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關燈
小
中
大
,非巨異乎?裴頠又雲:“漢氏作四維之個,不能令各據其辰,就使其像可圖,莫能通其居用之禮,此為設虛器也。
”甚知漢世徒欲削滅周典,捐棄舊章,改物創制,故不複拘于載籍。
且鄭玄之诂訓《三禮》,及釋《五經異義》,并盡思窮神,故得之遠矣。
覽其明堂圖義,皆有悟人意,察察著明,确乎難奪,諒足以扶微闡幽,不墜周公之舊法也。
伯喈損益漢制,章句繁雜,既違古背新,又不能易玄之妙矣。
魏晉書紀,亦有明堂祀五帝之文,而不記其經始之制,又無坦然可準。
觀夫今之基址,猶或仿佛,高卑廣狹,頗與《戴禮》不同。
何得以意抑心,便謂九室可明?且三雍異所,複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晉朝亦以穿鑿難明,故有一屋之論,并非經典正義,皆以意妄作,茲為不典,學家常談,不足以範時軌世。
皇代既乘乾統曆,得一馭宸,自宜稽古則天,憲章文武,追蹤周孔,述而不作,四彼三代,使百世可知。
豈容虛追子氏放篇之浮說,徒損經紀《雅诰》之遺訓?而欲以支離橫議,指畫妄圖,儀刑宇宙而贻來葉者也。
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修草創,以意良多。
事移禮變,所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且遷都之始,日不遑給,先朝規度,每事循古,是以數年之中,悛換非一,良以永法為難,數改為易。
何為宮室府庫多因故迹,而明堂辟雍獨遵此制?建立之辰,複未可知矣。
既猥班訪逮,辄輕率瞽言。
明堂五室,請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
庶有會經诰,無失典刑。
識偏學疏,退慚謬一浪一。
後議選邊戍事,翻議曰: 臣聞兩漢警于西北,魏晉備在東南。
是以鎮邊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實賴溫良。
故田叔、魏尚聲高于沙漠,當一陽一、钜平績流于江漢,紀籍用為美談,今古以為盛德。
自皇上以叡明纂禦,風凝化遠,威厲秋霜,惠沾春露,故能使淮海輸誠,華一陽一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懸車劍閣,豈伊曩載;鼓噪金陵,複在茲日。
然荊揚之牧,宜盡一時才望;梁郢之君,尤須當今秀異。
自比緣邊州郡,官至便登,疆場統戍,階當即用。
或值穢德凡人,或遇貪家惡子,不識字民溫恤之方,唯知重役殘忍之法。
廣開戍邏,多置帥領;或用其左右姻親,或受人财貨請屬,皆無防寇禦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
其勇力之兵,驅令抄掠。
若值強敵,即為奴虜;如有執獲,奪為己富。
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少閑草木之作,無不搜營窮壘,苦役百端。
自餘或伐木深山,或耘草平陸,販貿往還,相望道路。
此等祿既不多,資亦有限,皆收其實絹,給其虛粟,窮其力,薄其衣,用其工,節其食,綿冬曆夏,加之疾苦,死于溝渎者常十七八焉。
是以吳楚間伺,審此虛實,皆雲糧匮兵疲,易可乘擾,故驅率犬羊,屢犯疆場。
頻年以來,甲胄生虮,十萬在郊,千金日費,為弊之深,一至于此!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延若斯之患。
賈生所以痛哭,良有以也。
夫潔其流者清其源,理其末者正其本。
既失之在始,庸可止乎?愚謂自今以後,荊、揚、徐、豫、梁、益諸蕃,及所統郡縣、府佐、統軍至于戍主,皆令朝臣王公已下各舉所知,必選其才,不拘階級。
若能統禦有方,清高獨著,威足臨戎,信能懷遠,撫循将士,得其忻心,不營私潤,專修公利者,則就加爵賞,使久于其任,以時褒赉,厲其忠款。
所舉之人,亦垂優異,獎其得士,嘉其誠節。
若不能一心奉公,才非捍禦,貪惏日富,經略無聞,人不見德,兵厭其勞者,即加顯戮,用彰其罪。
所舉之人,随事免降,責其謬薦,罰其僞薄。
如此,則舉人不得挾其私,受任不得孤其舉,善惡既審,沮勸亦明,庶邊患永消,譏議攸息矣。
遭母憂,去職。
熙平初,除冠軍将軍、廷尉少卿,尋加征虜将軍,後出為平一陽一太守。
翻為廷尉,頗有不平之論。
及之郡,甚不自得,遂作《思歸賦》曰: 日色黯兮,高山之岑。
月逢霞而未皎,霞值月而成一陰一。
望他鄉之阡陌,非舊國之池林。
山有木而蔽月,川無梁而複深。
怅浮雲之弗限,何此恨之難禁。
于是雜石為峰,諸煙共色;秀出無窮,煙起不極。
錯翻花而似繡,網遊絲其如織。
蝶兩戲以相追,燕雙飛而鼓翼。
怨驅馬之悠悠,歎征夫之未息! 爾乃臨峻壑,坐層阿。
北眺羊腸诘屈,南望龍門嵯峨。
疊千重以聳翠,橫萬裡而揚波。
遠鼯吾與麏麝,走鳐鼈及龜鼍。
彼暧然兮鞏洛,此邈矣兮關河。
心郁郁兮徒傷,思搖搖兮空滿。
思故人兮不見,神翻覆兮魂斷。
斷魂兮如亂,憂來兮不散。
俯鏡兮白水,水流兮漫漫。
異色兮縱橫,奇光兮爛爛。
下對兮碧沙,上睹兮青岸。
岸上兮氤氲,駁霞兮绛氛。
鳳搖枝而為弄,日照水以成文。
行複行兮川之畔,望複望兮望夫君。
君之門兮九重門,餘之别兮千裡分。
願一見兮導我意,我不見兮君不聞。
魄惝怳兮知何語,氣缭戾兮獨榮缊。
彼鳥馬之無知,尚有情于南北。
雖吾人之固鄙,豈忘懷于上國?去上國之美人,對下邦之鬼蜮。
形既同于魍魉,心匪殊于蝥賊。
欲修之而難化,何不殘之雲克?知進退之非可,徒終朝以默默。
願生還于洛濱,荷天地之厚德。
神龜末,遷冠軍将軍、涼州刺史。
時蠕蠕主阿那瑰、後主婆羅門,并以國亂來降,朝廷問翻安置之所。
翻表曰: 謬以非才
”甚知漢世徒欲削滅周典,捐棄舊章,改物創制,故不複拘于載籍。
且鄭玄之诂訓《三禮》,及釋《五經異義》,并盡思窮神,故得之遠矣。
覽其明堂圖義,皆有悟人意,察察著明,确乎難奪,諒足以扶微闡幽,不墜周公之舊法也。
伯喈損益漢制,章句繁雜,既違古背新,又不能易玄之妙矣。
魏
觀夫今之基址,猶或仿佛,高卑廣狹,頗與《戴禮》不同。
何得以意抑心,便謂九室可明?且三雍異所,複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晉朝亦以穿鑿難明,故有一屋之論,并非經典正義,皆以意妄作,茲為不典,學家常談,不足以範時軌世。
皇代既乘乾統曆,得一馭宸,自宜稽古則天,憲章文武,追蹤周孔,述而不作,四彼三代,使百世可知。
豈容虛追子氏放篇之浮說,徒損經紀《雅诰》之遺訓?而欲以支離橫議,指畫妄圖,儀刑宇宙而贻來葉者也。
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修草創,以意良多。
事移禮變,所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且遷都之始,日不遑給,先朝規度,每事循古,是以數年之中,悛換非一,良以永法為難,數改為易。
何為宮室府庫多因故迹,而明堂辟雍獨遵此制?建立之辰,複未可知矣。
既猥班訪逮,辄輕率瞽言。
明堂五室,請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
庶有會經诰,無失典刑。
識偏學疏,退慚謬一浪一。
後議選邊戍事,翻議曰: 臣聞兩漢警于西北,魏晉備在東南。
是以鎮邊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實賴溫良。
故田叔、魏尚聲高于沙漠,當一陽一、钜平績流于江漢,紀籍用為美談,今古以為盛德。
自皇上以叡明纂禦,風凝化遠,威厲秋霜,惠沾春露,故能使淮海輸誠,華一陽一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懸車劍閣,豈伊曩載;鼓噪金陵,複在茲日。
然荊揚之牧,宜盡一時才望;梁郢之君,尤須當今秀異。
自比緣邊州郡,官至便登,疆場統戍,階當即用。
或值穢德凡人,或遇貪家惡子,不識字民溫恤之方,唯知重役殘忍之法。
廣開戍邏,多置帥領;或用其左右姻親,或受人财貨請屬,皆無防寇禦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
其勇力之兵,驅令抄掠。
若值強敵,即為奴虜;如有執獲,奪為己富。
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少閑草木之作,無不搜營窮壘,苦役百端。
自餘或伐木深山,或耘草平陸,販貿往還,相望道路。
此等祿既不多,資亦有限,皆收其實絹,給其虛粟,窮其力,薄其衣,用其工,節其食,綿冬曆夏,加之疾苦,死于溝渎者常十七八焉。
是以吳楚間伺,審此虛實,皆雲糧匮兵疲,易可乘擾,故驅率犬羊,屢犯疆場。
頻年以來,甲胄生虮,十萬在郊,千金日費,為弊之深,一至于此!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延若斯之患。
賈生所以痛哭,良有以也。
夫潔其流者清其源,理其末者正其本。
既失之在始,庸可止乎?愚謂自今以後,荊、揚、徐、豫、梁、益諸蕃,及所統郡縣、府佐、統軍至于戍主,皆令朝臣王公已下各舉所知,必選其才,不拘階級。
若能統禦有方,清高獨著,威足臨戎,信能懷遠,撫循将士,得其忻心,不營私潤,專修公利者,則就加爵賞,使久于其任,以時褒赉,厲其忠款。
所舉之人,亦垂優異,獎其得士,嘉其誠節。
若不能一心奉公,才非捍禦,貪惏日富,經略無聞,人不見德,兵厭其勞者,即加顯戮,用彰其罪。
所舉之人,随事免降,責其謬薦,罰其僞薄。
如此,則舉人不得挾其私,受任不得孤其舉,善惡既審,沮勸亦明,庶邊患永消,譏議攸息矣。
遭母憂,去職。
熙平初,除冠軍将軍、廷尉少卿,尋加征虜将軍,後出為平一陽一太守。
翻為廷尉,頗有不平之論。
及之郡,甚不自得,遂作《思歸賦》曰: 日色黯兮,高山之岑。
月逢霞而未皎,霞值月而成一陰一。
望他鄉之阡陌,非舊國之池林。
山有木而蔽月,川無梁而複深。
怅浮雲之弗限,何此恨之難禁。
于是雜石為峰,諸煙共色;秀出無窮,煙起不極。
錯翻花而似繡,網遊絲其如織。
蝶兩戲以相追,燕雙飛而鼓翼。
怨驅馬之悠悠,歎征夫之未息! 爾乃臨峻壑,坐層阿。
北眺羊腸诘屈,南望龍門嵯峨。
疊千重以聳翠,橫萬裡而揚波。
遠鼯吾與麏麝,走鳐鼈及龜鼍。
彼暧然兮鞏洛,此邈矣兮關河。
心郁郁兮徒傷,思搖搖兮空滿。
思故人兮不見,神翻覆兮魂斷。
斷魂兮如亂,憂來兮不散。
俯鏡兮白水,水流兮漫漫。
異色兮縱橫,奇光兮爛爛。
下對兮碧沙,上睹兮青岸。
岸上兮氤氲,駁霞兮绛氛。
鳳搖枝而為弄,日照水以成文。
行複行兮川之畔,望複望兮望夫君。
君之門兮九重門,餘之别兮千裡分。
願一見兮導我意,我不見兮君不聞。
魄惝怳兮知何語,氣缭戾兮獨榮缊。
彼鳥馬之無知,尚有情于南北。
雖吾人之固鄙,豈忘懷于上國?去上國之美人,對下邦之鬼蜮。
形既同于魍魉,心匪殊于蝥賊。
欲修之而難化,何不殘之雲克?知進退之非可,徒終朝以默默。
願生還于洛濱,荷天地之厚德。
神龜末,遷冠軍将軍、涼州刺史。
時蠕蠕主阿那瑰、後主婆羅門,并以國亂來降,朝廷問翻安置之所。
翻表曰: 謬以非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