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二 遊雅 高闾
關燈
小
中
大
問政,此應奉命而已,何得稱政?”尚書遊明根曰:“子夏宰民,故得稱政。
”帝善之。
十四年秋,闾上表曰: 奉癸未诏書,以春夏少雨,憂饑馑之方臻,愍黎元之傷瘁,同禹湯罪己之誠,齊堯舜引咎之德。
虞災緻懼,詢及卿士,令各上書,極陳損益。
深恩被于蒼生,厚惠流于後土。
伏惟陛下天啟聖姿,利見纂極,欽若昊天,光格宇宙。
太皇太後以叡哲贊世,稽合三才,高明柔克,道被無外。
七政昭宣于上,九功鹹序于下。
君人之量逾高,謙光之旨彌笃。
修複祭儀,宗廟所以緻敬;飾正器服,禮樂所以宣和。
增儒官以重文德,簡勇士以昭武功。
慮獄訟之未息,定刑書以理之;懼蒸民以一奸一宄,置鄰一黨一以穆之;究庶官之勤劇,班俸祿以優之;知勞逸之難均,分民土以齊之。
甄忠明孝,矜貧恤獨,開納谠言,抑絕讒佞,明訓以體,率土移風。
雖未勝殘去殺,成無為之化,足以仰答三靈者矣。
臣聞皇天無私,降鑒在下,休咎之征,鹹由人召。
故帝道昌則九疇叙,君德衰而彜倫斁。
休瑞并應,享以五福,則康于其邦;咎征屢臻,罰以六極,則害于其國。
斯乃《洪範》之實征,神祗之明驗。
及其厄運所纏,世鐘一陽一九,數乖于天理,事違于人謀,時則有之矣。
故堯湯逢曆年之災,周漢遭水旱之患,然立功修行,終能弭息。
今考治則有如此之風,計運未有如彼之害,而陛下殷勤引過,事邁前王。
徙星澍雨之征,指辰可必;消災滅禍之符,灼然自見。
雖王畿之内,頗為少雨,關外諸方,禾稼仍茂。
苟動之以禮,綏之以和,一歲不收,未為大損。
但豫備不虞,古之善政;安不忘危,有國常典。
竊以北鎮新徙,家業未就,思親戀本,人有愁心,一朝有事,難以禦敵。
可寬其往來,頗使欣慰,開雲中馬城之食以赈恤之,足以感德,緻力邊境矣。
明察畿甸之民,饑甚者,出靈丘下館之粟以救其乏,可以安慰孤貧,樂業保土。
使幽、定、安、并四州之租,随運以溢其處;開關弛禁,薄俺賤籴,以消其費;清道路,恣其東西,随豐逐食,貧富相贍。
可以免度兇年,不為患苦。
又聞常士困則濫竊生,匹婦餒則慈心薄。
兇儉之年,民輕違犯,可緩其使役,急其禁令。
宜于未然之前,申敕外牧。
又一夫幽枉,王道為虧,京師之獄,或恐未盡。
可集見囚于都曹,使明折庶獄者,重加究察。
輕者即可決遣,重者定狀以聞。
罷非急之作,放無用之獸。
此乃救兇之常法,且以見憂于百姓。
《論語》曰:“不患貧而患不安。
”苟安而樂生,雖遭兇年,何傷于民庶也。
愚臣所見,如此而已。
诏曰:“省表聞之,當敕有司依此施行。
” 後诏闾與太常采雅樂以營金石,又領廣陵王師。
出除鎮南将軍、相州刺史。
以參定律令之勤,賜布帛千匹、粟一千斛、牛馬各三。
闾上疏陳伐吳之策,高祖納之。
遷都洛一陽一,闾表谏,言遷有十損,必不獲已,請遷于鄴。
高祖頗嫌之。
蕭鸾雍州刺史曹虎據襄一陽一請降,诏劉昶、薛真度等四道南伐,車駕親幸懸瓠。
闾谏表曰:“洛一陽一草創,虎既不遣質任,必非誠心,無宜輕舉。
”高祖不納。
虎果虛詐,諸将皆無功而還。
高祖攻鐘離未克,将于淮南修故城而置鎮戍,以撫新附之民,賜闾玺書,具論其狀。
闾表曰:“南土亂亡,僭主屢易。
陛下命将親征,威陵江左,望風慕化,克拔數城,施恩布德,攜民襁負,可謂澤流邊方,威惠普著矣。
然元非大舉,軍興後時;本為迎降,戎卒實少。
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攻之。
所率既寡,東西懸闊,難以并稱。
伏承欲留戍淮南,招撫新附。
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班師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
夫豈無人,以大鎮未平,不可守小筆也。
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
源不塞,本不拔,雖翦枝竭流,終不可絕矣。
壽一陽一、盱眙、淮一陰一,淮南之源本也。
三鎮不克其一,而留兵守郡,不可自全明矣。
既一逼一敵之大鎮,隔深淮之險,少置兵不足以自固,多留衆糧運難可充。
又欲修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氵斥淮而上,須經角城。
淮一陰一大鎮,舟船素畜,敵因先積之資,以拒始行之路。
若元戎旋旆,兵士挫怯,夏雨水長,救援實難。
忠勇雖奮,事不可濟。
淮一陰一東接山一陽一,南通江表,兼近江都、海西之資,西有盱眙、壽一陽一之鎮。
且安土樂本,人之常情,若必留戍,軍還之後,恐為敵擒。
何者?鎮戍新立,懸在異
”帝善之。
十四年秋,闾上表曰: 奉癸未诏書,以春夏少雨,憂饑馑之方臻,愍黎元之傷瘁,同禹湯罪己之誠,齊堯舜引咎之德。
虞災緻懼,詢及卿士,令各上書,極陳損益。
深恩被于蒼生,厚惠流于後土。
伏惟陛下天啟聖姿,利見纂極,欽若昊天,光格宇宙。
太皇太後以叡哲贊世,稽合三才,高明柔克,道被無外。
七政昭宣于上,九功鹹序于下。
君人之量逾高,謙光之旨彌笃。
修複祭儀,宗廟所以緻敬;飾正器服,禮樂所以宣和。
增儒官以重文德,簡勇士以昭武功。
慮獄訟之未息,定刑書以理之;懼蒸民以一奸一宄,置鄰一黨一以穆之;究庶官之勤劇,班俸祿以優之;知勞逸之難均,分民土以齊之。
甄忠明孝,矜貧恤獨,開納谠言,抑絕讒佞,明訓以體,率土移風。
雖未勝殘去殺,成無為之化,足以仰答三靈者矣。
臣聞皇天無私,降鑒在下,休咎之征,鹹由人召。
故帝道昌則九疇叙,君德衰而彜倫斁。
休瑞并應,享以五福,則康于其邦;咎征屢臻,罰以六極,則害于其國。
斯乃《洪範》之實征,神祗之明驗。
及其厄運所纏,世鐘一陽一九,數乖于天理,事違于人謀,時則有之矣。
故堯湯逢曆年之災,周漢遭水旱之患,然立功修行,終能弭息。
今考治則有如此之風,計運未有如彼之害,而陛下殷勤引過,事邁前王。
徙星澍雨之征,指辰可必;消災滅禍之符,灼然自見。
雖王畿之内,頗為少雨,關外諸方,禾稼仍茂。
苟動之以禮,綏之以和,一歲不收,未為大損。
但豫備不虞,古之善政;安不忘危,有國常典。
竊以北鎮新徙,家業未就,思親戀本,人有愁心,一朝有事,難以禦敵。
可寬其往來,頗使欣慰,開雲中馬城之食以赈恤之,足以感德,緻力邊境矣。
明察畿甸之民,饑甚者,出靈丘下館之粟以救其乏,可以安慰孤貧,樂業保土。
使幽、定、安、并四州之租,随運以溢其處;開關弛禁,薄俺賤籴,以消其費;清道路,恣其東西,随豐逐食,貧富相贍。
可以免度兇年,不為患苦。
又聞常士困則濫竊生,匹婦餒則慈心薄。
兇儉之年,民輕違犯,可緩其使役,急其禁令。
宜于未然之前,申敕外牧。
又一夫幽枉,王道為虧,京師之獄,或恐未盡。
可集見囚于都曹,使明折庶獄者,重加究察。
輕者即可決遣,重者定狀以聞。
罷非急之作,放無用之獸。
此乃救兇之常法,且以見憂于百姓。
《論語》曰:“不患貧而患不安。
”苟安而樂生,雖遭兇年,何傷于民庶也。
愚臣所見,如此而已。
诏曰:“省表聞之,當敕有司依此施行。
” 後诏闾與太常采雅樂以營金石,又領廣陵王師。
出除鎮南将軍、相州刺史。
以參定律令之勤,賜布帛千匹、粟一千斛、牛馬各三。
闾上疏陳伐吳之策,高祖納之。
遷都洛一陽一,闾表谏,言遷有十損,必不獲已,請遷于鄴。
高祖頗嫌之。
蕭鸾雍州刺史曹虎據襄一陽一請降,诏劉昶、薛真度等四道南伐,車駕親幸懸瓠。
闾谏表曰:“洛一陽一草創,虎既不遣質任,必非誠心,無宜輕舉。
”高祖不納。
虎果虛詐,諸将皆無功而還。
高祖攻鐘離未克,将于淮南修故城而置鎮戍,以撫新附之民,賜闾玺書,具論其狀。
闾表曰:“南土亂亡,僭主屢易。
陛下命将親征,威陵江左,望風慕化,克拔數城,施恩布德,攜民襁負,可謂澤流邊方,威惠普著矣。
然元非大舉,軍興後時;本為迎降,戎卒實少。
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攻之。
所率既寡,東西懸闊,難以并稱。
伏承欲留戍淮南,招撫新附。
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班師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
夫豈無人,以大鎮未平,不可守小筆也。
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
源不塞,本不拔,雖翦枝竭流,終不可絕矣。
壽一陽一、盱眙、淮一陰一,淮南之源本也。
三鎮不克其一,而留兵守郡,不可自全明矣。
既一逼一敵之大鎮,隔深淮之險,少置兵不足以自固,多留衆糧運難可充。
又欲修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氵斥淮而上,須經角城。
淮一陰一大鎮,舟船素畜,敵因先積之資,以拒始行之路。
若元戎旋旆,兵士挫怯,夏雨水長,救援實難。
忠勇雖奮,事不可濟。
淮一陰一東接山一陽一,南通江表,兼近江都、海西之資,西有盱眙、壽一陽一之鎮。
且安土樂本,人之常情,若必留戍,軍還之後,恐為敵擒。
何者?鎮戍新立,懸在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