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
關燈
小
中
大
骥,盧昶督衆軍救之,诏寶夤為使持節、假安南将軍、别将,長驅往赴,受盧昶節度。
賜帛三百匹,世宗于東堂餞之。
诏曰:“蕭衍送死,連兵再離寒暑。
卿忠規内挺,孝誠外亮,必欲鞭一屍一吳墓,戮衍江一陰一,故授卿以總統之任,仗卿以克捷之規,宜其勉欤?”寶夤對曰:“仇恥未複,枕戈俟旦,雖無申包之志,敢忘伍胥之心?今仰仗神謀,俯厲将帥,誓必拉彼一奸一勍,以清王略。
聖澤下臨,不勝悲荷。
”因泣涕橫流,哽咽良久。
于後,盧昶軍敗,唯寶夤全師而歸。
延昌初,除安東将軍、瀛州刺史,複其齊王。
四年,遷撫軍将軍、冀州刺史。
及大乘賊起,寶夤遣軍讨之,頻為賊破。
台軍至,乃滅之。
靈太後臨朝,還京師。
蕭衍遣其将康絢于浮山堰淮以灌揚徐。
除寶夤使持節、都督東讨諸軍事、鎮東将軍以讨之。
尋複封梁郡開國公,寄食濟州之濮一陽一。
熙平初,賊堰既成,淮水濫溢,将為揚徐之患;寶夤于堰上流,更鑿新渠,引注淮澤,水乃小減。
乃遣輕車将軍劉智文、虎威将軍劉延宗率壯士千餘,夜渡淮,燒其竹木營聚,破賊三壘,殺獲數千人,斬其直閣将軍王升明而還,火數日不滅。
衍将垣孟孫、張僧副等水軍三千,渡淮,北攻統軍呂叵。
寶夤遣府司馬元達、統軍魏續年等赴擊,破之,孟孫等奔退。
乃授左光祿大夫、殿中尚書。
寶夤又遣軍主周恭叔率壯士數百,夜渡淮南,焚賊徐州刺史張豹子等十一營,賊衆驚擾,自一殺害者甚衆。
寶夤還京師,又除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荊囗東洛三州諸軍事、衛将軍、荊州刺史。
不行,複為殿中尚書。
寶夤之在淮堰,蕭衍手書與寶夤曰:“謝齊建安王寶夤。
亡兄長沙宣武王,昔投漢中,值北寇華一陽一,地絕一隅,内無素畜,外絕繼援,守危疏勒,計逾田單,卒能全土破敵,以弱為強。
使至之日,君臣動色,左右相賀,齊明帝每念此功,未嘗不辍箸咨嗟。
及至張永、崔慧景事,大将覆軍于外,小将懷貳于内,事危累一卵一,勢過綴旒。
亡兄忠勇奮發,旋師大岘,重圍累日,一鼓魚潰,克定慧景,功逾桓文。
亡弟衛尉,兄弟戮力,盡心内外。
大勳不報,翻罹荼酷,百口幽執,禍害相尋。
朕于齊明帝,外有龛敵之力,内盡帷幄之誠,日自三省,曾無寸咎,遠身邊外,亦複不免。
遂遣劉山一陽一輕舟西上,來見掩襲。
時危事迫,勢不得已。
所以誓衆樊鄧,會逾孟津,本欲翦除梅蟲兒、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濟親屬,反身素裡。
屬張稷、王珍國已建大事,寶晊、子晉屢動危機,迫樂推之心,應上天之命,事不獲已,豈其始願。
所以自有天下,絕棄房室,斷除滋味,正欲使四海見其本心耳。
勿謂今日之位,是為可重,朕之視此,曾不如一芥。
雖複崆峒之蹤難追,汾一陽一之志何遠?而今立此堰,卿當未達本意。
朕于昆蟲,猶不欲殺,亦何急争無用之地,戰蒼生之命也!正為李繼伯在壽一陽一,侵犯邊境,歲月滋甚。
或攻小城小戍,或掠一村一裡。
若小相酬答,終無甯日,邊邑争桑,吳楚連禍。
所以每抑鎮戍,不與校計。
繼伯既得如此,濫竊彌多。
今修此堰,止欲以報繼伯侵盜之役,既非大舉,所以不複文移北土。
卿幼有倜傥之心,早懷縱橫之氣。
往日卿于石頭舉事,雖不克捷,亦丈夫也。
今止河洛,真其時矣。
雖然,為卿計者,莫若行率此衆,襲據彭城,别當遣軍以相影援。
得捷之後,便遣卿兄子屏侍送卿國廟、并卿室家及諸侄從。
若方欲還北,更設奇計,恐機事一差,難重複集,勿為韓信,受困野雞。
”寶夤表送其書,陳其忿毒之意。
朝廷為之報答。
寶夤志存雪複,屢請居邊。
神龜中,出為都督徐南兗二州諸軍事、車騎将軍、徐州刺史。
乃起學館于清東,朔望引見土姓子弟,接以恩顔,與論經義,勤于政治,吏民一愛一之。
凡在三州,皆著名稱。
正光二年,征為車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
善于吏職,甚有聲名。
四年,上表曰: 臣聞《堯典》有黜陟之文,《周書》有考績之法,雖其源難得而尋,然條流抑亦可知矣。
大較在于官人用才,審于所莅;練迹校名,驗于虛實。
豈不以臧否得之餘論,優劣著于曆試者乎?既聲窮于月旦,品定于黃紙,用效于名輩,事彰于台閣,則賞罰之途,差有商準;用舍之宜,非無依據。
雖複勇進忘退之俦,奔競于市裡;過分亡涯之請,馳骛于多門;猶且顧其聲第,慎其與奪。
器分定于下,爵位懸于上,不可妄叨故也。
今竊見考功之典,所懷未喻,敢竭無隐,試陳萬一。
何者?竊惟文武之名,在人之極地;德行之稱,為生之最首。
忠貞之美,立朝之譽,仁義之号,處身之端,自非職惟九官,任當四嶽,授曰爾諧,讓稱俞往,将何以克厭大名,允茲令問?自比已來,官罔高卑,人無貴賤,皆飾辭假說,用相褒舉。
泾渭同波,薰莸共器,求者不能量其多少,與者不複核其是非。
遂使冠履相貿,名與實爽,謂之考功,事同泛涉,紛紛漫漫,焉可勝言。
又在京之官,積年一考。
其中或所事之主遷移數四,或所奉之君身亡廢絕,或具僚離索,或同事凋零;雖當時文簿,記其殿最,日久月深,駁落都盡。
人有去留,誰複掌其勤堕?或停休積稔,或分隔數千,累年之後,方求追訪聲迹,立其考第。
無不苟相悅附,共為脣齒,飾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階而已,無所顧惜。
賢達君子,未免斯患;中庸已降,夫複何論。
官以求成,身以請立,上下相蒙,莫斯為甚。
又勤恤人隐,鹹歸守令;厥任非輕,所責實重。
然及其考課,悉以六載為程,既而限滿代還,複經六年而叙。
是則歲周十二,始得一階。
于東西兩省、文武閑職、公府散佐、無事冗官,或數旬方應一直,或朔望止于暫朝,及其考日,更得四年為限。
是則一紀之中,便登三級。
彼以實勞劇任,而遷
賜帛三百匹,世宗于東堂餞之。
诏曰:“蕭衍送死,連兵再離寒暑。
卿忠規内挺,孝誠外亮,必欲鞭一屍一吳墓,戮衍江一陰一,故授卿以總統之任,仗卿以克捷之規,宜其勉欤?”寶夤對曰:“仇恥未複,枕戈俟旦,雖無申包之志,敢忘伍胥之心?今仰仗神謀,俯厲将帥,誓必拉彼一奸一勍,以清王略。
聖澤下臨,不勝悲荷。
”因泣涕橫流,哽咽良久。
于後,盧昶軍敗,唯寶夤全師而歸。
延昌初,除安東将軍、瀛州刺史,複其齊王。
四年,遷撫軍将軍、冀州刺史。
及大乘賊起,寶夤遣軍讨之,頻為賊破。
台軍至,乃滅之。
靈太後臨朝,還京師。
蕭衍遣其将康絢于浮山堰淮以灌揚徐。
除寶夤使持節、都督東讨諸軍事、鎮東将軍以讨之。
尋複封梁郡開國公,寄食濟州之濮一陽一。
熙平初,賊堰既成,淮水濫溢,将為揚徐之患;寶夤于堰上流,更鑿新渠,引注淮澤,水乃小減。
乃遣輕車将軍劉智文、虎威将軍劉延宗率壯士千餘,夜渡淮,燒其竹木營聚,破賊三壘,殺獲數千人,斬其直閣将軍王升明而還,火數日不滅。
衍将垣孟孫、張僧副等水軍三千,渡淮,北攻統軍呂叵。
寶夤遣府司馬元達、統軍魏續年等赴擊,破之,孟孫等奔退。
乃授左光祿大夫、殿中尚書。
寶夤又遣軍主周恭叔率壯士數百,夜渡淮南,焚賊徐州刺史張豹子等十一營,賊衆驚擾,自一殺害者甚衆。
寶夤還京師,又除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荊囗東洛三州諸軍事、衛将軍、荊州刺史。
不行,複為殿中尚書。
寶夤之在淮堰,蕭衍手書與寶夤曰:“謝齊建安王寶夤。
亡兄長沙宣武王,昔投漢中,值北寇華一陽一,地絕一隅,内無素畜,外絕繼援,守危疏勒,計逾田單,卒能全土破敵,以弱為強。
使至之日,君臣動色,左右相賀,齊明帝每念此功,未嘗不辍箸咨嗟。
及至張永、崔慧景事,大将覆軍于外,小将懷貳于内,事危累一卵一,勢過綴旒。
亡兄忠勇奮發,旋師大岘,重圍累日,一鼓魚潰,克定慧景,功逾桓文。
亡弟衛尉,兄弟戮力,盡心内外。
大勳不報,翻罹荼酷,百口幽執,禍害相尋。
朕于齊明帝,外有龛敵之力,内盡帷幄之誠,日自三省,曾無寸咎,遠身邊外,亦複不免。
遂遣劉山一陽一輕舟西上,來見掩襲。
時危事迫,勢不得已。
所以誓衆樊鄧,會逾孟津,本欲翦除梅蟲兒、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濟親屬,反身素裡。
屬張稷、王珍國已建大事,寶晊、子晉屢動危機,迫樂推之心,應上天之命,事不獲已,豈其始願。
所以自有天下,絕棄房室,斷除滋味,正欲使四海見其本心耳。
勿謂今日之位,是為可重,朕之視此,曾不如一芥。
雖複崆峒之蹤難追,汾一陽一之志何遠?而今立此堰,卿當未達本意。
朕于昆蟲,猶不欲殺,亦何急争無用之地,戰蒼生之命也!正為李繼伯在壽一陽一,侵犯邊境,歲月滋甚。
或攻小城小戍,或掠一村一裡。
若小相酬答,終無甯日,邊邑争桑,吳楚連禍。
所以每抑鎮戍,不與校計。
繼伯既得如此,濫竊彌多。
今修此堰,止欲以報繼伯侵盜之役,既非大舉,所以不複文移北土。
卿幼有倜傥之心,早懷縱橫之氣。
往日卿于石頭舉事,雖不克捷,亦丈夫也。
今止河洛,真其時矣。
雖然,為卿計者,莫若行率此衆,襲據彭城,别當遣軍以相影援。
得捷之後,便遣卿兄子屏侍送卿國廟、并卿室家及諸侄從。
若方欲還北,更設奇計,恐機事一差,難重複集,勿為韓信,受困野雞。
”寶夤表送其書,陳其忿毒之意。
朝廷為之報答。
寶夤志存雪複,屢請居邊。
神龜中,出為都督徐南兗二州諸軍事、車騎将軍、徐州刺史。
乃起學館于清東,朔望引見土姓子弟,接以恩顔,與論經義,勤于政治,吏民一愛一之。
凡在三州,皆著名稱。
正光二年,征為車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
善于吏職,甚有聲名。
四年,上表曰: 臣聞《堯典》有黜陟之文,《
大較在于官人用才,審于所莅;練迹校名,驗于虛實。
豈不以臧否得之餘論,優劣著于曆試者乎?既聲窮于月旦,品定于黃紙,用效于名輩,事彰于台閣,則賞罰之途,差有商準;用舍之宜,非無依據。
雖複勇進忘退之俦,奔競于市裡;過分亡涯之請,馳骛于多門;猶且顧其聲第,慎其與奪。
器分定于下,爵位懸于上,不可妄叨故也。
今竊見考功之典,所懷未喻,敢竭無隐,試陳萬一。
何者?竊惟文武之名,在人之極地;德行之稱,為生之最首。
忠貞之美,立朝之譽,仁義之号,處身之端,自非職惟九官,任當四嶽,授曰爾諧,讓稱俞往,将何以克厭大名,允茲令問?自比已來,官罔高卑,人無貴賤,皆飾辭假說,用相褒舉。
泾渭同波,薰莸共器,求者不能量其多少,與者不複核其是非。
遂使冠履相貿,名與實爽,謂之考功,事同泛涉,紛紛漫漫,焉可勝言。
又在京之官,積年一考。
其中或所事之主遷移數四,或所奉之君身亡廢絕,或具僚離索,或同事凋零;雖當時文簿,記其殿最,日久月深,駁落都盡。
人有去留,誰複掌其勤堕?或停休積稔,或分隔數千,累年之後,方求追訪聲迹,立其考第。
無不苟相悅附,共為脣齒,飾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階而已,無所顧惜。
賢達君子,未免斯患;
官以求成,身以請立,上下相蒙,莫斯為甚。
又勤恤人隐,鹹歸守令;厥任非輕,所責實重。
然及其考課,悉以六載為程,既而限滿代還,複經六年而叙。
是則歲周十二,始得一階。
于東西兩省、文武閑職、公府散佐、無事冗官,或數旬方應一直,或朔望止于暫朝,及其考日,更得四年為限。
是則一紀之中,便登三級。
彼以實勞劇任,而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