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
關燈
小
中
大
終不苟從。
雅一性一護短,因以為嫌。
嘗衆辱奇,或爾汝之,或指為小人。
奇曰:“公身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
”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東部侯釐,”雅質奇曰:“侯釐何官也?”奇曰:“三皇不傳禮,官名豈同哉?故昔有雲師、火正、鳥師之名。
以斯而言,世革則官異,時易則禮變。
公為皇魏東宮内侍長,侍長竟何職也?”由是雅深憾之。
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補秘書,雅既惡之,遂不複叙用焉。
奇冗散數年,高允與奇仇溫古籍,嘉其遠緻,稱奇通識。
非凡學所窺。
允微勸雅曰:“君朝望具瞻,何為與野儒辦簡牍章句?”雅謂允有私于奇,曰:“君甯一黨一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論語》、《孝經》焚于坑内。
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雅愈怒,因告京師後生不聽傳授。
而奇無降志,亦評雅之失。
雅制昭皇太後碑文,論後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後。
奇刺發其非,遂聞于上。
诏下司徒檢對碑史事,乃郭後,雅有屈焉。
有人為謗書,多怨時之言,頗稱奇不得志。
雅乃諷在事雲:“此書言奇不遂,當是奇假人為之。
如依律文,造謗書者皆及孥戮。
”遂抵奇罪。
時司徒、平原王陸麗知奇見枉,惜其才學,故得遷延經年,冀有寬宥。
但執以獄成,竟緻大戮,遂及其家。
奇于《易》尤長。
在獄嘗自筮卦,未及成,乃攬破而歎曰:“吾不度來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夢星墜壓腳,明而告人曰:“星則好風,星則好雨,夢星厭腳,必無善征。
但時命峻切,不敢不赴耳。
”奇妹适常氏,有子曰矯之。
仕曆郡守。
神龜中,上書陳時政所宜,言頗忠至,清河王怿稱美之。
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未能行于世,其義多異鄭玄,往往與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溫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孫也。
祖珍,苻堅南安太守,因世亂遂居涼州。
父坦,乞伏世鎮遠将軍、大夏鎮将、顯美侯。
爽少而聰敏,嚴正有志概,雖家人僮隸未嘗見其寬誕之容。
笃志好學,博聞強識,明習緯候,《五經》百家多所研綜。
州郡禮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涼土,爽與兄仕國歸款軍門,世祖嘉之。
賜仕國爵五品,顯美男;爽為六品,拜宣威将軍。
是時戎車屢駕,征伐為事,貴遊子弟未遑學術,爽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京師學業,翕然複興。
爽立訓甚有勸罰之科,弟子事之若嚴君焉。
尚書左仆射元贊、平原太守司馬真安、著作郎程靈虬,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并稱爽之嚴教,獎厲有方。
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剛克,立教雖殊,成一人一也。
”其為通識歎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經略注》,以廣制作,甚有條貫。
其序曰:“《傳》稱:‘立天之道曰一陰一與一陽一,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然則仁義者人之一性一也,經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鑄神情,啟悟耳目,未有不由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業。
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甯越庸夫也,講藝以全高尚之節。
蓋所由者習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備焉。
昔者先王之訓天下也,莫不導以《詩書》,教以《禮樂》,移其風俗,和其人民。
故恭儉莊敬而不煩者,教深于《禮》也;廣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樂》也;溫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詩》也;疏通知遠而不誣者,教深于《書》也;潔靜一精一微而不賊者,教深于《易》也;屬辭比事而不亂者,教深于《春秋》也。
夫《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源。
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其幾乎息矣。
”由是言之,《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
安可不遊心寓目,習一性一文身哉!頃因暇日,屬意藝林,略撰所聞,讨論其本,名曰《六經略注》以訓門徒焉。
”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獨守閑靜,講肄經典二十餘年,時人号為“儒林先生”。
年六十三,卒于家。
子文通,曆官至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
文通子景,别有《傅》。
劉獻之,博陵饒一陽一人也。
少而孤貧,雅好《詩》、《傳》,曾受業于渤海程玄,後遂博觀衆籍。
見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楊墨之流不為此書,千載誰知其小也!”曾謂其所親曰:“觀屈原《離一騷一》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吾常謂濯纓洗耳,有異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而孔子曰:‘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誠哉斯言,實獲我心。
時人有從獻之學者,獻之辄謂之曰:“人之立身,雖百行殊途,準之四科,要以德行為首。
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讓,不待出戶,天下自知。
傥不能然,雖複下帷針股,蹑屩從師,正可博聞多識,不過為土龍乞雨,眩惑将來,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門之徒,初亦未悟,見旱魚之歎,方歸而養親。
嗟乎先達,何自覺之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難,敢布心腹,子其圖之。
”由是四方學者莫不高其行義而希造其門。
獻之善《春秋》、《一毛一詩》,每講《左氏》,盡隐公八年便止,雲義例己了,不複須解。
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說。
後本郡舉孝廉,非其好也,一逼一遺之,乃應命,至京,稱疾而還。
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書,獻之喟然歎曰:“吾不如莊周散木遠矣!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固以疾辭。
時中山張吾貴與獻之齊名,海内皆曰儒宗。
吾貴每一講唱,門徒千數,其行業可稱者寡。
獻之著錄,數百而已,皆經通之士。
于是有識者辨其優劣。
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内諸生多有疑滞,鹹決于獻之。
六藝之文,雖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頗異舊義,撰《三禮大義》四卷,《三傳略例》三卷,《注一毛一詩序義》一卷,今行于世,并《章句疏》三卷。
注《涅槃經》未就而卒。
有四子,放古、爰古、參古、脩古。
放古,幼有人才。
為州從事,早亡。
爰古、參古,并傳父《詩》而不能一精一通也。
張吾貴,字吳子,中山人。
少聰惠口辯,身長八尺,容貌奇偉。
年十八,本郡舉為太學博士。
吾貴先未多學,乃從郦诠受《禮》,牛天祐受《易》。
诠、祐粗為開發,而吾貴覽讀一遍,便即别構戶牖。
世人競歸之。
曾在夏學,聚徒千數而不講《傳》,生徒竊雲張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說。
吾貴聞之,謂其徒曰:“我今夏講暫罷,後當說《傳》,君等來日皆當持本。
”生徒怪之而已。
吾貴謂劉蘭雲:“君曾讀《左氏》,為我一說。
”蘭遂為講。
三旬之中,吾貴兼讀杜、服,隐括兩家,異同悉舉。
諸生後集,便為講之,義例無窮,皆多新異。
蘭乃伏聽。
學者以此益奇之。
而以辯能飾非,好為詭說,由是業不久傳,而氣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終。
劉蘭,武邑人。
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
家人覺其聰敏,遂令從師,受《春秋》、《詩》、《禮》于中山王保安。
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
三年之後,便白其兄:“
雅一性一護短,因以為嫌。
嘗衆辱奇,或爾汝之,或指為小人。
奇曰:“公身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
”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東部侯釐,”雅質奇曰:“侯釐何官也?”奇曰:“三皇不傳禮,官名豈同哉?故昔有雲師、火正、鳥師之名。
以斯而言,世革則官異,時易則禮變。
公為皇魏東宮内侍長,侍長竟何職也?”由是雅深憾之。
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補秘書,雅既惡之,遂不複叙用焉。
奇冗散數年,高允與奇仇溫古籍,嘉其遠緻,稱奇通識。
非凡學所窺。
允微勸雅曰:“君朝望具瞻,何為與野儒辦簡牍章句?”雅謂允有私于奇,曰:“君甯一黨一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論語》、《孝經》焚于坑内。
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雅愈怒,因告京師後生不聽傳授。
而奇無降志,亦評雅之失。
雅制昭皇太後碑文,論後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後。
奇刺發其非,遂聞于上。
诏下司徒檢對碑史事,乃郭後,雅有屈焉。
有人為謗書,多怨時之言,頗稱奇不得志。
雅乃諷在事雲:“此書言奇不遂,當是奇假人為之。
如依律文,造謗書者皆及孥戮。
”遂抵奇罪。
時司徒、平原王陸麗知奇見枉,惜其才學,故得遷延經年,冀有寬宥。
但執以獄成,竟緻大戮,遂及其家。
奇于《易》尤長。
在獄嘗自筮卦,未及成,乃攬破而歎曰:“吾不度來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夢星墜壓腳,明而告人曰:“星則好風,星則好雨,夢星厭腳,必無善征。
但時命峻切,不敢不赴耳。
”奇妹适常氏,有子曰矯之。
仕曆郡守。
神龜中,上書陳時政所宜,言頗忠至,清河王怿稱美之。
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未能行于世,其義多異鄭玄,往往與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溫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孫也。
祖珍,苻堅南安太守,因世亂遂居涼州。
父坦,乞伏世鎮遠将軍、大夏鎮将、顯美侯。
爽少而聰敏,嚴正有志概,雖家人僮隸未嘗見其寬誕之容。
笃志好學,博聞強識,明習緯候,《五經》百家多所研綜。
州郡禮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涼土,爽與兄仕國歸款軍門,世祖嘉之。
賜仕國爵五品,顯美男;爽為六品,拜宣威将軍。
是時戎車屢駕,征伐為事,貴遊子弟未遑學術,爽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京師學業,翕然複興。
爽立訓甚有勸罰之科,弟子事之若嚴君焉。
尚書左仆射元贊、平原太守司馬真安、著作郎程靈虬,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并稱爽之嚴教,獎厲有方。
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剛克,立教雖殊,成一人一也。
”其為通識歎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經略注》,以廣制作,甚有條貫。
其序曰:“《傳》稱:‘立天之道曰一陰一與一陽一,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然則仁義者人之一性一也,經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鑄神情,啟悟耳目,未有不由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業。
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甯越庸夫也,講藝以全高尚之節。
蓋所由者習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備焉。
昔者先王之訓天下也,莫不導以《詩書》,教以《禮樂》,移其風俗,和其人民。
故恭儉莊敬而不煩者,教深于《禮》也;廣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樂》也;溫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詩》也;疏通知遠而不誣者,教深于《書》也;潔靜一精一微而不賊者,教深于《易》也;屬辭比事而不亂者,教深于《春秋》也。
夫《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源。
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其幾乎息矣。
”由是言之,《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
安可不遊心寓目,習一性一文身哉!頃因暇日,屬意藝林,略撰所聞,讨論其本,名曰《六經略注》以訓門徒焉。
”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獨守閑靜,講肄經典二十餘年,時人号為“儒林先生”。
年六十三,卒于家。
子文通,曆官至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
文通子景,别有《傅》。
劉獻之,博陵饒一陽一人也。
少而孤貧,雅好《詩》、《傳》,曾受業于渤海程玄,後遂博觀衆籍。
見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楊墨之流不為此書,千載誰知其小也!”曾謂其所親曰:“觀屈原《離一騷一》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吾常謂濯纓洗耳,有異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而孔子曰:‘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誠哉斯言,實獲我心。
時人有從獻之學者,獻之辄謂之曰:“人之立身,雖百行殊途,準之四科,要以德行為首。
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讓,不待出戶,天下自知。
傥不能然,雖複下帷針股,蹑屩從師,正可博聞多識,不過為土龍乞雨,眩惑将來,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門之徒,初亦未悟,見旱魚之歎,方歸而養親。
嗟乎先達,何自覺之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難,敢布心腹,子其圖之。
”由是四方學者莫不高其行義而希造其門。
獻之善《春秋》、《一毛一詩》,每講《左氏》,盡隐公八年便止,雲義例己了,不複須解。
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說。
後本郡舉孝廉,非其好也,一逼一遺之,乃應命,至京,稱疾而還。
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書,獻之喟然歎曰:“吾不如莊周散木遠矣!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固以疾辭。
時中山張吾貴與獻之齊名,海内皆曰儒宗。
吾貴每一講唱,門徒千數,其行業可稱者寡。
獻之著錄,數百而已,皆經通之士。
于是有識者辨其優劣。
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内諸生多有疑滞,鹹決于獻之。
六藝之文,雖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頗異舊義,撰《三禮大義》四卷,《三傳略例》三卷,《注一毛一詩序義》一卷,今行于世,并《章句疏》三卷。
注《涅槃經》未就而卒。
有四子,放古、爰古、參古、脩古。
放古,幼有人才。
為州從事,早亡。
爰古、參古,并傳父《詩》而不能一精一通也。
張吾貴,字
少聰惠口辯,身長八尺,容貌奇偉。
年十八,本郡舉為太學博士。
吾貴先未多學,乃從郦诠受《禮》,牛天祐受《易》。
诠、祐粗為開發,而吾貴覽讀一遍,便即别構戶牖。
世人競歸之。
曾在夏學,聚徒千數而不講《傳》,生徒竊雲張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說。
吾貴聞之,謂其徒曰:“我今夏講暫罷,後當說《傳》,君等來日皆當持本。
”生徒怪之而已。
吾貴謂劉蘭雲:“君曾讀《左氏》,為我一說。
”蘭遂為講。
三旬之中,吾貴兼讀杜、服,隐括兩家,異同悉舉。
諸生後集,便為講之,義例無窮,皆多新異。
蘭乃伏聽。
學者以此益奇之。
而以辯能飾非,好為詭說,由是業不久傳,而氣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終。
劉蘭,武邑人。
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
家人覺其聰敏,遂令從師,受《春秋》、《詩》、《禮》于中山王保安。
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
三年之後,便白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