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
關燈
小
中
大
乖詢訪,良用怃然。
”椿奉诏于華林園,帝下禦座執椿手流淚曰:“公,先帝舊臣,實為元老,今四方未甯,理須谘訪。
但高尚其志,決意不留,既難相違,深用凄怆。
”椿亦噓唏,欲拜,莊帝親執不聽。
于是賜以絹布,給羽林衛送,群公百僚餞于城西張方橋。
行路觀者,莫不稱歎。
椿臨行,誡子孫曰: 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給田宅,賜奴婢馬牛羊,遂成富室。
自爾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
至于親姻知故,吉兇之際,必厚加贈襚;來往賓僚,必以酒肉飲食。
是故親姻朋友無憾焉。
國家初,丈夫好服彩色。
吾雖不記上谷翁時事,然記清河翁時服飾,恆見翁著布衣韋帶,常約敕諸父曰:“汝等後世,脫若富貴于今日者,慎勿積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為富也。
”又不聽治生求利,又不聽與勢家作婚姻。
至吾兄弟,不能遵奉。
今汝等服乘,以漸華好,吾是以知恭儉之德,漸不如上世也。
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
又願畢吾兄弟世,不異居、異财,汝等眼見,非為虛假。
如聞汝等兄弟,時有别齋獨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
吾今日不為貧賤,然居住舍宅不作壯麗華飾者,正慮汝等後世不賢,不能保守之,方為勢家所奪。
北都時,朝法嚴急。
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職,兄在高祖左右,吾與津在文明太後左右。
于時口敕,責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瞋嫌。
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後、高祖中間傳言構間者。
吾兄弟自相誡曰:“今忝二聖近臣,母子間甚難,宜深慎之。
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瞋責,慎勿輕言。
”十餘年中,不嘗言一人罪過,當時大被嫌責。
答曰:“臣等非不聞人言,正恐不審,仰誤聖聽,是以不敢言。
”于後終以不言蒙賞。
及二聖間言語,終不敢辄爾傳通。
太和二十一年,吾從濟州來朝,在清徽堂豫宴。
高祖謂諸王、諸貴曰:“北京之日,太後嚴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論。
和朕母子者唯楊椿兄弟。
”遂舉賜四兄及我酒。
汝等脫若萬一蒙時主知遇,宜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也。
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曆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津今複為司空者,正由忠貞,小心謹慎,口不嘗論人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
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驅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
汝家仕皇魏以來,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顯職,時流少比。
汝等若能存禮節,不為奢一婬一驕慢,假不勝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
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氣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滿足之義,為一門法耳,非是苟求千載之名也。
汝等能記吾言,百年之後,終無恨矣。
椿還華一陰一逾年。
普泰元年七月,為爾朱天光所害,年七十七,時人莫不冤痛之。
太昌初,贈都督冀定殷相四州諸軍事、太師、丞相、冀州刺史。
子昱,字元晷。
起家廣平王懷左常侍,懷好武事,數出遊獵,昱每規谏。
正始中,以京兆、廣平二王國臣,多有縱恣,公行屬請,于是诏禦史中尉崔亮窮治之,伏法于都市者三十餘人,其不死者悉除名為民。
唯昱與博陵崔楷以忠谏得免。
後除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
初,尚書令王肅除揚州刺史,出頓于洛一陽一東亭,朝貴畢集,诏令諸王送别,昱伯父播同在餞席。
酒酣之後,廣一陽一王嘉、北海王詳等與播論議競理,播不為之屈。
北海顧謂昱曰:“尊伯一性一剛,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
”昱前對曰:“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伯父剛則不吐,柔亦不茹。
”一坐歎其能言。
肅曰:“非此郎,何得申二公之美也。
” 延昌三年,以本官帶詹事丞。
于時,肅宗在懷抱之中,至于出入左右,一乳一母而已,不令宮僚聞知。
昱谏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淺,備位宮臣,太子動止,宜令翼從。
然自此以來,輕爾出入,進無二傅輔導之美,退阙群僚陪侍之式,非所謂示民軌儀,著君臣之義。
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鹹知,為後世法。
”于是诏曰:“自今已後,若非朕手敕,勿令兒辄出。
宮臣在直者,從至萬歲門。
” 久之,轉太尉掾,兼中書舍人。
靈太後嘗從容謂昱曰:“今帝年幼,朕親萬機,然自薄德化不能感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所聞,慎勿諱隐。
”昱于是奏揚州刺史李崇五車載貨,恆州刺史楊鈞造銀食器十具,并饷領軍元義。
靈太後召義夫妻,泣而責之。
義深恨之。
昱第六叔舒妻,武昌王和之妹,和即義之從祖父。
舒早喪,有一男六女,及終喪而元氏頻請别居。
昱父椿乃集親姻泣而謂曰:“我弟不幸早終,今男不婚,女未嫁,何匆匆便求離居?”不聽。
遂懷憾焉。
神龜二年,瀛州民劉宣明謀反,事覺逃竄。
義乃使和及元氏誣告昱藏隐宣明,雲:“父定州刺史椿、叔華州刺史津,并送甲仗三百具,謀圖不逞。
”義又構成其事。
乃遣左右禦仗五百人,夜圍昱宅而收之,并無所獲。
靈太後問其狀,昱具對元氏遘釁之端,言至哀切。
太後乃解昱縛,和及元氏并處死刑,而義相左右,和直免官,元氏卒亦不坐。
及元義之廢太後,乃出昱為濟一陰一内史。
中山王熙起兵于鄴,義遣黃門盧同詣鄴刑熙,并窮一黨一與。
同希義旨,就郡鎖昱赴鄴,訊百日,後乃還任。
孝昌初,除征虜将軍、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
時北鎮饑民二十餘萬,诏昱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後賊圍豳州,诏昱兼侍中,持節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颢,仍随軍監察。
豳州圍解。
雍州蜀賊張映龍、姜神達知州内空虛,謀欲攻掩,刺史元脩義懼而請援,一日一一夜,書移九通。
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
昱曰:“長安,關中基本。
今大軍頓在泾豳,與賊相對,若使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此軍雖往,有何益也!”遂與叔仁等俱進,于陳斬神達及諸賊四百許人,餘悉奔散。
诏以昱受旨催督,而颢軍稽緩,遂免昱官。
乃兼侍中催軍。
尋除征虜将軍、泾州刺史。
未幾,昱父椿出為雍州刺史,征昱還,除吏部郎中、武衛将軍,轉北中郎将,加安東将軍。
及蕭寶夤等敗于關中,以昱兼七兵尚書、持節、假撫軍将軍、都督,防守雍州。
昱遇賊失利而返。
除度支尚書,轉撫軍、徐州刺史,尋除鎮東将軍、假車騎将軍、東南道都督,又加散騎常侍。
後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南叛。
蕭衍遣将軍王辯率衆侵寇徐州,番郡人續靈珍受衍平北将軍、番郡刺史,擁衆一萬,攻一逼一番城。
昱遣别将劉馘擊破之,臨陳斬靈珍首,王辯退走。
侃兄深,時為徐州行台,府州鹹欲禁深。
昱曰:“昔叔向不以鲋也見廢,《春秋》貴之。
奈何以侃罪深也?宜聽朝旨。
”不許群議。
還朝未幾,屬元颢侵一逼一大梁,除昱征東将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使持節、假車騎将軍,為南道大都督,鎮榮一陽一。
颢既擒濟一陰一王晖業,乘虛徑進,大兵集于城下
”椿奉诏于華林園,帝下禦座執椿手流淚曰:“公,先帝舊臣,實為元老,今四方未甯,理須谘訪。
但高尚其志,決意不留,既難相違,深用凄怆。
”椿亦噓唏,欲拜,莊帝親執不聽。
于是賜以絹布,給羽林衛送,群公百僚餞于城西張方橋。
行路觀者,莫不稱歎。
椿臨行,誡子孫曰: 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給田宅,賜奴婢馬牛羊,遂成富室。
自爾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
至于親姻知故,吉兇之際,必厚加贈襚;來往賓僚,必以酒肉飲食。
是故親姻朋友無憾焉。
國家初,丈夫好服彩色。
吾雖不記上谷翁時事,然記清河翁時服飾,恆見翁著布衣韋帶,常約敕諸父曰:“汝等後世,脫若富貴于今日者,慎勿積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為富也。
”又不聽治生求利,又不聽與勢家作婚姻。
至吾兄弟,不能遵奉。
今汝等服乘,以漸華好,吾是以知恭儉之德,漸不如上世也。
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
又願畢吾兄弟世,不異居、異财,汝等眼見,非為虛假。
如聞汝等兄弟,時有别齋獨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
吾今日不為貧賤,然居住舍宅不作壯麗華飾者,正慮汝等後世不賢,不能保守之,方為勢家所奪。
北都時,朝法嚴急。
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職,兄在高祖左右,吾與津在文明太後左右。
于時口敕,責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瞋嫌。
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後、高祖中間傳言構間者。
吾兄弟自相誡曰:“今忝二聖近臣,母子間甚難,宜深慎之。
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瞋責,慎勿輕言。
”十餘年中,不嘗言一人罪過,當時大被嫌責。
答曰:“臣等非不聞人言,正恐不審,仰誤聖聽,是以不敢言。
”于後終以不言蒙賞。
及二聖間言語,終不敢辄爾傳通。
太和二十一年,吾從濟州來朝,在清徽堂豫宴。
高祖謂諸王、諸貴曰:“北京之日,太後嚴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論。
和朕母子者唯楊椿兄弟。
”遂舉賜四兄及我酒。
汝等脫若萬一蒙時主知遇,宜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也。
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曆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津今複為司空者,正由忠貞,小心謹慎,口不嘗論人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
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驅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
汝家仕皇魏以來,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顯職,時流少比。
汝等若能存禮節,不為奢一婬一驕慢,假不勝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
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氣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滿足之義,為一門法耳,非是苟求千載之名也。
汝等能記吾言,百年之後,終無恨矣。
椿還華一陰一逾年。
普泰元年七月,為爾朱天光所害,年七十七,時人莫不冤痛之。
太昌初,贈都督冀定殷相四州諸軍事、太師、丞相、冀州刺史。
子昱,字元晷。
起家廣平王懷左常侍,懷好武事,數出遊獵,昱每規谏。
正始中,以京兆、廣平二王國臣,多有縱恣,公行屬請,于是诏禦史中尉崔亮窮治之,伏法于都市者三十餘人,其不死者悉除名為民。
唯昱與博陵崔楷以忠谏得免。
後除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
初,尚書令王肅除揚州刺史,出頓于洛一陽一東亭,朝貴畢集,诏令諸王送别,昱伯父播同在餞席。
酒酣之後,廣一陽一王嘉、北海王詳等與播論議競理,播不為之屈。
北海顧謂昱曰:“尊伯一性一剛,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
”昱前對曰:“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伯父剛則不吐,柔亦不茹。
”一坐歎其能言。
肅曰:“非此郎,何得申二公之美也。
” 延昌三年,以本官帶詹事丞。
于時,肅宗在懷抱之中,至于出入左右,一乳一母而已,不令宮僚聞知。
昱谏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淺,備位宮臣,太子動止,宜令翼從。
然自此以來,輕爾出入,進無二傅輔導之美,退阙群僚陪侍之式,非所謂示民軌儀,著君臣之義。
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鹹知,為後世法。
”于是诏曰:“自今已後,若非朕手敕,勿令兒辄出。
宮臣在直者,從至萬歲門。
” 久之,轉太尉掾,兼中書舍人。
靈太後嘗從容謂昱曰:“今帝年幼,朕親萬機,然自薄德化不能感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所聞,慎勿諱隐。
”昱于是奏揚州刺史李崇五車載貨,恆州刺史楊鈞造銀食器十具,并饷領軍元義。
靈太後召義夫妻,泣而責之。
義深恨之。
昱第六叔舒妻,武昌王和之妹,和即義之從祖父。
舒早喪,有一男六女,及終喪而元氏頻請别居。
昱父椿乃集親姻泣而謂曰:“我弟不幸早終,今男不婚,女未嫁,何匆匆便求離居?”不聽。
遂懷憾焉。
神龜二年,瀛州民劉宣明謀反,事覺逃竄。
義乃使和及元氏誣告昱藏隐宣明,雲:“父定州刺史椿、叔華州刺史津,并送甲仗三百具,謀圖不逞。
”義又構成其事。
乃遣左右禦仗五百人,夜圍昱宅而收之,并無所獲。
靈太後問其狀,昱具對元氏遘釁之端,言至哀切。
太後乃解昱縛,和及元氏并處死刑,而義相左右,和直免官,元氏卒亦不坐。
及元義之廢太後,乃出昱為濟一陰一内史。
中山王熙起兵于鄴,義遣黃門盧同詣鄴刑熙,并窮一黨一與。
同希義旨,就郡鎖昱赴鄴,訊百日,後乃還任。
孝昌初,除征虜将軍、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
時北鎮饑民二十餘萬,诏昱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後賊圍豳州,诏昱兼侍中,持節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颢,仍随軍監察。
豳州圍解。
雍州蜀賊張映龍、姜神達知州内空虛,謀欲攻掩,刺史元脩義懼而請援,一日一一夜,書移九通。
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
昱曰:“長安,關中基本。
今大軍頓在泾豳,與賊相對,若使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此軍雖往,有何益也!”遂與叔仁等俱進,于陳斬神達及諸賊四百許人,餘悉奔散。
诏以昱受旨催督,而颢軍稽緩,遂免昱官。
乃兼侍中催軍。
尋除征虜将軍、泾州刺史。
未幾,昱父椿出為雍州刺史,征昱還,除吏部郎中、武衛将軍,轉北中郎将,加安東将軍。
及蕭寶夤等敗于關中,以昱兼七兵尚書、持節、假撫軍将軍、都督,防守雍州。
昱遇賊失利而返。
除度支尚書,轉撫軍、徐州刺史,尋除鎮東将軍、假車騎将軍、東南道都督,又加散騎常侍。
後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南叛。
蕭衍遣将軍王辯率衆侵寇徐州,番郡人續靈珍受衍平北将軍、番郡刺史,擁衆一萬,攻一逼一番城。
昱遣别将劉馘擊破之,臨陳斬靈珍首,王辯退走。
侃兄深,時為徐州行台,府州鹹欲禁深。
昱曰:“昔叔向不以鲋也見廢,《春秋》貴之。
奈何以侃罪深也?宜聽朝旨。
”不許群議。
還朝未幾,屬元颢侵一逼一大梁,除昱征東将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使持節、假車騎将軍,為南道大都督,鎮榮一陽一。
颢既擒濟一陰一王晖業,乘虛徑進,大兵集于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