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
關燈
小
中
大
俘執,并皆放散,須臾之間,左右諸栅悉來歸款。
前去泾州百八十裡,通夜徑進,後日至城,賊泾州刺史侯幾長貴疑 仍以城降。
醜奴棄平亭而走,欲趨高平。
天光遣嶽輕騎急追,明日,及醜奴于平涼長平坑,一戰擒之。
天光明便共一逼一高平,城内執送蕭寶夤而降。
賊行台萬俟道洛率衆六千人入山不下。
時高平大旱,天光以馬乏草,乃退于城東五十許裡,息衆牧馬。
于是泾、豳、二夏,北至靈州,賊一黨一結聚之類,并來歸降。
天光遣都督長孫邪利率二百人行原州事以鎮之。
道洛招誘城人來掩襲,殺邪利并其所部。
天光與嶽、悅等馳赴之,道洛出城拒戰,暫交便退,追殺千餘人,道洛還走入山,城複降附。
天光遣慰喻,道洛不從,乃率衆西依牽屯山,據險自守。
榮責天光失邪利,不獲道洛,複遣使杖之一百,诏降為散騎常侍、撫軍将軍、雍州刺史,削爵為侯。
天光與嶽、悅等複向牽屯讨之。
天光身讨道洛,道洛戰敗,率數千騎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隴,投略一陽一賊帥王慶雲。
慶雲以道洛骁果絕倫,得之甚喜,便謂大事可圖,乃自稱皇帝,以道洛為大将軍。
天光欲讨之,而莊帝頻敕,榮複有書,以隴中險邃,兼天盛暑,令待冬月。
而天光知其可制,乃率諸軍入隴,至慶雲所居永洛城。
慶雲、道洛出城拒戰,天光複射中道洛臂,失弓還走。
破其東城,賊遂并趨西城,城中無水,衆聚熱渴。
有人走降,言慶雲、道洛欲突出死戰。
天光恐失賊帥,燼釁未已,乃遣謂慶雲曰:“力屈如此,可以早降。
若未敢決,當聽諸人今夜共議,明晨早報。
”而慶雲等冀得小緩,待夜突出,報天光雲:“請待明日。
”天光因謂曰:“相知須水,今為小退,任取河飲。
”賊衆安悅,無複走心。
天光密使軍人多作木一槍一,各長七尺,至黃昏時,布立人馬為防衛之勢,周匝立一槍一,要路加厚。
又伏人一槍一中,備其沖突,兼令密縛長梯于城北。
其夜,慶雲、道洛果便突出,馳馬先進,不覺至一槍一,馬各傷倒,伏兵便起,同時擒獲。
餘衆皆出城南,遇一槍一而止。
城北軍士登梯上城,賊徒路窮乞降,至明盡收其仗。
天光、嶽、悅等議悉坑之,死者萬七千人,分其家口。
于是三秦、河、渭、瓜、涼、鄯善鹹來款順。
天光頓軍略一陽一,诏複天光前官爵,尋加侍中、儀同三司,增邑至三千戶。
秦州城民謀殺刺史駱超,超覺,走歸天光。
天光複與嶽、悅等讨平之。
南秦滑城人謀害刺史辛琛顯,琛顯走赴天光。
天光遣帥臨之,往皆克定。
初,賊帥夏州人宿勤明達降天光于平涼,後複北走,收聚部類謀為逆,攻降人叱幹麒麟,欲并其衆。
麒麟請救于天光,天光遣嶽讨之,未至,明達走于東夏。
嶽聞榮死,故不追之,仍還泾州以待天光。
天光亦下隴,與嶽圖入洛之策。
進至雍州北,此破叛已疑 。
诏遣侍中朱瑞詣天光慰喻。
天光與嶽謀,欲令帝外奔,别更推立。
乃頻啟雲:“臣實無異心,惟仰奉天顔,以申宗門之罪。
”又其下僚屬啟雲:“天光密有異圖,願思勝算,以防微意。
”既而莊帝進天光爵為廣宗王,元晔又以為隴西王。
及聞爾朱兆已入京師,天光乃輕騎向都見世隆等,尋便還雍。
世隆等議廢元晔,更舉親賢,遣使告天光。
天光與定策立前廢帝,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尚書令、關西大行台。
天光出夏州,遣将讨宿勤明達,擒之送洛。
時費也頭帥纥豆陵伊利、萬俟受洛于等據有河西,未有所附。
天光以齊獻武王起兵信都,内懷憂恐,不複北事伊利等,但微遣備之而已。
又除大司馬。
于時獻武王義軍轉盛,爾朱兆、仲遠等既經敗退,世隆累使征天光,天光不從。
後令斛斯椿苦要天光雲:“非王無以能定,豈可坐看宗家之滅也?”天光不得已而東下,與仲遠等敗于韓陵。
斛斯椿等先還,于河梁拒之。
天光既不得渡,西北走,遇雨不可前進,乃執獲之,與度律送于獻武王。
王緻于洛,斬于都市,年三十七。
爾朱專恣,分裂天下,各據一方。
天光有定關西之功,差不酷暴,比之兆與仲遠為不同矣。
史臣曰:爾朱兆之在晉一陽一,天光之據隴右,仲遠鎮捍東南,世隆專秉朝政,于時立君廢主易于弈棋,慶賞威刑鹹出于己。
若使布德行義,憂公忘私,脣齒相依,同心協力,則磐石之固,未可圖也。
然是庸才,志識無遠,所争唯權勢,所好惟财色,譬諸溪壑,有甚豺狼,天下失望,人懷怨憤,遂令勍敵得容觇間,心腹内阻,形影外合。
是以廣阿之役,葉落冰離;韓陵之戰,土崩瓦解。
一旦殄滅,豈不哀哉!《傳》稱“師克在和”,《詩》雲“貪人敗類”,貪而不和,難以濟矣。
前去泾州百八十裡,通夜徑進,後日至城,賊泾州刺史侯幾長貴疑 仍以城降。
醜奴棄平亭而走,欲趨高平。
天光遣嶽輕騎急追,明日,及醜奴于平涼長平坑,一戰擒之。
天光明便共一逼一高平,城内執送蕭寶夤而降。
賊行台萬俟道洛率衆六千人入山不下。
時高平大旱,天光以馬乏草,乃退于城東五十許裡,息衆牧馬。
于是泾、豳、二夏,北至靈州,賊一黨一結聚之類,并來歸降。
天光遣都督長孫邪利率二百人行原州事以鎮之。
道洛招誘城人來掩襲,殺邪利并其所部。
天光與嶽、悅等馳赴之,道洛出城拒戰,暫交便退,追殺千餘人,道洛還走入山,城複降附。
天光遣慰喻,道洛不從,乃率衆西依牽屯山,據險自守。
榮責天光失邪利,不獲道洛,複遣使杖之一百,诏降為散騎常侍、撫軍将軍、雍州刺史,削爵為侯。
天光與嶽、悅等複向牽屯讨之。
天光身讨道洛,道洛戰敗,率數千騎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隴,投略一陽一賊帥王慶雲。
慶雲以道洛骁果絕倫,得之甚喜,便謂大事可圖,乃自稱皇帝,以道洛為大将軍。
天光欲讨之,而莊帝頻敕,榮複有書,以隴中險邃,兼天盛暑,令待冬月。
而天光知其可制,乃率諸軍入隴,至慶雲所居永洛城。
慶雲、道洛出城拒戰,天光複射中道洛臂,失弓還走。
破其東城,賊遂并趨西城,城中無水,衆聚熱渴。
有人走降,言慶雲、道洛欲突出死戰。
天光恐失賊帥,燼釁未已,乃遣謂慶雲曰:“力屈如此,可以早降。
若未敢決,當聽諸人今夜共議,明晨早報。
”而慶雲等冀得小緩,待夜突出,報天光雲:“請待明日。
”天光因謂曰:“相知須水,今為小退,任取河飲。
”賊衆安悅,無複走心。
天光密使軍人多作木一槍一,各長七尺,至黃昏時,布立人馬為防衛之勢,周匝立一槍一,要路加厚。
又伏人一槍一中,備其沖突,兼令密縛長梯于城北。
其夜,慶雲、道洛果便突出,馳馬先進,不覺至一槍一,馬各傷倒,伏兵便起,同時擒獲。
餘衆皆出城南,遇一槍一而止。
城北軍士登梯上城,賊徒路窮乞降,至明盡收其仗。
天光、嶽、悅等議悉坑之,死者萬七千人,分其家口。
于是三秦、河、渭、瓜、涼、鄯善鹹來款順。
天光頓軍略一陽一,诏複天光前官爵,尋加侍中、儀同三司,增邑至三千戶。
秦州城民謀殺刺史駱超,超覺,走歸天光。
天光複與嶽、悅等讨平之。
南秦滑城人謀害刺史辛琛顯,琛顯走赴天光。
天光遣帥臨之,往皆克定。
初,賊帥夏州人宿勤明達降天光于平涼,後複北走,收聚部類謀為逆,攻降人叱幹麒麟,欲并其衆。
麒麟請救于天光,天光遣嶽讨之,未至,明達走于東夏。
嶽聞榮死,故不追之,仍還泾州以待天光。
天光亦下隴,與嶽圖入洛之策。
進至雍州北,此破叛已疑 。
诏遣侍中朱瑞詣天光慰喻。
天光與嶽謀,欲令帝外奔,别更推立。
乃頻啟雲:“臣實無異心,惟仰奉天顔,以申宗門之罪。
”又其下僚屬啟雲:“天光密有異圖,願思勝算,以防微意。
”既而莊帝進天光爵為廣宗王,元晔又以為隴西王。
及聞爾朱兆已入京師,天光乃輕騎向都見世隆等,尋便還雍。
世隆等議廢元晔,更舉親賢,遣使告天光。
天光與定策立前廢帝,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尚書令、關西大行台。
天光出夏州,遣将讨宿勤明達,擒之送洛。
時費也頭帥纥豆陵伊利、萬俟受洛于等據有河西,未有所附。
天光以齊獻武王起兵信都,内懷憂恐,不複北事伊利等,但微遣備之而已。
又除大司馬。
于時獻武王義軍轉盛,爾朱兆、仲遠等既經敗退,世隆累使征天光,天光不從。
後令斛斯椿苦要天光雲:“非王無以能定,豈可坐看宗家之滅也?”天光不得已而東下,與仲遠等敗于韓陵。
斛斯椿等先還,于河梁拒之。
天光既不得渡,西北走,遇雨不可前進,乃執獲之,與度律送于獻武王。
王緻于洛,斬于都市,年三十七。
爾朱專恣,分裂天下,各據一方。
天光有定關西之功,差不酷暴,比之兆與仲遠為不同矣。
史臣曰:爾朱兆之在晉一陽一,天光之據隴右,仲遠鎮捍東南,世隆專秉朝政,于時立君廢主易于弈棋,慶賞威刑鹹出于己。
若使布德行義,憂公忘私,脣齒相依,同心協力,則磐石之固,未可圖也。
然是庸才,志識無遠,所争唯權勢,所好惟财色,譬諸溪壑,有甚豺狼,天下失望,人懷怨憤,遂令勍敵得容觇間,心腹内阻,形影外合。
是以廣阿之役,葉落冰離;韓陵之戰,土崩瓦解。
一旦殄滅,豈不哀哉!《傳》稱“師克在和”,《詩》雲“貪人敗類”,貪而不和,難以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