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

關燈
邢巒,字洪賓,河間鄚人也。

    五世祖嘏,石勒頻征不至。

    嘏無子,巒高祖蓋,自旁宗入後。

    蓋孫穎,字宗敬,以才學知名。

    世祖時,與範一陽一盧玄、渤海高允等同時被征。

    後拜中書侍郎,假通直常侍、甯朔将軍、平城子,銜命使于劉義隆。

    後以病還鄉裡。

    久之,世祖訪穎于群臣曰:“往憶邢穎長者,有學義,宜侍講東宮,今其人安在?”司徒崔浩對曰:“穎卧疾在家。

    ”世祖遣太醫馳驿就療。

    卒,贈冠軍将軍、定州刺史,谥曰康。

    子修年,即巒父也,州主簿。

     巒少而好學,負帙尋師,家貧厲節,遂博覽書傳。

    有文才幹略,美須髯,姿貌甚偉。

    州郡表貢,拜中書博士,遷員外散騎侍郎,為高祖所知賞。

    兼員外散騎常侍,使于蕭赜。

    還,拜通直郎,轉中書侍郎,甚見顧遇,常參座席。

    高祖因行藥至司空府南,見巒宅,遣使謂巒曰:“朝行藥至此,見卿宅乃住,東望德館,情有依然。

    ”巒對曰:“陛下移構中京,方建無窮之業,臣意在與魏升降,甯容不務永年之宅。

    ”高祖謂司空穆亮、仆射李沖曰:“巒之此言,其意不小。

    ”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問,經權異策。

    邢巒才清,可令策秀。

    ”後兼黃門郎。

     從征漢北,巒在新野,後至。

    高祖曰:“伯玉天迷其心,鬼惑其慮;守危邦,固逆主,乃至如此。

    ”巒曰:“新野既摧,衆城悉潰,唯有伯玉,不識危機,平殄之辰,事在旦夕。

    ”高祖曰:“至此以來,雖未擒滅,城隍已崩,想在不遠。

    所以緩攻者,正待中書為露布耳。

    ”尋除正黃門、兼禦史中尉、瀛州大中正,遷散騎常侍、兼尚書。

     世宗初,巒奏曰:“臣聞昔者明王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輕金寶。

    然粟帛安國育民之方,金玉是虛華損德之物。

    故先皇深觀古今,去諸奢侈。

    服禦尚質,不貴雕镂;所珍在素,不務奇绮。

    至乃以紙絹為帳扆,銅鐵為辔勒。

    訓朝廷以節儉,示百姓以憂務,日夜孜孜,小大必慎。

    輕賤珠玑,示其無設,府藏之金,裁給而已,更不買積以費國資。

    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業,四疆清晏,遠迩來同,于是蕃貢繼路,商賈交入,諸所獻貿,倍多于常。

    雖加以節約,猶歲損萬計,珍貨常有餘,國用恆不足。

    若不裁其分限,便恐無以支歲。

    自今非為要須者,請皆不受。

    ”世宗從之。

    尋正尚書,常侍如故。

     蕭衍梁秦二州行一事夏侯道遷以漢中内附,诏加巒使持節、都督征梁漢諸軍事、假鎮西将軍,進退征攝,得以便宜從事。

    巒至漢中,白馬以西猶未歸順,巒遣甯遠将軍楊舉、統軍楊衆一愛一、氾洪雅等領卒六千讨之。

    軍鋒所臨,賊皆款附,唯補谷戍主何法靜據城拒守。

    舉等進師讨之,法靜奔潰,乘勝追奔至關城之下,蕭衍龍骧将軍關城流雜疑 李侍叔逆以城降。

    蕭衍輔國将軍任僧幼等三十餘将,率南安、廣長、東洛、大寒、武始、除口、平溪、桶谷諸郡之民七千餘戶,相繼而至。

    蕭衍平西将軍李天賜、晉壽太守王景胤等擁衆七千,屯據石亭。

    統軍韓多寶等率衆擊之,破天賜前軍趙者,擒斬一千三百。

    遣統軍李義珍讨晉壽,景胤宵遁,遂平之。

    诏曰:“巒至彼,須有闆官,以懷初附。

    高下品第,可依征義一陽一都督之格也。

    ”拜巒使持節、安西将軍、梁秦二州刺史。

     蕭衍巴西太守龐景民恃遠不降,巒遣巴州刺史嚴玄思往攻之,斬景民,巴西悉平。

    蕭衍遣其冠軍将軍孔陵等率衆二萬,屯據深坑,冠軍将軍曾方達固南安,冠軍将軍任僧褒、輔國将軍李畎戍石同。

    巒統軍王足所在擊破之,枭衍輔國将軍樂保明、甯朔将軍李伯度、龍骧将軍李思賢,賊遂保回車栅。

    足又進擊衍輔國将軍範峻,自餘斬獲殆将萬數。

    孔陵等收集遺衆,奔保梓潼,足又破之,斬衍輔國将軍符伯度,其殺傷投溺者萬有餘人。

    開地定民,東西七百,南北千裡,獲郡十四、二部護軍及諸縣戍,遂一逼一涪城。

    巒表曰: 揚州、成都相去萬裡,陸途既絕,唯資水路。

    蕭衍兄子淵藻,去年四月十三日發揚州,今歲四月四日至蜀。

    水軍西上,非周年不達,外無軍援,一可圖也。

    益州頃經劉季連反叛,鄧元起攻圍,資儲散盡,倉庫空竭,今猶未複。

    兼民人喪膽,無複固守之意,二可圖也。

    蕭淵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務,及至益州,便戮鄧元超、曹亮宗,臨戎斬将,則是駕馭失方。

    範國惠津渠退敗,鎖執在獄。

    今之所任,并非宿将重名,皆是左右少年而已。

    既不厭民望,多行殘暴,民心離解,三可圖也。

    蜀之所恃唯劍閣,今既克南安,已奪其險,據彼界内,三分已一。

    從南安向涪,方軌任意,前軍累破,後衆喪魂,四可圖也。

    昔劉禅據一國之地,姜維為佐,鄧艾既出綿竹,彼即投降。

    及苻堅之世,楊安、朱彤三月取漢中,四月至涪城,兵未及州,仲孫逃命。

    桓溫西征,不旬月而平。

    蜀地昔來恆多不守。

    況淵藻是蕭衍兄子,骨肉至親,若其逃亡,當無死理。

    脫軍克涪城,淵藻複何宜城中坐而受困?若其出鬥,庸蜀之卒唯便刀槊,弓箭至少,假有遙射,弗至傷人,五可圖也。

     臣聞乘機而動,武之善經;攻昧侮亡,《春秋》明義。

    未有舍幹戚而康時,不征伐而混一。

    伏惟陛下,纂武文之業,當必世之期;跨中州之饒,兼甲兵之盛;清蕩天區,在于今矣。

    是以踐極之初,壽春馳款;先歲命将,義一陽一克辟。

    淮外谧以風清,荊沔于焉肅晏。

    方欲偃甲息兵,候機而動,而天贊休明,時來斯速,雖欲靖戎,理不獲已。

    至使道遷歸誠,漢境伫拔。

    臣以不才,屬當戎寄,内省文吏,不以軍謀自許,指臨漢中,惟規保疆守界。

    事屬艱途,東西寇竊,上憑國威,下仗将士,邊帥用命,頻有薄捷。

    藉勢乘威,經度大劍,既克南安,據彼要險。

    前軍長邁,已至梓潼,新化之民,翻然懷惠。

    瞻望涪益,旦夕可屠。

    正以兵少糧匮,未宜前出。

    為爾稽緩,懼失民心,則更為寇。

    今若不取,後圖便難,辄率愚管,庶幾殄克,如其無功,分受憲坐。

    且益州殷實,戶餘十萬,比壽春、義一陽一三倍非匹,可乘可利,實在于茲。

    若朝廷志存保民,未欲經略,臣之在此,便為無事,乞歸侍養,微展烏鳥。

     诏曰:“若賊敢窺觎,觀機翦撲;如其無也,則安民保境,以悅邊心。

    子蜀之舉,更聽後敕。

    方将席卷岷蜀,電掃西南,何得辭以戀親,中途告退!宜勖令圖,務申高略。

    ”巒又表曰: 昔鄧艾、鐘會率十八萬衆,傾中國資給,裁得平蜀。

    所以然者,鬥實力故也。

    況臣才絕古人,智勇又阙,複何宜請二萬之衆而希平蜀?所以敢者,正以據得要險,士民慕義,此往則易,彼來則難,任力而行,理有可克。

    今王足前進,已一逼一涪城;脫得涪城,則益州便是成擒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

    且梓潼已附,民戶數萬,朝廷豈得不守之也?若守也,直保境之兵則已一萬,臣今請二萬五千,所增無幾。

    又劍閣天險,古來所稱,張載《銘》雲:“世亂則逆,世清斯順。

    ”此之一言,良可惜矣。

    臣誠知征戎危事,不易可為,自軍度劍閣以來,鬓發中白,憂慮戰懼,甯可一日為心。

    所以勉強者,既得此地而自退不守,恐辜先皇之恩遇,負陛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