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
關燈
小
中
大
哉之詠。
可不美欤?”不從。
诏以本官行相州事。
世宗至鄴,親幸平第,見其諸子。
尋正刺史,加征虜将軍。
平勸課農桑,修飾太學,簡試通儒以充博士,選五郡聰敏者以教之,圖孔子及七十二子于堂,親為立贊。
前來台使頗好侵取,平乃畫“履虎尾”、“踐薄冰”于客館,注頌其下,以示誡焉。
加平東将軍,征拜長兼度支尚書,尋正尚書,領禦史中尉。
冀北刺史、京兆王愉反于信都,以平為使持節、都督北讨諸軍事、鎮北将軍、行冀州事以讨之。
世宗臨式乾殿,勞遣平曰:“愉,朕之元弟,居不疑之地,豺狼之心,不意而發。
欲上傾社稷,下殘萬姓。
大義滅親,夫豈獲止?周公行之于古,朕亦當行之于今。
委卿以專征之任,必令應期摧殄,務盡經略之規,勿虧推毂之寄也。
何圖今日言及斯事。
”因噓唏流涕。
平對曰:“臣愉天迷其心,構此枭悖。
陛下不以臣不武,委以總督之任,今大宥既敷,便應有征無戰。
脫守迷不悟者,當仰憑天威,抑厲将士,譬猶太一陽一之消微露,巨海之蕩熒燭,天時人事,滅在昭然。
如其稽颡軍門,則送之大理;若不悛待戮,則鳴鼓釁鐘。
非陛下之事。
” 平進次經縣,諸軍大集。
夜有蠻兵數千斫平前壘,矢及平帳,平堅卧不動,俄而乃定。
遂至冀州城南十六裡。
賊攻圍濟州軍,拔栅填塹,未滿者數尺。
諸将合戰,無利而還,憚于更進。
平親入行間,勸以重賞,士卒乃前,大破逆衆。
愉時墜馬,乃有一人下馬授愉,止而鬥死。
乘勝逐北,至于城門,斬首數萬級,遂圍城燒門。
愉與百餘騎突門出走,遣統軍叔孫頭追之,去信都八十裡擒愉。
冀州平,世宗遣兼給事黃門侍郎、秘書丞元梵宣旨慰勞。
征還京師,以本官領相州大中正。
平先為尚書令高肇、侍禦史王顯所恨,後顯代平為中尉,平加散騎常侍。
顯劾平在冀州隐截官口,肇又扶成其狀,奏除平名。
延昌初,诏複官爵,除其定冀之勳。
前來良賤之訟,多有積年不決。
平奏不問真僞,一以景明年前為限,于是争訟止息。
武川鎮民饑,鎮将任款請貸未許,擅開倉赈恤,有司繩以費散之條,免其官爵。
平奏款意在濟人,心無不善,世宗原之。
遷中書令,尚書如故。
肅宗初,轉吏部尚書,加撫軍将軍。
平高明強濟,所在有聲,但以一性一急為累。
尚書令、任城王澄奏理平定冀之勳,請酬以山河之賞。
靈太後乃封武邑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缣二千五百匹。
先是,蕭衍遣其左遊擊将軍趙祖悅偷據西硖石,衆至數萬,以一逼一壽春。
鎮南崔亮攻之,未克,又與李崇乖貳。
诏平以本官使持節、鎮軍大将軍、兼尚書右仆射為行台,節度諸軍,東西州将一以禀之,如有乖異,以軍法從事。
诏平長子獎以通直郎從。
賜平缣帛百段、紫納金裝衫甲一領,賜獎缣布六十段、绛衲襖一領。
父子重列,拜受家庭,觀者榮之。
于是率步騎二千以赴壽春。
平巡視硖石内外,知其盈虛之所。
嚴勒崇、亮,令水陸兼備,克期齊舉。
崇、亮憚之,無敢乖互。
頻日交戰,屢破賊軍。
安南将軍崔延伯立橋于下蔡,以拒賊之援軍。
賊将王神念、昌義之等不得進救,祖悅守死窮城。
平乃部分攻之。
令崔亮督陸卒攻其城西,李崇勒水軍擊其東面,然後鼓噪,南北俱上。
賊衆周章,東西赴戰。
屠賊外城,賊之将士相率歸附。
祖悅率其餘衆固保南城,通夜攻守,至明乃降。
斬祖悅,送首于洛,俘獲甚衆。
以功遷尚書右仆射,加散騎常侍,将軍如故。
平還京師,靈太後見于宣光殿,賜以金裝刀杖一口。
時南徐州表雲:蕭衍堰淮水為患。
诏公卿議之,平以為不假兵力,終自毀壞。
及淮堰破,靈太後大悅,引群臣入宴,敕平前鳴箫管,肅宗手賜缣布百段。
熙平元年冬卒,遺令薄葬。
诏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帛七百匹。
靈太後為舉哀于東堂。
贈侍中、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文烈公。
平自在度支,至于端副,夙夜在公,孜孜匪懈,凡處機密十有餘年,有獻替之稱。
所制詩賦箴谏詠頌,别有集錄。
平長子獎,字遵穆,襲。
容貌魁偉,有當世才度。
自太尉參軍事,稍遷通直郎、中書侍郎、直閣将軍、吏部郎中、征虜将軍,遷安東将軍、光祿大夫,仍吏部郎中。
又以本官兼尚書,出為撫軍将軍、相州刺史。
初,元義擅朝,獎為其親待,頻居顯要。
靈太後反政,削除官爵。
孝莊初,為散騎常侍、鎮東将軍、河南尹。
獎前後所曆,皆以明濟著稱。
元颢入洛,颢以獎兼尚書右仆射,慰勞徐州。
羽林及城人不承颢旨,害獎,傳首洛一陽一。
出帝時,獎故吏通直散騎常侍宋遊道上書理獎曰:“臣聞賞善罰惡,謂之二機,有道存焉,所貴不濫。
是以子胥無罪,吳人痛之;郄宛不幸,國言未息。
故河南尹李獎,門居戚裡,世擅名家,有此良才,是兼周用。
自少及長,忠孝為心,入朝出牧,清明流譽。
襟懷放暢,風神爽發;實廊廟之瑚琏,社稷之桢幹。
往歲,北海竊據,負扆當朝,王公卿士,俯眉從事。
而獎阖門百口,同一居京洛,既被羁絷,自拔無由。
托使東南,情存避難,當時物論,謂其得所。
然北海未敗之日,徐州刺史元孚為其純臣,莫之敢距,表啟相望,遲速唯命。
及皇輿返正,神器斯複,輕薄之徒,共生僥幸,詭言要賞,曲道求通,濫及善人,稱為己力。
若以獎受命賊朝,語迹成罪,便與天下共當此責。
于時朝旨唯命免官,亦既經恩,方加酷濫。
伊昔具臣,比肩賊所,身臨河上,日尋幹戈,時逢寬政,任遇不改。
一介使人,獨嬰斯戮,凡在有心,孰不嗟悼!前朝所以論功者,見其邊人且相慰悅,其有郭默生亂,劉胤懸首,事乃權宜,蓋非實錄。
昔鄧艾下世,段灼理其冤;馬援物故,朱勃申其屈。
臣雖小人,趣事君子,有懷舊恩,義兼人故,見其若此,久欲陳辭。
含言未吐,遂至今日,幽泉已閉,壟樹成行,内手扪心,顧懷愧慨。
幸逢興聖,理運唯新,雖曰纂戎,事同創革。
頻有大恩,被于率土,亡官失爵者,悉蒙追複。
而獎雜木猶存,牛車未改。
士感知乙,懷此無忘,輕率瞽言,幹犯辇毂。
伏願天鑒,賜垂矜覽,加其贈秩,慰此幽魂。
”诏贈衛将軍、冀州刺史。
子構,襲。
武定末,太子中舍人。
齊受禅,爵例降。
構弟訓,太尉默曹參軍。
獎弟諧,字虔和。
風一流閑潤,博學有文辯,當時才俊,鹹相欽賞。
受父前爵彭城侯。
自太尉參軍,曆尚書郎、徐州北海王颢撫軍府司馬,入為長兼中書侍郎。
崔光引為兼著作郎,諧在史職,無所曆意。
加輔國将軍、相州大中正、光祿大夫,除金紫光祿大夫,加衛将軍。
元颢入洛,以為給事黃門侍郎。
颢敗,除名,乃為《述身賦》曰: 夫休咎相蹑,禍福相生。
龜筮迷其兆,聖達蔽其萌。
覽成敗于前迹,料趣舍于人情。
鹹争途以走利,罕外己以逃名。
連從車以載禍,多廄馬以取刑。
豈知夫一介獨往,乃千乘所不能傾。
伊薄豹之悔吝,無一性一命之淑靈。
藉休庸于祖武,仰餘烈于家聲。
徒從師以下學,乏遊道于上京。
洎方年之四五,實始筮之弱齡。
爰釋巾而從吏,謬邀一寵一于時明。
彼囗囗之赫赫,乃
可不美欤?”不從。
诏以本官行相州事。
世宗至鄴,親幸平第,見其諸子。
尋正刺史,加征虜将軍。
平勸課農桑,修飾太學,簡試通儒以充博士,選五郡聰敏者以教之,圖孔子及七十二子于堂,親為立贊。
前來台使頗好侵取,平乃畫“履虎尾”、“踐薄冰”于客館,注頌其下,以示誡焉。
加平東将軍,征拜長兼度支尚書,尋正尚書,領禦史中尉。
冀北刺史、京兆王愉反于信都,以平為使持節、都督北讨諸軍事、鎮北将軍、行冀州事以讨之。
世宗臨式乾殿,勞遣平曰:“愉,朕之元弟,居不疑之地,豺狼之心,不意而發。
欲上傾社稷,下殘萬姓。
大義滅親,夫豈獲止?周公行之于古,朕亦當行之于今。
委卿以專征之任,必令應期摧殄,務盡經略之規,勿虧推毂之寄也。
何圖今日言及斯事。
”因噓唏流涕。
平對曰:“臣愉天迷其心,構此枭悖。
陛下不以臣不武,委以總督之任,今大宥既敷,便應有征無戰。
脫守迷不悟者,當仰憑天威,抑厲将士,譬猶太一陽一之消微露,巨海之蕩熒燭,天時人事,滅在昭然。
如其稽颡軍門,則送之大理;若不悛待戮,則鳴鼓釁鐘。
非陛下之事。
” 平進次經縣,諸軍大集。
夜有蠻兵數千斫平前壘,矢及平帳,平堅卧不動,俄而乃定。
遂至冀州城南十六裡。
賊攻圍濟州軍,拔栅填塹,未滿者數尺。
諸将合戰,無利而還,憚于更進。
平親入行間,勸以重賞,士卒乃前,大破逆衆。
愉時墜馬,乃有一人下馬授愉,止而鬥死。
乘勝逐北,至于城門,斬首數萬級,遂圍城燒門。
愉與百餘騎突門出走,遣統軍叔孫頭追之,去信都八十裡擒愉。
冀州平,世宗遣兼給事黃門侍郎、秘書丞元梵宣旨慰勞。
征還京師,以本官領相州大中正。
平先為尚書令高肇、侍禦史王顯所恨,後顯代平為中尉,平加散騎常侍。
顯劾平在冀州隐截官口,肇又扶成其狀,奏除平名。
延昌初,诏複官爵,除其定冀之勳。
前來良賤之訟,多有積年不決。
平奏不問真僞,一以景明年前為限,于是争訟止息。
武川鎮民饑,鎮将任款請貸未許,擅開倉赈恤,有司繩以費散之條,免其官爵。
平奏款意在濟人,心無不善,世宗原之。
遷中書令,尚書如故。
肅宗初,轉吏部尚書,加撫軍将軍。
平高明強濟,所在有聲,但以一性一急為累。
尚書令、任城王澄奏理平定冀之勳,請酬以山河之賞。
靈太後乃封武邑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缣二千五百匹。
先是,蕭衍遣其左遊擊将軍趙祖悅偷據西硖石,衆至數萬,以一逼一壽春。
鎮南崔亮攻之,未克,又與李崇乖貳。
诏平以本官使持節、鎮軍大将軍、兼尚書右仆射為行台,節度諸軍,東西州将一以禀之,如有乖異,以軍法從事。
诏平長子獎以通直郎從。
賜平缣帛百段、紫納金裝衫甲一領,賜獎缣布六十段、绛衲襖一領。
父子重列,拜受家庭,觀者榮之。
于是率步騎二千以赴壽春。
平巡視硖石内外,知其盈虛之所。
嚴勒崇、亮,令水陸兼備,克期齊舉。
崇、亮憚之,無敢乖互。
頻日交戰,屢破賊軍。
安南将軍崔延伯立橋于下蔡,以拒賊之援軍。
賊将王神念、昌義之等不得進救,祖悅守死窮城。
平乃部分攻之。
令崔亮督陸卒攻其城西,李崇勒水軍擊其東面,然後鼓噪,南北俱上。
賊衆周章,東西赴戰。
屠賊外城,賊之将士相率歸附。
祖悅率其餘衆固保南城,通夜攻守,至明乃降。
斬祖悅,送首于洛,俘獲甚衆。
以功遷尚書右仆射,加散騎常侍,将軍如故。
平還京師,靈太後見于宣光殿,賜以金裝刀杖一口。
時南徐州表雲:蕭衍堰淮水為患。
诏公卿議之,平以為不假兵力,終自毀壞。
及淮堰破,靈太後大悅,引群臣入宴,敕平前鳴箫管,肅宗手賜缣布百段。
熙平元年冬卒,遺令薄葬。
诏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帛七百匹。
靈太後為舉哀于東堂。
贈侍中、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文烈公。
平自在度支,至于端副,夙夜在公,孜孜匪懈,凡處機密十有餘年,有獻替之稱。
所制詩賦箴谏詠頌,别有集錄。
平長子獎,字遵穆,襲。
容貌魁偉,有當世才度。
自太尉參軍事,稍遷通直郎、中書侍郎、直閣将軍、吏部郎中、征虜将軍,遷安東将軍、光祿大夫,仍吏部郎中。
又以本官兼尚書,出為撫軍将軍、相州刺史。
初,元義擅朝,獎為其親待,頻居顯要。
靈太後反政,削除官爵。
孝莊初,為散騎常侍、鎮東将軍、河南尹。
獎前後所曆,皆以明濟著稱。
元颢入洛,颢以獎兼尚書右仆射,慰勞徐州。
羽林及城人不承颢旨,害獎,傳首洛一陽一。
出帝時,獎故吏通直散騎常侍宋遊道上書理獎曰:“臣聞賞善罰惡,謂之二機,有道存焉,所貴不濫。
是以子胥無罪,吳人痛之;郄宛不幸,國言未息。
故河南尹李獎,門居戚裡,世擅名家,有此良才,是兼周用。
自少及長,忠孝為心,入朝出牧,清明流譽。
襟懷放暢,風神爽發;實廊廟之瑚琏,社稷之桢幹。
往歲,北海竊據,負扆當朝,王公卿士,俯眉從事。
而獎阖門百口,同一居京洛,既被羁絷,自拔無由。
托使東南,情存避難,當時物論,謂其得所。
然北海未敗之日,徐州刺史元孚為其純臣,莫之敢距,表啟相望,遲速唯命。
及皇輿返正,神器斯複,輕薄之徒,共生僥幸,詭言要賞,曲道求通,濫及善人,稱為己力。
若以獎受命賊朝,語迹成罪,便與天下共當此責。
于時朝旨唯命免官,亦既經恩,方加酷濫。
伊昔具臣,比肩賊所,身臨河上,日尋幹戈,時逢寬政,任遇不改。
一介使人,獨嬰斯戮,凡在有心,孰不嗟悼!前朝所以論功者,見其邊人且相慰悅,其有郭默生亂,劉胤懸首,事乃權宜,蓋非實錄。
昔鄧艾下世,段灼理其冤;馬援物故,朱勃申其屈。
臣雖小人,趣事君子,有懷舊恩,義兼人故,見其若此,久欲陳辭。
含言未吐,遂至今日,幽泉已閉,壟樹成行,内手扪心,顧懷愧慨。
幸逢興聖,理運唯新,雖曰纂戎,事同創革。
頻有大恩,被于率土,亡官失爵者,悉蒙追複。
而獎雜木猶存,牛車未改。
士感知乙,懷此無忘,輕率瞽言,幹犯辇毂。
伏願天鑒,賜垂矜覽,加其贈秩,慰此幽魂。
”诏贈衛将軍、冀州刺史。
子構,襲。
武定末,太子中舍人。
齊受禅,爵例降。
構弟訓,太尉默曹參軍。
獎弟諧,字虔和。
風一流閑潤,博學有文辯,當時才俊,鹹相欽賞。
受父前爵彭城侯。
自太尉參軍,曆尚書郎、徐州北海王颢撫軍府司馬,入為長兼中書侍郎。
崔光引為兼著作郎,諧在史職,無所曆意。
加輔國将軍、相州大中正、光祿大夫,除金紫光祿大夫,加衛将軍。
元颢入洛,以為給事黃門侍郎。
颢敗,除名,乃為《述身賦》曰: 夫休咎相蹑,禍福相生。
龜筮迷其兆,聖達蔽其萌。
覽成敗于前迹,料趣舍于人情。
鹹争途以走利,罕外己以逃名。
連從車以載禍,多廄馬以取刑。
豈知夫一介獨往,乃千乘所不能傾。
伊薄豹之悔吝,無一性一命之淑靈。
藉休庸于祖武,仰餘烈于家聲。
徒從師以下學,乏遊道于上京。
洎方年之四五,實始筮之弱齡。
爰釋巾而從吏,謬邀一寵一于時明。
彼囗囗之赫赫,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