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關燈
小
中
大
綱紀,務存寬靜,甚收時譽。
尋加陵江将軍。
坐事免。
久之,除鎮遠将軍,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轉征虜将軍,仍中散。
卒,時年四十九。
贈平東将軍、滄州刺史,谥曰惠。
子德正,襲。
武定中,黃門侍郎。
颢弟雅,字興賢,有風度。
自給事中稍遷司徒府錄事參軍、定州撫軍府長史。
卒,年三十四。
天平中,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将軍、冀州刺史。
子德乾,早有令問。
任城太守。
卒。
雅弟諒,字修賢。
少好學,多識強記,居喪以孝聞。
太和末,京兆王愉開府辟召,高祖妙簡行佐,諒與隴西李仲尚、趙郡李鳳起等同時應選。
稍遷太尉主簿、國子博士。
正光中,加骁騎将軍,為徐州行台。
至彭城,屬元法僧反叛,一逼一諒同之,諒不許,為法僧所害,時年四十一。
朝廷痛惜之,贈左将軍、滄州刺史。
又下诏,以諒臨危授命,誠節可重,複贈使持節、平北将軍、幽州刺史,贈帛二百匹,優一子出身,谥曰忠侯。
三子。
長惠勝,武定中,司徒外兵參軍。
諒造親《表譜錄》四十許卷,自五世已下,内外曲盡。
覽者服其博記。
祐弟欽,幼随從叔濟使于劉義隆,還為中書學生,遷秘書中散。
年四十餘,卒。
子法永,諸王從事中郎。
亦早亡。
祐從父弟次同,永安末,撫軍将軍、定州刺史。
子乾邕,永熙中,司空公、長樂郡開國公。
乾邕弟敖曹,天平中,司徒公、京兆郡開國公。
崔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也。
六世祖贊,魏尚書仆射。
五世祖洪,晉吏部尚書。
父郁,濮一陽一太守。
挺幼居喪盡禮。
少敦學業,多所覽究,推人一愛一士,州闾親附焉。
每四時與鄉人父老書相存慰,辭旨款備,得者榮之。
三世同一居,門有禮讓。
于後頻值饑年,家始分析,挺與弟振推讓田宅舊資,惟守墓田而已。
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釋卷。
時谷籴踴貴,鄉人或有贍者,遺挺,辭讓而受,仍亦散之貧困,不為畜積,故鄉邑更欽歎焉。
舉秀才,射策高第,拜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
以工書,受敕于長安,書文明太後父燕宣王碑,賜爵泰昌子。
轉登聞令,遷典屬國下大夫。
以參議律令,賜布帛八百匹、谷八百石、馬牛各二。
尚書李沖甚重之。
高祖以挺女為嫔。
太和十八年,大将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诏假立義将軍,為昶府長史,以疾辭免,乃以王肅為長史。
其被寄遇如此。
後除昭武将軍、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風化大行。
十九年,車駕幸兗州,召挺赴行在所。
及見,引谕優厚。
又問挺治邊之略,因及文章。
高祖甚悅,謂挺曰:“别卿已來,倏焉二載。
吾所綴文,已成一集,今當給卿副本,時可觀之。
”又顧謂侍臣曰:“擁旄者悉皆如此,吾何憂哉。
”複還州。
及散騎常侍張彜兼侍中巡行風俗,見挺政化之美,謂挺曰:“彜受使省方,采察謠訟,入境觀政,實愧清使之名。
”州治舊掖城西北數裡有斧山,峰嶺高峻,北臨滄海,南望岱嶽,一邦遊觀之地也。
挺于頂上欲營觀宇,故老曰:“此嶺秋夏之際,常有暴雨迅風,岩石盡落。
相傳雲是龍道,恐此觀不可久立。
”挺曰:“人神相去,何遠之有?虬龍倏忽,豈唯一路乎!”遂營之。
數年間,果無風雨之異。
挺既代,即為風雹所毀,于後作,複尋壞,遂莫能立。
衆以為善化所感。
時以犯罪配邊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門充役。
挺上書,以為《周書》父子罪不相及。
天下善人少,惡人多,以一人犯罪,延及合門。
司馬牛受桓魋之罰,柳下惠嬰盜跖之誅,豈不哀哉!辭甚雅切,高祖納之。
先是,州内少鐵,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複鐵官,公私有賴。
諸州中正,本在論人;高祖将辨天下氏族,仍亦訪定,乃遙授挺本州大中正。
掖縣有人,年逾九十,闆輿造州。
自稱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島,垂六十歲。
忻逢明治,今願奉之。
挺曰:“吾雖德謝古人,未能以玉為寶。
”遣船随取,光潤果然。
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還。
景明初見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贈送,挺悉不納。
散騎常侍趙脩得幸世宗,挺雖同州壤,未嘗詣門。
北海王詳為司徒、錄尚書事,以挺為司馬,挺固辭不免。
世人皆歎其屈,而挺處之夷然。
于後詳攝選,衆人競稱考第,以求遷叙,挺終獨無言。
詳曰:“崔光州考級并未加授,宜投一牒,當為申請。
蘧伯玉恥獨為君子,亦何故嘿然?”挺對曰:“階級是聖朝大例,考課亦國之恆典。
下官雖慚古賢不伐之美,至于自炫求進,竊以羞之。
”詳大相稱歎。
自為司馬,詳未曾呼名,常稱
尋加陵江将軍。
坐事免。
久之,除鎮遠将軍,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轉征虜将軍,仍中散。
卒,時年四十九。
贈平東将軍、滄州刺史,谥曰惠。
子德正,襲。
武定中,黃門侍郎。
颢弟雅,字興賢,有風度。
自給事中稍遷司徒府錄事參軍、定州撫軍府長史。
卒,年三十四。
天平中,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将軍、冀州刺史。
子德乾,早有令問。
任城太守。
卒。
雅弟諒,字修賢。
少好學,多識強記,居喪以孝聞。
太和末,京兆王愉開府辟召,高祖妙簡行佐,諒與隴西李仲尚、趙郡李鳳起等同時應選。
稍遷太尉主簿、國子博士。
正光中,加骁騎将軍,為徐州行台。
至彭城,屬元法僧反叛,一逼一諒同之,諒不許,為法僧所害,時年四十一。
朝廷痛惜之,贈左将軍、滄州刺史。
又下诏,以諒臨危授命,誠節可重,複贈使持節、平北将軍、幽州刺史,贈帛二百匹,優一子出身,谥曰忠侯。
三子。
長惠勝,武定中,司徒外兵參軍。
諒造親《表譜錄》四十許卷,自五世已下,内外曲盡。
覽者服其博記。
祐弟欽,幼随從叔濟使于劉義隆,還為中書學生,遷秘書中散。
年四十餘,卒。
子法永,諸王從事中郎。
亦早亡。
祐從父弟次同,永安末,撫軍将軍、定州刺史。
子乾邕,永熙中,司空公、長樂郡開國公。
乾邕弟敖曹,天平中,司徒公、京兆郡開國公。
崔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也。
六世祖贊,魏尚書仆射。
五世祖洪,晉吏部尚書。
父郁,濮一陽一太守。
挺幼居喪盡禮。
少敦學業,多所覽究,推人一愛一士,州闾親附焉。
每四時與鄉人父老書相存慰,辭旨款備,得者榮之。
三世同一居,門有禮讓。
于後頻值饑年,家始分析,挺與弟振推讓田宅舊資,惟守墓田而已。
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釋卷。
時谷籴踴貴,鄉人或有贍者,遺挺,辭讓而受,仍亦散之貧困,不為畜積,故鄉邑更欽歎焉。
舉秀才,射策高第,拜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
以工書,受敕于長安,書文明太後父燕宣王碑,賜爵泰昌子。
轉登聞令,遷典屬國下大夫。
以參議律令,賜布帛八百匹、谷八百石、馬牛各二。
尚書李沖甚重之。
高祖以挺女為嫔。
太和十八年,大将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诏假立義将軍,為昶府長史,以疾辭免,乃以王肅為長史。
其被寄遇如此。
後除昭武将軍、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風化大行。
十九年,車駕幸兗州,召挺赴行在所。
及見,引谕優厚。
又問挺治邊之略,因及文章。
高祖甚悅,謂挺曰:“别卿已來,倏焉二載。
吾所綴文,已成一集,今當給卿副本,時可觀之。
”又顧謂侍臣曰:“擁旄者悉皆如此,吾何憂哉。
”複還州。
及散騎常侍張彜兼侍中巡行風俗,見挺政化之美,謂挺曰:“彜受使省方,采察謠訟,入境觀政,實愧清使之名。
”州治舊掖城西北數裡有斧山,峰嶺高峻,北臨滄海,南望岱嶽,一邦遊觀之地也。
挺于頂上欲營觀宇,故老曰:“此嶺秋夏之際,常有暴雨迅風,岩石盡落。
相傳雲是龍道,恐此觀不可久立。
”挺曰:“人神相去,何遠之有?虬龍倏忽,豈唯一路乎!”遂營之。
數年間,果無風雨之異。
挺既代,即為風雹所毀,于後作,複尋壞,遂莫能立。
衆以為善化所感。
時以犯罪配邊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門充役。
挺上書,以為《
天下善人少,惡人多,以一人犯罪,延及合門。
司馬牛受桓魋之罰,柳下惠嬰盜跖之誅,豈不哀哉!辭甚雅切,高祖納之。
先是,州内少鐵,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複鐵官,公私有賴。
諸州中正,本在論人;高祖将辨天下氏族,仍亦訪定,乃遙授挺本州大中正。
掖縣有人,年逾九十,闆輿造州。
自稱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島,垂六十歲。
忻逢明治,今願奉之。
挺曰:“吾雖德謝古人,未能以玉為寶。
”遣船随取,光潤果然。
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還。
景明初見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贈送,挺悉不納。
散騎常侍趙脩得幸世宗,挺雖同州壤,未嘗詣門。
北海王詳為司徒、錄尚書事,以挺為司馬,挺固辭不免。
世人皆歎其屈,而挺處之夷然。
于後詳攝選,衆人競稱考第,以求遷叙,挺終獨無言。
詳曰:“崔光州考級并未加授,宜投一牒,當為申請。
蘧伯玉恥獨為君子,亦何故嘿然?”挺對曰:“階級是聖朝大例,考課亦國之恆典。
下官雖慚古賢不伐之美,至于自炫求進,竊以羞之。
”詳大相稱歎。
自為司馬,詳未曾呼名,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