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
關燈
小
中
大
,景明二年秋,卒于洛一陽一,年五十八。
始彪為中尉,号為嚴酷。
以一奸一款難得,乃為木手,擊其脅腋,氣絕而複屬者時有焉。
又慰喻汾州叛胡,得其兇渠,皆鞭面殺之。
及彪之病也,體上往往瘡潰,痛毒備極。
诏賜帛一百五十匹,贈鎮遠将軍、汾州刺史,谥曰剛憲。
彪在秘書歲餘,史業竟未及就,然區分書體,皆彪之功。
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
其所著詩頌賦诔章奏雜筆百餘篇,别有集。
彪雖與宋弁結管鮑之交,弁為大中正,與高祖私議,猶以寒地處之,殊不欲微相優假。
彪亦知之,不以為恨。
及弁卒,彪痛之無已,為之哀诔,備盡辛酸。
郭祚為吏部,彪為子志求官,祚仍以舊第處之。
彪以位經常伯,又兼尚書,謂祚應以貴遊拔之,深用忿怨,形于言色,時論以此譏祚。
祚每曰:“爾與義和至交,豈能饒爾而怨我乎?”任城王澄與彪先亦不穆。
及為雍州,彪詣澄為志求其府僚,澄釋然為啟,得列曹行參軍,時稱美之。
志,字鴻道,博學有才幹。
年十餘歲,便能屬文。
彪甚奇之,謂崔鴻曰:“子宜與鴻道為‘二鴻’于洛一陽一。
”鴻遂與志交款往來。
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之書學,讀誦經傳。
嘗竊謂所親曰:“此當興我家,卿曹容得其力。
”彪亡後,世宗聞其名,召為婕妤,以禮迎引。
婕妤在宮,常教帝妹書,誦授經史。
志後稍遷符玺郎中、徐州平東府司馬。
以軍功累轉後軍将軍、中散大夫、輔國将軍、永甯寺典作副将。
始彪奇志及婕妤,特加器一愛一,公私坐集,必自稱詠,由是為高祖所責。
及彪亡後,婕妤果入掖庭,後宮鹹師宗之。
世宗崩,為比丘尼,通習經義,法座講說,諸僧歎重之。
志所在著績。
桓叔興外叛,南荊荒毀,領軍元義舉其才任撫導,擢為南荊州刺史,加征虜将軍。
建義初,叛入蕭衍。
高道悅,字文欣,遼東新昌人也。
曾祖策,馮跋散騎常侍、新昌侯。
祖育,馮文通建德令。
值世祖東讨,率其所部五百餘家歸命軍門,世祖授以建忠将軍,齊郡、建德二郡太守,賜爵肥如子。
父立,起武邑太守,遂居渤海蓚縣。
道悅少為中書學生、侍禦主文中散。
久之,轉治書侍禦史,加谏議大夫,正色當官,不憚強禦。
車駕南征,征兵秦雍,大期秋季閱集洛一陽一。
道悅以使者治書禦史薛聰、侍禦主文中散元志等,稽違期會,奏舉其罪。
又奏兼左仆射、吏部尚書、任城王澄,位總朝右,任屬戎機,兵使會否,曾不檢奏;尚書左丞公孫良職維樞轄,蒙冒莫舉;請以見事免良等所居官。
時道悅兄觀為外兵郎中,而澄奏道悅有一黨一兄之負,高祖诏責,然以事經恩宥,遂寝而不論。
诏曰:“道悅資一性一忠笃,禀一操一貞亮;居法樹平肅之規,處谏著必犯之節;王公憚其風鲠,朕實嘉其一至,謇谔之誠,何愧黯鮑也。
其以為主爵下大夫,谏議如故。
”車駕将幸鄴,又兼禦史中尉,留守洛京。
時宮極初基,廟庫未構,車駕将水路幸鄴,已诏都水回營構之材,以造舟楫。
道悅表谏曰:“臣聞博納輿言,君上之崇務;規箴匡正,臣下之誠節。
是以置鼓設謗,爰自曩日;虛襟博聽,義屬今辰。
臣既疏魯,濫蒙榮貫,司兼獻弼,職當然否,佩遇恩華,願陳聞見。
竊以都作營構之材,部别科拟,素有定所。
工治已訖,回付都水,用造舟舻。
阙永固居宇之功,作暫時遊嬉之用,損耗殊倍,終為棄物。
且子來之誠,本期營起,今乃修繕舟楫,更為非務,公私回惶,佥深怪愕。
又欲禦泛龍舟,經由石濟。
其沿河挽道,久以荒蕪,舟楫之人,素不便習。
若欲委棹正流,深薄之危,古今共慎;若欲挽牽取進,授衣之月,一裸一形水陸,恐乖視人若子之義。
且鄴洛相望,陸路平直,時乘沃若,往來匪難。
更乃舍周道之安,即涉川之殆,此乃愚智等慮,朝野俱惑,進退伏思,不見其可。
又從駕群僚,聽将妻累,舟楫之間,更無限隔,士女雜亂,内外不分。
當今景禦休明,惟新式度,裁禮調風,軌物寰宇,竊惟斯舉,或損洪猷,深失溥天順則之望。
又氐胡犯順未恭,西道偏戎旗胄;仍襲南寇,對接迎畿;蠻民疏戾,每造不軌;窺觎間隙,或生慮外。
愚謂應妙選懿親,撫甯後事,令一奸一回息觊觎之望,邊寇絕窺疆之心。
臣禀一性一愚直,知而無隐,區區丹志,冒昧以聞。
”诏曰:“省所上事,深具乃心。
但卿之立言半非矣,當須陳非以示謬,稱是以彰得,然後明所以而不用有由而為之。
不爾,則未相體耳。
回材都水,暫營嬉遊,終為棄物;修繕非務,舟楫無鄣,士女雜亂,此則卿之失辭矣。
深薄之危,撫後之重,斯則卿之得言也。
”于是,高祖遂從陸路。
轉道悅太子中庶子,正色立朝,俨然難犯,宮官上下,鹹畏憚之。
太和二十年秋,車駕幸中嶽,诏太子恂入居金墉,而恂潛謀還代,忿道悅前後規谏,遂于禁中殺之。
高祖甚加悲惜,贈散騎常侍,帶管州刺史,賜帛五百匹,并遣王人慰其妻子。
又诏使者監護喪事,葬于舊茔,谥曰貞侯。
世宗又追錄忠概,拜長子顯族給事中。
顯族,亦以忠厚見稱,卒于右軍将軍。
顯族弟敬猷,有風度。
員外散騎侍郎、殿中侍禦史,進給事中、輕車将軍、奉車都尉。
蕭寶夤西征,引為骠騎司馬。
及寶夤謀逆,敬猷與行台郎中封偉伯等潛圖義舉,謀洩見殺。
贈冠軍将軍、滄州刺史,聽一子出身。
道悅長兄嵩,字昆侖。
魏郡太守。
子良賢,長水校尉。
良賢弟侯,險薄為劫盜,冀郡患之。
嵩弟雙,清河太守。
濁貨将刑,在市遇赦免。
時北海王詳為錄尚書,雙多納金寶,除司空長史。
未幾,遷太尉長史,俄出為征虜将軍、涼州刺史。
專肆貪暴,以罪免。
後貨高肇,複起為幽州刺史。
又以貪穢被劾,罪未判,遇赦複任。
未幾而卒。
子景翻,幽州司馬。
雙弟觀,尚書左外兵郎中、城一陽一王鸾司馬。
南征赭一陽一,先驅而殁。
贈通直散騎侍郎,谥曰闵。
史臣曰:李彪生自微族,才志确然,業藝夙成,見擢太和之世,輶軒驟指,聲駭江南,秉筆立言,足為良史。
逮于直繩在手,厲氣明目,持堅無術,末路蹉跎。
行百裡者半于九十,豈彪之謂也?高道悅匡直之風,見憚于世,醜正贻禍,有可悲乎!
始彪為中尉,号為嚴酷。
以一奸一款難得,乃為木手,擊其脅腋,氣絕而複屬者時有焉。
又慰喻汾州叛胡,得其兇渠,皆鞭面殺之。
及彪之病也,體上往往瘡潰,痛毒備極。
诏賜帛一百五十匹,贈鎮遠将軍、汾州刺史,谥曰剛憲。
彪在秘書歲餘,史業竟未及就,然區分書體,皆彪之功。
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
其所著詩頌賦诔章奏雜筆百餘篇,别有集。
彪雖與宋弁結管鮑之交,弁為大中正,與高祖私議,猶以寒地處之,殊不欲微相優假。
彪亦知之,不以為恨。
及弁卒,彪痛之無已,為之哀诔,備盡辛酸。
郭祚為吏部,彪為子志求官,祚仍以舊第處之。
彪以位經常伯,又兼尚書,謂祚應以貴遊拔之,深用忿怨,形于言色,時論以此譏祚。
祚每曰:“爾與義和至交,豈能饒爾而怨我乎?”任城王澄與彪先亦不穆。
及為雍州,彪詣澄為志求其府僚,澄釋然為啟,得列曹行參軍,時稱美之。
志,字鴻道,博學有才幹。
年十餘歲,便能屬文。
彪甚奇之,謂崔鴻曰:“子宜與鴻道為‘二鴻’于洛一陽一。
”鴻遂與志交款往來。
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之書學,讀誦經傳。
嘗竊謂所親曰:“此當興我家,卿曹容得其力。
”彪亡後,世宗聞其名,召為婕妤,以禮迎引。
婕妤在宮,常教帝妹書,誦授經史。
志後稍遷符玺郎中、徐州平東府司馬。
以軍功累轉後軍将軍、中散大夫、輔國将軍、永甯寺典作副将。
始彪奇志及婕妤,特加器一愛一,公私坐集,必自稱詠,由是為高祖所責。
及彪亡後,婕妤果入掖庭,後宮鹹師宗之。
世宗崩,為比丘尼,通習經義,法座講說,諸僧歎重之。
志所在著績。
桓叔興外叛,南荊荒毀,領軍元義舉其才任撫導,擢為南荊州刺史,加征虜将軍。
建義初,叛入蕭衍。
高道悅,字文欣,遼東新昌人也。
曾祖策,馮跋散騎常侍、新昌侯。
祖育,馮文通建德令。
值世祖東讨,率其所部五百餘家歸命軍門,世祖授以建忠将軍,齊郡、建德二郡太守,賜爵肥如子。
父立,起武邑太守,遂居渤海蓚縣。
道悅少為中書學生、侍禦主文中散。
久之,轉治書侍禦史,加谏議大夫,正色當官,不憚強禦。
車駕南征,征兵秦雍,大期秋季閱集洛一陽一。
道悅以使者治書禦史薛聰、侍禦主文中散元志等,稽違期會,奏舉其罪。
又奏兼左仆射、吏部尚書、任城王澄,位總朝右,任屬戎機,兵使會否,曾不檢奏;尚書左丞公孫良職維樞轄,蒙冒莫舉;請以見事免良等所居官。
時道悅兄觀為外兵郎中,而澄奏道悅有一黨一兄之負,高祖诏責,然以事經恩宥,遂寝而不論。
诏曰:“道悅資一性一忠笃,禀一操一貞亮;居法樹平肅之規,處谏著必犯之節;王公憚其風鲠,朕實嘉其一至,謇谔之誠,何愧黯鮑也。
其以為主爵下大夫,谏議如故。
”車駕将幸鄴,又兼禦史中尉,留守洛京。
時宮極初基,廟庫未構,車駕将水路幸鄴,已诏都水回營構之材,以造舟楫。
道悅表谏曰:“臣聞博納輿言,君上之崇務;規箴匡正,臣下之誠節。
是以置鼓設謗,爰自曩日;虛襟博聽,義屬今辰。
臣既疏魯,濫蒙榮貫,司兼獻弼,職當然否,佩遇恩華,願陳聞見。
竊以都作營構之材,部别科拟,素有定所。
工治已訖,回付都水,用造舟舻。
阙永固居宇之功,作暫時遊嬉之用,損耗殊倍,終為棄物。
且子來之誠,本期營起,今乃修繕舟楫,更為非務,公私回惶,佥深怪愕。
又欲禦泛龍舟,經由石濟。
其沿河挽道,久以荒蕪,舟楫之人,素不便習。
若欲委棹正流,深薄之危,古今共慎;若欲挽牽取進,授衣之月,一裸一形水陸,恐乖視人若子之義。
且鄴洛相望,陸路平直,時乘沃若,往來匪難。
更乃舍周道之安,即涉川之殆,此乃愚智等慮,朝野俱惑,進退伏思,不見其可。
又從駕群僚,聽将妻累,舟楫之間,更無限隔,士女雜亂,内外不分。
當今景禦休明,惟新式度,裁禮調風,軌物寰宇,竊惟斯舉,或損洪猷,深失溥天順則之望。
又氐胡犯順未恭,西道偏戎旗胄;仍襲南寇,對接迎畿;蠻民疏戾,每造不軌;窺觎間隙,或生慮外。
愚謂應妙選懿親,撫甯後事,令一奸一回息觊觎之望,邊寇絕窺疆之心。
臣禀一性一愚直,知而無隐,區區丹志,冒昧以聞。
”诏曰:“省所上事,深具乃心。
但卿之立言半非矣,當須陳非以示謬,稱是以彰得,然後明所以而不用有由而為之。
不爾,則未相體耳。
回材都水,暫營嬉遊,終為棄物;修繕非務,舟楫無鄣,士女雜亂,此則卿之失辭矣。
深薄之危,撫後之重,斯則卿之得言也。
”于是,高祖遂從陸路。
轉道悅太子中庶子,正色立朝,俨然難犯,宮官上下,鹹畏憚之。
太和二十年秋,車駕幸中嶽,诏太子恂入居金墉,而恂潛謀還代,忿道悅前後規谏,遂于禁中殺之。
高祖甚加悲惜,贈散騎常侍,帶管州刺史,賜帛五百匹,并遣王人慰其妻子。
又诏使者監護喪事,葬于舊茔,谥曰貞侯。
世宗又追錄忠概,拜長子顯族給事中。
顯族,亦以忠厚見稱,卒于右軍将軍。
顯族弟敬猷,有風度。
員外散騎侍郎、殿中侍禦史,進給事中、輕車将軍、奉車都尉。
蕭寶夤西征,引為骠騎司馬。
及寶夤謀逆,敬猷與行台郎中封偉伯等潛圖義舉,謀洩見殺。
贈冠軍将軍、滄州刺史,聽一子出身。
道悅長兄嵩,字昆侖。
魏郡太守。
子良賢,長水校尉。
良賢弟侯,險薄為劫盜,冀郡患之。
嵩弟雙,清河太守。
濁貨将刑,在市遇赦免。
時北海王詳為錄尚書,雙多納金寶,除司空長史。
未幾,遷太尉長史,俄出為征虜将軍、涼州刺史。
專肆貪暴,以罪免。
後貨高肇,複起為幽州刺史。
又以貪穢被劾,罪未判,遇赦複任。
未幾而卒。
子景翻,幽州司馬。
雙弟觀,尚書左外兵郎中、城一陽一王鸾司馬。
南征赭一陽一,先驅而殁。
贈通直散騎侍郎,谥曰闵。
史臣曰:李彪生自微族,才志确然,業藝夙成,見擢太和之世,輶軒驟指,聲駭江南,秉筆立言,足為良史。
逮于直繩在手,厲氣明目,持堅無術,末路蹉跎。
行百裡者半于九十,豈彪之謂也?高道悅匡直之風,見憚于世,醜正贻禍,有可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