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
關燈
小
中
大
蘭欲講書。
”其兄笑而聽之,為立黉舍,聚徒二百。
蘭讀《左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經》。
先是張吾貴以聰辨過人,其所解說,不本先儒之旨。
唯蘭推《經》、《傳》之由,本注者之意,參以緯候及先儒舊事,甚為一精一悉。
自後經義審博,皆由于蘭。
蘭又明一陰一陽一,博物多識,為儒者所宗。
瀛州刺史裴植征蘭講書于州城南館,植為學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稱焉。
又特為中山王英所重。
英引在館,令授其子熙、誘、略等。
蘭學徒前後數千,成業者衆,而排毀《公羊》,又非董仲舒,由是見譏于世。
永平中,為國子助教。
延昌中,靜坐讀書,有人叩門,門人通焉,蘭命引入。
其人葛巾單衣,入與蘭坐,謂蘭曰:“君自是學士,何為每見毀辱,理義長短,竟知在誰,而過無禮見陵也。
今欲相召,當與君正之。
”言終而出。
出後,蘭告家人。
少時而患卒。
孫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陀羅。
自言六世祖道恭為晉長秋卿,自道恭至惠蔚世以儒學相傳。
惠蔚年十三,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玄讀《禮經》及《春秋》三《傳》。
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于中書省。
時中書監高闾宿聞惠蔚,稱其英辯,因相談,薦為中書博士。
轉皇宗博士。
闾被敕理定雅樂,惠蔚參其事。
及樂成,闾上疏請集朝貴于太樂,共研是非。
秘書令李彪自以才辯,立難于其間,闾命惠蔚與彪抗論,彪不能屈。
黃門侍郎張彜常與遊處,每表疏論事,多參訪焉。
十七年,高祖南征,上議告類之禮。
及太師馮熙薨,惠蔚監其喪禮,上書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一人之服。
惠蔚與李彪以儒學相知,及彪位至尚書,惠蔚仍太廟令。
高祖曾從容言曰:“道固既登龍門而孫蔚猶沉涓浍,朕常以為負矣。
”雖久滞小辟,深體通塞,無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讀東宮。
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高祖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
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
及高祖崩,祔神主于廟,時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
兼禦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
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法欲見彈劾,思獲助于碩學。
”惠蔚曰:“此深得禮變。
”尋為書以與光,贊明其事。
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寝。
世宗即位之後,仍在左右敷訓經典,自冗從仆射遷秘書丞、武邑郡中正。
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聞聖皇之禦世也,必幽贊人經,參天二地,憲章典故,述遵鴻猷。
故《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則《六經》、百氏,圖書秘籍,乃承天之正術,治人之貞範。
是以溫柔疏遠,《詩書》之教;恭儉易良,《禮樂》之道。
爻彖以一精一微為神,《春秋》以屬辭為化。
故大訓炳于東序,藝文光于麟閣。
斯實太平之樞宗,勝殘之要道,有國之靈基,帝王之盛業。
安上靖民,敦風美俗,其在茲乎?及秦棄學術,《禮經》泯絕。
減興求訪,典文載舉,先王遺訓,粲然複存。
暨光武撥亂,日不暇給,而入洛之書二千餘兩。
魏晉之世,尤重典墳,收亡集逸,九流鹹備。
觀其鸠閱史篇,訪購經論,紙竹所載,略盡無遺。
臣學阙通儒,思不及遠,徒循章句,片義無立,而茲造曲覃,廁班秘省,忝官承乏,唯書是司。
而觀、閣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
有者累帙數十,無者曠年不寫。
或篇第褫落,始末淪殘;或文壞字誤,謬爛相屬。
篇目雖多,全定者少。
臣今依前丞臣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阙,損并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
其省先無本者,廣加推尋,搜求令足。
然經記浩博,諸子紛綸,部帙既多,章篇纰缪,當非一二校書,歲月可了。
今求令四門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一精一校考,參定字義。
如蒙聽許,則典文允正,群書大集。
”诏許之。
又兼黃門侍郎,遷中散大夫,仍兼黃門。
久之,正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才非文史,無所撰著,唯自披其傳注數行而已。
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
延昌二年,追賞侍講之勞,封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肅宗初,出為平東将軍、濟州刺史。
還京,除光祿大夫。
魏初已來,儒生寒官,惠蔚最為顯達。
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内,夜論佛經,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師焉。
神龜元年卒于官,時年六十七。
賜帛五百匹,贈大将軍、瀛州刺史,谥曰戴。
子伯禮,襲封。
伯禮善隸書。
拜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甯朔将軍、步兵校尉、國子博士。
卒,贈輔國将軍、巴州刺史。
子産同,襲。
少有才學,早亡,時人惜之。
徐遵明,字子判,華一陰一人也。
身長八尺,幼孤好學。
年十七,随鄉人一毛一靈和等詣山東求學。
至上一黨一,乃師屯留王聰,受《一毛一詩》、《尚書》、《禮記》。
一年,便辭聰詣燕趙,師事張吾貴。
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惬吾心,請更從師。
”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一陽一孫買德受業。
一年,複欲去之。
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千裡負帙,何去就之甚。
如此用意,終恐無成。
”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師所在。
”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
”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于蠶舍。
讀《孝經》、《論語》、《一毛一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筝吹笛以自娛慰。
又知一陽一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本,遵明乃往讀之。
複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
是後教授,門徒蓋寡,久之乃盛。
遵明每臨講坐,必持經執疏,然後敷陳,其學徒至今浸以成俗。
遵明講學于外二十餘年,海内莫不宗仰。
頗好聚斂,有損儒者之風。
後廣平王懷聞而征焉。
至而尋退,不好京辇。
孝昌末,南渡河,客于任城。
以兗州有舊,因徒居焉。
永安初,東道大使元羅表薦之,竟無禮辟。
二年,元颢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将舉義兵,遵明同其事。
夜至民間,為亂兵所害,時年五十五。
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騎常侍李業興表曰:“臣聞行道樹德,非求利于當年;服義履仁,豈邀恩于沒世。
但天爵所存,果緻式闾之禮;民望攸屬,終有祠墓之榮。
伏見故處士兗州徐遵明生在衡泌,弗因世族之基;長于原野,匪乘雕镂之地。
而讬心淵曠,置情恬雅,處靜無悶,居約不憂。
故能垂簾自一精一,下帷獨得,鑽經緯之微言,研聖賢之妙旨。
莫不入其門戶,踐其堂奧,信以稱大儒于海内,擅明師于日下矣。
是故眇眇四方,知音之類,延首慕德,跂踵依風。
每一精一廬暫辟,杖策不遠千裡;束脩受業,編錄将逾萬人。
固已企盛烈于西河,拟高蹤于北海。
若慕奇好士,一愛一客尊賢,罷吏遊梁,紛而成列。
遵明以碩德重名,首蒙禮命,曳裾雅步,眷同置體。
黃門李郁具所知明,方申薦奏之恩,處心守壑之志,潛
”其兄笑而聽之,為立黉舍,聚徒二百。
蘭讀《左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經》。
先是張吾貴以聰辨過人,其所解說,不本先儒之旨。
唯蘭推《經》、《傳》之由,本注者之意,參以緯候及先儒舊事,甚為一精一悉。
自後經義審博,皆由于蘭。
蘭又明一陰一陽一,博物多識,為儒者所宗。
瀛州刺史裴植征蘭講書于州城南館,植為學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稱焉。
又特為中山王英所重。
英引在館,令授其子熙、誘、略等。
蘭學徒前後數千,成業者衆,而排毀《公羊》,又非董仲舒,由是見譏于世。
永平中,為國子助教。
延昌中,靜坐讀書,有人叩門,門人通焉,蘭命引入。
其人葛巾單衣,入與蘭坐,謂蘭曰:“君自是學士,何為每見毀辱,理義長短,竟知在誰,而過無禮見陵也。
今欲相召,當與君正之。
”言終而出。
出後,蘭告家人。
少時而患卒。
孫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陀羅。
自言六世祖道恭為晉長秋卿,自道恭至惠蔚世以儒學相傳。
惠蔚年十三,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玄讀《禮經》及《春秋》三《傳》。
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于中書省。
時中書監高闾宿聞惠蔚,稱其英辯,因相談,薦為中書博士。
轉皇宗博士。
闾被敕理定雅樂,惠蔚參其事。
及樂成,闾上疏請集朝貴于太樂,共研是非。
秘書令李彪自以才辯,立難于其間,闾命惠蔚與彪抗論,彪不能屈。
黃門侍郎張彜常與遊處,每表疏論事,多參訪焉。
十七年,高祖南征,上議告類之禮。
及太師馮熙薨,惠蔚監其喪禮,上書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一人之服。
惠蔚與李彪以儒學相知,及彪位至尚書,惠蔚仍太廟令。
高祖曾從容言曰:“道固既登龍門而孫蔚猶沉涓浍,朕常以為負矣。
”雖久滞小辟,深體通塞,無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讀東宮。
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高祖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
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
及高祖崩,祔神主于廟,時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
兼禦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
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法欲見彈劾,思獲助于碩學。
”惠蔚曰:“此深得禮變。
”尋為書以與光,贊明其事。
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寝。
世宗即位之後,仍在左右敷訓經典,自冗從仆射遷秘書丞、武邑郡中正。
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聞聖皇之禦世也,必幽贊人經,參天二地,憲章典故,述遵鴻猷。
故《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則《六經》、百氏,圖書秘籍,乃承天之正術,治人之貞範。
是以溫柔疏遠,《詩書》之教;恭儉易良,《禮樂》之道。
爻彖以一精一微為神,《春秋》以屬辭為化。
故大訓炳于東序,藝文光于麟閣。
斯實太平之樞宗,勝殘之要道,有國之靈基,帝王之盛業。
安上靖民,敦風美俗,其在茲乎?及秦棄學術,《禮經》泯絕。
減興求訪,典文載舉,先王遺訓,粲然複存。
暨光武撥亂,日不暇給,而入洛之書二千餘兩。
魏晉之世,尤重典墳,收亡集逸,九流鹹備。
觀其鸠閱史篇,訪購經論,紙竹所載,略盡無遺。
臣學阙通儒,思不及遠,徒循章句,片義無立,而茲造曲覃,廁班秘省,忝官承乏,唯書是司。
而觀、閣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
有者累帙數十,無者曠年不寫。
或篇第褫落,始末淪殘;或文壞字誤,謬爛相屬。
篇目雖多,全定者少。
臣今依前丞臣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阙,損并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
其省先無本者,廣加推尋,搜求令足。
然經記浩博,諸子紛綸,部帙既多,章篇纰缪,當非一二校書,歲月可了。
今求令四門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一精一校考,參定字義。
如蒙聽許,則典文允正,群書大集。
”诏許之。
又兼黃門侍郎,遷中散大夫,仍兼黃門。
久之,正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才非文史,無所撰著,唯自披其傳注數行而已。
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
延昌二年,追賞侍講之勞,封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肅宗初,出為平東将軍、濟州刺史。
還京,除光祿大夫。
魏初已來,儒生寒官,惠蔚最為顯達。
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内,夜論佛經,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師焉。
神龜元年卒于官,時年六十七。
賜帛五百匹,贈大将軍、瀛州刺史,谥曰戴。
子伯禮,襲封。
伯禮善隸書。
拜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甯朔将軍、步兵校尉、國子博士。
卒,贈輔國将軍、巴州刺史。
子産同,襲。
少有才學,早亡,時人惜之。
徐遵明,字子判,華一陰一人也。
身長八尺,幼孤好學。
年十七,随鄉人一毛一靈和等詣山東求學。
至上一黨一,乃師屯留王聰,受《一毛一詩》、《尚書》、《禮記》。
一年,便辭聰詣燕趙,師事張吾貴。
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惬吾心,請更從師。
”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一陽一孫買德受業。
一年,複欲去之。
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千裡負帙,何去就之甚。
如此用意,終恐無成。
”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師所在。
”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
”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于蠶舍。
讀《孝經》、《論語》、《一毛一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筝吹笛以自娛慰。
又知一陽一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本,遵明乃往讀之。
複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
是後教授,門徒蓋寡,久之乃盛。
遵明每臨講坐,必持經執疏,然後敷陳,其學徒至今浸以成俗。
遵明講學于外二十餘年,海内莫不宗仰。
頗好聚斂,有損儒者之風。
後廣平王懷聞而征焉。
至而尋退,不好京辇。
孝昌末,南渡河,客于任城。
以兗州有舊,因徒居焉。
永安初,東道大使元羅表薦之,竟無禮辟。
二年,元颢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将舉義兵,遵明同其事。
夜至民間,為亂兵所害,時年五十五。
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騎常侍李業興表曰:“臣聞行道樹德,非求利于當年;服義履仁,豈邀恩于沒世。
但天爵所存,果緻式闾之禮;民望攸屬,終有祠墓之榮。
伏見故處士兗州徐遵明生在衡泌,弗因世族之基;長于原野,匪乘雕镂之地。
而讬心淵曠,置情恬雅,處靜無悶,居約不憂。
故能垂簾自一精一,下帷獨得,鑽經緯之微言,研聖賢之妙旨。
莫不入其門戶,踐其堂奧,信以稱大儒于海内,擅明師于日下矣。
是故眇眇四方,知音之類,延首慕德,跂踵依風。
每一精一廬暫辟,杖策不遠千裡;束脩受業,編錄将逾萬人。
固已企盛烈于西河,拟高蹤于北海。
若慕奇好士,一愛一客尊賢,罷吏遊梁,紛而成列。
遵明以碩德重名,首蒙禮命,曳裾雅步,眷同置體。
黃門李郁具所知明,方申薦奏之恩,處心守壑之志,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