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

關燈
州雲動,将水蕩鲸鲵,陸掃兇逆。

    然戰貴不陳,兵家所美。

    宜先遣劉昶招喻淮南。

    若應聲響悅,同心齊舉,則長江之險,可朝服而濟;道成之首,可崇朝而懸。

    苟江南之輕薄,背劉氏之恩義,則曲在彼矣,何負神明哉!宜義檄江南,振旅回旆,亦足以示救患之大仁,揚義風于四海。

    且攻難守易,則力懸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慮。

    今天下雖谧,方外猶虞,拾夤僥幸于西南,狂虜伺釁于漠北。

    脫攻不稱心,恐兵不卒解;兵不卒解,則憂慮逾深。

    夫為社稷之計者,莫不先于守本。

    臣愚以為觀兵江浒,振曜皇威,宜特加撫一慰。

    秋毫無犯,則民知德信;民知德信,則襁負而來;襁負而來,則淮北可定;淮北可定,則吳寇異圖;寇圖異則禍釁出。

    然後觀釁而動,則不晚矣。

    請停諸州之兵,且待後舉。

    所謂守本者也。

    伏惟陛下、太皇太後,英算神規,彌綸百勝之外;應機體變,獨悟方寸之中。

    臣影頹虞淵,昏耄将及,雖思憂國,終無雲補。

    ”不從。

     沙門法秀謀反伏誅。

    駿表曰:“臣聞《詩》之作也,蓋以言志。

    迩之事父,遠之事君,關諸風俗,一靡一不備焉。

    上可以頌美聖德,下可以申厚風化;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誡。

    此古人用詩之本意。

    臣以垂沒之年,得逢盛明之運,雖複昏耄将及,猶慕廉頗強飯之風。

    伏惟陛下、太皇太後,道合天地,明侔日月,則天與唐風斯穆,順帝與周道通靈。

    是以狂妖懷逆,無隐謀之地;冥靈潛翦,伏發覺之誅。

    用能七廟幽贊,人神扶助者已。

    臣不勝喜踴。

    謹竭老鈍之思,上慶國頌十六章,并序巡狩、甘雨之德焉。

    ”其頌曰: 乾德不言,四時疊序。

    于皇大魏,則天承祜。

    疊聖三宗,重明四祖。

    豈伊殷周,遐契三、五。

    明明在上,聖敬日新。

    汪汪叡後,體治垂仁。

    德從風穆,教與化津。

    千載昌運,道隆茲辰。

     歲惟巡狩,應運遊田。

    省方問苦,訪政高年。

    鹹秩百靈,柴望山川。

    誰雲禮滞,遇聖則宣。

    王業初定,中山是由。

    臨幸之盛,情特綢缪。

    仰歌祖業,俯欣春柔。

    大哉肆眚,蕩民百憂。

    百憂既蕩,與之更初。

    邕邕億兆,戶詠來蘇。

     忽有狂豎,謀逆聖都。

    明靈幽告,發覺伏誅。

    羿浞為亂,祖龍幹紀。

    狂華冬茂,有自來矣。

    美哉皇度,道固千祀。

    百靈潛翦,一奸一不遑起。

    一奸一不遑起,罪人得情。

    憲章刑律,五秩猶輕。

    于穆二聖,仁等春生。

    除棄周漢,遐軌犧庭。

    周漢奚棄?忿彼苛刻。

    犧庭曷軌?希仁尚德。

    徽音一振,聲教四塞。

    豈惟京甸,化播萬國。

     誠信幽贊,一陰一陽一以調。

    谷風扇夕,甘雨降朝。

    嘉生含穎,深盛熙苗。

    鳏貧巷詠,寡一婦室謠。

    聞諸《詩》者,《雲漢》賦宣。

    章句迥秀,英昭《雅》篇。

    矧乃盛明,德隆道玄。

    豈唯雨施?神征豐年。

    豐年盛矣,化無不濃。

    有禮有樂,政莫不通。

    咨臣延躍,欣詠時邕。

    誰雲易遇?曠齡一逢。

     上天無親,唯德是在。

    思樂盛明,雖疲勿怠。

    差之毫厘,千裡之倍。

    願言勞謙,求仁不悔。

    人亦有言,聖主慎微。

    五國連兵,逾年曆時。

    鹿車而運,廟算失思。

    有司不惠,蠶食役煩。

    民不堪命,将家逃山。

    宜督厥守,威德是宣。

    威德如何?聚衆盈川。

    民之從令,實賴衣食。

    農桑失本,誰耕誰織?饑寒切身,易子而食。

    靜言念之,實懷歎息。

    昔聞典論,非位不謀。

    漆室憂國,遺芳載臭。

    咨臣昏老,偏蒙恩祐。

    忽忘狂瞽,敢獻愚陋。

     文明太後令曰:“省詩表,聞之。

    歌頌宗祖之功德可爾,當世之言,何其過也。

    所箴下章,戢之不忘。

    ”駿又奏《得一頌》,始于固業,終于無為,十篇。

    文多不載。

    文明太後令曰:“省表并頌十篇,聞之。

    鑒戒既備,良用欽玩。

    養老乞言,其斯之謂。

    ”又诏曰:“程駿曆官清慎,言事每惬。

    又門無俠貨之賓,室有懷道之士。

    可賜帛六百匹,旌其儉德。

    ”駿悉散之親舊。

     一性一介直,不競時榮。

    太和九年正月,病笃,乃遺令曰:“吾存尚儉薄,豈可沒為奢厚哉?昔王孫一裸一葬,有感而然;士安蘧嘧,頗亦矯厲。

    今世既休明,百度循禮,彼非吾志也。

    可斂以時服,器皿從古。

    ”遂卒,年七十二。

    初,駿病甚,高祖、文明太後遣使者更問其疾,敕禦師徐謇診視,賜以湯藥。

    臨終,诏以小子公稱為中散,從子靈虬為著作佐郎。

    及卒,高祖、文明太後傷惜之,賜東園秘器、朝服一稱、帛三百匹,贈冠軍将軍、兗州刺史、曲安侯,谥曰憲。

    所制文筆,自有集錄。

     駿六子,元繼、公達、公亮、公禮,并無官。

     公義,侍禦史、谒者仆射、都水使者、武昌王司馬、沛郡太守。

    公稱,主文中散、給事中、尚書郎。

    并早卒。

     公禮子畿,字世伯。

    好學,頗有文才。

    荊州府主簿。

     始駿從祖弟伯達,伯達名犯顯祖廟諱。

    與駿同年,亦以文辯。

    囗沮渠牧犍時,俱選與牧犍世子參乘出入,時論美之。

    伯達早亡。

     弟子靈虬幼孤,頗有文才,而久淪末役。

    在吏職十餘年,坐事免。

    會駿臨終啟請,得擢為著作佐郎。

    後坐稱在京無缌親,而高祖知其與駿子公義為始族,故緻譴免。

    至洛無官。

    貧病久之,崔光啟申為羽林監,選補徐州梁郡太守,以酗酒為刺史武昌王鑒所劾,失官。

    既下梁郡,志力少衰,猶時為酒困。

    久去官祿,不免饑寒,屢詣尚書乞效舊任。

    仆射高肇領選,還申為著作郎,以崔光領任,敕令外叙。

     史臣曰:韓麒麟以才器識用,遂見記于齊王。

    顯宗文學立己,屢陳時務,至于實錄之功,所未聞也。

    子熙清尚自守,榮過其器。

    程駿才業未多,見知于世者,蓋當時之長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