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
關燈
小
中
大
惡盈而好謙。
”又曰:“困于上者必反于下,故受之以井。
”此克吉定兆,而以淺改蔔,群心悲惋,亦或天地神靈所以垂至戒,啟聖清。
伏願聖後,回日月之明,察微臣之請,停司徒一逼一同之号,從卑下不逾之稱,畏困上之鑒,邀謙光之福,則天下幸甚。
臣聞見災修德,災變成善。
此太戊所以興殷,桑谷以之自滅。
況今蔔遷方始,當修革之會,愚以為無上之名,不可假之,脫譏于千載,恐贻不言之咎。
且君之于臣,比葬三臨之,禮也。
司徒誠為後父,實人臣也。
雖子尊不加于父,乃天下母以義斷恩,不可遂在室之意,故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況乃應坤之載,承天之重,而朔望于司徒之殡,晨昏于郊墓之間,雖聖思蒸蒸,其不虞宜戒。
離宸極之嚴居,疲雲跸于道路,此亦億兆蒼生,瞻仰失圖。
伏願尋《載馳》之不歸,存靜方之光大,則草木可繁,人靈斯穆。
臣職忝谏司,敢獻狂瞽,謹冒上聞,不敢宣露,乞垂省覽,昭臣微款,脫得奉谒聖顔,曲盡愚衷者,死且不朽。
太後覽表,親至國珍宅,召集王公、八座、卿尹及五品已上,博議其事,遣使召普惠與相問答,又令侍中元義、中常侍賈璨監觀得失。
任城王澄問普惠曰:“漢高作帝,尊父為太上皇。
今聖母臨朝,贈父太上公,求之故實,非為無準。
且君舉作則,何必循舊?”對曰:“天子稱诏,太後稱令,故周臣十亂,文母預焉。
仰思所難,竊謂非匹。
”澄曰:“前代太後亦有稱诏,聖母自欲存謙光之義,故不稱耳。
何得以诏令之别,而廢嚴父之孝?”對曰:“後父太上,自昔未有。
前代母後豈不欲尊崇其親?王何以不遠谟古義,而近順今旨。
未審太後何故謙于稱诏,而不謙于太上。
竊願聖後終其謙光。
”太傅、清河王怿曰:“昔在僭晉,褚氏臨朝,殷浩遺褚裒書曰‘足下,今之太上皇也’,況太上公而緻疑?”對曰:“褚裒以女輔政辭不入朝。
淵源譏其不恭,故有太上之刺。
本稱其非,不記其是。
不謂殿下以此賜難。
”侍中崔光曰:“張生表中引晉有小子侯,出自鄭注,非為正經。
”對曰:“雖非正經之文,然述正經之旨。
公好古習禮,複固斯難?”禦史中尉元匡因謂崔光曰:“張《表》雲,晉之小子侯,以号同稱僭。
今者,太上公名同太上皇,比晉小子,義似相類。
但不學不敢辨其是非。
”普惠對曰:“中丞既疑其是,不正其非,豈所望于三獨?”尚書崔亮曰:“谏議所見,正以太上之号不應施于人臣。
然周有太公尚父,亦兼二名。
人臣尊重之稱,固知非始今日。
”普惠對曰:“尚父者,有德可稱;太上者,上中之上。
名同義異,此亦非并。
”亮又曰:“古有文王、武王,亦有文子、武子。
然則太上皇、太上公亦何嫌于同也?”普惠對曰:“文武者,德行之迹,故迹同則谥同。
太上者,尊極之位,豈得通施于臣下!”廷尉少卿袁翻曰:“《周官》:上公九命,上大夫四命。
命數雖殊,同名為上,何必上者皆是極尊?”普惠厲聲诃翻曰:“禮有下卿上士,何止大夫與公!但今所行,以太加上,二名雙舉,不得非極。
雕蟲小藝,微或相許,至于此處,豈卿所及!”翻甚有慚色,默不複言。
任城王澄曰:“谏诤之體,各言所見,至于用舍,固在應時。
卿向答袁氏,聲何太厲?”普惠對曰:“所言若是,宜見采用;所言若非,懼有罪及。
是非須辨,非為苟競。
”澄曰:“朝廷方開不諱之門,以廣忠言之路。
卿今意在向義,何雲乃慮罪罰?”議者鹹以太後當朝,志相一黨一順,遂奏曰:“張普惠辭雖不屈,然非臣等所同。
渙汗已流,請依前诏。
”太後複遣元義、賈璨宣令謂普惠曰:“朕向召卿與群臣對議,往複既終,皆不同卿表。
朕之所行,孝子之志;卿之所陳,忠臣之道。
群公已有成議,卿不得苦奪朕懷。
後有所見,勿得難言。
”普惠于是拜令辭還。
初,普惠被召,傳诏馳骅骝馬來,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諸子憂怖涕泣。
普惠謂曰:“我當休明之朝,掌谏議之職,若不言所難言,谏所難谏,便是唯唯,曠官一屍一祿。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複何恨?然朝廷有道,汝輩勿憂。
”及議罷,旨勞還宅,親故賀其幸甚。
時中山莊弼遺書普惠曰:“明侯淵儒碩學,身負大才,秉此公方,來居谏職,謇謇如也,谔谔如也。
一昨承胡司徒等,當面折庭诤,雖問難鋒至,而應對響出,宋城之帶始萦,魯門之柝裁警,終使群後逡巡,庶僚拱默,雖不見用于一時,固已傳美于百代。
聞風快然,敬裁此白。
”普惠美其此書,每為口實。
普惠以天下民調,幅度長廣,尚書計奏,複征綿麻,恐其勞民不堪命,上疏曰: 伏聞尚書奏複綿麻之調,尊先皇之軌,夙宵惟度,忻戰交集。
何者?聞複高祖舊典,所以忻惟新;俱可複而不複,所以戰違法。
仰惟高祖廢大鬥、去長尺、改重秤,所以一愛一萬姓,從薄俺。
知軍國須綿麻之用,故雲幅度之間,億兆應有綿麻之利,故絹上稅綿八兩,布上稅麻十五斤。
萬姓得廢大鬥、去長尺、改重秤,荷輕賦之饒,不适于綿麻而已,故歌舞以供其職,奔走以役其勤。
天子信于上,億兆樂于下。
故《易》曰:“悅以使民,民忘其勞。
”此之謂也。
自茲以降,漸漸長闊,百姓嗟怨,聞于朝野。
伏惟皇太後未臨朝之前,陛下居諒暗之日,宰輔不尋其本,知天下之怨綿麻,不察其輻廣、度長、秤重、鬥大,革其所弊,存其可存,而特放綿麻之調,以悅天下之心,此所謂悅之不以道,愚臣所以未悅者也。
尚書既知國少綿麻,不惟法度之□易,民言之可畏,便欲去天下之大信,棄已行之成诏,追前之非,遂後之失,奏求還複綿麻,以充國用。
不思庫中大有綿麻,而群官共竊之。
愚臣以為于理未盡。
何者?今宮人請調度,造衣物,必度忖秤量。
絹布,匹有尺丈之盈,一猶不計其廣;絲綿,斤兼百铢之剩,未聞依律罪州郡。
若一匹之濫,一斤之惡,則鞭戶主,連三長,此所以教民以貪者也。
今百官請俸,人樂長闊,并欲厚重,無複準極。
得長闊厚重者,便雲其州能調,絹布一精一闊且長,橫發美譽,以亂視聽;不聞嫌長惡廣,求計還官者。
此百司所以仰負聖明也。
今若必複綿麻者,謂宜先令四海知其所由,明立嚴禁,複本幅度,新綿麻之典,依太和之稅。
其在庫絹布并及絲綿,不依典制者,請遣一尚書與太府卿、左右藏令,依今官度、官秤,計其斤兩、廣長,折給請俸之人。
總常俸之數,千俸所出,以布綿麻,亦應其一歲之用。
使天下知二聖之心,一愛一民惜法如此,則高祖之軌中興于神龜,明明慈信照布于無窮,則孰不幸甚!伏願亮臣悾悾之至,下慰蒼生之心。
普惠又表乞朝直之日,時聽奉見。
自此之後,月一陛見。
又以肅宗不親視朝,過崇佛法,郊廟之事,多委有司,上疏曰:“臣聞明德恤祀,成湯光六百之祚;嚴父配天,孔子稱周公其人也。
故能馨香上聞,福傳遐世。
伏惟陛下,重晖纂統,欽明文思,天地屬心,百神伫望,故宜敦崇祀禮,鹹秩無文。
而告朔朝廟,不親
”又曰:“困于上者必反于下,故受之以井。
”此克吉定兆,而以淺改蔔,群心悲惋,亦或天地神靈所以垂至戒,啟聖清。
伏願聖後,回日月之明,察微臣之請,停司徒一逼一同之号,從卑下不逾之稱,畏困上之鑒,邀謙光之福,則天下幸甚。
臣聞見災修德,災變成善。
此太戊所以興殷,桑谷以之自滅。
況今蔔遷方始,當修革之會,愚以為無上之名,不可假之,脫譏于千載,恐贻不言之咎。
且君之于臣,比葬三臨之,禮也。
司徒誠為後父,實人臣也。
雖子尊不加于父,乃天下母以義斷恩,不可遂在室之意,故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況乃應坤之載,承天之重,而朔望于司徒之殡,晨昏于郊墓之間,雖聖思蒸蒸,其不虞宜戒。
離宸極之嚴居,疲雲跸于道路,此亦億兆蒼生,瞻仰失圖。
伏願尋《載馳》之不歸,存靜方之光大,則草木可繁,人靈斯穆。
臣職忝谏司,敢獻狂瞽,謹冒上聞,不敢宣露,乞垂省覽,昭臣微款,脫得奉谒聖顔,曲盡愚衷者,死且不朽。
太後覽表,親至國珍宅,召集王公、八座、卿尹及五品已上,博議其事,遣使召普惠與相問答,又令侍中元義、中常侍賈璨監觀得失。
任城王澄問普惠曰:“漢高作帝,尊父為太上皇。
今聖母臨朝,贈父太上公,求之故實,非為無準。
且君舉作則,何必循舊?”對曰:“天子稱诏,太後稱令,故周臣十亂,文母預焉。
仰思所難,竊謂非匹。
”澄曰:“前代太後亦有稱诏,聖母自欲存謙光之義,故不稱耳。
何得以诏令之别,而廢嚴父之孝?”對曰:“後父太上,自昔未有。
前代母後豈不欲尊崇其親?王何以不遠谟古義,而近順今旨。
未審太後何故謙于稱诏,而不謙于太上。
竊願聖後終其謙光。
”太傅、清河王怿曰:“昔在僭晉,褚氏臨朝,殷浩遺褚裒書曰‘足下,今之太上皇也’,況太上公而緻疑?”對曰:“褚裒以女輔政辭不入朝。
淵源譏其不恭,故有太上之刺。
本稱其非,不記其是。
不謂殿下以此賜難。
”侍中崔光曰:“張生表中引晉有小子侯,出自鄭注,非為正經。
”對曰:“雖非正經之文,然述正經之旨。
公好古習禮,複固斯難?”禦史中尉元匡因謂崔光曰:“張《表》雲,晉之小子侯,以号同稱僭。
今者,太上公名同太上皇,比晉小子,義似相類。
但不學不敢辨其是非。
”普惠對曰:“中丞既疑其是,不正其非,豈所望于三獨?”尚書崔亮曰:“谏議所見,正以太上之号不應施于人臣。
然周有太公尚父,亦兼二名。
人臣尊重之稱,固知非始今日。
”普惠對曰:“尚父者,有德可稱;太上者,上中之上。
名同義異,此亦非并。
”亮又曰:“古有文王、武王,亦有文子、武子。
然則太上皇、太上公亦何嫌于同也?”普惠對曰:“文武者,德行之迹,故迹同則谥同。
太上者,尊極之位,豈得通施于臣下!”廷尉少卿袁翻曰:“《周官》:上公九命,上大夫四命。
命數雖殊,同名為上,何必上者皆是極尊?”普惠厲聲诃翻曰:“禮有下卿上士,何止大夫與公!但今所行,以太加上,二名雙舉,不得非極。
雕蟲小藝,微或相許,至于此處,豈卿所及!”翻甚有慚色,默不複言。
任城王澄曰:“谏诤之體,各言所見,至于用舍,固在應時。
卿向答袁氏,聲何太厲?”普惠對曰:“所言若是,宜見采用;所言若非,懼有罪及。
是非須辨,非為苟競。
”澄曰:“朝廷方開不諱之門,以廣忠言之路。
卿今意在向義,何雲乃慮罪罰?”議者鹹以太後當朝,志相一黨一順,遂奏曰:“張普惠辭雖不屈,然非臣等所同。
渙汗已流,請依前诏。
”太後複遣元義、賈璨宣令謂普惠曰:“朕向召卿與群臣對議,往複既終,皆不同卿表。
朕之所行,孝子之志;卿之所陳,忠臣之道。
群公已有成議,卿不得苦奪朕懷。
後有所見,勿得難言。
”普惠于是拜令辭還。
初,普惠被召,傳诏馳骅骝馬來,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諸子憂怖涕泣。
普惠謂曰:“我當休明之朝,掌谏議之職,若不言所難言,谏所難谏,便是唯唯,曠官一屍一祿。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複何恨?然朝廷有道,汝輩勿憂。
”及議罷,旨勞還宅,親故賀其幸甚。
時中山莊弼遺書普惠曰:“明侯淵儒碩學,身負大才,秉此公方,來居谏職,謇謇如也,谔谔如也。
一昨承胡司徒等,當面折庭诤,雖問難鋒至,而應對響出,宋城之帶始萦,魯門之柝裁警,終使群後逡巡,庶僚拱默,雖不見用于一時,固已傳美于百代。
聞風快然,敬裁此白。
”普惠美其此書,每為口實。
普惠以天下民調,幅度長廣,尚書計奏,複征綿麻,恐其勞民不堪命,上疏曰: 伏聞尚書奏複綿麻之調,尊先皇之軌,夙宵惟度,忻戰交集。
何者?聞複高祖舊典,所以忻惟新;俱可複而不複,所以戰違法。
仰惟高祖廢大鬥、去長尺、改重秤,所以一愛一萬姓,從薄俺。
知軍國須綿麻之用,故雲幅度之間,億兆應有綿麻之利,故絹上稅綿八兩,布上稅麻十五斤。
萬姓得廢大鬥、去長尺、改重秤,荷輕賦之饒,不适于綿麻而已,故歌舞以供其職,奔走以役其勤。
天子信于上,億兆樂于下。
故《易》曰:“悅以使民,民忘其勞。
”此之謂也。
自茲以降,漸漸長闊,百姓嗟怨,聞于朝野。
伏惟皇太後未臨朝之前,陛下居諒暗之日,宰輔不尋其本,知天下之怨綿麻,不察其輻廣、度長、秤重、鬥大,革其所弊,存其可存,而特放綿麻之調,以悅天下之心,此所謂悅之不以道,愚臣所以未悅者也。
尚書既知國少綿麻,不惟法度之□易,民言之可畏,便欲去天下之大信,棄已行之成诏,追前之非,遂後之失,奏求還複綿麻,以充國用。
不思庫中大有綿麻,而群官共竊之。
愚臣以為于理未盡。
何者?今宮人請調度,造衣物,必度忖秤量。
絹布,匹有尺丈之盈,一猶不計其廣;絲綿,斤兼百铢之剩,未聞依律罪州郡。
若一匹之濫,一斤之惡,則鞭戶主,連三長,此所以教民以貪者也。
今百官請俸,人樂長闊,并欲厚重,無複準極。
得長闊厚重者,便雲其州能調,絹布一精一闊且長,橫發美譽,以亂視聽;不聞嫌長惡廣,求計還官者。
此百司所以仰負聖明也。
今若必複綿麻者,謂宜先令四海知其所由,明立嚴禁,複本幅度,新綿麻之典,依太和之稅。
其在庫絹布并及絲綿,不依典制者,請遣一尚書與太府卿、左右藏令,依今官度、官秤,計其斤兩、廣長,折給請俸之人。
總常俸之數,千俸所出,以布綿麻,亦應其一歲之用。
使天下知二聖之心,一愛一民惜法如此,則高祖之軌中興于神龜,明明慈信照布于無窮,則孰不幸甚!伏願亮臣悾悾之至,下慰蒼生之心。
普惠又表乞朝直之日,時聽奉見。
自此之後,月一陛見。
又以肅宗不親視朝,過崇佛法,郊廟之事,多委有司,上疏曰:“臣聞明德恤祀,成湯光六百之祚;嚴父配天,孔子稱周公其人也。
故能馨香上聞,福傳遐世。
伏惟陛下,重晖纂統,欽明文思,天地屬心,百神伫望,故宜敦崇祀禮,鹹秩無文。
而告朔朝廟,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