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
關燈
小
中
大
輕财好施。
屬葛榮圍城,與刺史李神有固守之效。
永安中,以功賜爵中山公。
中興初,坐事死于鄴。
子子瑜。
纂從弟元賓,太和十六年,出身奉朝請,遷員外郎、給事中。
正光中,除中堅将軍、射聲校尉。
永安三年卒。
永熙中,外生高敖曹貴達,啟贈持節、撫軍将軍、瀛州刺史。
子辨,天平中,司徒行參軍。
高聰,字僧智,本渤海蓚人。
曾祖軌,随慕容德徙青州,因居北海之劇縣。
父法昂,劉駿車騎将軍王玄谟甥也。
少随玄谟征伐,以軍功至員外郎。
早卒。
聰生而喪母,祖母王撫育之。
大軍攻克東一陽一,聰徙入平城,與蔣少遊為雲中兵戶,窘困無所不至。
族祖允視之若孫,大加周給。
聰涉獵經史,頗有文才,允嘉之,數稱其美,言之朝廷,雲:“青州蔣少遊與從孫僧智,雖為孤弱,然皆有文情。
”由是與少遊同拜中書博士。
積十年,轉侍郎,以本官為高一陽一王雍友,稍為高祖知賞。
太和十七年,兼員外散騎常侍,使于蕭昭業。
高祖定都洛一陽一,追诏聰等曰:“比于河一陽一敕卿,仍屆瀍洛,周視舊業,依然有懷,固欲先之營之,後乃薄伐。
且以赜喪甫爾,使通在昔,乘危幸兇,君子弗取。
是用辍茲前圖,遠期來會,爰息六師,三川是宅,将底居成周,永恢皇宇。
今更造玺書,以代往诏,比所敕授,随宜變之,善勖皇華,無替指意。
”使還,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太府少卿,轉兼太子左率。
聰微習弓馬,乃以将用自許。
高祖銳意南讨,專訪王肅以軍事。
聰托肅願以偏裨自效,肅言之于高祖。
故假聰輔國将軍,統兵二千,與劉藻、傅永、成道益、任莫問俱受肅節度,同援渦一陽一。
而聰躁怯少威重,所經一婬一掠無禮,及與賊交,望風退敗。
與藻等同囚于懸瓠,高祖恕死,徙平州為民。
行屆瀛州,屬刺史王質獲白兔将獻,托聰為表。
高祖見表,顧謂王肅曰:“在下那得複有此才,而令朕不知也?”肅曰:“比高聰北徙,此文或其所制。
”高祖悟曰:“必應然也,何應更有此輩?” 世宗初,聰複竊還京師。
六輔之廢,聰之謀也。
世宗親政,除給事黃門侍郎,加輔國将軍。
遷散騎常侍,黃門如故。
世宗幸鄴,還于河内懷界,帝親射矢一裡五十餘步。
侍中高顯等奏:“伏見親禦弧矢,臨原弋遠,弦動羽馳,矢镞所逮,三百五十餘步。
臣等伏惟陛下聖武自天,神藝夙茂;巧會《驺虞》之節,妙盡矍圃之儀。
威棱攸疊,甝兕懾氣,才猛所振,勍憝弭心,足以肅截九區,赫服八宇矣。
盛事奇迹,必宜表述,請勒銘射宮,永彰聖藝。
”诏曰:“此乃弓弧小藝,何足以示後葉,而喉脣近侍苟以為然,亦豈容有異,便可如請。
”遂刊銘于射所,聰為之詞。
趙修嬖幸,聰深朋附。
及诏追贈修父,聰為碑文,出入同載,觀視碑石。
聰每見修,迎送盡禮。
聰又為修作表,陳當時便宜,教其自安之術,由是疊相親狎。
修死,甄琛、李憑皆被黜落,聰亦深用危慮。
而聰先以疏宗之情,曲事高肇,竟獲自免,肇之力也。
修之任勢,聰傾身事之,及修之死,言必毀惡。
茹皓之一寵一,聰又媚附,每相招命,言笑攜撫,公私托仗,無所不至。
每稱皓才識明敏,非趙修之俦。
乃因皓啟請青州鎮下治中公廨,以為私宅;又乞水田數十頃,皆被遂許。
及皓見戮,聰以為死之晚也。
其薄于情義,類皆如此。
侍中高顯出授護軍,聰轉兼其處,于時顯兄弟疑聰間構而求之。
聰居兼十餘旬,出入機要,言即真,無遠慮。
藉貴因權,耽于聲色,賄納之音,聞于遐迩。
中尉崔亮知肇微恨,遂面陳聰罪,世宗乃出聰為平北将軍、并州刺史。
聰善于去就,知肇嫌之,側身承奉,肇遂待之如舊。
聰在并州數歲,多不率法,又與太原太守王椿有隙,再為大使、禦史舉奏,肇每以宗私相援,事得寝緩。
世宗末,拜散騎常侍、平北将軍。
肅宗踐祚,以其素附高肇,出為幽州刺史,将軍如故。
尋以高肇之一黨一,與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為中尉元匡所彈,靈太後并特原之。
聰遂停廢于家,斷絕人事,唯修營園果,以聲色自娛。
久之,拜光祿大夫,加安北将軍。
聰心望中書令,然後出作青州,願竟不果。
正光元年夏卒,年六十九。
靈太後聞其病,遣主書問之,聰對使者噓唏恸泣。
及聞其亡,嗟悼良久,言:“朕既無福,大臣殒喪。
且其與朕父南征,契闊戎旅,特可感念。
”赗布帛三百匹、冰一車。
贈撫軍将軍、青州刺史,谥曰獻。
聰有一妓一十餘人,有子無子皆注籍為妾,以悅其情。
及病,不欲他人得之,并令燒指吞炭,出家為尼。
聰所作文筆二十卷,别有集。
子長雲,字彥鴻。
起家秘書郎、太尉主簿,稍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
建義初,于河一陰一遇害。
贈安東将軍、兗州刺史。
長雲弟叔山,字彥甫。
司徒行參軍,稍遷甯朔将軍、越騎校尉。
卒,贈太常少卿。
史臣曰:甄琛以學尚刀筆,早樹聲名,受遇三朝,終至崇重。
高聰才尚見知,名位顯著。
而異軌同奔,鹹經于危覆之轍,惜乎!
屬葛榮圍城,與刺史李神有固守之效。
永安中,以功賜爵中山公。
中興初,坐事死于鄴。
子子瑜。
纂從弟元賓,太和十六年,出身奉朝請,遷員外郎、給事中。
正光中,除中堅将軍、射聲校尉。
永安三年卒。
永熙中,外生高敖曹貴達,啟贈持節、撫軍将軍、瀛州刺史。
子辨,天平中,司徒行參軍。
高聰,字僧智,本渤海蓚人。
曾祖軌,随慕容德徙青州,因居北海之劇縣。
父法昂,劉駿車騎将軍王玄谟甥也。
少随玄谟征伐,以軍功至員外郎。
早卒。
聰生而喪母,祖母王撫育之。
大軍攻克東一陽一,聰徙入平城,與蔣少遊為雲中兵戶,窘困無所不至。
族祖允視之若孫,大加周給。
聰涉獵經史,頗有文才,允嘉之,數稱其美,言之朝廷,雲:“青州蔣少遊與從孫僧智,雖為孤弱,然皆有文情。
”由是與少遊同拜中書博士。
積十年,轉侍郎,以本官為高一陽一王雍友,稍為高祖知賞。
太和十七年,兼員外散騎常侍,使于蕭昭業。
高祖定都洛一陽一,追诏聰等曰:“比于河一陽一敕卿,仍屆瀍洛,周視舊業,依然有懷,固欲先之營之,後乃薄伐。
且以赜喪甫爾,使通在昔,乘危幸兇,君子弗取。
是用辍茲前圖,遠期來會,爰息六師,三川是宅,将底居成周,永恢皇宇。
今更造玺書,以代往诏,比所敕授,随宜變之,善勖皇華,無替指意。
”使還,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太府少卿,轉兼太子左率。
聰微習弓馬,乃以将用自許。
高祖銳意南讨,專訪王肅以軍事。
聰托肅願以偏裨自效,肅言之于高祖。
故假聰輔國将軍,統兵二千,與劉藻、傅永、成道益、任莫問俱受肅節度,同援渦一陽一。
而聰躁怯少威重,所經一婬一掠無禮,及與賊交,望風退敗。
與藻等同囚于懸瓠,高祖恕死,徙平州為民。
行屆瀛州,屬刺史王質獲白兔将獻,托聰為表。
高祖見表,顧謂王肅曰:“在下那得複有此才,而令朕不知也?”肅曰:“比高聰北徙,此文或其所制。
”高祖悟曰:“必應然也,何應更有此輩?” 世宗初,聰複竊還京師。
六輔之廢,聰之謀也。
世宗親政,除給事黃門侍郎,加輔國将軍。
遷散騎常侍,黃門如故。
世宗幸鄴,還于河内懷界,帝親射矢一裡五十餘步。
侍中高顯等奏:“伏見親禦弧矢,臨原弋遠,弦動羽馳,矢镞所逮,三百五十餘步。
臣等伏惟陛下聖武自天,神藝夙茂;巧會《驺虞》之節,妙盡矍圃之儀。
威棱攸疊,甝兕懾氣,才猛所振,勍憝弭心,足以肅截九區,赫服八宇矣。
盛事奇迹,必宜表述,請勒銘射宮,永彰聖藝。
”诏曰:“此乃弓弧小藝,何足以示後葉,而喉脣近侍苟以為然,亦豈容有異,便可如請。
”遂刊銘于射所,聰為之詞。
趙修嬖幸,聰深朋附。
及诏追贈修父,聰為碑文,出入同載,觀視碑石。
聰每見修,迎送盡禮。
聰又為修作表,陳當時便宜,教其自安之術,由是疊相親狎。
修死,甄琛、李憑皆被黜落,聰亦深用危慮。
而聰先以疏宗之情,曲事高肇,竟獲自免,肇之力也。
修之任勢,聰傾身事之,及修之死,言必毀惡。
茹皓之一寵一,聰又媚附,每相招命,言笑攜撫,公私托仗,無所不至。
每稱皓才識明敏,非趙修之俦。
乃因皓啟請青州鎮下治中公廨,以為私宅;又乞水田數十頃,皆被遂許。
及皓見戮,聰以為死之晚也。
其薄于情義,類皆如此。
侍中高顯出授護軍,聰轉兼其處,于時顯兄弟疑聰間構而求之。
聰居兼十餘旬,出入機要,言即真,無遠慮。
藉貴因權,耽于聲色,賄納之音,聞于遐迩。
中尉崔亮知肇微恨,遂面陳聰罪,世宗乃出聰為平北将軍、并州刺史。
聰善于去就,知肇嫌之,側身承奉,肇遂待之如舊。
聰在并州數歲,多不率法,又與太原太守王椿有隙,再為大使、禦史舉奏,肇每以宗私相援,事得寝緩。
世宗末,拜散騎常侍、平北将軍。
肅宗踐祚,以其素附高肇,出為幽州刺史,将軍如故。
尋以高肇之一黨一,與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為中尉元匡所彈,靈太後并特原之。
聰遂停廢于家,斷絕人事,唯修營園果,以聲色自娛。
久之,拜光祿大夫,加安北将軍。
聰心望中書令,然後出作青州,願竟不果。
正光元年夏卒,年六十九。
靈太後聞其病,遣主書問之,聰對使者噓唏恸泣。
及聞其亡,嗟悼良久,言:“朕既無福,大臣殒喪。
且其與朕父南征,契闊戎旅,特可感念。
”赗布帛三百匹、冰一車。
贈撫軍将軍、青州刺史,谥曰獻。
聰有一妓一十餘人,有子無子皆注籍為妾,以悅其情。
及病,不欲他人得之,并令燒指吞炭,出家為尼。
聰所作文筆二十卷,别有集。
子長雲,字彥鴻。
起家秘書郎、太尉主簿,稍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
建義初,于河一陰一遇害。
贈安東将軍、兗州刺史。
長雲弟叔山,字彥甫。
司徒行參軍,稍遷甯朔将軍、越騎校尉。
卒,贈太常少卿。
史臣曰:甄琛以學尚刀筆,早樹聲名,受遇三朝,終至崇重。
高聰才尚見知,名位顯著。
而異軌同奔,鹹經于危覆之轍,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