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

關燈
陋周而小漢。

    帝文笃其成功,我武治其未亂。

    掩四奧而同軌,穆三辰而貞觀。

    威北暢而武戢,鼎南遷而文煥。

    異人相趨于绛阙,鴻生接武于儒館。

    總群雅而同歸,果方員而殊貫。

    伊濫吹之所從,初竊服于宰旅。

    奉盛王之高義,遊兔園而容與。

    綴鴻鹭之末行,連英髦之茂序。

     及伯舅之西伐,赫靈旗之東舉。

    複奉役于前轅,仍執羁于後距。

    迫玄冬之暮歲,曆關山之遐阻。

    風激沙而破石,雪浮河而漫野。

    樂在志其無端,悲涉物而多緒。

    俄宮車之晏駕,改乘轅而歸予。

     屬推恩之在今,自傍枝而禔福。

    既獻囗以命宗,叨微躬于侯服。

    禮空文于覜飨,賦無征于湯沐。

    思守位而匪懈,每屏居而自肅。

    忽忝命于建禮,遊丹绮之重複。

    信茲選之為難,乃上應于列宿。

    一陽一源猶且自免,何稱仲治與太叔。

    餘生囗之蕭散,本寓名而為仕。

    好不存于吏法,才實疏于政理。

    竟火燭之不事,徒博弈其賢已。

    竊自托于諸生,頗馳騁于文史。

    通人假其餘論,士林察于囗理。

    乃妄涉于風一流,遂飾輩于士子。

    且以自托,囗囗囗囗。

     雖迩傒塵滓,而賞許雲霞。

    栖閑虛以築館,背城阙而為家。

    帶二學之高宇,遠三市之狹邪。

    事雖儉而未陋,制有度而不奢。

    山隐勢于複石,水回流于激沙。

    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座有清談之客,門交好事之車。

    或林嬉于月夜,或水宴于景斜。

    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

    羞綠芰與丹藕,薦朱李及甘瓜。

    雖慚洛水之名緻,有類金谷之喧嘩。

    聊自足于所好,豈留連于或号?思炯戒而自反,勖身名于所蹈。

    奉哲後之淵猷,贊崇麾于華奧。

    豈千乘之乏使?感一眄之相勞。

    竟不留于三月,因病滿而休告。

     彼東觀之清華,乃任隆于載筆。

    蔡一去而贻恨,張再選而有述。

    忽牽短而濫官,司惇史于藏室。

    慚班子之繁麗,微馬生之簡實。

    複通籍而延一寵一,陪帝扃之華密。

    信儀鳳之所栖,乃絲文之自出。

    曆五載而徘徊,猶官命之不改。

    謝能飛于無翼,故同滞于有待。

    晚加秩于戎章,乃囗号之斯在。

     屬運道之将季,諒冠屦之無礙。

    奄升禦于鼎湖,忽流哀于四海。

    昔漢命之中微,皇統于是三絕。

    暨孝昌之陵陂,亦繼囗而禍結。

    将《小雅》之詩廢,複三綱之道滅。

    思跼蹐于時昏,獨沉吟于運閉。

    遂退處于窮裡,不外交于人世。

    及數反于中興,驅時雄而電逝。

    既藉取亂之權,方乘轉圓之勢。

    俄隙開而守廢,遂冠冕之毀裂。

    彼膏原而塗野,嗟衛肝與稽血。

     何古今之一揆,每治少而亂多。

    盧遁身于東掖,荀窘迹于南羅。

    時獲逃于囗阜,仍竄宿于岩阿。

    首丘急于明發,東路長其如何。

    遽登舟而鼓柂,乃沿洛而泛河。

    骛寸一陰一于不測,競征鳥于歸波。

    時在所而放命,連百萬于山東。

    何信都之巨猾,若封豕與大風。

    肆吞噬于觜距,鹹邑燼而野空。

    徑黎一陽一之寇聚,迫崖壘之沨隆。

    躁通川而鼎沸,矢交射于舟中。

    備百罹于茲日,諒陳蔡之非窮。

    乘虎口而獲濟,陵一陽一侯而迅往。

    得投憩于濮一陽一,實陶衛之舊壤。

    望鄉村而伫立,曾不遙之河廣。

    聞虜馬之夕嘶,見胡塵之晝上。

     王略恢而廟勝,車徒發而雷響。

    扇風師之猛氣,張天NV之層網。

    裁一鼓而冰銷,俄氛昆之廓蕩。

    昔蘧生之出奔,睹亡征于亂政。

    及季子之來反,乃君立而位定。

    伊吾人之蕞爾,本無傒于衰盛。

    忻草茅而偃伏,且優遊于宸慶。

    複推斥于宦流,延光華于玺命。

    甫聞内侍之忝,複奉優加之令。

    何金紫之陸離,郁貂玉之相映。

     時權定之雲初,尚民心之易擾。

    何建武之明傑,茂雄姿于天表。

    忽靈命之有歸,藉親均而争紹。

    師出楚而飙發,旆陵江而雲矯。

    辟阊阖之峥嵘,端冕旒于億兆。

    神駕逝以流越,翠華飙而缭繞。

    苟命舛而數違,雖功深而祚夭。

    時難忽然已及,網羅周其四張。

    非五三之親暱,罕徇節于漢一陽一。

    彼百僚之冠帶,鹹北面于西王。

    矧恩疏而任遠,固身存而義亡。

    及宸居之反正,振天網于頹綱。

    甄大義以明罰,虛半列于周行。

    乃褫帶而來反,驅下澤于故鄉。

     探宿志以内求,撫身途而自計。

    不詭遇以邀合,豈釣名以幹世。

    獨浩然而任己,同虛舟之不系。

    既未識其所以來,亦豈知其所以逝。

    于是得喪同遣,忘懷自深。

    遇物栖息,觸地山林。

    雖因西浮之迹,何異東都之心。

    願自托于魚鳥,永得一性一于飛沉。

    庶保此以獲沒,不再罪于當今。

     孝靜初,遭母憂,還鄉裡。

    征為魏尹,将軍如故,以禫制未終,表辭。

    朝議亦以為優,仍許其讓。

    蕭衍求通和好,朝廷盛選行人,以諧兼散騎常侍,為聘使主。

    諧至石頭,蕭衍遣其主客郎範胥當接。

    諧問胥曰:“主客在郎官幾時?”胥答曰:“我本訓胄虎門,适複今任。

    ”諧言:“國子博士不應左轉為郎。

    ”胥答曰:“特為接應遠賓,故權兼耳。

    ”諧言:“屈己濟務,誠得事宜。

    由我一介行人,令卿左轉。

    ”胥答曰:“自顧菲薄,不足對揚盛美,豈敢言屈?”胥問曰:“今猶尚暖,北間當小寒于此?”諧答曰:“地居一陰一陽一之正,寒暑适時,不知多少。

    ”胥曰:“所訪鄴下,豈是測影之地?”諧答曰:“皆是皇居帝裡,相去不遠,可得統而言之。

    ”胥曰:“洛一陽一既稱盛美,何事還鄴?”諧答曰:“不常厥邑,于茲五邦,王者無外,所在關河,複何所怪?”胥曰:“殷人否危,故遷相耿,貴朝何為而遷?”諧答:“聖人藏往知來,相時而動,何必俟于隆替?”胥曰:“金陵王氣兆于先代,黃旗紫蓋,本出東南,君臨萬邦,故宜在此。

    ”諧答曰:“帝王符命,豈得與中國比隆?紫蓋黃旗,終于入洛,無乃自害也?有口之說,乃是俳諧,亦何足道!”蕭衍親問諧曰:“魏朝人士,德行四科之徒凡有幾人?”諧對曰:“本朝多士,義等如林,文武賢才,布在列位,四科之美,非無其人,庸短造次,無以備啟。

    ”衍曰:“武王有亂臣十人。

    魏雖人物之盛,豈得頓如卿言?”諧曰:“愚謂周稱十人,本舉佐命,至于‘濟濟多士’,實是文王之詩。

    皇朝廊廟之才,足與周人有競。

    ”衍曰:“若爾,文足标異、武有冠絕者,便可指陳。

    ”諧曰:“大丞相渤海王秉文經武,左右皇極,畫一九州,懸衡四海。

    錄尚書、汝一陽一王元叔昭、尚書令元世俊,宗室之秀,绾政朝端。

    左仆射司馬一子如、右仆射高隆之,并時譽民英,戮力匡輔。

    侍中高嶽、侍中孫騰,勳賢忠亮,宣贊王猷。

    自餘才美,不可具悉。

    ”衍曰:“故宜輔弼幼主,永固基業,深不可言。

    ”江南稱其才辯。

     使還,除大司農卿,加骠騎将軍,轉秘書監。

    遇偏風廢頓。

    武定二年卒,年四十九,時人悼惜之。

    贈骠騎大将軍、衛尉卿、齊州刺史。

    所著文集,别有集錄行于世。

     長子嶽,武定末,司徒祭酒。

     嶽弟庶,尚書南主客郎。

     諧弟邕,字修穆。

    幼而俊爽,有逸才。

    著作佐郎、高一陽一王雍友。

    凡所交遊皆倍年,俊秀才藻之美,為時所稱。

    年二十五,卒。

    贈鎮遠将軍、洛州刺史,谥曰文。

     史臣曰:邢巒以文武才策,當軍國之任,内參機揆,外寄折沖,其緯世之器欤?李平以高明幹略,效智于時,出入當官,功名克著,蓋贊務之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