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二 遊雅 高闾

關燈
,使其解兵革之宜,識旌旗之節,器械一精一堅,必堪禦寇。

    使将有定兵,兵有常主,上下相信,晝夜如一。

    七月發六部兵六萬人,各備戎作之具,敕台北諸屯倉庫,随近作米,俱送北鎮。

    至八月征北,部率所領,與六鎮之兵,直至碛南,揚威漠北。

    狄若來拒,與之決戰,若其不來,然後散分其地,以築長城。

    計六鎮東西不過千裡,若一夫一月之功,當三步之地,三百人三裡,三千人三十裡,三萬人三百裡,則千裡之地,強弱相兼,計十萬人一月必就,運糧一月不足為多。

    人懷永逸,勞而無怨。

     計築長城,其利有五:罷遊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無抄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觀敵,以逸待勞,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無時之備,其利四也;歲常遊運,永得不匮,其利五也。

     又任将之道,特須委信,遣之以禮,恕之以情,阃外之事,有利辄決,赦其小過,要其大功,足其兵力,資其給用,君臣相體,若身之使臂,然後忠勇可立,制勝可果。

    是以忠臣盡其心,征将竭其力,雖三敗而逾榮,雖三背而彌一寵一。

     诏曰:“覽表,具卿安邊之策。

    比當與卿面論一二。

    ” 高祖又引見群臣,議伐蠕蠕。

    帝曰:“蠕蠕前後再擾朔邊。

    近有投化人雲,敕勒渠帥興兵叛之,蠕蠕主身率徒衆,追至西漠。

    今為應乘弊緻讨,為應休兵息民?”左仆射穆亮對曰:“自古以來,有國有家莫不以戎事為首。

    蠕蠕子孫,襲其兇業,頻為寇擾,為惡不悛,自相違叛。

    如臣愚見,宜興軍讨之,雖不頓除巢一穴一,且以挫其醜勢。

    ”闾曰:“昔漢時天下一統,故得窮追北狄。

    今南有吳寇,不宜懸軍深入。

    ”高祖曰:“先朝屢興征伐者,以有未賓之虜。

    朕承太平之基,何為搖動兵革?夫兵者兇器,聖王不得已而用之。

    便可停也。

    ”高祖又曰:“今欲遣蠕蠕使還,應有書問以不?”群臣以為宜有,乃诏闾為書。

    于時蠕蠕國有喪,而書不叙兇事。

    高祖曰:“卿為中書監,職典文詞,所造旨書,不論彼之兇事。

    若知而不作,罪在灼然;若情思不至,應謝所任。

    ”闾對曰:“昔蠕蠕主敦崇和親,其子不遵父志,屢犯邊境。

    如臣愚見,謂不宜吊。

    ”高祖曰:“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君則臣悅。

    卿雲不合吊慰,是何言欤!”闾遂引愆,免冠謝罪。

    高祖謂闾曰:“蠕蠕使牟提小心恭慎,甚有使人之禮,同行疾其敦厚,每至陵辱,恐其還北,必被謗誣。

    昔劉準使殷靈誕每禁下人不為非禮之事,及其還國,果被谮醖,以緻極刑。

    今為旨書,可明牟提忠于其國,使蠕蠕主知之。

    ” 是年冬至,高祖、文明太後大飨群官。

    高祖親舞于太後前,群臣皆舞。

    高祖乃歌,仍率群臣再拜上壽。

    闾進曰:“臣聞:大夫行孝,行合一家;諸侯行孝,聲著一國;天子行孝,德被四海。

    今陛下聖一性一自天,敦行孝道,稱觞上壽,靈應無差。

    臣等不勝慶踴,謹上千萬歲壽。

    ”高祖大悅,賜群臣帛,人三十匹。

     又議政于皇信堂,高祖曰:“百揆多途,萬機事猥,未周之阙,卿等宜有所陳。

    ”闾對曰:“臣伏思太皇太後十八條之令,及仰尋聖朝所行,事周于百揆,理兼于庶務。

    孔子至聖,三年有成;子産治鄭,曆載乃就。

    今聖化方宣,風政驟改,行之積久,自然緻治。

    理之必明,不患事阙。

    又為政之道,終始若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政令既宣,若有不合于民者,因民之心而改之。

    願終成其事,使至教必行。

    臣反覆三思,理畢于此,不知其他。

    但使今之法度,必理、必明、必行、必久,勝殘去殺,可不遠而緻。

    ”高祖曰:“刑法者,王道之所用。

    何者為法?何者為刑?施行之日,何先何後?”闾對曰:“臣聞刑制立會,軌物齊衆,謂之法;犯違制約,緻之于憲,謂之刑。

    然則法必先施,刑必後著。

    自鞭杖已上至于死罪,皆謂之刑。

    刑者,成也,成而不可改。

    ”高祖曰:“《論語》稱:冉子退朝,孔子問曰:‘何晏也?’對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何者是政?何者為事?”闾對曰:“臣聞:政者,君上之所施行,合于法度,經國治民之屬,皆謂之政;臣下奉教承旨,作而行之,謂之事。

    然則天下大同,風軌齊一,則政出于天子;王道衰,則政出于諸侯;君道缺,則政出于大夫。

    故《詩叙》曰:‘王道衰,政教失,則國異政,家殊俗。

    ’政者,上之所行;事者,下之所奉。

    ”高祖曰:“若君命為政,子夏為莒父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