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彜
關燈
小
中
大
考在上下者,三年遷一階。
散官從盧昶所奏。
” 祚又奏言:“考察令:公清獨著,德績超倫,而無負殿者為上上,一殿為上中,二殿為上下,累計八殿,品降至九。
未審今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獨著;績行稱務,而德非超倫;幹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人用小劣,處官濟事,并全無負殿之徒為依何第?景明三年以來,至今十有一載,準限而判,三應升退。
今既通考,未審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積以為第,随前後年斷,各自除其善惡而為升降?且負注之章,數成殿為差,此條以寡愆為最,多戾為殿。
未審取何行是寡愆?何坐為多戾?結累品次,複有幾等?諸文案失衷,應杖十者為一負。
罪依律次,過随負記。
十年之中,三經肆眚,赦前之罪,不問輕重,皆蒙宥免。
或為禦史所彈,案驗未周,遇赦複任者,未審記殿得除以不?”诏曰:“獨者、超倫及才備、寡咎,皆謂文武兼上上之極言耳。
自此以降,猶有八等,随才為次,令文已具。
其積負累殿及守平得濟,皆含在其中,何容别疑也?所雲通考者,據總多年之言;至于黜陟之體,自依舊來年斷,何足複請?其罰贖已決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記其殿,除之。
”尋加散騎常侍。
時诏營明堂國學。
祚奏曰:“今雲羅西舉,開納岷蜀;戎旗東指,鎮靖淮荊;漢沔之間,複須防捍。
征兵發衆,所在殷廣,邊郊多壘,烽驿未息,不可于師旅之際,興闆築之功。
且獻歲雲暨,東作将始,臣愚量謂宜待豐靖之年,因子來之力,可不時而就。
”從之。
世宗末年,每引祚入東宮,密受賞赉,多至百餘萬,雜以錦繡。
又特賜以劍杖,恩一寵一甚深,遷左仆射。
先是,蕭衍遣将康絢遏淮,将灌揚徐。
祚表曰:“蕭衍狂悖,擅斷川渎,役苦民勞,危亡已兆。
然古諺有之,‘敵不可縱”。
夫以一酌之水,或為不測之淵;如不時滅,恐同原草。
宜命一重将,率統軍三十人,領羽林一萬五千人,并科京東七州虎旅九萬,長驅電邁,遄令撲讨。
擒斬之勳,一如常制,賊資雜物,悉入軍人。
如此,則鲸鲵之首可不日而懸。
誠知農桑之時,非發衆之日,苟事理宜然,亦不得不爾。
昔韋顧跋扈,殷後起昆吾之師;玁狁孔熾,周王興六月之伐。
臣職忝樞衡,獻納是主,心之所懷,甯敢自嘿。
并宜敕揚州選一猛将,遣當州之兵令赴浮山,表裡夾攻。
”朝議從之。
出除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岐華三州諸軍事、征西将軍、雍州刺史。
太和以前,朝法尤峻,貴臣蹉跌,便緻誅夷。
李沖之用事也,欽祚識幹,薦為左丞,又兼黃門。
意便滿足,每以孤門往經崔氏之禍,常慮危亡,苦自陳挹,辭色懇然,發于誠至。
沖謂之曰:“人生有運,非可避也。
但當明白當官,何所顧畏。
”自是積二十餘年,位秩隆重,而進趨之心更複不息。
又以東宮師傅之資,列辭尚書,志在封侯、儀同之位,尚書令、任城王澄為之奏聞。
及為征西、雍州,雖喜于外撫,尚以府号不優,心望加大,執政者頗怪之。
于時,領軍于忠恃一寵一驕恣;崔光之徒,曲躬承奉。
祚心惡之,乃遣子太尉從事中郎景尚說高一陽一王雍,令出忠為州。
忠聞而大怒,矯诏殺祚,時年六十七。
祚達于政事。
凡所經履,鹹為稱職;每有斷決,多為故事。
名一器既重,時望亦深,一朝非罪見害,遠近莫不惋惜。
靈太後臨朝,遣使吊慰,追複伯爵。
正光中,贈使持節、車騎将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文貞公。
初,高祖之置中正,從容謂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應推王瓊也。
”祚退謂僚友曰:“瓊真僞今自未辨,我家何為減之?然主上直信李沖吹噓之說耳。
”祚死後三歲而于忠死,鹹以祚為祟。
祚長子思恭,弱冠,州辟為主簿。
早卒。
思恭弟慶禮以第二子延伯繼。
延伯,襲祖爵東光伯。
武定中,骠騎大将軍、将作大匠。
齊受禅,爵例降。
思恭弟景尚,字思和。
涉曆書傳,曉星曆占候,言事頗驗。
初為彭城王中軍府參軍,遷員外郎、司徒主簿、太尉從事中郎。
公強當世,善事權一寵一,世号之曰“郭尖”。
肅宗時,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
轉中書侍郎,未拜而卒,年五十一。
子季方,武定中,膠州骠騎府長流參軍。
景尚弟慶禮,字叔,為祚所一愛一。
著作佐郎、通直郎。
卒,贈征虜将軍、瀛州刺史。
子元貞,武定末,定州骠騎府長史。
張彜,字慶賓,清河東武城人。
曾祖幸,慕容超東牟太守,後率戶歸國。
世祖嘉之,賜爵平陸侯,拜平遠将軍、青州刺史。
祖準之襲,又為東青州刺史。
父靈真,早卒。
彜一性一公強,有風氣,曆覽經史。
高祖初,襲祖侯爵,與盧淵、李安民等結為親友,往來朝會,常相追随。
淵為主客令,安民與彜并為散令。
彜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無所顧忌。
文明太後雅尚恭謹,因會次見其如此,遂召集百僚督責之,令其修悔,而
散官從盧昶所奏。
” 祚又奏言:“考察令:公清獨著,德績超倫,而無負殿者為上上,一殿為上中,二殿為上下,累計八殿,品降至九。
未審今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獨著;績行稱務,而德非超倫;幹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人用小劣,處官濟事,并全無負殿之徒為依何第?景明三年以來,至今十有一載,準限而判,三應升退。
今既通考,未審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積以為第,随前後年斷,各自除其善惡而為升降?且負注之章,數成殿為差,此條以寡愆為最,多戾為殿。
未審取何行是寡愆?何坐為多戾?結累品次,複有幾等?諸文案失衷,應杖十者為一負。
罪依律次,過随負記。
十年之中,三經肆眚,赦前之罪,不問輕重,皆蒙宥免。
或為禦史所彈,案驗未周,遇赦複任者,未審記殿得除以不?”诏曰:“獨者、超倫及才備、寡咎,皆謂文武兼上上之極言耳。
自此以降,猶有八等,随才為次,令文已具。
其積負累殿及守平得濟,皆含在其中,何容别疑也?所雲通考者,據總多年之言;至于黜陟之體,自依舊來年斷,何足複請?其罰贖已決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記其殿,除之。
”尋加散騎常侍。
時诏營明堂國學。
祚奏曰:“今雲羅西舉,開納岷蜀;戎旗東指,鎮靖淮荊;漢沔之間,複須防捍。
征兵發衆,所在殷廣,邊郊多壘,烽驿未息,不可于師旅之際,興闆築之功。
且獻歲雲暨,東作将始,臣愚量謂宜待豐靖之年,因子來之力,可不時而就。
”從之。
世宗末年,每引祚入東宮,密受賞赉,多至百餘萬,雜以錦繡。
又特賜以劍杖,恩一寵一甚深,遷左仆射。
先是,蕭衍遣将康絢遏淮,将灌揚徐。
祚表曰:“蕭衍狂悖,擅斷川渎,役苦民勞,危亡已兆。
然古諺有之,‘敵不可縱”。
夫以一酌之水,或為不測之淵;如不時滅,恐同原草。
宜命一重将,率統軍三十人,領羽林一萬五千人,并科京東七州虎旅九萬,長驅電邁,遄令撲讨。
擒斬之勳,一如常制,賊資雜物,悉入軍人。
如此,則鲸鲵之首可不日而懸。
誠知農桑之時,非發衆之日,苟事理宜然,亦不得不爾。
昔韋顧跋扈,殷後起昆吾之師;玁狁孔熾,周王興六月之伐。
臣職忝樞衡,獻納是主,心之所懷,甯敢自嘿。
并宜敕揚州選一猛将,遣當州之兵令赴浮山,表裡夾攻。
”朝議從之。
出除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岐華三州諸軍事、征西将軍、雍州刺史。
太和以前,朝法尤峻,貴臣蹉跌,便緻誅夷。
李沖之用事也,欽祚識幹,薦為左丞,又兼黃門。
意便滿足,每以孤門往經崔氏之禍,常慮危亡,苦自陳挹,辭色懇然,發于誠至。
沖謂之曰:“人生有運,非可避也。
但當明白當官,何所顧畏。
”自是積二十餘年,位秩隆重,而進趨之心更複不息。
又以東宮師傅之資,列辭尚書,志在封侯、儀同之位,尚書令、任城王澄為之奏聞。
及為征西、雍州,雖喜于外撫,尚以府号不優,心望加大,執政者頗怪之。
于時,領軍于忠恃一寵一驕恣;崔光之徒,曲躬承奉。
祚心惡之,乃遣子太尉從事中郎景尚說高一陽一王雍,令出忠為州。
忠聞而大怒,矯诏殺祚,時年六十七。
祚達于政事。
凡所經履,鹹為稱職;每有斷決,多為故事。
名一器既重,時望亦深,一朝非罪見害,遠近莫不惋惜。
靈太後臨朝,遣使吊慰,追複伯爵。
正光中,贈使持節、車騎将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文貞公。
初,高祖之置中正,從容謂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應推王瓊也。
”祚退謂僚友曰:“瓊真僞今自未辨,我家何為減之?然主上直信李沖吹噓之說耳。
”祚死後三歲而于忠死,鹹以祚為祟。
祚長子思恭,弱冠,州辟為主簿。
早卒。
思恭弟慶禮以第二子延伯繼。
延伯,襲祖爵東光伯。
武定中,骠騎大将軍、将作大匠。
齊受禅,爵例降。
思恭弟景尚,字思和。
涉曆書傳,曉星曆占候,言事頗驗。
初為彭城王中軍府參軍,遷員外郎、司徒主簿、太尉從事中郎。
公強當世,善事權一寵一,世号之曰“郭尖”。
肅宗時,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
轉中書侍郎,未拜而卒,年五十一。
子季方,武定中,膠州骠騎府長流參軍。
景尚弟慶禮,字叔,為祚所一愛一。
著作佐郎、通直郎。
卒,贈征虜将軍、瀛州刺史。
子元貞,武定末,定州骠騎府長史。
張彜,字慶賓,清河東武城人。
曾祖幸,慕容超東牟太守,後率戶歸國。
世祖嘉之,賜爵平陸侯,拜平遠将軍、青州刺史。
祖準之襲,又為東青州刺史。
父靈真,早卒。
彜一性一公強,有風氣,曆覽經史。
高祖初,襲祖侯爵,與盧淵、李安民等結為親友,往來朝會,常相追随。
淵為主客令,安民與彜并為散令。
彜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無所顧忌。
文明太後雅尚恭謹,因會次見其如此,遂召集百僚督責之,令其修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