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關燈
小
中
大
晉之日亦自有橋,吾今決欲營之。
”鹹曰:“水淺,不可為,浮橋泛長無恆,又不可施柱,恐難成立。
”亮曰:“昔秦居鹹一陽一,橫橋渡渭,以像閣道,此即以柱為橋。
今唯慮長柱不可得耳。
”會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長木數百根。
藉此為用,橋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猶名崔公橋。
亮一性一公清,敏于斷決,所在并号稱職,三輔服其德政。
世宗嘉之,诏賜衣馬被褥。
後納其女為九嫔。
征為太常卿,攝吏部事。
肅宗初,出為撫軍将軍、定州刺史。
蕭衍左遊擊将軍趙祖悅率衆偷據硖石。
诏亮假鎮南将軍,齊王蕭寶夤鎮東将軍,章武王融安南将軍,并使持節、都督諸軍事以讨之。
靈太後勞遣亮等,賜戎服雜物。
亮至硖石,祖悅出城逆戰,大破之。
賊複于城外置二栅,欲拒官軍,亮焚擊破之,殺三千餘人。
亮與李崇為水陸之期,日日進攻,而崇不至。
及李平至,崇乃進軍,共平硖石,語在《平傳》。
靈太後賜亮玺書曰:“硖石既平,大勢全舉,淮堰孤危,自将奔遁。
若仍敢遊魂,此當易以立計,擒翦蟻徒,應在旦夕。
将軍推毂所憑,親對其事,處分經略,宜共協齊,必令得掃蕩之理,盡彼遺燼也。
随便守禦,及分度掠截,扼其咽喉,防塞走路,期之全獲,無令漏逸。
若畏威降首者,自加蠲宥,以仁為本,任之雅算。
一二往使别宣。
”以功進号鎮北将軍。
李平部分諸軍,将水陸兼進,以讨堰賊。
亮違平節度,以疾請還,随表而發。
平表曰:“臣以蕭衍将湛僧珍、田道龍遊魂境内,猶未收迹,義之、神念尚住梁城。
令都督崔亮權據下蔡,别将甕生即住東岸,與亮接勢,以防橋道。
臣發引向堰,舍人曹道至,奉敕更有處分,而亮已辄還京。
按亮受付東南,推毂是托,誠應憂國忘家,緻命為限。
而始屆汝一陰一,盤桓不進;暨到寇所,停淹八旬;所營土山攻道,并不克就。
損費糧力,坐延歲序。
賴天威遠被,士卒憤激,東北騰上,垂至北門;而亮遲回,仍不肯上,臣一逼一以白刃,甫乃登陟。
及平硖石,宜聽處分,方更肆其專恣,輕辄還歸。
此而不糾,法将焉寄?按律‘臨軍征讨而故留不赴者死’,又雲‘軍還先歸者流’。
軍罷先還,尚有流坐,況亮被符令停,委棄而反,失乘勝之機,阙水陸之會?緣情據理,咎深‘故留’。
今處亮死,上議。
”靈太後令曰:“亮為臣不忠,去留自擅,既損威棱,違我經略。
雖有小捷,豈免大咎!但吾攝禦萬幾,庶茲惡殺,可特聽以功補過。
”及平至,亮與争功于禁中,形于聲色。
尋除殿中尚書,遷吏部尚書。
時羽林新害張彜之後,靈太後令武官得依資入選。
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前尚書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為嗟怨。
亮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
雖複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
沉滞者皆稱其能。
亮外甥司空谘議劉景安書規亮曰:“殷周以鄉塾貢士,兩漢由州郡薦才,魏晉因循,又置中正。
谛觀在昔,莫不審舉,雖未盡美,足應十收六七。
而朝廷貢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論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業,空辨氏姓高下。
至于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一精一。
而舅屬當铨衡,宜須改張易調。
如之何反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複修厲名行哉!”亮答書曰:“汝所言乃有深緻。
吾乘時邀幸,得為吏部尚書。
當其壯也,尚不如人,況今朽老而居帝難之任。
常思同升舉直,以報明主之恩;盡忠竭力,不為贻厥之累。
昨為此格,有由而然,今已為汝所怪,千載之後,誰知我哉?可靜念吾言,當為汝論之。
吾兼正六為吏部郎,三為尚書,铨衡所宜,頗知之矣。
但古今不同,時宜須異。
何者?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書,尚書據狀,量人授職,此乃與天下群賢共爵人也。
吾謂當爾之時,無遺才,無濫舉矣,而汝猶雲十收六七。
況今日之選專歸尚書,以一人之鑒照察天下。
劉毅所雲:‘一吏部、兩郎中,而欲究竟人物,何異以管窺天,而求其博哉!’今勳人甚多,又羽林入選,武夫崛起,不解書計,唯可彍一弩一前驅,指蹤捕噬而已。
忽令垂組乘軒,求其烹鮮之效,未曾一操一刀,而使專割。
又武人至多,官員至少,不可周溥。
設令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況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執,不宜使武人入選,請賜其爵,厚其祿。
既不見從,是以權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昔子産鑄刑書以救弊,叔向譏之以正法,何異汝以古禮難權宜哉!仲尼雲:德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
吾之此指,其由是也。
但令當來君子,知吾意焉。
”後甄琛、元修義、城一陽一王徽相繼為吏部尚書,利其便己,踵而行之。
自是賢愚同貫,泾渭無别。
魏之失才,從亮始也。
轉侍中、太常卿,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
時劉騰擅權,亮托妻劉氏,傾身事之,故頻年之中名位隆赫,有識者譏之。
轉尚書仆射,加散騎常侍。
正光二年秋,疽發于背,肅宗遣舍人問疾,亮上表乞解仆射,送所負荷及印绶,诏不許。
尋卒,诏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赗物七百段、蠟三百斤。
贈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貞烈。
亮在雍州,讀《杜預傳》,見為八磨,嘉其有濟時用,遂教民為碾。
及為仆射,奏于張方橋東堰谷水造水碾磨數十區,其利十倍,國用便之。
亮有三子,士安、士和、士泰,并強幹善于當世。
士安,曆尚書比部郎,卒于谏議大夫。
贈左将軍、光州刺史。
無子,弟士和以子乾亨繼。
乾亨,武定中,尚書都兵郎中。
士和,曆司空主簿、通直郎。
從亮征硖石,以軍勳拜冠軍将軍、中散大夫、西道行台、元修義左丞,行泾州事。
蕭寶夤之在關中,高選僚佐,以為督府長史。
時莫折念生遣使詐降,寶夤表士和兼度支尚書,為隴右行台,令入秦撫一慰,為念生所害。
士泰,曆給事中、司空從事中郎、谏議大夫、司空司馬。
肅宗末,荊蠻侵斥,以士泰為龍骧将軍、征蠻别将。
事平,以功賜爵五
”鹹曰:“水淺,不可為,浮橋泛長無恆,又不可施柱,恐難成立。
”亮曰:“昔秦居鹹一陽一,橫橋渡渭,以像閣道,此即以柱為橋。
今唯慮長柱不可得耳。
”會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長木數百根。
藉此為用,橋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猶名崔公橋。
亮一性一公清,敏于斷決,所在并号稱職,三輔服其德政。
世宗嘉之,诏賜衣馬被褥。
後納其女為九嫔。
征為太常卿,攝吏部事。
肅宗初,出為撫軍将軍、定州刺史。
蕭衍左遊擊将軍趙祖悅率衆偷據硖石。
诏亮假鎮南将軍,齊王蕭寶夤鎮東将軍,章武王融安南将軍,并使持節、都督諸軍事以讨之。
靈太後勞遣亮等,賜戎服雜物。
亮至硖石,祖悅出城逆戰,大破之。
賊複于城外置二栅,欲拒官軍,亮焚擊破之,殺三千餘人。
亮與李崇為水陸之期,日日進攻,而崇不至。
及李平至,崇乃進軍,共平硖石,語在《平傳》。
靈太後賜亮玺書曰:“硖石既平,大勢全舉,淮堰孤危,自将奔遁。
若仍敢遊魂,此當易以立計,擒翦蟻徒,應在旦夕。
将軍推毂所憑,親對其事,處分經略,宜共協齊,必令得掃蕩之理,盡彼遺燼也。
随便守禦,及分度掠截,扼其咽喉,防塞走路,期之全獲,無令漏逸。
若畏威降首者,自加蠲宥,以仁為本,任之雅算。
一二往使别宣。
”以功進号鎮北将軍。
李平部分諸軍,将水陸兼進,以讨堰賊。
亮違平節度,以疾請還,随表而發。
平表曰:“臣以蕭衍将湛僧珍、田道龍遊魂境内,猶未收迹,義之、神念尚住梁城。
令都督崔亮權據下蔡,别将甕生即住東岸,與亮接勢,以防橋道。
臣發引向堰,舍人曹道至,奉敕更有處分,而亮已辄還京。
按亮受付東南,推毂是托,誠應憂國忘家,緻命為限。
而始屆汝一陰一,盤桓不進;暨到寇所,停淹八旬;所營土山攻道,并不克就。
損費糧力,坐延歲序。
賴天威遠被,士卒憤激,東北騰上,垂至北門;而亮遲回,仍不肯上,臣一逼一以白刃,甫乃登陟。
及平硖石,宜聽處分,方更肆其專恣,輕辄還歸。
此而不糾,法将焉寄?按律‘臨軍征讨而故留不赴者死’,又雲‘軍還先歸者流’。
軍罷先還,尚有流坐,況亮被符令停,委棄而反,失乘勝之機,阙水陸之會?緣情據理,咎深‘故留’。
今處亮死,上議。
”靈太後令曰:“亮為臣不忠,去留自擅,既損威棱,違我經略。
雖有小捷,豈免大咎!但吾攝禦萬幾,庶茲惡殺,可特聽以功補過。
”及平至,亮與争功于禁中,形于聲色。
尋除殿中尚書,遷吏部尚書。
時羽林新害張彜之後,靈太後令武官得依資入選。
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前尚書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為嗟怨。
亮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
雖複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
沉滞者皆稱其能。
亮外甥司空谘議劉景安書規亮曰:“殷周以鄉塾貢士,兩漢由州郡薦才,魏晉因循,又置中正。
谛觀在昔,莫不審舉,雖未盡美,足應十收六七。
而朝廷貢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論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業,空辨氏姓高下。
至于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一精一。
而舅屬當铨衡,宜須改張易調。
如之何反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複修厲名行哉!”亮答書曰:“汝所言乃有深緻。
吾乘時邀幸,得為吏部尚書。
當其壯也,尚不如人,況今朽老而居帝難之任。
常思同升舉直,以報明主之恩;盡忠竭力,不為贻厥之累。
昨為此格,有由而然,今已為汝所怪,千載之後,誰知我哉?可靜念吾言,當為汝論之。
吾兼正六為吏部郎,三為尚書,铨衡所宜,頗知之矣。
但古今不同,時宜須異。
何者?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書,尚書據狀,量人授職,此乃與天下群賢共爵人也。
吾謂當爾之時,無遺才,無濫舉矣,而汝猶雲十收六七。
況今日之選專歸尚書,以一人之鑒照察天下。
劉毅所雲:‘一吏部、兩郎中,而欲究竟人物,何異以管窺天,而求其博哉!’今勳人甚多,又羽林入選,武夫崛起,不解書計,唯可彍一弩一前驅,指蹤捕噬而已。
忽令垂組乘軒,求其烹鮮之效,未曾一操一刀,而使專割。
又武人至多,官員至少,不可周溥。
設令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況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執,不宜使武人入選,請賜其爵,厚其祿。
既不見從,是以權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昔子産鑄刑書以救弊,叔向譏之以正法,何異汝以古禮難權宜哉!仲尼雲:德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
吾之此指,其由是也。
但令當來君子,知吾意焉。
”後甄琛、元修義、城一陽一王徽相繼為吏部尚書,利其便己,踵而行之。
自是賢愚同貫,泾渭無别。
魏之失才,從亮始也。
轉侍中、太常卿,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
時劉騰擅權,亮托妻劉氏,傾身事之,故頻年之中名位隆赫,有識者譏之。
轉尚書仆射,加散騎常侍。
正光二年秋,疽發于背,肅宗遣舍人問疾,亮上表乞解仆射,送所負荷及印绶,诏不許。
尋卒,诏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赗物七百段、蠟三百斤。
贈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貞烈。
亮在雍州,讀《杜預傳》,見為八磨,嘉其有濟時用,遂教民為碾。
及為仆射,奏于張方橋東堰谷水造水碾磨數十區,其利十倍,國用便之。
亮有三子,士安、士和、士泰,并強幹善于當世。
士安,曆尚書比部郎,卒于谏議大夫。
贈左将軍、光州刺史。
無子,弟士和以子乾亨繼。
乾亨,武定中,尚書都兵郎中。
士和,曆司空主簿、通直郎。
從亮征硖石,以軍勳拜冠軍将軍、中散大夫、西道行台、元修義左丞,行泾州事。
蕭寶夤之在關中,高選僚佐,以為督府長史。
時莫折念生遣使詐降,寶夤表士和兼度支尚書,為隴右行台,令入秦撫一慰,為念生所害。
士泰,曆給事中、司空從事中郎、谏議大夫、司空司馬。
肅宗末,荊蠻侵斥,以士泰為龍骧将軍、征蠻别将。
事平,以功賜爵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