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
關燈
小
中
大
诏書,凡四十卷。
尚書元苌出為安西将軍、雍州刺史,請景為司馬,以景階次不及,除錄事參軍、襄威将軍,帶長安令。
甚有惠政,民吏稱之。
先是,太常劉芳與景等撰朝令,未及班行。
别典儀注,多所草創。
未成,芳卒,景纂成其事。
及世宗崩,召景赴京,還修儀注。
拜谒者仆射,加甯遠将軍。
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後授步兵校尉,仍舍人。
又敕撰太和之後朝儀已施行者,凡五十餘卷。
時靈太後诏依漢世一陰一鄧二後故事,親奉廟祀,與帝交獻。
景乃據正,以定儀注,朝廷是之。
正光初,除龍骧将軍、中散大夫,舍人如故。
時肅宗行講學之禮于國子寺,司徒崔光執經,敕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俱為錄義。
事畢,又行釋奠之禮,并诏百官作釋奠詩,時以景作為美。
是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瑰歸阙,朝廷疑其位次。
高一陽一王雍訪景,景曰:“昔鹹甯中,南單于來朝,晉世處之王公、特進之下。
今日為班,宜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
”雍從之。
朝廷典章,疑而不決,則時訪景而行。
初,平齊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于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之娉妻,給其資宅。
聰後為允立碑,每雲:“吾以此文報德,足矣。
”豫州刺史常綽以未盡其美。
景尚允才器,先為《遺德頌》,司徒崔光聞而觀之,尋味良久,乃雲:“高光祿平日每矜其文,自許報允之德,今見常生此《頌》,高氏不得獨擅其美也。
”侍中崔光、安豐王延明受诏議定服章,敕景參修其事。
尋進号冠軍将軍。
阿那瑰之還國也,境上遷延,仍陳窘乏。
遣尚書左丞元孚奉诏振恤,阿那瑰執孚過柔玄,奔于漠北。
遣尚書令李崇、禦史中尉兼右仆射元纂追讨,不及。
乃令景出塞,經瓫山,臨瀚海,宣敕勒衆而返。
景經涉山水,怅然懷古,乃拟劉琨《扶風歌》十二首。
進号征虜将軍。
孝昌初,兼給事黃門侍郎。
尋除左将軍、太府少卿,仍舍人。
固辭少卿不拜,改授散騎常侍,将軍如故。
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衍遣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
時安豐王延明為大都督、大行台,率臨淮王彧等衆軍讨之。
既而蕭綜降附,徐州清複,遣景兼尚書,持節馳與行台、都督觀機部分。
景經洛汭,乃作銘焉。
是時,尚書令蕭寶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颢,都督、車騎将軍元恆芝等并各出讨,诏景詣軍宣旨勞問。
還,以本将軍授徐州刺史。
杜洛周反于燕州,仍以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将軍元譚以禦之。
景表求勒幽州諸縣悉入古城,山路有通賊之處,權發兵夫,随宜置戍,以為防遏。
又以頃來差兵,不盡強壯,今之三長,皆是豪門多丁為之,今求權發為兵。
肅宗皆從之。
進号平北将軍。
别敕譚西至軍都關,北從盧龍塞,據此二嶮,以杜賊出入之路。
又诏景山中險路之處,悉令捍塞。
景遣府錄事參軍裴智成發範一陽一三長之兵以守白閏,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
俄而安州石離、冗城、斛鹽三戍兵反,結洛周,有衆二萬餘落,自松岍赴賊。
譚勒别将崔仲哲等截軍都關以待之。
仲哲戰沒,洛周又自外應之,腹背受敵,譚遂大敗,諸軍夜散。
诏以景所部别将李琚為都督,代譚征下口,降景為後将軍,解州任,仍诏景為幽安玄等四州行台。
賊既南出,鈔掠薊城,景命統軍梁仲禮率兵士邀擊,破之,獲賊将禦夷鎮軍主孫念恆。
都督李琚為賊所攻,薊城之北軍敗而死。
率屬城人禦之,賊不敢一逼一。
洛周還據上谷。
授景平北将軍、光祿大夫,行台如故。
洛周遣其都督王曹纥真、馬叱斤等率衆薊南,以掠人谷,乃遇連雨,賊衆疲勞。
景與都督于榮、刺史王延年置兵粟國邀其走路。
大敗之,斬曹纥真。
洛周率衆南趨範一陽一,景與延年及榮複破之。
又遣别将重破之于州西虎眼泉,擒斬及溺死者甚衆。
後洛周南圍範一陽一,城人翻降,執刺史延年及景送于洛周。
洛周尋為葛榮所吞,景又入榮。
榮破,景得還朝。
永安初,诏複本官,兼黃門侍郎,又攝著作,固辭不就。
二年,除中軍将軍、正黃門。
先是,參議《正光壬子曆》,至是賜爵高一陽一子。
元颢内一逼一,莊帝北巡,景與侍中、大司馬、安豐王延明在禁中召諸親賓,安慰京師。
颢入洛,景仍居
尚書元苌出為安西将軍、雍州刺史,請景為司馬,以景階次不及,除錄事參軍、襄威将軍,帶長安令。
甚有惠政,民吏稱之。
先是,太常劉芳與景等撰朝令,未及班行。
别典儀注,多所草創。
未成,芳卒,景纂成其事。
及世宗崩,召景赴京,還修儀注。
拜谒者仆射,加甯遠将軍。
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後授步兵校尉,仍舍人。
又敕撰太和之後朝儀已施行者,凡五十餘卷。
時靈太後诏依漢世一陰一鄧二後故事,親奉廟祀,與帝交獻。
景乃據正,以定儀注,朝廷是之。
正光初,除龍骧将軍、中散大夫,舍人如故。
時肅宗行講學之禮于國子寺,司徒崔光執經,敕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俱為錄義。
事畢,又行釋奠之禮,并诏百官作釋奠詩,時以景作為美。
是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瑰歸阙,朝廷疑其位次。
高一陽一王雍訪景,景曰:“昔鹹甯中,南單于來朝,晉世處之王公、特進之下。
今日為班,宜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
”雍從之。
朝廷典章,疑而不決,則時訪景而行。
初,平齊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于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之娉妻,給其資宅。
聰後為允立碑,每雲:“吾以此文報德,足矣。
”豫州刺史常綽以未盡其美。
景尚允才器,先為《遺德頌》,司徒崔光聞而觀之,尋味良久,乃雲:“高光祿平日每矜其文,自許報允之德,今見常生此《頌》,高氏不得獨擅其美也。
”侍中崔光、安豐王延明受诏議定服章,敕景參修其事。
尋進号冠軍将軍。
阿那瑰之還國也,境上遷延,仍陳窘乏。
遣尚書左丞元孚奉诏振恤,阿那瑰執孚過柔玄,奔于漠北。
遣尚書令李崇、禦史中尉兼右仆射元纂追讨,不及。
乃令景出塞,經瓫山,臨瀚海,宣敕勒衆而返。
景經涉山水,怅然懷古,乃拟劉琨《扶風歌》十二首。
進号征虜将軍。
孝昌初,兼給事黃門侍郎。
尋除左将軍、太府少卿,仍舍人。
固辭少卿不拜,改授散騎常侍,将軍如故。
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衍遣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
時安豐王延明為大都督、大行台,率臨淮王彧等衆軍讨之。
既而蕭綜降附,徐州清複,遣景兼尚書,持節馳與行台、都督觀機部分。
景經洛汭,乃作銘焉。
是時,尚書令蕭寶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颢,都督、車騎将軍元恆芝等并各出讨,诏景詣軍宣旨勞問。
還,以本将軍授徐州刺史。
杜洛周反于燕州,仍以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将軍元譚以禦之。
景表求勒幽州諸縣悉入古城,山路有通賊之處,權發兵夫,随宜置戍,以為防遏。
又以頃來差兵,不盡強壯,今之三長,皆是豪門多丁為之,今求權發為兵。
肅宗皆從之。
進号平北将軍。
别敕譚西至軍都關,北從盧龍塞,據此二嶮,以杜賊出入之路。
又诏景山中險路之處,悉令捍塞。
景遣府錄事參軍裴智成發範一陽一三長之兵以守白閏,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
俄而安州石離、冗城、斛鹽三戍兵反,結洛周,有衆二萬餘落,自松岍赴賊。
譚勒别将崔仲哲等截軍都關以待之。
仲哲戰沒,洛周又自外應之,腹背受敵,譚遂大敗,諸軍夜散。
诏以景所部别将李琚為都督,代譚征下口,降景為後将軍,解州任,仍诏景為幽安玄等四州行台。
賊既南出,鈔掠薊城,景命統軍梁仲禮率兵士邀擊,破之,獲賊将禦夷鎮軍主孫念恆。
都督李琚為賊所攻,薊城之北軍敗而死。
率屬城人禦之,賊不敢一逼一。
洛周還據上谷。
授景平北将軍、光祿大夫,行台如故。
洛周遣其都督王曹纥真、馬叱斤等率衆薊南,以掠人谷,乃遇連雨,賊衆疲勞。
景與都督于榮、刺史王延年置兵粟國邀其走路。
大敗之,斬曹纥真。
洛周率衆南趨範一陽一,景與延年及榮複破之。
又遣别将重破之于州西虎眼泉,擒斬及溺死者甚衆。
後洛周南圍範一陽一,城人翻降,執刺史延年及景送于洛周。
洛周尋為葛榮所吞,景又入榮。
榮破,景得還朝。
永安初,诏複本官,兼黃門侍郎,又攝著作,固辭不就。
二年,除中軍将軍、正黃門。
先是,參議《正光壬子曆》,至是賜爵高一陽一子。
元颢内一逼一,莊帝北巡,景與侍中、大司馬、安豐王延明在禁中召諸親賓,安慰京師。
颢入洛,景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