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
關燈
小
中
大
劉藻,字彥先,廣平易一陽一人也。
六世祖遐,從司馬叡南渡。
父宗之,劉裕廬江太守。
藻涉獵群籍,美談笑,善與人交,飲酒至一石不亂。
永安中,與姊夫李嶷俱來歸國,賜爵易一陽一子。
擢拜南部主書,号為稱職。
時北地諸羌數萬家,恃險作亂,前後牧守不能制。
一奸一暴之徒,并無名實,朝廷患之,以藻為北地太守。
藻推誠布信,諸羌鹹來歸附。
藻書其名籍,收其賦稅,朝廷嘉之。
遷龍骧将軍、雍城鎮将。
先是氐豪徐成、楊黑等驅逐鎮将,故以藻代之。
至鎮,擒獲成、黑等,斬之以徇,群氐震懾。
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表乞藻為騃奴戍主。
诏曰:“選曹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叙。
”在任八年,遷離城鎮将。
太和中,改鎮為岐州,以藻為岐州刺史。
轉秦州刺史。
秦人恃嶮,率多粗一暴,或拒課輸,或害長吏,自前守宰,率皆依州遙領,不入郡縣。
藻開示恩信,誅戮豪橫,羌氐憚之,守宰于是始得居其舊所。
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
秦人紛擾,诏藻還州,人情乃定。
仍與安南将軍元英征漢中,頻破賊軍,長驅至南鄭,垂平梁州,奉诏還軍,乃不果克。
後車駕南伐,以藻為征虜将軍,督統軍高聰等四軍為東道别将。
辭于洛水之南,高祖曰:“與卿石頭相見。
”藻對曰:“臣雖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賊虜而遺陛下,辄當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
”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東數石賜卿。
”後與高聰等戰敗,俱徙平州。
景明初,世宗追錄舊功,以藻為太尉司馬。
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贈錢六萬。
子紹珍,無他才用,善附會,好飲酒。
結托劉騰,騰啟為其國郎中令。
襲子爵。
稍遷本州别駕、司空屬,以事免官。
建義初,诏複,尋除太中大夫。
永安二年,除安西将軍、河北太守。
還朝,久之,拜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出為黎一陽一太守。
所在無政績。
天平中,坐子尚書郎洪業入于關中,率衆侵擾,伏法。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與張幸自青州入國,尋複南奔。
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于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
自東一陽一禁防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民。
父母并老,饑寒十數年。
賴其強于人事,戮力傭丐,得以存立。
晚乃被召,兼治禮郎,詣長安,拜文明太後父燕宣王廟,賜爵貝丘男,加伏波将軍。
未幾,除中書博士,又改為議郎。
轉尚書考功郎中,為大司馬從事中郎。
尋轉都督、任城王澄長史,兼尚書左丞。
王肅之為豫州,以永為建武将軍、平南長史。
鹹一陽一王禧慮肅難信,言于高祖。
高祖曰:“已選暗修期為其長史,雖威儀不足,而文武有餘矣。
”肅以永宿士,禮之甚厚。
永亦以肅為高祖眷遇,盡心事之,情義至穆。
蕭鸾遣将魯康祚、趙公政衆号一萬,侵豫州之太倉口。
肅令永勒甲士三千擊之。
時康祚等軍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餘裡。
永量吳楚之兵,好以斫營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營外。
又以賊若夜來,必應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
永既設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當深處置之。
教之雲:“若有火起,即亦然之。
”其夜,康祚、公政等果親率領,來斫永營。
東西二伏夾擊之,康祚等奔趨淮水。
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之火而争渡焉。
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擒公政。
康祚人馬墜淮,曉而獲其一屍一,斬首,并公政送京師。
公政,岐州刺史超宗之從兄也。
時裴叔業率王茂先、李定等來侵楚王戍。
永适還州,肅複令大讨之。
永将心腹一人馳詣楚王戍,至即令填塞外塹,夜伏戰士一千人于城外。
曉而叔業等至江,于城東列陳,将置長圍。
永所伏兵于左道擊其後軍,破之。
叔業乃令将佐守所列之陳,自率一精一甲數千救之。
永上門樓,觀叔業南行五六裡許,更開門奮擊,遂摧破之。
叔業進退失圖,于是奔走。
左右欲追之,永曰:“弱卒不滿三千,彼一精一甲猶盛,非力屈而敗,自堕吾計中耳。
既不測我之虛實,足喪其膽。
存此足矣,何假逐之?”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兩月之中,遂獻再捷,高祖嘉之,遣谒者就豫州策拜永安遠将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丘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高祖每歎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 裴叔業又圍渦一陽一,時高祖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往救之。
軍将一逼一賊,永曰:“先深溝固壘,然後圖之。
”聰等不從,裁營辎重,便擊之,一戰而敗。
聰等棄甲,徑奔懸瓠。
永獨收散卒徐還,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鋒
六世祖遐,從司馬叡南渡。
父宗之,劉裕廬江太守。
藻涉獵群籍,美談笑,善與人交,飲酒至一石不亂。
永安中,與姊夫李嶷俱來歸國,賜爵易一陽一子。
擢拜南部主書,号為稱職。
時北地諸羌數萬家,恃險作亂,前後牧守不能制。
一奸一暴之徒,并無名實,朝廷患之,以藻為北地太守。
藻推誠布信,諸羌鹹來歸附。
藻書其名籍,收其賦稅,朝廷嘉之。
遷龍骧将軍、雍城鎮将。
先是氐豪徐成、楊黑等驅逐鎮将,故以藻代之。
至鎮,擒獲成、黑等,斬之以徇,群氐震懾。
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表乞藻為騃奴戍主。
诏曰:“選曹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叙。
”在任八年,遷離城鎮将。
太和中,改鎮為岐州,以藻為岐州刺史。
轉秦州刺史。
秦人恃嶮,率多粗一暴,或拒課輸,或害長吏,自前守宰,率皆依州遙領,不入郡縣。
藻開示恩信,誅戮豪橫,羌氐憚之,守宰于是始得居其舊所。
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
秦人紛擾,诏藻還州,人情乃定。
仍與安南将軍元英征漢中,頻破賊軍,長驅至南鄭,垂平梁州,奉诏還軍,乃不果克。
後車駕南伐,以藻為征虜将軍,督統軍高聰等四軍為東道别将。
辭于洛水之南,高祖曰:“與卿石頭相見。
”藻對曰:“臣雖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賊虜而遺陛下,辄當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
”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東數石賜卿。
”後與高聰等戰敗,俱徙平州。
景明初,世宗追錄舊功,以藻為太尉司馬。
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贈錢六萬。
子紹珍,無他才用,善附會,好飲酒。
結托劉騰,騰啟為其國郎中令。
襲子爵。
稍遷本州别駕、司空屬,以事免官。
建義初,诏複,尋除太中大夫。
永安二年,除安西将軍、河北太守。
還朝,久之,拜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出為黎一陽一太守。
所在無政績。
天平中,坐子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與張幸自青州入國,尋複南奔。
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于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
自東一陽一禁防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民。
父母并老,饑寒十數年。
賴其強于人事,戮力傭丐,得以存立。
晚乃被召,兼治禮郎,詣長安,拜文明太後父燕宣王廟,賜爵貝丘男,加伏波将軍。
未幾,除中書博士,又改為議郎。
轉尚書考功郎中,為大司馬從事中郎。
尋轉都督、任城王澄長史,兼尚書左丞。
王肅之為豫州,以永為建武将軍、平南長史。
鹹一陽一王禧慮肅難信,言于高祖。
高祖曰:“已選暗修期為其長史,雖威儀不足,而文武有餘矣。
”肅以永宿士,禮之甚厚。
永亦以肅為高祖眷遇,盡心事之,情義至穆。
蕭鸾遣将魯康祚、趙公政衆号一萬,侵豫州之太倉口。
肅令永勒甲士三千擊之。
時康祚等軍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餘裡。
永量吳楚之兵,好以斫營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營外。
又以賊若夜來,必應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
永既設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當深處置之。
教之雲:“若有火起,即亦然之。
”其夜,康祚、公政等果親率領,來斫永營。
東西二伏夾擊之,康祚等奔趨淮水。
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之火而争渡焉。
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擒公政。
康祚人馬墜淮,曉而獲其一屍一,斬首,并公政送京師。
公政,岐州刺史超宗之從兄也。
時裴叔業率王茂先、李定等來侵楚王戍。
永适還州,肅複令大讨之。
永将心腹一人馳詣楚王戍,至即令填塞外塹,夜伏戰士一千人于城外。
曉而叔業等至江,于城東列陳,将置長圍。
永所伏兵于左道擊其後軍,破之。
叔業乃令将佐守所列之陳,自率一精一甲數千救之。
永上門樓,觀叔業南行五六裡許,更開門奮擊,遂摧破之。
叔業進退失圖,于是奔走。
左右欲追之,永曰:“弱卒不滿三千,彼一精一甲猶盛,非力屈而敗,自堕吾計中耳。
既不測我之虛實,足喪其膽。
存此足矣,何假逐之?”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兩月之中,遂獻再捷,高祖嘉之,遣谒者就豫州策拜永安遠将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丘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高祖每歎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 裴叔業又圍渦一陽一,時高祖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往救之。
軍将一逼一賊,永曰:“先深溝固壘,然後圖之。
”聰等不從,裁營辎重,便擊之,一戰而敗。
聰等棄甲,徑奔懸瓠。
永獨收散卒徐還,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