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

關燈
榆改植。

    事已曆遠,易生假冒。

    強宗豪族,肆其侵淩,遠認魏晉之家,近引親舊之驗。

    又年載稍久,鄉老所惑,群證雖多,莫可取據。

    各附親知,互有長短,兩證徒具,聽者猶疑,争訟遷延,連紀不判。

    良疇委而不開,柔桑枯而不采,僥幸之徒興,繁多之獄作。

    欲令家豐歲儲,人給資用,其可得乎!愚謂今雖桑井難複,宜更均量,審其徑術;令分藝有準,力業相稱,細民獲資生之利,豪右一靡一餘地之盈。

    則無私之澤,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積于比戶矣。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斷,事久難明,悉屬今主。

    然後虛妄之民,絕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淩奪矣。

    ”高祖深納之,後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出為安平将軍、相州刺史、假節、趙郡公。

    敦勸農桑,禁斷一婬一祀。

    西門豹、史起,有功于民者,為之修飾廟堂。

    表薦廣平宋翻、一陽一平路恃慶,皆為朝廷善士。

    初,廣平人李波,宗族強盛,殘掠生民。

    前刺史薛道扌剽親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戰,大破扌剽軍。

    遂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

    百姓為之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

    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安世設方略誘波及諸子侄三十餘人,斬于鄴市,境内肅然。

    以病免。

    太和十七年卒于家。

    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瑒。

    崔氏以妒悍見出,又尚滄水公主,生二子:谧、郁。

     瑒,字琚羅。

    涉曆史傳,頗有文才,氣尚豪爽,公強當世。

    延昌末,司徒行參軍,遷司徒長兼主簿。

    太師、高一陽一王雍表薦瑒為其友,正主簿。

     于時民多絕戶而為沙門。

    瑒上言:“禮以教世,法導将來,迹用既殊,區流亦别。

    故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無過于絕祀。

    然則絕祀之罪,重莫甚焉。

    安得輕縱背禮之情,而肆其向法之意也?正使佛道,亦不應然,假令聽然,猶須裁之以禮。

    一身親老,棄家絕養,既非人理,尤乖禮情,堙滅大倫,且阙王貫。

    交缺當世之禮,而求将來之益,孔子雲‘未知生,焉知死’,斯言之至,亦為備矣。

    安有棄堂堂之政,而從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靜,衆役仍煩,百姓之情,方多避役。

    若複聽之,恐捐棄孝慈,比屋而是。

    ”沙門都統僧暹等忿瑒鬼教之言,以瑒為謗毀佛法,泣訴靈太後,太後責之。

    瑒自理曰:“竊欲清明佛法,使道俗兼通,非敢排棄真學,妄為訾毀。

    且鬼神之名,皆通靈達,稱自百代正典,叙三皇五帝,皆号為鬼。

    天地曰神祇,人死曰鬼。

    《易》曰‘知鬼神之情狀’;周公自美,亦曰‘能事鬼神’;《禮》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是以明者為堂堂,幽者為鬼教。

    佛非天非地,本出于人,應世導俗,其道幽隐,名之為鬼,愚謂非謗。

    且心無不善,以佛道為教者,正可未達衆妙之門耳。

    ”靈太後雖知瑒言為允,然不免暹等之意,猶罰瑒金一兩。

     轉尚書郎,加伏波将軍。

    随蕭寶夤西征,以瑒為統軍,假甯遠将軍。

    瑒德洽鄉闾,招募雄勇,其樂從者數百騎,瑒傾家赈恤,率之西讨。

    寶夤見瑒至,乃拊瑒肩曰:“子遠來,吾事辦矣。

    ”故其下每有戰功,軍中号曰“李公騎”。

    寶夤又啟瑒為左丞,仍為别将,軍機戎政,皆與參決。

    寶夤又啟為中書侍郎。

    還朝,除鎮遠将軍、岐州刺史,坐辭不赴任,免官。

    建義初,于河一陰一遇害,時年四十王。

    初贈鎮東将軍、尚書右仆射、殷州刺史;太昌中,重贈散騎常侍、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瑒俶傥有大志,好飲酒,笃于親知,每謂弟郁曰:“士大夫學問,稽博古今而罷,何用專經為老博士也?”與弟谧特相友一愛一,谧在鄉物故,瑒恸哭絕氣,久而方蘇,不食數日,期年之中,形骸毀悴。

    人倫哀歎之。

    瑒三子。

     長子義盛,武定中,司徒倉曹參軍。

     瑒弟谧,字永和。

    在《逸士傳》。

     谧弟郁,字永穆。

    好學沉靜,博通經史。

    自著作佐郎為廣平王懷友,懷深相禮遇。

    時學士徐遵明教授山東,生徒甚盛,懷征遵明在館,令郁問其五經義例十餘條,遵明所答數條而已。

    稍遷國子博士。

    自國學之建,諸博士率不講說,朝夕教授,惟郁而已。

    謙虛雅寬,甚有儒者之風。

    遷廷尉少卿,加冠軍将軍,轉通直散騎常侍。

    建義中,以兄瑒卒,遂撫育孤侄,歸于鄉裡。

    永熙初,除散騎常侍、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兼都官尚書,尋領給事黃門侍郎。

    三年春,于顯一陽一殿講《禮》,诏郁執經,解說不窮,群難鋒起,無廢談笑。

    出帝及諸王公凡預聽者,莫不嗟善。

    尋病卒,贈散騎常侍、都督定冀相滄殷五州軍事、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子士謙,儀同開府參軍事。

     李沖,字思順,隴西人,敦煌公寶少子也。

    少孤,為長兄荥一陽一太守承所攜訓。

    承常言:“此兒器量非恆,方為門戶所寄。

    ”沖沉雅有大量,随兄至官。

    是時牧守子弟多侵亂民庶,輕有乞奪,沖與承長子韶獨清簡皎然,無所求取,時人美焉。

     顯祖末,為中書學生。

    沖善交遊,不妄戲雜,流輩重之。

    高祖初,以例遷秘書中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漸見一寵一待。

    遷内秘書令、南部給事中。

     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

    沖以三正治民,所由來遠,于是創三長之制而上之。

    文明太後覽而稱善,引見公卿議之。

    中書令鄭羲、秘書令高祐等曰:“沖求立三長者,乃欲混天下一法。

    言似可用,事實難行。

    ”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試行之。

    事敗之後,當知愚言之不謬。

    ”太尉元丕曰:“臣謂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

    ”鹹稱方今有事之月,校比民戶,新舊未分,民必勞怨。

    請過今秋,至冬閑月,徐乃遣使,于事為宜。

    沖曰:“民者,冥也,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若不因調時,百姓徒知立長校戶之勤,未見均徭省俺之益,心必生怨。

    宜及課調之月,令知賦稅之均。

    既識其事,又得其利,因民之欲,為之易行。

    ”著作郎傅思益進曰:“民俗既異,險易不同,九品差調,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擾亂。

    ”太後曰:“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恆分;苞廕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

    何為而不可?”群議雖有乖異,然惟以變法為難,更無異義。

    遂立三長,公私便之。

     遷中書令,加散騎常侍,給事中如故。

    尋轉南部尚書,賜爵順一陽一侯。

    沖為文明太後所幸,恩一寵一日盛,賞賜月至數十萬,進爵隴西公,密緻珍寶禦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

    沖家素清貧,于是始為富室。

    而謙以自牧,積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鄉闾,莫不分及。

    虛己接物,垂念羁寒,衰舊淪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

    時以此稱之。

     初,沖兄佐與河南太守來崇同自涼州入國,素有微嫌。

    佐因緣成崇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