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關燈
小
中
大
州号,以示優禮。
四年卒,時年五十九。
其年冬,贈輔國将軍、幽州刺史,谥曰景。
光州故吏聞兇問,莫不悲感,共鑄八尺銅像于城東廣因寺,起八關齋,追奉冥福,其遺一愛一若此。
初,崔光之在貧賤也,挺贍遺衣食,常親敬焉。
又識邢巒、宋弁于童稚之中,并謂終當遠緻。
世稱其知人。
曆官二十餘年,家資不益,食不重味,室無绮羅,閨門之内,雍雍如也。
舊故多有贈赗,諸子推挺素心,一無所受。
有子六人。
長子孝芬,字恭梓。
早有才識,博學好文章。
高祖召見,甚嗟賞之。
李彪謂挺曰:“比見賢子谒帝,旨谕殊優,今當為群拜紀。
”挺曰:“卿自欲善處人父子之間,然斯言吾所不敢聞也。
” 司徒、彭城王勰闆為行參軍,後除著作郎,襲父爵。
尚書令高肇親一寵一權盛,子植除青州刺史,啟孝芬為司馬。
後除司徒記室參軍、司空屬、定州大中正,長于剖判,甚有能名,府主任城王澄雅重之。
熙平中,澄奏地制八條,孝芬所參定也。
在府久之,除龍骧将軍、廷尉少卿。
孝昌初,蕭衍遣将裴邃等寇淮南。
诏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間王琛讨之,停師城父,累月不進。
敕孝芬持節赍齊庫刀,催令赴接,賊退而還。
荊州刺史李神俊為蕭衍遣将攻圍,诏加孝芬通直散騎常侍,以将軍為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領軍司,率諸将以援神俊,因代焉。
于時,州郡内戍悉已陷沒,且路由三亞,賊已先據。
孝芬所統既少,不得徑進,遂從弘農堰渠山道南入,遣弟孝直輕兵在前,出賊不意,賊便奔散,人還安堵。
肅宗嘉勞之,并赉馬及綿絹等物。
後以元義之一黨一,與盧同、李獎等并除名,征還。
又孝芬為廷尉之日,章武王融以贓貨被劾,孝芬按以重法。
及融為都督,北讨鮮于脩禮;于時孝芬弟孝演率勒宗從,避賊于博陵,郡城為賊攻陷,尋為賊所害。
融乃密啟,雲:“孝演入賊為王。
”遂見收捕,合家逃竄,遇赦乃出。
孝昌三年,蕭衍将成景俊率衆一逼一彭城,除孝芬甯朔将軍、員外常侍、兼尚書右丞,為徐州行台。
孝芬将發,入辭。
靈太後謂孝芬曰:“卿女今事我兒,與卿便是親舊,曾何相負?而内頭元義車中,稱此老妪會須卻之。
”孝芬曰:“臣蒙國厚恩,義無斯語。
假實有此,誰能得聞?若有聞知,此于元義親密過臣遠矣。
乞對言者,足辨虛實。
”靈太後怅然意解,乃有愧色。
景俊築栅造堰,謀斷泗水以灌彭城。
孝芬率大都督李叔仁、柴集等赴戰,景俊等力屈退走。
除孝芬安南将軍、光祿大夫、兼尚書,為徐兗行台。
建義初,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遠引南賊,圍一逼一兗州。
除孝芬散騎常侍、鎮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
大都督刁宣馳往救援,與行台于晖接,至便圍之。
侃突圍奔蕭衍,餘悉平定。
永安二年,莊帝聞元颢有内侵之計,敕孝芬南赴徐州。
颢遂潛師向考城,擒大都督、濟一陰一王晖業,乘勝徑進,遣其後軍都督侯暄守梁國城以為後援。
孝芬勒諸将馳往圍暄,恐颢遣援,乃急攻之,晝夜不息。
五日,暄遂突出,擒斬之,俘其卒三千餘人。
莊帝還宮,授西兗州刺史,将軍如故。
孝芬久倦外役,固辭不行,乃除太常卿。
普泰元年,南一陽一太守趙脩延襲據荊州城,囚刺史李琰之,招引南寇。
除孝芬衛将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
又除都督三荊諸軍事、車騎将軍、假骠騎将軍。
孝芬已出次,改授散騎常侍、骠騎将軍、西兗州刺史。
太昌初,兼殿中尚書。
尋除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
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
出帝入關,齊獻武王至洛,與尚書辛雄、劉廞等并誅,時年五十。
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孝芬博文口辯,善談論,一愛一好後進,終日忻然,商搉古今,間以嘲谑,聽者忘疲。
所著文章數十篇。
有子八人。
長子勉,字宣祖。
頗涉史傳,有幾案才。
正光初,除太學博士。
莊帝之為禦史中尉,啟除侍禦史。
永安初,除建節将軍、尚書右中兵郎中。
後太尉、豫章王蕭贊啟為谘議參軍,郎中如故。
以舉人失衷,為中尉高道穆奏免其官。
普泰中,兼尚書左丞。
勉善附會,世論以浮競譏之。
為尚書令爾朱世隆所親待,而尚書郎魏季景尤為世隆知任,勉與季景内頗不穆。
季景一陰一求右丞,奪勉所兼。
世隆啟用季景,勉遂怅怏自失。
尋除安南将軍、光祿大夫、兼國子祭酒,典儀注。
太昌初,除散騎常侍、征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定州大中正,敕左右廂出入其家。
被收之際,在外逃免。
于後乃出,見齊獻武王于晉一陽一,王勞撫之。
天平末,王遣勉送勳貴妻子赴定州,因得還家。
屬母李氏喪亡,勉哀号過一性一
四年卒,時年五十九。
其年冬,贈輔國将軍、幽州刺史,谥曰景。
光州故吏聞兇問,莫不悲感,共鑄八尺銅像于城東廣因寺,起八關齋,追奉冥福,其遺一愛一若此。
初,崔光之在貧賤也,挺贍遺衣食,常親敬焉。
又識邢巒、宋弁于童稚之中,并謂終當遠緻。
世稱其知人。
曆官二十餘年,家資不益,食不重味,室無绮羅,閨門之内,雍雍如也。
舊故多有贈赗,諸子推挺素心,一無所受。
有子六人。
長子孝芬,字恭梓。
早有才識,博學好文章。
高祖召見,甚嗟賞之。
李彪謂挺曰:“比見賢子谒帝,旨谕殊優,今當為群拜紀。
”挺曰:“卿自欲善處人父子之間,然斯言吾所不敢聞也。
” 司徒、彭城王勰闆為行參軍,後除著作郎,襲父爵。
尚書令高肇親一寵一權盛,子植除青州刺史,啟孝芬為司馬。
後除司徒記室參軍、司空屬、定州大中正,長于剖判,甚有能名,府主任城王澄雅重之。
熙平中,澄奏地制八條,孝芬所參定也。
在府久之,除龍骧将軍、廷尉少卿。
孝昌初,蕭衍遣将裴邃等寇淮南。
诏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間王琛讨之,停師城父,累月不進。
敕孝芬持節赍齊庫刀,催令赴接,賊退而還。
荊州刺史李神俊為蕭衍遣将攻圍,诏加孝芬通直散騎常侍,以将軍為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領軍司,率諸将以援神俊,因代焉。
于時,州郡内戍悉已陷沒,且路由三亞,賊已先據。
孝芬所統既少,不得徑進,遂從弘農堰渠山道南入,遣弟孝直輕兵在前,出賊不意,賊便奔散,人還安堵。
肅宗嘉勞之,并赉馬及綿絹等物。
後以元義之一黨一,與盧同、李獎等并除名,征還。
又孝芬為廷尉之日,章武王融以贓貨被劾,孝芬按以重法。
及融為都督,北讨鮮于脩禮;于時孝芬弟孝演率勒宗從,避賊于博陵,郡城為賊攻陷,尋為賊所害。
融乃密啟,雲:“孝演入賊為王。
”遂見收捕,合家逃竄,遇赦乃出。
孝昌三年,蕭衍将成景俊率衆一逼一彭城,除孝芬甯朔将軍、員外常侍、兼尚書右丞,為徐州行台。
孝芬将發,入辭。
靈太後謂孝芬曰:“卿女今事我兒,與卿便是親舊,曾何相負?而内頭元義車中,稱此老妪會須卻之。
”孝芬曰:“臣蒙國厚恩,義無斯語。
假實有此,誰能得聞?若有聞知,此于元義親密過臣遠矣。
乞對言者,足辨虛實。
”靈太後怅然意解,乃有愧色。
景俊築栅造堰,謀斷泗水以灌彭城。
孝芬率大都督李叔仁、柴集等赴戰,景俊等力屈退走。
除孝芬安南将軍、光祿大夫、兼尚書,為徐兗行台。
建義初,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遠引南賊,圍一逼一兗州。
除孝芬散騎常侍、鎮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
大都督刁宣馳往救援,與行台于晖接,至便圍之。
侃突圍奔蕭衍,餘悉平定。
永安二年,莊帝聞元颢有内侵之計,敕孝芬南赴徐州。
颢遂潛師向考城,擒大都督、濟一陰一王晖業,乘勝徑進,遣其後軍都督侯暄守梁國城以為後援。
孝芬勒諸将馳往圍暄,恐颢遣援,乃急攻之,晝夜不息。
五日,暄遂突出,擒斬之,俘其卒三千餘人。
莊帝還宮,授西兗州刺史,将軍如故。
孝芬久倦外役,固辭不行,乃除太常卿。
普泰元年,南一陽一太守趙脩延襲據荊州城,囚刺史李琰之,招引南寇。
除孝芬衛将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
又除都督三荊諸軍事、車騎将軍、假骠騎将軍。
孝芬已出次,改授散騎常侍、骠騎将軍、西兗州刺史。
太昌初,兼殿中尚書。
尋除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
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
出帝入關,齊獻武王至洛,與尚書辛雄、劉廞等并誅,時年五十。
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孝芬博文口辯,善談論,一愛一好後進,終日忻然,商搉古今,間以嘲谑,聽者忘疲。
所著文章數十篇。
有子八人。
長子勉,字宣祖。
頗涉史傳,有幾案才。
正光初,除太學博士。
莊帝之為禦史中尉,啟除侍禦史。
永安初,除建節将軍、尚書右中兵郎中。
後太尉、豫章王蕭贊啟為谘議參軍,郎中如故。
以舉人失衷,為中尉高道穆奏免其官。
普泰中,兼尚書左丞。
勉善附會,世論以浮競譏之。
為尚書令爾朱世隆所親待,而尚書郎魏季景尤為世隆知任,勉與季景内頗不穆。
季景一陰一求右丞,奪勉所兼。
世隆啟用季景,勉遂怅怏自失。
尋除安南将軍、光祿大夫、兼國子祭酒,典儀注。
太昌初,除散騎常侍、征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定州大中正,敕左右廂出入其家。
被收之際,在外逃免。
于後乃出,見齊獻武王于晉一陽一,王勞撫之。
天平末,王遣勉送勳貴妻子赴定州,因得還家。
屬母李氏喪亡,勉哀号過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