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關燈
加平西将軍,除廷尉卿。

    轉平北将軍、幽州刺史。

    範一陽一郡有舊督亢渠,徑五十裡;漁一陽一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裡。

    皆廢毀多時,莫能修複。

    時水旱不調,民多饑餒,延俊謂疏通舊迹,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

    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幾而就。

    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之。

    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學校,禮教大行,民歌謠之。

    在州五年,考績為天下最。

     延俊繼母随延俊在薊,時遇重患,延俊啟求侍母還京療治。

    至都未幾,拜太常卿。

    時汾州山胡恃險寇竊,正平、平一陽一二郡尤被其害,以延俊兼尚書,為西北道行台,節度讨胡諸軍。

    尋遇疾,敕還。

    三鵶群蠻寇掠不已,車駕欲親征之,延俊乃于病中上疏谏诤。

    尋除七兵尚書、安南将軍,徙殿中尚書,加中軍将軍,轉散騎常待、中書令、禦史中尉。

    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書。

    延俊在台閣,守職而已,不能有所裁斷直繩也。

    莊帝初,于河一陰一遇害。

    贈都督雍岐豳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本将軍、雍州刺史。

     子元直,尚書郎中。

     元直弟敬猷,員外常侍。

    兄弟并有學尚,與父同時遇害。

    元直贈光州刺史。

    敬猷妻丞相、高一陽一王雍外孫,超贈尚書仆射。

     延俊從叔桃弓,亦見稱于鄉裡。

     子夙,字買興。

    沉雅有器識,儀望甚偉,高祖見而異之。

    自司空主簿,轉尚書左主客郎中。

    時吏部尚書、任城王澄有知人鑒,每歎美夙,以遠大許之。

    高祖南伐,為行台吏部郎,仍除征北大将軍穆亮從事中郎。

    轉為河北太守,以忠恕接下,百姓感之。

    卒于郡,年四十三。

     長子範,字宗模。

    早卒。

     範子凝,字長儒。

    卒于武平鎮将。

     範弟升之、鑒。

    武定末,升之,太尉掾;鑒,司徒右長史。

     延俊從祖弟良,字元賓。

    起家奉朝請,轉北中府功曹參軍。

    世宗初,南绛縣令。

    稍遷并州安北府長史。

    入為中散大夫,領尚書考功郎中。

     時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

    值别将李德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一陰一王景和及德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

    賊并力攻一逼一。

    诏遣行台裴延俊,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

    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衆,假稱帝号,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衆,于雲台郊抗拒王師。

    融等與戰敗績,賊乘勝圍城。

    良率将士出戰,大破之,于陣斬回成,複誘導諸胡令斬送宜都首。

    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之,鹹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

    德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德龍等乃止。

    景和薨,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将軍,行台如故。

    都督高防來援,複敗于百裡候。

    先是官粟貸民。

    未及收聚,仍值寇亂。

    至是城民大饑,人相食。

    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

    良以饑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

    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

    時南绛蜀陳雙熾等聚衆反,自号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

    诏良解州,為慰勞使。

    轉太中大夫、本郡中正。

     孝莊末,除光祿大夫。

    爾朱榮死,榮從子天光擁衆關西,乃诏良持節、假安西将軍、潼關都督,又兼尚書,為河東、恆農、河北、宜一陽一行台以備之。

    前廢帝時,除征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尋轉衛将軍,又加散騎常侍、車騎将軍、右光祿大夫,轉骠騎将軍、左光祿大夫。

    出帝末,除汲郡太守。

    孝靜初,衛大将軍、太府卿。

    天平二年秋卒,時年六十一。

    贈使持節、都督雍華二州諸軍事、吏部尚書、本将軍、雍州刺史,谥曰貞。

    又重贈侍中、骠騎大将軍、尚書仆射,餘如故。

     子叔祉,武定末,太子洗馬。

     良從父兄子慶孫,字紹遠。

    少孤,一性一倜傥,重然諾。

    釋褐員外散騎侍郎。

     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馬牒騰并自立為王,聚一黨一作逆,衆至數萬。

    诏慶孫為募人别将,招率鄉豪,得戰士數千人以讨之。

    胡賊屢來逆戰,慶孫身先士卒,每摧其鋒,遂深入至雲台郊。

    諸賊更相連結,大戰郊西,自旦及夕,慶孫身自突陳,斬賊王囗郭康兒。

    賊衆大潰。

    敕征赴都,除直後。

    于後賊複鸠集,北連蠡升,南通绛蜀,兇徒轉盛,複以慶孫為别将,從轵關入讨。

    至齊子嶺東,賊帥範多、範安族等率衆來拒,慶孫與戰,複斬多首。

    乃深入二百餘裡,至一陽一胡城。

    朝廷以此地被山帶河,衿要之所,肅宗末,逐立邵郡,因以慶孫為太守、假節、輔國将軍、當郡都督。

    民經賊亂之後,率多逃竄,慶孫務安緝之,鹹來歸業。

    永安中,還朝,除太中大夫。

     爾朱榮之死也,世隆擁衆北渡,诏慶孫為大都督,與行台源子恭率衆追擊。

    軍次太行,而慶孫與世隆密通,事洩,追還河内而斬之,時年三十六。

    慶孫任俠有氣,鄉曲壯士及好事者,多相依附,撫養鹹有恩紀。

    在郡之日,值歲饑兇,四方遊客常有百餘,慶孫自以家糧贍之。

    一性一雖粗武,一愛一好交流,與諸才學之士鹹相交結,輕财重義,座客常滿,是以為時所稱。

     子子瑩,永安中,太尉行參軍。

     延俊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

    起家奉朝請,領侍禦。

    鹹一陽一王禧為司州牧,辟為主簿,仍表行建興郡事。

    車駕自代還洛,次于郡境。

    仲規備供帳,朝于路側。

    高祖诏仲規曰:“朕開置神畿,畿郡望重,卿既首應司隸美舉,複督我名邦,何能自緻也?”仲規對曰:“陛下窮神盡聖,應天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