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
關燈
小
中
大
自晉永嘉之後,運鐘喪亂,宇内分崩,群兇肆禍,生民不見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馬之迹,禮樂文章,掃地将盡。
而契之所感,斯道猶存。
高才有德之流,自強蓬荜;鴻生碩儒之輩,抱器晦已,太祖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
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
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治之,為國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務,意在茲乎?聖達經猷,蓋為遠矣。
四年春,命樂師入學習舞,釋菜于先聖、先師。
太宗世,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
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學于城東,後征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
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轉興。
顯祖大安初,诏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後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
及遷都洛邑,诏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
高祖欽明稽古,笃好墳典,坐輿據鞍,不忘講道。
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其餘涉獵典章,關曆詞翰,莫不糜以好爵,動贻賞眷。
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漢。
世宗時,複诏營國學,樹小學于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
雖黉宇未立,而經術彌顯。
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
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
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
州舉茂異,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衆。
神龜中,将立國學,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選。
未及簡置,仍複停寝。
正光二年,乃釋奠于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
暨孝昌之後,海内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幾。
永熙中,複釋奠于國學;又于顯一陽一殿诏祭酒劉欽講《孝經》,黃門李郁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篇》;複置生七十二人。
及遷都于鄴,國子置三十六人。
至于興和、武定之世,寇難既平,儒業複光矣。
漢世鄭玄并為衆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
玄《易》、《書》、《詩》、《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于河北。
王肅《易》亦間行焉。
晉世杜預注《左氏》,預玄孫坦、坦弟骥于劉義隆世并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之。
自梁越以下傳受講說者甚衆。
今舉其知名者附列于後雲。
梁越,字玄覽,新興人也。
少而好學,博綜經傳,無所不通。
一性一純和笃信,行無擇善。
國初為《禮經》博士。
太祖以其謹厚,舉動可則,拜上大夫命授諸皇子經書。
太宗即祚,以師傅之恩賜爵祝阿侯後出為雁門太守,獲白雀以獻,拜光祿大夫。
卒。
子弼,早卒。
弼子恭,襲。
降為雲中子。
無子,爵除。
盧醜,昌黎徒河人,襄城王魯元之族也。
世祖之為監國,醜以笃學博聞入授世祖經。
後以師傅舊恩賜爵濟一陰一公。
除鎮軍将軍,拜尚書,加散騎常侍,出為河内太守。
延和二年冬卒。
阙初,中山襲爵,太和中,以老疾自免。
子升頭,襲爵,後例降。
張偉,字仲業,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
高祖敏,晉秘書監。
偉學通諸經,講授鄉裡,受業者常數百人。
儒謹泛納,勤于教訓,雖有頑固不曉,問至數十,偉告喻殷勤,曾無愠色。
常依附經典,教以孝悌,門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
一性一恬平,不以夷嶮易一操一,清雅笃慎,非法不言。
世祖時,與高允等俱被辟命,拜中書博士。
轉侍郎、大将軍樂安王範從事中郎、馮翊太守。
還,仍為中書侍郎、本國大中正。
使酒泉,慰勞沮渠無諱。
還,遷散騎侍郎。
聘劉義隆,還,拜給事中、建威将軍,賜爵成臯子。
出為平東将軍、營州刺史,進爵建安公。
卒,贈征南将軍、并州刺史,谥曰康,在州郡以仁德為先,不任刑罰,清身率下,宰守不敢為非。
子仲慮,太和初,假給事中、高麗副使,尋假散騎常侍、高麗使。
後出為章武太守,加甯遠将軍。
仲慮弟仲繼,學尚有父風,善《倉》、《雅》、《林說》。
太和中,官至侍禦長,坐事徒西裔,道死。
梁祚,北地泥一陽一人。
父劭,皇始二年歸國,拜吏部郎,出為濟一陽一太守。
至祚,居趙郡。
祚笃志好學,曆治諸經,尤善《公羊春秋》、鄭氏《易》,常以教授。
有儒者風,而無當世之才。
與幽州别駕平恆有舊,又姊先适範一陽一李氏,遂攜家人僑居于薊。
積十餘年,雖羁貧窘而著述不倦。
恆時相請屈,與論經史。
辟秘書中散,稍遷秘書令。
為李所排,擯退為中書博士。
後出為統萬鎮司馬,征為散令。
撰并陳壽《三國志》,名曰《國統》。
又作《代都賦》,頗行于世。
清貧守素,不交勢貴。
年八十七。
太和十二年卒。
子元吉,有父風。
少子重,曆碎職,後為相州鎮北府參軍事。
平恆,字繼叔,燕國薊人。
祖視,父儒,并仕暮容為通宦。
恆耽勤讀誦,研綜經籍,钅句深緻遠,多所博聞。
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傳代之由,貴臣升降之緒,皆撰錄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餘篇。
好事者覽之,鹹以為善焉。
安貧樂道,不以屢空改一操一。
征為中書博士。
久之,出為幽州别駕。
廉貞寡欲,不營資産,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饑寒。
後拜著作佐郎,遷秘書丞。
時高允為監,河間邢祜、北平一陽一嘏、河東裴定、廣平程駿、金城趙元順等為著作佐郎,雖才學互有短長,然俱為稱職,并号長者。
允每稱博通經籍無過恆也。
恆即劉彧将軍王玄谟舅子。
恆三子,并不率父業,好酒自棄。
恆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側崗而哭,不為營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濁碎,不得及其門流。
恆婦弟鄧宗慶及外生孫玄明等每以為言。
恆曰:“此輩會是衰頓,何煩勞我。
”乃别構一精一盧,并置經籍于其中,一奴自給,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與同。
時有珍美,呼時老東安公刁雍等共飲啖之,家人無得嘗焉。
太和十年,以恆為秘書令,而恆固請為郡,未授而卒,時年七十六。
贈平東将軍、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子壽昌,太和初,秘書令史。
稍遷荊州征虜府錄事參軍。
陳奇,字脩奇,河北人也,自雲晉涼州刺史骧之八世孫。
祖刃,仕慕容垂。
奇少孤,家貧,而奉母至孝。
龆龀聰識,有夙成之美。
一性一氣剛亮,與俗不群。
一愛一玩經典,博通墳籍,常非馬融、鄭玄解經失旨,志在著述《五經》。
始注《孝經》、《論語》,頗傳于世,為搢紳所稱。
與河間邢祐同召赴京。
時秘書監遊雅素聞其名,始頗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職。
後與奇論典诰及《詩書》,雅贊扶馬鄭。
至于《易訟卦》天與水違行,雅曰:“自蔥嶺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蔥領以東耳。
”奇曰:《易》理綿廣,包含宇宙。
若如公言,自蔥領以西,豈東向望天哉?”奇執義非雅,每如此類,
而契之所感,斯道猶存。
高才有德之流,自強蓬荜;鴻生碩儒之輩,抱器晦已,太祖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
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
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治之,為國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務,意在茲乎?聖達經猷,蓋為遠矣。
四年春,命樂師入學習舞,釋菜于先聖、先師。
太宗世,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
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學于城東,後征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
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轉興。
顯祖大安初,诏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後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
及遷都洛邑,诏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
高祖欽明稽古,笃好墳典,坐輿據鞍,不忘講道。
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其餘涉獵典章,關曆詞翰,莫不糜以好爵,動贻賞眷。
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漢。
世宗時,複诏營國學,樹小學于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
雖黉宇未立,而經術彌顯。
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
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
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
州舉茂異,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衆。
神龜中,将立國學,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選。
未及簡置,仍複停寝。
正光二年,乃釋奠于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
暨孝昌之後,海内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幾。
永熙中,複釋奠于國學;又于顯一陽一殿诏祭酒劉欽講《孝經》,黃門李郁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篇》;複置生七十二人。
及遷都于鄴,國子置三十六人。
至于興和、武定之世,寇難既平,儒業複光矣。
漢世鄭玄并為衆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
玄《易》、《書》、《詩》、《禮》、《
王肅《易》亦間行焉。
晉世杜預注《左氏》,預玄孫坦、坦弟骥于劉義隆世并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之。
自梁越以下傳受講說者甚衆。
今舉其知名者附列于後雲。
梁越,字玄覽,新興人也。
少而好學,博綜經傳,無所不通。
一性一純和笃信,行無擇善。
國初為《禮經》博士。
太祖以其謹厚,舉動可則,拜上大夫命授諸皇子經書。
太宗即祚,以師傅之恩賜爵祝阿侯後出為雁門太守,獲白雀以獻,拜光祿大夫。
卒。
子弼,早卒。
弼子恭,襲。
降為雲中子。
無子,爵除。
盧醜,昌黎徒河人,襄城王魯元之族也。
世祖之為監國,醜以笃學博聞入授世祖經。
後以師傅舊恩賜爵濟一陰一公。
除鎮軍将軍,拜
延和二年冬卒。
阙初,中山襲爵,太和中,以老疾自免。
子升頭,襲爵,後例降。
張偉,字仲業,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
高祖敏,晉秘書監。
偉學通諸經,講授鄉裡,受業者常數百人。
儒謹泛納,勤于教訓,雖有頑固不曉,問至數十,偉告喻殷勤,曾無愠色。
常依附經典,教以孝悌,門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
一性一恬平,不以夷嶮易一操一,清雅笃慎,非法不言。
世祖時,與高允等俱被辟命,拜中書博士。
轉侍郎、大将軍樂安王範從事中郎、馮翊太守。
還,仍為中書侍郎、本國大中正。
使酒泉,慰勞沮渠無諱。
還,遷散騎侍郎。
聘劉義隆,還,拜給事中、建威将軍,賜爵成臯子。
出為平東将軍、營州刺史,進爵建安公。
卒,贈征南将軍、并州刺史,谥曰康,在州郡以仁德為先,不任刑罰,清身率下,宰守不敢為非。
子仲慮,太和初,假給事中、高麗副使,尋假散騎常侍、高麗使。
後出為章武太守,加甯遠将軍。
仲慮弟仲繼,學尚有父風,善《倉》、《雅》、《林說》。
太和中,官至侍禦長,坐事徒西裔,道死。
梁祚,北地泥一陽一人。
父劭,皇始二年歸國,拜吏部郎,出為濟一陽一太守。
至祚,居趙郡。
祚笃志好學,曆治諸經,尤善《公羊春秋》、鄭氏《易》,常以教授。
有儒者風,而無當世之才。
與幽州别駕平恆有舊,又姊先适範一陽一李氏,遂攜家人僑居于薊。
積十餘年,雖羁貧窘而著述不倦。
恆時相請屈,與論經史。
辟秘書中散,稍遷秘書令。
為李所排,擯退為中書博士。
後出為統萬鎮司馬,征為散令。
撰并陳壽《三國志》,名曰《國統》。
又作《代都賦》,頗行于世。
清貧守素,不交勢貴。
年八十七。
太和十二年卒。
子元吉,有父風。
少子重,曆碎職,後為相州鎮北府參軍事。
平恆,字繼叔,燕國薊人。
祖視,父儒,并仕暮容為通宦。
恆耽勤讀誦,研綜經籍,钅句深緻遠,多所博聞。
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傳代之由,貴臣升降之緒,皆撰錄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餘篇。
好事者覽之,鹹以為善焉。
安貧樂道,不以屢空改一操一。
征為中書博士。
久之,出為幽州别駕。
廉貞寡欲,不營資産,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饑寒。
後拜著作佐郎,遷秘書丞。
時高允為監,河間邢祜、北平一陽一嘏、河東裴定、廣平程駿、金城趙元順等為著作佐郎,雖才學互有短長,然俱為稱職,并号長者。
允每稱博通經籍無過恆也。
恆即劉彧将軍王玄谟舅子。
恆三子,并不率父業,好酒自棄。
恆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側崗而哭,不為營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濁碎,不得及其門流。
恆婦弟鄧宗慶及外生孫玄明等每以為言。
恆曰:“此輩會是衰頓,何煩勞我。
”乃别構一精一盧,并置經籍于其中,一奴自給,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與同。
時有珍美,呼時老東安公刁雍等共飲啖之,家人無得嘗焉。
太和十年,以恆為秘書令,而恆固請為郡,未授而卒,時年七十六。
贈平東将軍、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子壽昌,太和初,秘書令史。
稍遷荊州征虜府錄事參軍。
陳奇,字脩奇,河北人也,自雲晉涼州刺史骧之八世孫。
祖刃,仕慕容垂。
奇少孤,家貧,而奉母至孝。
龆龀聰識,有夙成之美。
一性一氣剛亮,與俗不群。
一愛一玩經典,博通墳籍,常非馬融、鄭玄解經失旨,志在著述《五經》。
始注《孝經》、《論語》,頗傳于世,為搢紳所稱。
與河間邢祐同召赴京。
時秘書監遊雅素聞其名,始頗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職。
後與奇論典诰及《詩書》,雅贊扶馬鄭。
至于《易訟卦》天與水違行,雅曰:“自蔥嶺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蔥領以東耳。
”奇曰:《易》理綿廣,包含宇宙。
若如公言,自蔥領以西,豈東向望天哉?”奇執義非雅,每如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