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
關燈
小
中
大
惟陛下審其可否。
” 會右丞阙,肅宗诏仆射、城一陽一王徽舉人,徽遙舉雄。
仍除輔國将軍、尚書右丞。
尋轉吏部郎中,遷平東将軍、光祿大夫,郎中如故。
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加于禮律。
禮律既設,擇賢而行之,天下雍熙,無非任賢之功也。
故虞舜之盛,穆穆标美;文王受命,濟濟以康。
高祖孝文皇帝,天縱大聖,開複典谟,選三代之異禮,采二漢之典法。
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
世宗重光繼軌,每念聿修,官人有道,萬裡清谧。
陛下劬勞日昃,躬親庶政,求瘼恤民,無時暫憩,而黔首紛然,兵車不息。
以臣愚見,可得而言。
自神龜末來,專以停年為選。
士無善惡,歲久先叙;職無劇易,名到授官。
執按之吏,以差次日月為功能;铨衡之人,以簡用老舊為平直。
且庸劣之人,莫不貪鄙。
委鬥筲以共治之重,托碩鼠以百裡之命,皆貨賄是求,肆心縱意。
禁制雖煩,不勝其欲。
緻令徭役不均,發調違謬,箕斂盈門,囚執滿道。
二聖明诏,寝而不遵;畫一之法,懸而不用。
自此夷夏之民相将為亂。
豈有餘憾哉?蓋由官授不得其人,百姓不堪其命故也。
當今天下黔黎,久經寇賊,父死兄亡,子弟淪陷,流離艱危,十室而九,白骨不收,孤茕一靡一恤,财殚力盡,無以卒歲。
宜及此時,早加慰撫。
蓋助陛下治天下者,惟在守令,最須簡置,以康國道。
但郡縣選舉,由來共輕;貴遊俊才,莫肯居此。
宜改其弊,以定官方。
請上等郡縣為第一清,中等為第二清,下等為第三清。
選補之法,妙盡才望,如不可并,後地先才。
不得拘以停年,竟無铨革。
三載黜陟,有稱者補在京名官,如前代故事,不曆郡縣不得為内職。
則人思自勉,上下同心,枉屈可申,強暴自息,刑政日平,民俗奉化矣。
複何憂于不治,何恤于逆徒也。
竊見今之守令,清慎奉治,則政平訟理;有非其才,則綱維荒穢。
伏願陛下暫留天心,校其利害,則臣言可驗,不待終朝。
昔杜畿寬惠,河東無警;蘇則分糧,金城克複。
略觀今古,風俗遷訛,罔不任賢,以相化革,朝任夕治,功可立待。
若遵常習故,不明選典,欲以靜民,便恐無日。
”書奏,會肅宗崩。
初,蕭寶夤在雍州起逆,城人侯衆德等讨逐之,多蒙爵賞。
武泰中,诏雄兼尚書,為關西賞勳大使。
未行之間,會爾朱榮入洛,及河一陰一之難,人情未安,雄潛竄不出。
莊帝欲以雄為尚書,門下奏曰:“辛雄不出,存亡未分。
”莊帝曰:“甯失亡而用之,不可失存而不用也。
”遂除度支尚書,加安南将軍。
元颢入洛也,北中郎将楊侃從駕北出,莊帝以侃為度支尚書。
及乘輿反洛,複召雄上。
雄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俯眉從賊,乃是朝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北來尚書勳高義重,臣宜避賢路。
”莊帝曰:“卿且還本司,朕當别有處分。
”遂解侃尚書。
未幾,诏雄以本官兼侍中、關西慰勞大使。
将發,請事五條:一言逋懸租調,宜悉不征。
二言簡罷非時徭役,以纾民命。
三言課調之際,使豐儉有殊,令州郡量檢,不得均一。
四言兵起曆年,死亡者衆,或父或子,辛酸未歇,見存耆老,請假闆職,悅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
五言喪亂既久,禮儀罕習,如有閨門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門闾。
仍啟曰:“臣聞王者一愛一民之道有六:一曰利之,二曰成之,三曰生之,四曰與之,五曰樂之,六曰喜之。
使民不失其時,則成之也;省刑罰,則生之也;薄俺斂,則與之也;無多徭役,則樂之也;吏靜不苛,則喜之也。
伏惟陛下道邁前王,功超往代,敷春風而鼓俗,旌至德以調民。
生之養之,正當茲日;悅近來遠,亦是今時。
臣既忝将命,宣揚聖澤,前件六事,謂所宜行。
若不除煩收疾,惠孤恤寡,便是徒乘官驿,虛号王人,往還有費于郵亭,皇恩無逮于民俗。
謹率愚管,敢以陳聞,乞垂覽許。
”莊帝從之,因诏民年七十者授縣,八十者授郡,九十加四品将軍,百歲從三品将軍。
三年,遷鎮南将軍、都官尚書、行河南尹。
普泰時,為鎮軍将軍、殿中尚書,又加衛将軍、右光祿大夫、秦州大中正。
太昌中,又除殿中尚書、兼吏部尚書。
尋除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
永熙二年三月,又兼吏部尚書。
于時近習專恣,請托不已,雄懼其讒慝,不能确然守正,論者頗譏之。
出帝南狩,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師。
永熙末,兼侍中。
帝入關右,齊獻武王至洛,于永甯寺集朝士,責讓雄及尚書崔孝芬、劉欽、楊機等曰:“為臣奉主,扶危救亂。
若處不谏诤,出不陪随,緩則耽一寵一,急便竄避,臣節安在?”諸人默然不能對。
雄對曰:“當主上信狎近臣,雄等不與謀議;及乘輿西邁,若即奔随,便恐迹同佞一黨一;留待大王,便以不從蒙責。
雄等進退如此,不能自委溝壑,實為慚負。
”王複責曰:“卿等備位納言,當以身報國,不能盡忠,依附谄佞,未聞卿等谏诤一言,使國家之事忽至于此,罪欲何歸也!”乃誅之,時年五十。
沒其家口。
二子士璨、士貞,逃入關中。
雄從父兄纂,字伯将。
學涉文史,溫良雅正。
初為兗州安東府主簿。
與秘書丞同郡李伯尚有舊,伯尚與鹹一陽一王禧同逆,逃竄投纂。
事覺,坐免官。
積十餘年,除奉朝請。
稍轉太尉騎兵參軍,每為府主清河王怿所賞。
及欲定考,怿曰:“辛騎兵有學有才,宜為上第。
”轉越騎校尉。
尚書令李崇北伐蠕蠕,引為錄事參軍。
臨淮王彧北征,以纂随崇有稱,啟為長史。
及廣一陽一王淵北伐,又引為長史。
尋拜谏議大夫。
雅為彧所稱歎,屢在朝廷薦舉之。
蕭衍遣将曹義宗攻新野,诏纂持節、兼尚書左丞、南道行台,率衆赴接,至便破之。
義宗等以其勁速,不敢複進。
于時海内多虞,京師更無繼援,惟以二千餘兵捍禦疆埸。
又诏為荊州軍司,除骁騎将軍,加輔國将軍。
纂善撫将士,人多用命,賊甚憚之。
會肅宗崩,諱至。
鹹以對敵,欲秘兇問。
纂曰:“安危在人,豈關是也!”遂發喪号哭,三軍缟素。
還入州城,申以盟約。
尋為義宗所圍,相率固守。
莊帝即位,除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将軍、兼尚書,仍行台。
後大都督費穆擊義宗,擒之。
入城,因舉酒屬纂曰:“微辛行台之在斯,吾亦無由建此功也。
”入朝,言于莊帝,稱纂固節危城,宜蒙爵賞,以勸将來。
帝乃下诏慰勉之。
尋除持節、平東将軍、中郎将,賜絹五十匹、金裝刀一口。
永安二年,元颢乘勝,卒至城下。
爾朱世隆狼狽退還,城内空虛,遂為颢擒。
及莊帝還宮,纂謝不守之罪。
帝曰:“于時朕亦北巡。
東軍不守,豈卿之過?”還鎮虎牢,俄轉中軍将軍、荥一陽一太守。
民有姜洛生、康乞得者,舊是太守鄭仲明左右,豪猾偷竊,境内為患。
纂伺捕擒獲,枭于郡市,百姓忻然。
加鎮東将軍。
太昌中,除左光祿大夫。
纂僑寓洛一陽一,乃為河南邑中正。
永熙三年,除使持節、河内太守。
齊獻武王赴洛,兵集城下,纂出城谒王曰:“纂受诏于此,本有禦防。
大王忠貞王室,扶獎颠危,纂敢不匍匐。
”王曰:“吾志去一奸一佞,以康國道,河内此言,深得王臣之節。
”因命前侍中司馬一子如曰:“吾行途疲弊,宜代吾執河内手也。
”便入洛。
九月,行西荊州事、兼尚書、南道行台,尋正刺史。
時蠻酋樊五能破析一陽一郡,應宇文黑獺。
纂議欲出軍讨之,纂行台郎中李廣谏曰:“析一陽一四面無民,唯一城之地耳。
山路深險,表裡群蠻。
今若少遣軍,則力不能制賊;多遣,則減徹防衛,根本虛弱。
脫不如意,便大挫威名。
人情一去,州城難保。
”纂曰:“豈得縱賊不讨,令其為患日深!”廣曰:“今日之事,唯須萬全。
且慮在心腹,何暇疥癬?聞台軍已破洪威,計不久應至。
公但約勒屬城,使各修完壘壁,善撫百姓,以待救兵。
雖失析一陽一,如棄雞肋。
”纂曰:“卿言自是一途,我意以為不爾。
”遂遣兵攻之,不克而敗,諸将因亡不返。
城人又密招西賊,黑獺遣都督獨孤如願率軍潛至,突入州城,遂至閣。
纂左右惟五六人,短兵接戰,為賊所擒,遂害之。
贈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司徒公、定州刺史。
子子炎,武定中,博陵太守。
雄從祖昙護,以謹厚見稱。
卒于并州州都。
子熾,武定中,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雄族祖琛,字僧貴。
父敬宗,延興中,代郡太守。
琛少孤,曾過友人,見其父母兄弟悉無恙,垂涕久之。
” 會右丞阙,肅宗诏仆射、城一陽一王徽舉人,徽遙舉雄。
仍除輔國将軍、尚書右丞。
尋轉吏部郎中,遷平東将軍、光祿大夫,郎中如故。
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加于禮律。
禮律既設,擇賢而行之,天下雍熙,無非任賢之功也。
故虞舜之盛,穆穆标美;文王受命,濟濟以康。
高祖孝文皇帝,天縱大聖,開複典谟,選三代之異禮,采二漢之典法。
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
世宗重光繼軌,每念聿修,官人有道,萬裡清谧。
陛下劬勞日昃,躬親庶政,求瘼恤民,無時暫憩,而黔首紛然,兵車不息。
以臣愚見,可得而言。
自神龜末來,專以停年為選。
士無善惡,歲久先叙;職無劇易,名到授官。
執按之吏,以差次日月為功能;铨衡之人,以簡用老舊為平直。
且庸劣之人,莫不貪鄙。
委鬥筲以共治之重,托碩鼠以百裡之命,皆貨賄是求,肆心縱意。
禁制雖煩,不勝其欲。
緻令徭役不均,發調違謬,箕斂盈門,囚執滿道。
二聖明诏,寝而不遵;畫一之法,懸而不用。
自此夷夏之民相将為亂。
豈有餘憾哉?蓋由官授不得其人,百姓不堪其命故也。
當今天下黔黎,久經寇賊,父死兄亡,子弟淪陷,流離艱危,十室而九,白骨不收,孤茕一靡一恤,财殚力盡,無以卒歲。
宜及此時,早加慰撫。
蓋助陛下治天下者,惟在守令,最須簡置,以康國道。
但郡縣選舉,由來共輕;貴遊俊才,莫肯居此。
宜改其弊,以定官方。
請上等郡縣為第一清,中等為第二清,下等為第三清。
選補之法,妙盡才望,如不可并,後地先才。
不得拘以停年,竟無铨革。
三載黜陟,有稱者補在京名官,如前代故事,不曆郡縣不得為内職。
則人思自勉,上下同心,枉屈可申,強暴自息,刑政日平,民俗奉化矣。
複何憂于不治,何恤于逆徒也。
竊見今之守令,清慎奉治,則政平訟理;有非其才,則綱維荒穢。
伏願陛下暫留天心,校其利害,則臣言可驗,不待終朝。
昔杜畿寬惠,河東無警;蘇則分糧,金城克複。
略觀今古,風俗遷訛,罔不任賢,以相化革,朝任夕治,功可立待。
若遵常習故,不明選典,欲以靜民,便恐無日。
”書奏,會肅宗崩。
初,蕭寶夤在雍州起逆,城人侯衆德等讨逐之,多蒙爵賞。
武泰中,诏雄兼尚書,為關西賞勳大使。
未行之間,會爾朱榮入洛,及河一陰一之難,人情未安,雄潛竄不出。
莊帝欲以雄為尚書,門下奏曰:“辛雄不出,存亡未分。
”莊帝曰:“甯失亡而用之,不可失存而不用也。
”遂除度支尚書,加安南将軍。
元颢入洛也,北中郎将楊侃從駕北出,莊帝以侃為度支尚書。
及乘輿反洛,複召雄上。
雄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俯眉從賊,乃是朝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北來尚書勳高義重,臣宜避賢路。
”莊帝曰:“卿且還本司,朕當别有處分。
”遂解侃尚書。
未幾,诏雄以本官兼侍中、關西慰勞大使。
将發,請事五條:一言逋懸租調,宜悉不征。
二言簡罷非時徭役,以纾民命。
三言課調之際,使豐儉有殊,令州郡量檢,不得均一。
四言兵起曆年,死亡者衆,或父或子,辛酸未歇,見存耆老,請假闆職,悅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
五言喪亂既久,禮儀罕習,如有閨門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門闾。
仍啟曰:“臣聞王者一愛一民之道有六:一曰利之,二曰成之,三曰生之,四曰與之,五曰樂之,六曰喜之。
使民不失其時,則成之也;省刑罰,則生之也;薄俺斂,則與之也;無多徭役,則樂之也;吏靜不苛,則喜之也。
伏惟陛下道邁前王,功超往代,敷春風而鼓俗,旌至德以調民。
生之養之,正當茲日;悅近來遠,亦是今時。
臣既忝将命,宣揚聖澤,前件六事,謂所宜行。
若不除煩收疾,惠孤恤寡,便是徒乘官驿,虛号王人,往還有費于郵亭,皇恩無逮于民俗。
謹率愚管,敢以陳聞,乞垂覽許。
”莊帝從之,因诏民年七十者授縣,八十者授郡,九十加四品将軍,百歲從三品将軍。
三年,遷鎮南将軍、都官尚書、行河南尹。
普泰時,為鎮軍将軍、殿中尚書,又加衛将軍、右光祿大夫、秦州大中正。
太昌中,又除殿中尚書、兼吏部尚書。
尋除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
永熙二年三月,又兼吏部尚書。
于時近習專恣,請托不已,雄懼其讒慝,不能确然守正,論者頗譏之。
出帝南狩,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師。
永熙末,兼侍中。
帝入關右,齊獻武王至洛,于永甯寺集朝士,責讓雄及尚書崔孝芬、劉欽、楊機等曰:“為臣奉主,扶危救亂。
若處不谏诤,出不陪随,緩則耽一寵一,急便竄避,臣節安在?”諸人默然不能對。
雄對曰:“當主上信狎近臣,雄等不與謀議;及乘輿西邁,若即奔随,便恐迹同佞一黨一;留待大王,便以不從蒙責。
雄等進退如此,不能自委溝壑,實為慚負。
”王複責曰:“卿等備位納言,當以身報國,不能盡忠,依附谄佞,未聞卿等谏诤一言,使國家之事忽至于此,罪欲何歸也!”乃誅之,時年五十。
沒其家口。
二子士璨、士貞,逃入關中。
雄從父兄纂,字伯将。
學涉文史,溫良雅正。
初為兗州安東府主簿。
與秘書丞同郡李伯尚有舊,伯尚與鹹一陽一王禧同逆,逃竄投纂。
事覺,坐免官。
積十餘年,除奉朝請。
稍轉太尉騎兵參軍,每為府主清河王怿所賞。
及欲定考,怿曰:“辛騎兵有學有才,宜為上第。
”轉越騎校尉。
尚書令李崇北伐蠕蠕,引為錄事參軍。
臨淮王彧北征,以纂随崇有稱,啟為長史。
及廣一陽一王淵北伐,又引為長史。
尋拜谏議大夫。
雅為彧所稱歎,屢在朝廷薦舉之。
蕭衍遣将曹義宗攻新野,诏纂持節、兼尚書左丞、南道行台,率衆赴接,至便破之。
義宗等以其勁速,不敢複進。
于時海内多虞,京師更無繼援,惟以二千餘兵捍禦疆埸。
又诏為荊州軍司,除骁騎将軍,加輔國将軍。
纂善撫将士,人多用命,賊甚憚之。
會肅宗崩,諱至。
鹹以對敵,欲秘兇問。
纂曰:“安危在人,豈關是也!”遂發喪号哭,三軍缟素。
還入州城,申以盟約。
尋為義宗所圍,相率固守。
莊帝即位,除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将軍、兼尚書,仍行台。
後大都督費穆擊義宗,擒之。
入城,因舉酒屬纂曰:“微辛行台之在斯,吾亦無由建此功也。
”入朝,言于莊帝,稱纂固節危城,宜蒙爵賞,以勸将來。
帝乃下诏慰勉之。
尋除持節、平東将軍、中郎将,賜絹五十匹、金裝刀一口。
永安二年,元颢乘勝,卒至城下。
爾朱世隆狼狽退還,城内空虛,遂為颢擒。
及莊帝還宮,纂謝不守之罪。
帝曰:“于時朕亦北巡。
東軍不守,豈卿之過?”還鎮虎牢,俄轉中軍将軍、荥一陽一太守。
民有姜洛生、康乞得者,舊是太守鄭仲明左右,豪猾偷竊,境内為患。
纂伺捕擒獲,枭于郡市,百姓忻然。
加鎮東将軍。
太昌中,除左光祿大夫。
纂僑寓洛一陽一,乃為河南邑中正。
永熙三年,除使持節、河内太守。
齊獻武王赴洛,兵集城下,纂出城谒王曰:“纂受诏于此,本有禦防。
大王忠貞王室,扶獎颠危,纂敢不匍匐。
”王曰:“吾志去一奸一佞,以康國道,河内此言,深得王臣之節。
”因命前侍中司馬一子如曰:“吾行途疲弊,宜代吾執河内手也。
”便入洛。
九月,行西荊州事、兼尚書、南道行台,尋正刺史。
時蠻酋樊五能破析一陽一郡,應宇文黑獺。
纂議欲出軍讨之,纂行台郎中李廣谏曰:“析一陽一四面無民,唯一城之地耳。
山路深險,表裡群蠻。
今若少遣軍,則力不能制賊;多遣,則減徹防衛,根本虛弱。
脫不如意,便大挫威名。
人情一去,州城難保。
”纂曰:“豈得縱賊不讨,令其為患日深!”廣曰:“今日之事,唯須萬全。
且慮在心腹,何暇疥癬?聞台軍已破洪威,計不久應至。
公但約勒屬城,使各修完壘壁,善撫百姓,以待救兵。
雖失析一陽一,如棄雞肋。
”纂曰:“卿言自是一途,我意以為不爾。
”遂遣兵攻之,不克而敗,諸将因亡不返。
城人又密招西賊,黑獺遣都督獨孤如願率軍潛至,突入州城,遂至閣。
纂左右惟五六人,短兵接戰,為賊所擒,遂害之。
贈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司徒公、定州刺史。
子子炎,武定中,博陵太守。
雄從祖昙護,以謹厚見稱。
卒于并州州都。
子熾,武定中,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雄族祖琛,字僧貴。
父敬宗,延興中,代郡太守。
琛少孤,曾過友人,見其父母兄弟悉無恙,垂涕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