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

關燈
于明堂;嘗禘郊社,多委于有司。

    觀射遊苑,躍馬騁中,危而非典,豈清跸之意,殖不思之冥業,損巨費于生民。

    減祿削力,近供無事之僧;崇飾雲殿,遠邀未然之報。

    昧爽之臣,稽首于外;玄寂之衆,遨遊于内。

    愆禮忤時,人靈未穆。

    愚謂從朝夕之因,求秪劫之果,未若先萬國之忻心,以事其親,使天下和平,災害不生者也。

    伏願淑慎威儀,萬邦作式,躬緻郊廟之虔,親纡朔望之禮,釋奠成均,竭心千畝,明發不寐,潔誠禋稞。

    孝悌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則一人有喜,兆民賴之。

    然後一精一進三寶,信心如來。

    道由化深,故諸漏可盡;法随禮積,故彼岸可登。

    量撤僧寺不急之華,還複百官久折之秩。

    已興之構,務從簡成;将來之造,權令停息,仍舊亦可,何必改作?庶節用一愛一人,法俗俱賴。

    臣學不經遠,言多孟一浪一,忝職其憂,不敢默爾。

    ”尋别敕付外,議釋奠之禮。

     時史官克日蝕,豫敕罷朝。

    普惠以逆廢非禮,上疏陳之。

    又表論時政得失。

    一曰,審法度,平鬥尺,調租務輕,賦役務省。

    二曰,聽輿言,察怨訟,先皇舊事有不便于政者,請悉追改。

    三曰,進忠謇,退不肖,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四曰,興滅國,繼絕世,勳親之胤,所宜收叙。

    書奏,肅宗、靈太後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難诘,延對移時。

    令曰:“甯有先皇之诏,一一翻改!”普惠僶俛不言。

    令曰:“卿似欲緻谏,故以左右有人,不肯苦言。

    朕為卿屏左右,卿其盡陳之。

    ”對曰:“聖人之養庶物,一愛一之如傷。

    況今二聖纂承洪緒,妻承夫,子承父,夫、父之不可,安然仍行,豈先帝傳委之本意?仰惟先帝行一事,或有司之謬,或權時所行,在後以為不可者,皆追而正之。

    聖上忘先帝之自新,不問理之伸屈,一皆抑之,豈蒼生黎庶所仰望于聖德?”太後曰:“小小細務,一一翻一動,更成煩擾。

    ”普惠曰:“聖上之養庶物,若慈母一之養赤子。

    今赤子幾臨危壑,将赴水火,以煩勞而不救,豈赤子所望于慈母!”太後曰:“天下蒼生,甯有如此苦事?”普惠曰:“天下之親懿,莫重于太師彭城王,然遂不免枉死。

    微細之苦,何可得無?”太後曰:“彭城之苦,吾已封其三子,何足複言!”普惠曰:“聖後封彭城之三子,天下莫不忻至德,知慈母一之在上。

    臣所以重陳者,凡如此枉,乞垂聖察。

    ”太後曰:“卿雲‘興滅國,繼絕世’,滅國絕世,竟複誰是?”普惠曰:“昔淮南逆終,漢文封其四子,蓋骨肉之不可棄,親一親故也。

    竊見故太尉鹹一陽一王、冀州刺史京兆王,乃皇子皇孫,一德之虧,自贻悔戾,沉一淪幽壤,緬焉弗收,豈是興滅繼絕之意?乞收葬二王,封其子孫,愚臣之願。

    ”太後曰:“卿言有理,朕深戢之,當命公卿博議此事。

    ” 及任城王澄薨,普惠以吏民之義,又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雖寒暑風雨,無不必至。

    初,澄嘉賞普惠,臨薨,啟為尚書右丞。

    靈太後既深悼澄,覽啟從之。

    诏行之後,尚書諸郎以普惠地寒,不應便居管轄,相與為約,并欲不放上省,紛纭多日乃息。

     正光二年,诏遣楊鈞送蠕蠕主阿那瑰還國。

    普惠謂遣之将贻後患,上疏曰:“臣聞乾元以利貞為大,非義則不動;皇王以博施為功,非類則不從。

    故能始萬物而化天下者也。

    伏惟陛下叡哲欽明,道光虞舜,八表宅心,九服清晏。

    蠕蠕相害于朔垂,妖師扇亂于江外,此乃封豕長蛇,不識王度,天将悔其罪,所以奉皇魏,故荼毒之、辛苦之,令知至道之可樂也。

    宜安民以悅其志,恭己以懷其心。

    而先自勞擾,艱難下民,興師郊甸之内,遠投荒塞之外,救累世之勍敵,可謂無名之師。

    諺曰‘唯亂門之無過’,愚情未見其可。

    當是邊将窺竊一時之功,不思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夫白登之役,漢祖親困之。

    樊哙欲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季布以為不可,請斬之。

    千載以為美。

    況今旱酷異常,聖慈降膳,乃以萬五千人使楊鈞為将而欲定蠕蠕,忤時而動,其可濟乎?阿那瑰投命皇朝,撫之可也,豈容困疲我兆民以資天喪之虜?昔莊公納子糾,以緻乾時之敗;魯僖以邾國,而有懸胄之恥。

    今蠕蠕時亂,後主繼立,雖雲散亡,一奸一虞難抑。

    脫有井陉之慮,楊鈞之肉其可食乎!高車、蠕蠕,連兵積年,饑馑相仍,須其自斃,小亡大傷,然後一舉而并之。

    此卞氏之高略,所以獲兩虎,不可不圖之。

    今土山告難,簡書相續,蓋亦無能為也,正與今舉相會,天其或者欲以告戒人,不欲使南北兩強,并興大衆。

    脫狂狡構間于其間,而複事連中國,何以甯之?今宰輔專欲好小名,不圖安危大計,此微臣所以寒心者也。

    那瑰之不還,負何信義?此機之際,北師宜停。

    臣言不及義,文書所經過,不敢不陳。

    兵猶火也,不戢将自一焚。

    二虜自滅之形,可以為殷鑒。

    伏願輯和萬國,以靜四疆,混一之期,坐而自至矣。

    臣愚昧多違,必無可采,匹夫之智,願以呈獻。

    ”表奏,诏答曰:“夫窮鳥歸人,尚或興恻,況那瑰嬰禍流離,遠來依庇,在情在國,何容弗矜?且納亡興喪,有國大義,皇魏堂堂,甯廢斯德?後主亂亡,似當非謬,此送彼迎,想無拒戰。

    國義宜表,朝算已決,卿深誠厚慮,脫用嘉戢。

    但此段機略,不獲相從,脫後不逮,勿憚匡言。

    ” 時蕭衍義州刺史文僧明舉城歸順,揚州刺史長孫稚遣别駕封壽入城固守,衍将裴邃、湛僧率衆攻一逼一,诏普惠為持節、東道行台,攝軍司赴援之。

    軍始渡淮,而封壽已棄城單馬而退。

    軍罷還朝。

    蕭衍弟子西豐侯正德詐稱降款,朝廷頗事當迎,普惠上疏,請赴揚州,移還蕭氏,不從。

    俄而,正德果逃還。

    涼州刺史石士基、行台元洪超并贓貨被繩,以普惠為右将軍、涼州刺史,即為西行台。

    以病辭免。

    除光祿大夫,右丞如故。

     先是,仇池武興群氐數反,西垂郡戍,租運久絕。

    诏普惠以本官為持節、西道行台。

    給秦、岐、泾、華、雍、豳、東秦七州兵武三萬人,任其召發,送南秦、東益二州兵租,分付諸戍,其所部将統,聽于關西牧守之中随機召遣,軍資闆印之屬,悉以自随。

    普惠至南秦,停岐、泾、華、雍、豳、東秦六州兵武,召秦州兵武四千人,分配四統;令送租兵連營接栅,相繼而進,運租車驢,随機輸轉。

    别遣中散大夫封答慰喻南秦,員外常侍楊公熙宣勞東益氐民。

    于時,南秦氐豪吳富聚合兇類,所在邀劫。

    公熙既至,東益州刺史魏子建密與普惠書,言公熙舊是蕃國之胤,而諸氐與相見者,必有一陰一私,言宜加圖防。

    普惠乃符攝公熙,令赴南秦。

    公熙果已密遣其從兄山虎與吳富同逆,又妄自說鄉裡,紛動群氐,托雲與崔南秦有隙,拒而不赴。

    租達平落,吳富等果脅車營,實公熙所潛遣也。

    後吳富雖為左右所殺,而徒一黨一猶盛。

    秦□所绾武都、武階,租頗得達。

    東益群氐先款順,故廣業、仇鸠、河池三城粟便得入。

    其應入東益十萬石租,皆稽留費盡,升鬥不至,鎮戍兵武,遂緻饑虛,鹹恨普惠經略不廣。

    事訖,普惠拜表按劾公熙。

    還朝,賜絹布一百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