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
關燈
小
中
大
無君之心,實懷皁白。
擅廢太後,枉害國王,生殺之一柄一,不由陛下;賞罰之诏,一出于義。
名籓重地,皆其親一黨一;京官要任,必其心腹。
中山王熙,本興義兵,不圖神器,戮其大逆,合門滅盡,遂令元略南奔,為國巨患。
奚康生,國之猛将,盡忠棄市。
其餘枉被屠戮者,不可稱數。
緣此普天喪氣,匝地憤傷。
緻使朔隴猖狂,曆歲為亂,荊徐蠢動,職是之由。
昔趙高秉秦,令關東鼎沸;今元義執權,使四方雲擾。
自古及今,竹帛所載,賊子亂臣,莫此為甚。
開逆之始,起自宋維;成禍之末,良由騰矣。
而令兇徒一奸一黨一,疊相樹置;高官厚祿,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終身,抑為聖朝懷慚負愧。
以臣赤心慺慺之見,宜枭諸兩觀,洿其舍廬。
騰合斫棺斬骸,沉其五族。
上謝天人幽隔之憤,下報忠臣冤酷之痛。
方乃崇亞三事,委以樞端,所謂虎也更傅其翼。
朝野切齒,遐迩扼腕。
蔓草難除,去之宜盡。
臣曆觀曠代,緬追振古,當斷不斷,其禍更生。
況義猜忍,更居沖要。
臣中宵九歎,竊以寒心,實願宸鑒,早為之所。
臣等潛伏闾閻,于茲六載,旦号白日,夕泣星辰,叩地寂寥,呼天無響。
衛野納肝,秦庭夜哭,千古之痛,何足相比!今幸遇陛下叡聖,親覽萬幾;太後仁明,更撫四海,臣等敢詣阙披陳,乞報冤毒。
書奏,靈太後義之,乃引子熙為中書舍人。
後遂剖騰棺,賜義死。
尋修國史,加甯朔将軍。
未幾,除著作郎,又兼司州别駕。
轉輔國将軍、鴻胪少卿。
建義初,兼黃門,尋正。
子熙清白自守,不交人事。
又少孤,為叔顯宗所撫養。
及顯宗卒,顯宗子伯華又幼,子熙友一愛一,等于同生,長猶共居,車馬資财,随其費用,未嘗見于言色。
又上書求析階與伯華,于是除伯華東太原太守。
及伯華在郡,為刺史元弼所辱;子熙乃泣訴朝廷,肅宗诏遣按檢,弼遂大見诘讓。
爾朱榮之擒葛榮也,送至京師,莊帝欲面見數之。
子熙以為榮既元兇,自知必死,恐或不遜,無宜見之。
爾朱榮聞而大怒,請罪子熙,莊帝恕而不責。
尋加征虜将軍。
及邢杲之起逆,诏子熙慰勞。
杲詐降,而子熙信之。
還至樂陵,杲複反,子熙遂還。
坐付廷尉,論以大辟,恕死免官。
未幾,兼尚書吏部郎。
普泰初,除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将軍、光祿大夫,尋正吏部郎。
出帝初,還領著作郎。
以奉冊之故,封曆城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又加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天平初,為侍讀,又除國子祭酒。
子熙儉素安貧,常好退靜。
遷鄴之始,百司并給兵力,時以祭酒閑務,止給二人。
或有令其陳請者,子熙曰:“朝廷自不給祭酒兵,何關韓子熙事也。
”論者高之。
尋除骠騎将軍。
元象中,加衛大将軍。
先是,子熙與弟聘王氏為妻,姑之女也,生二子。
子熙尚未婚,後遂與寡妪李氏一奸一合而生三子。
王李不穆,疊相告言,曆年不罷。
子熙因此慚恨,遂以發疾。
興和中,孝靜欲行釋奠,敕子熙為侍講。
尋卒,遣戒不求贈谥,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幹谒。
武定初,贈骠騎将軍、儀同三司、幽州刺史。
興宗弟顯宗,字茂親。
一性一剛直,能面折庭诤,亦有才學。
沙門法撫,三齊稱其聰悟,常與顯宗校試,抄百餘人名,各讀一遍,随即覆呼,法撫猶有一二舛謬,顯宗了無誤錯。
法撫歎曰:“貧道生平以來,唯服郎耳。
” 太和初,舉秀才,對策甲科,除著作佐郎。
車駕南讨,兼中書侍郎。
既定遷都,顯宗上書: 其一曰:竊聞輿駕今夏若不巡三齊,當幸中山,竊以為非計也。
何者?當今徭役宜早息,洛京宜速成。
省費則徭役可簡,并功則洛京易就。
往冬輿駕停鄴,是閑隙之時,猶編戶供奉,勞費為劇。
聖鑒矜愍,優旨殷勤,爵浃高年,赉周鳏寡,雖赈普霑今,猶恐來夏菜色。
況三農要時,六軍雲會,其所損業,實為不少。
雖調斂輕省,未足稱勞,然大駕親臨,誰敢甯息?往來承奉,紛紛道路,田蠶暫廢,則将來無資。
此國之深憂也。
且向炎暑,而六軍暴露,恐生疠疫,此可憂之次也。
臣願輿駕早還北京,以省諸州供帳之費,并功專力,以營洛邑。
則南州免雜徭之煩,北都息分析之歎;洛京可以時就,遷者佥爾如歸。
其二曰:自古聖帝必以儉約為美,亂主必以奢侈贻患。
仰惟先朝,皆卑宮室而緻力于經略,故能基宇開廣,業祚隆泰。
今洛一陽一基址,魏明帝所營,取譏前代。
伏願陛下,損之又損。
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約,令貴賤有檢,無得逾制。
端廣衢路,通利溝渠,使寺署有别,四民異居,永垂百世不刊之範,則天下幸甚矣。
三曰:竊聞輿駕還洛一陽一,輕将數千騎。
臣甚為陛下不取也。
夫千金之子,猶坐不垂堂,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乎?警跸于闱闼之内者,豈以為儀容而已?蓋以戒不虞也。
清道而後行,尚恐銜蹶之或失,況履涉山河,而不加三思哉!此愚臣之所以悚息,伏願少垂省察。
其四曰:伏惟陛下,耳聽法音,目玩墳典,口對百辟,心虞萬幾,晷昃而食,夜分而寝。
加以孝思之至,随時而深,文章之業,日成篇卷。
雖睿明所用,未足為煩,然非所以啬神養一性一,頤無疆之祚。
莊周有言:形有待而智無涯。
以有待之形,役無涯之智,殆矣。
此愚臣所不安,伏願陛下垂拱司契,委下責成,唯冕旒垂纩,而天下治矣。
高祖頗納之。
顯宗又上言曰:“進賢求才,百王之所先也。
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良、方正之稱。
今之州郡貢察,徒
擅廢太後,枉害國王,生殺之一柄一,不由陛下;賞罰之诏,一出于義。
名籓重地,皆其親一黨一;京官要任,必其心腹。
中山王熙,本興義兵,不圖神器,戮其大逆,合門滅盡,遂令元略南奔,為國巨患。
奚康生,國之猛将,盡忠棄市。
其餘枉被屠戮者,不可稱數。
緣此普天喪氣,匝地憤傷。
緻使朔隴猖狂,曆歲為亂,荊徐蠢動,職是之由。
昔趙高秉秦,令關東鼎沸;今元義執權,使四方雲擾。
自古及今,竹帛所載,賊子亂臣,莫此為甚。
開逆之始,起自宋維;成禍之末,良由騰矣。
而令兇徒一奸一黨一,疊相樹置;高官厚祿,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終身,抑為聖朝懷慚負愧。
以臣赤心慺慺之見,宜枭諸兩觀,洿其舍廬。
騰合斫棺斬骸,沉其五族。
上謝天人幽隔之憤,下報忠臣冤酷之痛。
方乃崇亞三事,委以樞端,所謂虎也更傅其翼。
朝野切齒,遐迩扼腕。
蔓草難除,去之宜盡。
臣曆觀曠代,緬追振古,當斷不斷,其禍更生。
況義猜忍,更居沖要。
臣中宵九歎,竊以寒心,實願宸鑒,早為之所。
臣等潛伏闾閻,于茲六載,旦号白日,夕泣星辰,叩地寂寥,呼天無響。
衛野納肝,秦庭夜哭,千古之痛,何足相比!今幸遇陛下叡聖,親覽萬幾;太後仁明,更撫四海,臣等敢詣阙披陳,乞報冤毒。
書奏,靈太後義之,乃引子熙為中書舍人。
後遂剖騰棺,賜義死。
尋修國史,加甯朔将軍。
未幾,除著作郎,又兼司州别駕。
轉輔國将軍、鴻胪少卿。
建義初,兼黃門,尋正。
子熙清白自守,不交人事。
又少孤,為叔顯宗所撫養。
及顯宗卒,顯宗子伯華又幼,子熙友一愛一,等于同生,長猶共居,車馬資财,随其費用,未嘗見于言色。
又上書求析階與伯華,于是除伯華東太原太守。
及伯華在郡,為刺史元弼所辱;子熙乃泣訴朝廷,肅宗诏遣按檢,弼遂大見诘讓。
爾朱榮之擒葛榮也,送至京師,莊帝欲面見數之。
子熙以為榮既元兇,自知必死,恐或不遜,無宜見之。
爾朱榮聞而大怒,請罪子熙,莊帝恕而不責。
尋加征虜将軍。
及邢杲之起逆,诏子熙慰勞。
杲詐降,而子熙信之。
還至樂陵,杲複反,子熙遂還。
坐付廷尉,論以大辟,恕死免官。
未幾,兼尚書吏部郎。
普泰初,除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将軍、光祿大夫,尋正吏部郎。
出帝初,還領著作郎。
以奉冊之故,封曆城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又加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天平初,為侍讀,又除國子祭酒。
子熙儉素安貧,常好退靜。
遷鄴之始,百司并給兵力,時以祭酒閑務,止給二人。
或有令其陳請者,子熙曰:“朝廷自不給祭酒兵,何關韓子熙事也。
”論者高之。
尋除骠騎将軍。
元象中,加衛大将軍。
先是,子熙與弟聘王氏為妻,姑之女也,生二子。
子熙尚未婚,後遂與寡妪李氏一奸一合而生三子。
王李不穆,疊相告言,曆年不罷。
子熙因此慚恨,遂以發疾。
興和中,孝靜欲行釋奠,敕子熙為侍講。
尋卒,遣戒不求贈谥,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幹谒。
武定初,贈骠騎将軍、儀同三司、幽州刺史。
興宗弟顯宗,字茂親。
一性一剛直,能面折庭诤,亦有才學。
沙門法撫,三齊稱其聰悟,常與顯宗校試,抄百餘人名,各讀一遍,随即覆呼,法撫猶有一二舛謬,顯宗了無誤錯。
法撫歎曰:“貧道生平以來,唯服郎耳。
” 太和初,舉秀才,對策甲科,除著作佐郎。
車駕南讨,兼中書侍郎。
既定遷都,顯宗上書: 其一曰:竊聞輿駕今夏若不巡三齊,當幸中山,竊以為非計也。
何者?當今徭役宜早息,洛京宜速成。
省費則徭役可簡,并功則洛京易就。
往冬輿駕停鄴,是閑隙之時,猶編戶供奉,勞費為劇。
聖鑒矜愍,優旨殷勤,爵浃高年,赉周鳏寡,雖赈普霑今,猶恐來夏菜色。
況三農要時,六軍雲會,其所損業,實為不少。
雖調斂輕省,未足稱勞,然大駕親臨,誰敢甯息?往來承奉,紛紛道路,田蠶暫廢,則将來無資。
此國之深憂也。
且向炎暑,而六軍暴露,恐生疠疫,此可憂之次也。
臣願輿駕早還北京,以省諸州供帳之費,并功專力,以營洛邑。
則南州免雜徭之煩,北都息分析之歎;洛京可以時就,遷者佥爾如歸。
其二曰:自古聖帝必以儉約為美,亂主必以奢侈贻患。
仰惟先朝,皆卑宮室而緻力于經略,故能基宇開廣,業祚隆泰。
今洛一陽一基址,魏明帝所營,取譏前代。
伏願陛下,損之又損。
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約,令貴賤有檢,無得逾制。
端廣衢路,通利溝渠,使寺署有别,四民異居,永垂百世不刊之範,則天下幸甚矣。
三曰:竊聞輿駕還洛一陽一,輕将數千騎。
臣甚為陛下不取也。
夫千金之子,猶坐不垂堂,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乎?警跸于闱闼之内者,豈以為儀容而已?蓋以戒不虞也。
清道而後行,尚恐銜蹶之或失,況履涉山河,而不加三思哉!此愚臣之所以悚息,伏願少垂省察。
其四曰:伏惟陛下,耳聽法音,目玩墳典,口對百辟,心虞萬幾,晷昃而食,夜分而寝。
加以孝思之至,随時而深,文章之業,日成篇卷。
雖睿明所用,未足為煩,然非所以啬神養一性一,頤無疆之祚。
莊周有言:形有待而智無涯。
以有待之形,役無涯之智,殆矣。
此愚臣所不安,伏願陛下垂拱司契,委下責成,唯冕旒垂纩,而天下治矣。
高祖頗納之。
顯宗又上言曰:“進賢求才,百王之所先也。
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良、方正之稱。
今之州郡貢察,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