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

關燈
盧同,字叔倫,範一陽一涿人,盧玄之族孫。

    父輔,字顯元,本州别駕。

    同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善于處世。

    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詳國常侍。

    稍遷司空祭酒、昌黎太守。

    尋為營州長史,仍帶郡。

    入除河南尹丞,遷太尉屬。

     會豫州城民白早生反,都督中山王英、尚書邢巒等讨之,诏同為軍司。

    事平,除冀州鎮東府長史。

    遭父憂解任。

    後除司空谘議參軍,兼司馬,為營構東宮都将。

    延昌中,秦州民反,诏同兼通直常侍,持節慰谕之,多所降下。

    還轉尚書右丞,進号輔國将軍,以父諱不拜,改授龍骧。

    熙平初,轉左丞,加征虜将軍。

    時相州刺史奚康生征民歲調,皆七八十尺,以邀奉公之譽,部内患之。

    同于歲祿官給長絹,同乃舉按康生度外征調。

    書奏,诏科康生之罪,兼褒同在公之績。

     肅宗世,朝政稍衰,人多竊冒軍功。

    同閱吏部勳書,因加檢覆,核得竊階者三百餘人。

    同乃表言: 竊見吏部勳簿,多皆改換。

    乃校中兵奏按,并複乖舛。

    臣聊爾揀練,已得三百餘人,明知隐而未露者,動有千數。

    愚謂罪雖恩免,猶須刊定。

    請遣一都令史與令仆省事各一人,總集吏部、中兵二局勳簿,對勾奏按。

    若名級相應者,即于黃素楷書大字,具件階級數,令本曹尚書以朱印印之。

    明造兩通,一關吏部,一留兵局,與奏按對掌。

    進則防揩洗之僞,退則無改易之理。

    從前以來,勳書上省,唯列姓名,不載本屬,緻令竊濫之徒輕為苟且。

    今請征職白民,具列本州、郡、縣、三長之所;其實官正職者,亦列名貫,别錄曆階。

    仰本軍印記其上,然後印縫,各上所司,統将、都督并皆印記,然後列上行台。

    行台關太尉,太尉檢練一精一實,乃始關刺,省重究括,然後奏申。

    奏出之日,黃素朱印,關付吏部。

     頃來非但偷階冒名、改換勳簿而已,或一階再取,或易名受級,凡如此者,其人不少。

    良由吏部無簿,防塞失方。

    何者?吏部加階之後,簿不注記,緣此之故,易生僥幸。

    自今叙階之後,名簿具注加補日月,尚書印記,然後付曹。

    郎中别作抄目,印記一如尚書,郎中自掌,遞代相付。

    此制一行,差止一奸一罔。

     诏從之。

    同又奏曰: 臣頃奏以黃素為勳,具注官名、戶屬及吏部換勳之法,事目三條,已蒙旨許。

    臣伏思黃素勳簿,政可粗止一奸一僞,然在軍虛詐,猶未可盡。

    請自今在軍閱簿之日,行台、軍司、監軍、都督各明立文按,處處記之。

    斬首成一階已上,即令給券。

    一紙之上,當中大書,起行台、統軍位号,勳人甲乙。

    斬三賊及被傷成階已上,亦具書于券。

    各盡一行,當行豎裂。

    其券前後皆起年号日月,破某處陳,某官某勳,印記為驗。

    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台。

    記至京,即送門下,别函守錄。

     又自遷都以來,戎車屢捷,所以征勳轉多,叙不可盡者,良由歲久生一奸一,積年長僞,巧吏階緣,偷增遂甚。

    請自今為始,諸有勳簿已經奏賞者,即廣下遠近,雲某處勳判,鹹令知聞。

    立格酬叙,以三年為斷。

    其職人及出身,限内悉令铨除;實官及外号,随才加授。

    庶使酬勤者速申,立功者勸,事不經久,僥幸易息。

    或遭窮難,州無中正者,不在此限。

     又勳簿之法,征還之日即應申送。

    頃來行台、督将,至京始造,或一年二歲方上勳書。

    一奸一僞之原,實自一由此。

    于今以後,軍還之日便通勳簿,不聽隔月。

     诏複依行。

     元義之廢靈太後也,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于鄴。

    熙敗,以同為持節、兼黃門侍郎、慰勞使,乃就州刑熙。

    還授平東将軍、正黃門、營明堂副将。

    尋加撫軍将軍、光祿大夫、本州大中正。

    同善事在位,為義所親,戮熙之日,深窮一黨一與,以希義旨,論者非之。

    又給同羽林二十人以自防衛。

    同兄琇,少多大言,常雲“公侯可緻”。

    至此始為都水使者。

    同啟求回身二階以加琇,琇遂除安州刺史。

    論者稱之。

     營州城民就德興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