》以誡子孫,稱:“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棺椁。
其有生則不能緻養,死則厚葬過度。
及于末世,至蘧蒢裹一屍一,倮而葬者。
确而為論,并作折衷。
既知二者之失,豈宜同之。
當令所存者棺厚不過三寸,高不過三尺,弗用缯彩,斂以時服。
轜車止用白布為幔,不加畫飾,名為清素車。
又去挽歌、方相,并盟器雜物。
”及沖祖遵将卒,敕其子孫令奉雍遺旨。
河南尹丞張普惠謂為太儉,贻書于沖叔整議其進退。
整令與通學議之,沖及緻書國學諸儒以論其事,學官竟不能答。
沖以嫡傳祖爵東安侯。
京兆王繼為司空也,并以高選頻辟記室參軍。
肅宗将親釋奠,于是國子助教韓神固與諸儒詣國子祭酒崔光、吏部尚書甄琛,舉其才學,奏而征焉。
及卒,國子博士高涼及範一陽一盧道侃、盧景裕等複上狀陳沖業行,議奏谥曰安憲先生,祭以太牢。
子欽,字志儒。
早亡。
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範一陽一涿人也。
章武伯同之兄子。
少聰敏,專經為學。
居拒馬河,将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随從。
又避地大甯山,不營世事,居無所業,惟在注解。
其叔父同職居顯要,而景裕止于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
由是世号居士。
前廢帝初,除國子博士,參議正聲,甚見親遇,待以不臣之禮。
永熙初,以例解。
天平中,還鄉裡,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鄴。
景裕寓讬僧寺,講聽不已。
未幾,歸本郡。
河間邢摩納與景裕從兄仲禮據鄉作逆,一逼一其同反,以應元寶炬。
齊獻武王命都督賀拔仁讨平之。
聞景裕經明行著,驿馬特征,既而舍之,使教諸子。
在館十日一歸家,随以鼎食。
景裕風儀言行,雅見嗟賞。
先是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禮記》、《老子》,其《一毛一詩》、《春秋左氏》未訖,齊文襄王入相,于第開講,招延時隽,令景裕解所注《易》。
景裕理義一精一微,吐發閑雅。
時有問難,或相诋诃,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采俨然,風調如一,從容往複,無際可尋。
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元颢入洛,以為中書郎。
普泰初,複除國子博士。
進退其間,未曾有得失之色。
一性一清靜,淡于榮利,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嚴,如對賓客。
興和中,補齊王開府屬,卒于晉一陽一,齊獻武王悼惜之。
景裕雖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
又好釋氏,通其大義。
天竺胡沙門道悕每論諸經論,辄讬景裕為之序。
景裕之敗也,系晉一陽一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是時又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
此經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觀世音》。
李同軌,趙郡高邑人,一陽一夏太守義深之弟。
體貌魁岸,腰帶十圍,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好醫術。
年二十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請,領國子助教。
轉著作郎,典儀注,修國史,遷國子博士,加征虜将軍。
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講法,敕同軌論難,音韻閑朗,往複可觀,出帝善之。
三年春,釋菜,诏延公卿學官于顯一陽一殿,敕祭酒劉廞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入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篇》。
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
同軌經義素優,辯析兼美,而不得執經,深為慨恨。
天平中,轉中書侍郎。
興和中,兼通直散騎常侍,使蕭衍。
衍深耽釋學,遂集名僧于其一愛一敬、同泰二寺,講《涅盤大品經》,引同軌預席。
衍兼遣其朝臣并共觀聽。
同軌論難久之,道俗鹹以為善。
盧景裕卒,齊獻武王引同軌在館教諸公子,甚加禮之。
每旦入授,日暮始歸。
缁素請業者,同軌夜為說解,四時恆爾,不以為倦。
武定四年夏卒,年四十七,時人傷惜之,齊獻武王亦殊嗟悼,贈襚甚厚。
贈骠騎大将軍、瀛州刺史,谥曰康。
李業興,上一黨一長子人也。
祖虬,父玄紀,并以儒學舉孝廉。
玄紀卒于金鄉令。
業興少耿介。
志學一精一力,負帙從師,不憚勤苦。
耽思章句,好覽異說。
晚乃師事徐遵明于趙魏之間。
時有漁一陽一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聲譽未高,著錄尚寡。
業興乃詣靈馥黉舍,類受業者。
靈馥乃
故北海王入洛之初,率土風一靡一,遵明确然守志,忠潔不渝,遂與太守李湛将誅叛逆。
時有邂逅,受斃兇險。
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伏惟陛下遠應龍序,俯執天衷,每端聽而忘昃,常坐思而候曉。
雖微功小善,片言一行,莫不衣裳加室,玉帛在門。
況遵明冠蓋一時,師表當世,溘焉冥沒,旌紀寂寥。
逝者長辭,無論榮價,文明叙物,敦厲斯在。
臣讬迹諸生,親承顧眄,惟伏膺之義,感在三之重,是以越分陳愚,上喧幄座。
特乞加以顯谥,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風,下示學徒稽古之利。
若宸鑒昭回,曲垂矜采,則荒墳千載,式貴生平。
”卒無贈谥。
董徵,字文發,頓丘衛國人也。
祖英,高平太守。
父虬,郡功曹。
徵身長七尺二寸,好古,學尚雅素。
年十七,師清河監伯一陽一,受《論語》、《一毛一詩》、《春秋》、《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後于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
數年之中,大義一精一練,講授生徒。
太和末,為四門小學博士。
後世宗诏徵入璇華宮,令孫惠蔚問以《六經》,仍诏征教授京兆、清河、廣平、汝南四王,後特除員外散騎侍郎。
清河王怿之為司空、司徒,引征為長流參軍。
怿遷太尉,征為倉曹參軍。
出為氵市郡太守,加揚烈将軍。
入為太尉司馬,俄加輔國将軍。
未幾,以本将軍除安州刺史。
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龜返國,昔人稱榮;仗節還家,雲胡不樂。
”因誡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緻耳。
”時人榮之。
入為司農少卿、光祿大夫。
征出州入卿,匪唯學業所緻,亦由汝南王悅以其師資之義。
為之啟請焉。
永安初,加平東将軍,尋以老解職。
永熙二年卒。
出帝以徵昔授父業,故優贈散騎常侍、都督相殷滄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子仲曜,武定末,儀同開府屬。
刁沖,字文朗,渤海饒安人也,鎮東将軍雍之曾孫。
十三而孤,孝慕過人。
其祖母司空高允女,聰明婦人也,哀其早孤,撫養尢笃。
沖免喪後便志學他方,高氏泣涕留之,沖終不止。
雖家世貴達,乃從師于外,自同諸生。
于時學制,諸生悉日直監廚,沖雖有仆隸,不令代己,身自炊爨。
每師受之際,發一情一精一專,不舍晝夜,殆忘寒暑。
學通諸經,偏修鄭說,一陰一陽一、圖緯、算數、天文、風氣之書莫不關綜,當世服其一精一博,刺史郭祚聞其盛名,訪以疑義,沖應機解辯,無不祛其久惑。
後太守範一陽一盧尚之、刺史河東裴植并征沖為功曹、主簿,非所好也,受署而已,不關事務。
惟以講學為心,四方學徒就其受業者歲有數百。
沖雖儒生,而執心壯烈,不畏強禦。
延昌中,世宗舅司徒高肇擅恣威權,沖乃抗表極言其事,辭旨懇直,文義忠憤。
太傅、清河王怿覽而歎息。
先是沖曾祖雍作《行孝論》以誡子孫,稱:“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棺椁。
其有生則不能緻養,死則厚葬過度。
及于末世,至蘧蒢裹一屍一,倮而葬者。
确而為論,并作折衷。
既知二者之失,豈宜同之。
當令所存者棺厚不過三寸,高不過三尺,弗用缯彩,斂以時服。
轜車止用白布為幔,不加畫飾,名為清素車。
又去挽歌、方相,并盟器雜物。
”及沖祖遵将卒,敕其子孫令奉雍遺旨。
河南尹丞張普惠謂為太儉,贻書于沖叔整議其進退。
整令與通學議之,沖及緻書國學諸儒以論其事,學官竟不能答。
沖以嫡傳祖爵東安侯。
京兆王繼為司空也,并以高選頻辟記室參軍。
肅宗将親釋奠,于是國子助教韓神固與諸儒詣國子祭酒崔光、吏部尚書甄琛,舉其才學,奏而征焉。
及卒,國子博士高涼及範一陽一盧道侃、盧景裕等複上狀陳沖業行,議奏谥曰安憲先生,祭以太牢。
子欽,字志儒。
早亡。
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範一陽一涿人也。
章武伯同之兄子。
少聰敏,專經為學。
居拒馬河,将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随從。
又避地大甯山,不營世事,居無所業,惟在注解。
其叔父同職居顯要,而景裕止于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
由是世号居士。
前廢帝初,除國子博士,參議正聲,甚見親遇,待以不臣之禮。
永熙初,以例解。
天平中,還鄉裡,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鄴。
景裕寓讬僧寺,講聽不已。
未幾,歸本郡。
河間邢摩納與景裕從兄仲禮據鄉作逆,一逼一其同反,以應元寶炬。
齊獻武王命都督賀拔仁讨平之。
聞景裕經明行著,驿馬特征,既而舍之,使教諸子。
在館十日一歸家,随以鼎食。
景裕風儀言行,雅見嗟賞。
先是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禮記》、《老子》,其《一毛一詩》、《春秋左氏》未訖,齊文襄王入相,于第開講,招延時隽,令景裕解所注《易》。
景裕理義一精一微,吐發閑雅。
時有問難,或相诋诃,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采俨然,風調如一,從容往複,無際可尋。
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元颢入洛,以為中書郎。
普泰初,複除國子博士。
進退其間,未曾有得失之色。
一性一清靜,淡于榮利,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嚴,如對賓客。
興和中,補齊王開府屬,卒于晉一陽一,齊獻武王悼惜之。
景裕雖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
又好釋氏,通其大義。
天竺胡沙門道悕每論諸經論,辄讬景裕為之序。
景裕之敗也,系晉一陽一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是時又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
此經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觀世音》。
李同軌,趙郡高邑人,一陽一夏太守義深之弟。
體貌魁岸,腰帶十圍,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好醫術。
年二十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請,領國子助教。
轉著作郎,典儀注,修國史,遷國子博士,加征虜将軍。
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講法,敕同軌論難,音韻閑朗,往複可觀,出帝善之。
三年春,釋菜,诏延公卿學官于顯一陽一殿,敕祭酒劉廞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入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篇》。
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
同軌經義素優,辯析兼美,而不得執經,深為慨恨。
天平中,轉中書侍郎。
興和中,兼通直散騎常侍,使蕭衍。
衍深耽釋學,遂集名僧于其一愛一敬、同泰二寺,講《涅盤大品經》,引同軌預席。
衍兼遣其朝臣并共觀聽。
同軌論難久之,道俗鹹以為善。
盧景裕卒,齊獻武王引同軌在館教諸公子,甚加禮之。
每旦入授,日暮始歸。
缁素請業者,同軌夜為說解,四時恆爾,不以為倦。
武定四年夏卒,年四十七,時人傷惜之,齊獻武王亦殊嗟悼,贈襚甚厚。
贈骠騎大将軍、瀛州刺史,谥曰康。
李業興,上一黨一長子人也。
祖虬,父玄紀,并以儒學舉孝廉。
玄紀卒于金鄉令。
業興少耿介。
志學一精一力,負帙從師,不憚勤苦。
耽思章句,好覽異說。
晚乃師事徐遵明于趙魏之間。
時有漁一陽一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聲譽未高,著錄尚寡。
業興乃詣靈馥黉舍,類受業者。
靈馥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