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
關燈
小
中
大
慎徽之篇,《傳》著夏氏之《箴》,《詩》錄商家之《頌》,斯皆國史明乎得失之迹也。
逮于周姬,鑒乎二代,文王開之以兩經,公旦申之以六聯,郁乎其文,典章大略也。
故觀《雅》、《頌》,識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
是以季劄聽《風》而知始基,聽《頌》而識盛德。
至若尼父之别魯籍,丘明之辨孔志,可謂婉而成章,盡而不污者矣。
自餘乘、志之比,其亦有趣焉。
暨史、班之錄,乃文窮于秦漢,事盡于哀平,懲勸兩書,華實兼載,文質彬彬,富哉言也。
令大漢之風,美類三代,炎囗崇道冠來事。
降及華、馬、陳、于,鹹有放焉。
四敷贊弗遠,不可力緻,豈虛也哉?其餘率見而書,睹事而作者多矣,尋其本末,可往來焉。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華也,歲越百齡,年幾十紀。
太祖以弗違開基,武皇以奉時拓業;虎嘯域中,龍飛宇外;小往大來,品物鹹亨。
自茲以降,世濟其光。
史官叙錄,未充其盛。
加以東觀中圮,冊勳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
故諺曰:“一日不書,百事荒蕪。
”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後遠惟景業,綿綿休烈,若不恢史闡錄,懼上業茂功始有缺矣。
于是召名儒之士,充麟閣之選。
于時忘臣衆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納,授臣丞職,猥屬斯事,無所與讓。
高祖時诏臣曰:“平爾雅志,正爾筆端。
書而不法,後世何觀?”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墜,與著作等鸠集遺文,并取前記,撰為國書。
假有新進時賢制作于此者,恐閨門既異,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謬。
自十五年以來,臣使國遷,頻有南轅之事,故載筆遂寝,簡牍弗張。
其于書功錄美,不其阙欤?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寶,崇祖宗之業,景功未就,奄焉崩殒,凡百黎萌,若無天地。
賴遇陛下,體明叡之真,應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安邦;天清其氣,地樂其靜,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可謂重明疊聖,元首康哉。
惟先皇之開創造物,經綸浩曠,加以魏典流制,藻缋垂篇,窮理于有象,盡一性一于衆變,可謂日月出矣,無幽不燭也。
《記》曰:善流者欲人繼其行,善歌者欲人繼其聲。
故《傳》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
又曰:無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
今之親王,可謂當之矣。
然先皇之茂猷聖達,今王之懿美洞鑒,準之前代,其德一靡一悔也。
時哉時哉,可不光昭哉!合德二儀者,先皇之陶鈞也;齊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慮周四時者,先皇之茂功也;合契神鬼者,先皇之玄燭也;遷都改邑者,先皇之達也;變是協和者,先皇之鑒也;思同書軌者,先皇之遠也;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禮田岐一陽一者,先皇之義也;張樂岱郊者,先皇之仁也;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燮伐南荊者,先皇之禮也;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肅也;親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衮實無阙者,先皇之德也;開物成務者,先皇之貞也;觀乎人文者,先皇之蘊也;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
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謙尊而光,為而弗有,可謂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誠宜功書于竹素,聲播于金石。
臣竊謂史官之達者,大則與日月齊明,小則與四時并茂。
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遷、班固是也。
故能聲流于無窮,義昭于來裔。
是以金石可滅而流風不泯者,其唯載籍乎?諺曰“相門有相,将門有将”,斯不唯其一性一,蓋言習之所得也。
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宜其世矣。
故《尚書》稱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張衡賦曰“學乎舊史氏”,斯蓋世傳之義也。
若夫良冶之子善知為裘,良弓之子善知為箕,物豈有定,習貫則知耳。
所以言及此者,史職不修,事多淪曠,天人之際,不可須臾阙載也。
是以談遷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鑒之軌轍,後鏡之蓍龜也。
然前代史官之不終業者有之,皆陵遲之世不能容善。
是以平子去史而成賦,伯喈違閣而就志。
近僭晉之世有佐郎王隐,為著作虞預所毀,亡官在家;晝則樵薪供爨,夜則觀文屬綴;集成《晉書》,存一代之事,司馬紹敕尚書唯給筆劄而已。
國之大籍,成于私家。
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時也。
今大魏之史,職則身貴,祿則親榮,優哉遊哉,式谷爾休矣;而典谟弗恢者,其有以也。
而故著作漁一陽一傅毗、北平一陽一尼、河間邢産、廣平宋弁、昌黎韓顯宗等,并以文才見舉,注述是同,皆登年不永,弗終茂績。
前著作程靈虬同時應舉,共掌此務,今從他職,官非所司。
唯崔光一人,雖不移任,然侍官兩兼,故載述緻阙。
臣聞載籍之興,由于大業;《雅》、《頌》垂薦,起于德美;雖時有文質,史有備略,然曆世相仍,不改此度也。
昔史談誡其子遷曰:“當世有美而不書,汝之罪也。
”是以久而見美。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譏。
取之深衷,史談之志賢亮遠矣。
《書》稱“無曠庶官”,《詩》有“職思其憂”;臣雖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于此。
語曰“患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為”,臣誠不知,強欲為之耳。
竊尋先朝賜臣名彪者,遠則拟漢史之叔皮,近則準晉史之紹統。
推名求義,欲罷不能,荷恩佩澤,死而後已。
今求都下乞一靜處,綜理國籍,以終前志,官給事力,以充所須。
雖不能光啟大錄,庶不為飽食終日耳。
近則期月可就,遠也三年有成。
正本蘊之麟閣,副貳藏之名山。
時司空北海王詳、尚書令王肅以其無祿,頗相赈饷。
遂在秘書省同王隐故事,白衣修史。
世宗親政,崔光表曰:“伏見前禦史中尉臣李彪,夙懷美意,創刊魏典。
臣昔為彪所緻,與之同業積年,其志力貞強,考述無倦,督勸群僚,注綴略舉。
雖頃來契闊,多所廢離,近蒙收起,還綜厥事。
老而彌厲,史才日新,若克複舊職,專功不殆,必能昭明《春秋》,闡成皇籍。
既先帝厚委,宿曆高班,纖負微愆,應從滌洗。
愚謂宜申以常伯,正绾著作,停其外役,展其内思,研積歲月,紀冊必就。
鴻聲巨迹,蔚乎有章,盛軌懋詠,铄焉無泯矣。
”世宗不許。
诏彪兼通直散騎常侍,行汾州事,非彪好也,固請不行,有司切遣之。
會遘疾累旬
逮于周姬,鑒乎二代,文王開之以兩經,公旦申之以六聯,郁乎其文,典章大略也。
故觀《雅》、《頌》,識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
是以季劄聽《風》而知始基,聽《頌》而識盛德。
至若尼父之别魯籍,丘明之辨孔志,可謂婉而成章,盡而不污者矣。
自餘乘、志之比,其亦有趣焉。
暨史、班之錄,乃文窮于秦漢,事盡于哀平,懲勸兩書,華實兼載,文質彬彬,富哉言也。
令大漢之風,美類三代,炎囗崇道冠來事。
降及華、馬、陳、于,鹹有放焉。
四敷贊弗遠,不可力緻,豈虛也哉?其餘率見而書,睹事而作者多矣,尋其本末,可往來焉。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華也,歲越百齡,年幾十紀。
太祖以弗違開基,武皇以奉時拓業;虎嘯域中,龍飛宇外;小往大來,品物鹹亨。
自茲以降,世濟其光。
史官叙錄,未充其盛。
加以東觀中圮,冊勳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
故諺曰:“一日不書,百事荒蕪。
”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後遠惟景業,綿綿休烈,若不恢史闡錄,懼上業茂功始有缺矣。
于是召名儒之士,充麟閣之選。
于時忘臣衆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納,授臣丞職,猥屬斯事,無所與讓。
高祖時诏臣曰:“平爾雅志,正爾筆端。
書而不法,後世何觀?”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墜,與著作等鸠集遺文,并取前記,撰為國書。
假有新進時賢制作于此者,恐閨門既異,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謬。
自十五年以來,臣使國遷,頻有南轅之事,故載筆遂寝,簡牍弗張。
其于書功錄美,不其阙欤?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寶,崇祖宗之業,景功未就,奄焉崩殒,凡百黎萌,若無天地。
賴遇陛下,體明叡之真,應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安邦;天清其氣,地樂其靜,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可謂重明疊聖,元首康哉。
惟先皇之開創造物,經綸浩曠,加以魏典流制,藻缋垂篇,窮理于有象,盡一性一于衆變,可謂日月出矣,無幽不燭也。
《記》曰:善流者欲人繼其行,善歌者欲人繼其聲。
故《傳》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
又曰:無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
今之親王,可謂當之矣。
然先皇之茂猷聖達,今王之懿美洞鑒,準之前代,其德一靡一悔也。
時哉時哉,可不光昭哉!合德二儀者,先皇之陶鈞也;齊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慮周四時者,先皇之茂功也;合契神鬼者,先皇之玄燭也;遷都改邑者,先皇之達也;變是協和者,先皇之鑒也;思同書軌者,先皇之遠也;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禮田岐一陽一者,先皇之義也;張樂岱郊者,先皇之仁也;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燮伐南荊者,先皇之禮也;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肅也;親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衮實無阙者,先皇之德也;開物成務者,先皇之貞也;觀乎人文者,先皇之蘊也;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
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謙尊而光,為而弗有,可謂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誠宜功書于竹素,聲播于金石。
臣竊謂史官之達者,大則與日月齊明,小則與四時并茂。
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遷、班固是也。
故能聲流于無窮,義昭于來裔。
是以金石可滅而流風不泯者,其唯載籍乎?諺曰“相門有相,将門有将”,斯不唯其一性一,蓋言習之所得也。
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宜其世矣。
故《尚書》稱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張衡賦曰“學乎舊史氏”,斯蓋世傳之義也。
若夫良冶之子善知為裘,良弓之子善知為箕,物豈有定,習貫則知耳。
所以言及此者,史職不修,事多淪曠,天人之際,不可須臾阙載也。
是以談遷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鑒之軌轍,後鏡之蓍龜也。
然前代史官之不終業者有之,皆陵遲之世不能容善。
是以平子去史而成賦,伯喈違閣而就志。
近僭晉之世有佐郎王隐,為著作虞預所毀,亡官在家;晝則樵薪供爨,夜則觀文屬綴;集成《
國之大籍,成于私家。
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時也。
今大魏之史,職則身貴,祿則親榮,優哉遊哉,式谷爾休矣;而典谟弗恢者,其有以也。
而故著作漁一陽一傅毗、北平一陽一尼、河間邢産、廣平宋弁、昌黎韓顯宗等,并以文才見舉,注述是同,皆登年不永,弗終茂績。
前著作程靈虬同時應舉,共掌此務,今從他職,官非所司。
唯崔光一人,雖不移任,然侍官兩兼,故載述緻阙。
臣聞載籍之興,由于大業;《雅》、《頌》垂薦,起于德美;雖時有文質,史有備略,然曆世相仍,不改此度也。
昔史談誡其子遷曰:“當世有美而不書,汝之罪也。
”是以久而見美。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譏。
取之深衷,史談之志賢亮遠矣。
《書》稱“無曠庶官”,《詩》有“職思其憂”;臣雖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于此。
語曰“患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為”,臣誠不知,強欲為之耳。
竊尋先朝賜臣名彪者,遠則拟漢史之叔皮,近則準晉史之紹統。
推名求義,欲罷不能,荷恩佩澤,死而後已。
今求都下乞一靜處,綜理國籍,以終前志,官給事力,以充所須。
雖不能光啟大錄,庶不為飽食終日耳。
近則期月可就,遠也三年有成。
正本蘊之麟閣,副貳藏之名山。
時司空北海王詳、尚書令王肅以其無祿,頗相赈饷。
遂在秘書省同王隐故事,白衣修史。
世宗親政,崔光表曰:“伏見前禦史中尉臣李彪,夙懷美意,創刊魏典。
臣昔為彪所緻,與之同業積年,其志力貞強,考述無倦,督勸群僚,注綴略舉。
雖頃來契闊,多所廢離,近蒙收起,還綜厥事。
老而彌厲,史才日新,若克複舊職,專功不殆,必能昭明《春秋》,闡成皇籍。
既先帝厚委,宿曆高班,纖負微愆,應從滌洗。
愚謂宜申以常伯,正绾著作,停其外役,展其内思,研積歲月,紀冊必就。
鴻聲巨迹,蔚乎有章,盛軌懋詠,铄焉無泯矣。
”世宗不許。
诏彪兼通直散騎常侍,行汾州事,非彪好也,固請不行,有司切遣之。
會遘疾累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