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
關燈
小
中
大
臣聞帝王之興也,雖誕應圖錄,然必有驅除,蓋所以翦彼厭政,成此樂推。
故戰國紛纭,年過十紀,而漢祖夷殄群豪,開四百之業。
曆文景之懷柔蠻夏,世宗之奮揚威武,始得涼、朔同文,牂、越一軌。
于是談、遷感漢德之盛,痛諸史放絕,乃钤括舊書,著成《太史》,所謂緝茲人事,光彼天時之義也。
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三帝受制于一奸一臣,二皇晏駕于非所;五都蕭條,鞠為煨燼。
趙燕既為長蛇,遼海緬成殊域,窮兵銳進,以力相雄,中原無主,八十餘年。
遺晉僻遠,勢略孤微,民殘兵革,一靡一所歸控。
皇魏龍潛幽代,世笃公劉,内修德政,外抗諸僞,并冀之民,懷寶之士,襁負而至者日月相尋,雖邠岐之赴太一王,讴歌之歸西伯,實可同年而語矣。
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運,應天順民,龍飛受命。
太宗必世重光,業隆玄默。
世祖雄才睿略,闡曜威靈,農戰兼修,掃清氛穢。
歲垂四紀,而寰宇一同。
儋耳、文身之長,卉服、斷發之酋,莫不請朔率職,重譯來庭。
隐愍鴻濟之澤,三樂擊壤之歌,百姓始得陶然蘇息,欣于堯舜之世。
自晉永甯以後,雖所在稱兵,競自尊樹,而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
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乖會之勢,亦足以垂之将來,昭明勸戒。
但諸史殘缺,體例不全,編錄紛謬,繁略失所;宜審正不同,定為一書。
伏惟高祖,以大聖應期,欽明禦運,合德乾坤,同光日月,建格天之功,創不世之法,開鑿生民,惟新大造。
陛下以青一陽一繼統,睿武承天。
應符屈己,則道高三、五;頤神至境,則洞彼玄宗。
剖判百家,斟酌六籍,遠邁石渠,美深白虎。
至如導禮革俗之風,昭文變一性一之化,固以感彼禽魚,穆茲寒暑。
而況愚臣沐浴太和,懷音正始,而可不勉強難革之一性一,砥砺木石之心哉?誠知敏謝允南,才非承祚,然《國志》、《史考》之美,竊亦辄所庶幾。
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驅馳數歲。
又臣家貧祿薄,唯任孤力,至于紙盡,書寫所資,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寫乃向備。
謹于吏按之暇,草構此書。
區分時事,各系本錄;破彼異同,凡為一體;約損煩文,補其不足。
三豕五門之類,一事異年之流,皆稽以長曆,考諸舊志,删正差謬,定為實錄。
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
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
唯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繕成,辍筆私求,七載于今。
此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
其起兵僭号,事之始末,乃亦頗有,但不得此書,懼簡略不成。
久思陳奏,乞敕緣邊求采,但愚賤無因,不敢輕辄。
散騎常侍、太常少卿、荊州大中正臣趙邕,忽宣明旨,敕臣送呈。
不悟九臯微志,乃得上聞,奉敕欣惶,慶懼兼至。
今謹以所訖者,附臣邕呈奏。
臣又别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仰表皇朝統括大義,俯明愚臣著錄微體。
徒竊慕古人立言美意,文緻疏鄙,無一可觀,簡禦之日,伏深慚悸。
鴻意如此,然自正光以前,不敢顯行其書。
自後以其伯光貴重當朝,知時人未能發明其事,乃頗相傳讀。
亦以光故,執事者遂不論之。
鴻經綜既廣,多有違謬。
至如太祖天興二年,姚興改号,鴻以為改在元年;太宗永興二年,慕容超擒于廣固,鴻又以為事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于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
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子子元,秘書郎。
後永安中,乃奏其父書,曰:“臣亡考故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前将軍、齊州大中正鴻,不殒家風,式缵世業,古學克明,在新必鏡,多識前載,博極群書,史才富洽,号稱籍甚。
年止壯立,便斐然懷著述意。
正始之末,任屬記言,撰緝餘暇,乃刊著趙、燕、秦、夏、涼、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論。
先朝之日,草構悉了,唯有李雄《蜀書》,搜索未獲,阙茲一國,遲留未成。
去正光三年,購訪始得,讨論适訖,而先臣棄世。
凡十六國,名為《春秋》,一百二卷,近代之事最為備悉。
未曾奏上,弗敢宣流。
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
傥或淺陋,不回睿賞,乞藏秘閣,以廣異家。
”子元後謀反,事發逃竄,會赦免。
尋為其叔鹍所殺。
光從祖弟長文,字景翰。
少亦徙于代都,聰敏有學識。
太和中,除奉朝請。
遷洛,拜司空參軍事,營構華林園。
後兼員外散騎常侍,為宕昌使主。
還,授給事中、本國中正、尚書庫部郎。
正始中,大修器械,為諸州造仗都使、齊州太原太守、雍州撫軍府長史。
以廉慎稱。
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轉太府少卿,丞相、高一陽一王雍谘議參軍,太中大夫。
永安中,以老拜征虜将軍、平州刺史。
還家專讀佛經,不關世事。
年七十九,天平初卒。
贈使持節、征東将軍、齊州刺史,谥曰貞。
子慈懋,字德林。
永熙初,征虜将軍、徐州征東府長史。
長文從弟庠,字文序。
有幹用。
初除侍禦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
頻使高麗,轉步兵校尉,又轉司空掾,領左右直長。
出除相州長史,還,拜河一陰一、洛一陽一令,以強直稱。
遷東郡太守。
元颢寇一逼一郡界,庠拒不從命,棄郡走還鄉裡。
孝莊還宮,賜爵平原伯,拜颍川太守。
二年五月,為城民王早、蘭寶等所害。
後贈骠騎将軍、吏部尚書、齊州刺史。
子罕,襲爵。
齊受禅,例降。
光族弟榮先,字隆祖。
涉曆經史,州辟主薄。
子铎,有文才。
冠軍将軍、中散大夫。
铎弟觐,甯遠将軍、羽林監。
史臣曰:崔光風素虛遠,學業淵長。
高祖歸其才博,許其大至,明主固知臣也。
曆事三朝,師訓少主,不出宮省,坐緻台傅,斯亦近世之所希有。
但顧懷大雅,托迹中庸,其于容身之譏,斯乃胡廣所不免也。
鴻博綜古今,立言為事,亦才志之士乎?
故戰國紛纭,年過十紀,而漢祖夷殄群豪,開四百之業。
曆文景之懷柔蠻夏,世宗之奮揚威武,始得涼、朔同文,牂、越一軌。
于是談、遷感漢德之盛,痛諸史放絕,乃钤括舊書,著成《太史》,所謂緝茲人事,光彼天時之義也。
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三帝受制于一奸一臣,二皇晏駕于非所;五都蕭條,鞠為煨燼。
趙燕既為長蛇,遼海緬成殊域,窮兵銳進,以力相雄,中原無主,八十餘年。
遺晉僻遠,勢略孤微,民殘兵革,一靡一所歸控。
皇魏龍潛幽代,世笃公劉,内修德政,外抗諸僞,并冀之民,懷寶之士,襁負而至者日月相尋,雖邠岐之赴太一王,讴歌之歸西伯,實可同年而語矣。
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運,應天順民,龍飛受命。
太宗必世重光,業隆玄默。
世祖雄才睿略,闡曜威靈,農戰兼修,掃清氛穢。
歲垂四紀,而寰宇一同。
儋耳、文身之長,卉服、斷發之酋,莫不請朔率職,重譯來庭。
隐愍鴻濟之澤,三樂擊壤之歌,百姓始得陶然蘇息,欣于堯舜之世。
自晉永甯以後,雖所在稱兵,競自尊樹,而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
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乖會之勢,亦足以垂之将來,昭明勸戒。
但諸史殘缺,體例不全,編錄紛謬,繁略失所;宜審正不同,定為一書。
伏惟高祖,以大聖應期,欽明禦運,合德乾坤,同光日月,建格天之功,創不世之法,開鑿生民,惟新大造。
陛下以青一陽一繼統,睿武承天。
應符屈己,則道高三、五;頤神至境,則洞彼玄宗。
剖判百家,斟酌六籍,遠邁石渠,美深白虎。
至如導禮革俗之風,昭文變一性一之化,固以感彼禽魚,穆茲寒暑。
而況愚臣沐浴太和,懷音正始,而可不勉強難革之一性一,砥砺木石之心哉?誠知敏謝允南,才非承祚,然《國志》、《史考》之美,竊亦辄所庶幾。
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驅馳數歲。
又臣家貧祿薄,唯任孤力,至于紙盡,書寫所資,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寫乃向備。
謹于吏按之暇,草構此書。
區分時事,各系本錄;破彼異同,凡為一體;約損煩文,補其不足。
三豕五門之類,一事異年之流,皆稽以長曆,考諸舊志,删正差謬,定為實錄。
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
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
唯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繕成,辍筆私求,七載于今。
此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
其起兵僭号,事之始末,乃亦頗有,但不得此書,懼簡略不成。
久思陳奏,乞敕緣邊求采,但愚賤無因,不敢輕辄。
散騎常侍、太常少卿、荊州大中正臣趙邕,忽宣明旨,敕臣送呈。
不悟九臯微志,乃得上聞,奉敕欣惶,慶懼兼至。
今謹以所訖者,附臣邕呈奏。
臣又别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仰表皇朝統括大義,俯明愚臣著錄微體。
徒竊慕古人立言美意,文緻疏鄙,無一可觀,簡禦之日,伏深慚悸。
鴻意如此,然自正光以前,不敢顯行其書。
自後以其伯光貴重當朝,知時人未能發明其事,乃頗相傳讀。
亦以光故,執事者遂不論之。
鴻經綜既廣,多有違謬。
至如太祖天興二年,姚興改号,鴻以為改在元年;太宗永興二年,慕容超擒于廣固,鴻又以為事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于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
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子子元,秘書郎。
後永安中,乃奏其父書,曰:“臣亡考故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前将軍、齊州大中正鴻,不殒家風,式缵世業,古學克明,在新必鏡,多識前載,博極群書,史才富洽,号稱籍甚。
年止壯立,便斐然懷著述意。
正始之末,任屬記言,撰緝餘暇,乃刊著趙、燕、秦、夏、涼、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論。
先朝之日,草構悉了,唯有李雄《蜀書》,搜索未獲,阙茲一國,遲留未成。
去正光三年,購訪始得,讨論适訖,而先臣棄世。
凡十六國,名為《春秋》,一百二卷,近代之事最為備悉。
未曾奏上,弗敢宣流。
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
傥或淺陋,不回睿賞,乞藏秘閣,以廣異家。
”子元後謀反,事發逃竄,會赦免。
尋為其叔鹍所殺。
光從祖弟長文,字景翰。
少亦徙于代都,聰敏有學識。
太和中,除奉朝請。
遷洛,拜司空參軍事,營構華林園。
後兼員外散騎常侍,為宕昌使主。
還,授給事中、本國中正、尚書庫部郎。
正始中,大修器械,為諸州造仗都使、齊州太原太守、雍州撫軍府長史。
以廉慎稱。
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轉太府少卿,丞相、高一陽一王雍谘議參軍,太中大夫。
永安中,以老拜征虜将軍、平州刺史。
還家專讀佛經,不關世事。
年七十九,天平初卒。
贈使持節、征東将軍、齊州刺史,谥曰貞。
子慈懋,字德林。
永熙初,征虜将軍、徐州征東府長史。
長文從弟庠,字文序。
有幹用。
初除侍禦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
頻使高麗,轉步兵校尉,又轉司空掾,領左右直長。
出除相州長史,還,拜河一陰一、洛一陽一令,以強直稱。
遷東郡太守。
元颢寇一逼一郡界,庠拒不從命,棄郡走還鄉裡。
孝莊還宮,賜爵平原伯,拜颍川太守。
二年五月,為城民王早、蘭寶等所害。
後贈骠騎将軍、吏部尚書、齊州刺史。
子罕,襲爵。
齊受禅,例降。
光族弟榮先,字隆祖。
涉曆經史,州辟主薄。
子铎,有文才。
冠軍将軍、中散大夫。
铎弟觐,甯遠将軍、羽林監。
史臣曰:崔光風素虛遠,學業淵長。
高祖歸其才博,許其大至,明主固知臣也。
曆事三朝,師訓少主,不出宮省,坐緻台傅,斯亦近世之所希有。
但顧懷大雅,托迹
鴻博綜古今,立言為事,亦才志之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