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

關燈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隴西狄道人,司空韶之族弟。

    早有盛名,時人号曰神童。

    從父司空沖雅所歎異,每曰:“興吾宗者,其此兒乎?”恆資給所須,一愛一同己子。

     弱冠舉秀才,不行。

    曾遊河内北山,便欲有隐遁意。

    會彭城王勰辟為行台參軍,苦相敦引。

    尋為侍中李彪啟兼著作郎,修撰國史。

    稍遷國子博士,領尚書儀曹郎中,轉中書侍郎、司農少卿、黃門郎,修國史。

    遷國子祭酒,轉秘書監、兼七兵尚書。

    遷太常卿。

    孝莊初,太尉元天穆北讨葛榮,以琰之兼禦史中尉,為北道軍司。

    還,除征東将軍,仍兼太常。

     出為衛将軍、荊州刺史。

    頃之,兼尚書左仆射、三荊二郢大行台。

    尋加散騎常侍。

    琰之雖以儒素自業,而每語人言“吾家世将種”,自雲猶有關西風氣。

    及至州後,大好射獵,以示威武。

    爾朱兆入洛,南一陽一太守趙修延以琰之莊帝外戚,誣琰之規奔蕭衍,襲州城,遂被囚執,修延仍自行州事。

    城内人斬修延,還推琰之厘州任。

    出帝初,征兼侍中、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

    永熙二年薨。

    贈侍中、骠騎大将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文簡。

     琰之少機警,善談,經史百家無所不覽,朝廷疑事多所訪質。

    每雲:“崔博而不一精一,劉一精一而不博;我既一精一且博,學兼二子。

    ”謂崔光、劉芳也。

    論者許其博,未許其一精一。

    當時物議,鹹共宗之,又自誇文章,從姨兄常景笑而不許。

    每休閑之際,恆閉門讀書,不交人事。

    嘗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不求身後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所願,是以孜孜搜讨,欲罷不能。

    豈為聲名勞七尺也?此乃天一性一,非為力強。

    ”前後再居史職,無所編緝。

    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滞,恆就琰之辨析,自以為不及也。

     二子綱、惠,并從出帝入關。

     祖瑩,字元珍,範一陽一遒人也。

    曾祖敏,仕慕容垂為平原太守。

    太祖定中山,賜爵安固子,拜尚書左丞。

    卒,贈并州刺史。

    祖嶷,字元達。

    以從征平原功,進爵為侯,位馮翊太守,贈幽州刺史。

    父季真,多識前言往行,位中書侍郎,卒于安遠将軍、钜鹿太守。

     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

    好學耽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驅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

    由是聲譽甚盛,内外親屬呼為“聖小兒”。

    尤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歎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

    ” 時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

    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倦,不覺天曉。

    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卷上座。

    博士嚴毅,不敢還取,乃置《禮》于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

    講罷,孝怡異之,向博士說,舉學盡驚。

    後高祖聞之,召入,令誦五經章句,并陳大義,帝嗟賞之。

    瑩出後,高祖戲盧昶曰:“昔流共工于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對曰:“當是才為世生。

    ”以才名拜太學博士,征署司徒、彭城王勰法曹行參軍。

    高祖顧謂勰曰:“蕭赜以王元長為子良法曹,今為汝用祖瑩,豈非倫匹也?”敕令掌勰書記。

    瑩與陳郡袁翻齊名秀出,時人為之語曰:“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袁。

    ”再遷尚書三公郎。

    尚書令王肅曾于省中詠《悲平城》詩,雲:“悲平城,驅馬入雲中。

    一陰一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

    ”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肅更詠,乃失語雲:“王公吟詠情一性一,聲律殊佳,可更為誦《悲彭城》詩。

    ”肅因戲勰雲:“何意《悲平城》為《悲彭城》也?”勰有慚色。

    瑩在座,即雲:“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見耳。

    ”肅雲:“可為誦之。

    ”瑩應聲雲:“悲彭城,楚歌四面起。

    一屍一積石梁亭,血流睢水裡。

    ”肅甚嗟賞之。

    勰亦大悅,退謂瑩曰:“即定是神口。

    今日若不得卿,幾為吳子所屈。

    ” 為冀州鎮東府長史,以貨賄事發,除名。

    後侍中崔光舉為國子博士,仍領尚書左戶部。

    李崇為都督北讨,引瑩為長吏。

    坐截沒軍資,除名。

    未幾,為散騎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