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

關燈
所多愧。

    鄒山小戍,雖有微險,河畔之民,多是新附,始慕政化,一奸一盜未息,示使崔邪利撫之而已。

    今雖陷沒,何損于國。

    魏帝自以十萬之師而制一崔邪利,乃複足言也?近聞蕭縣百姓并依山險,聊遣馬文恭以十隊迎之耳。

    文恭前以三隊出,還走彼大營。

    嵇玄敬以百舸至留城,魏軍奔敗。

    輕敵緻此,亦非所恤。

    王境人民,列居河畔,二國交兵,當互加撫養。

    而魏師入境,事生意外,官不負民,民亦何怨。

    知入境七百裡,無相捍拒,此自上由太尉神算,次在武陵聖略。

    軍國之要,雖不預聞,然用兵有機間,亦不容相語。

    ”孝伯曰:“君藉此虛談,支離相對,可謂遁辭知其所窮。

    且主上當不圍此城,自率衆軍直造瓜步。

    南事若辦,城故不待攻圍;南行不捷,彭城亦非所欲也。

    我今當南,欲飲馬江湖耳。

    ”暢曰:“去留之事,自适彼懷。

    若魏帝遂得飲馬長江,便為無複天道。

    ”孝伯曰:“自北而南,實惟人化。

    飲馬長江,豈獨天道?”暢将還城,謂孝伯曰:“冀蕩定有期,相見無遠。

    君若得還宋朝,今為相識之始。

    ”孝伯曰:“今當先至建業以待君耳。

    恐爾日君與二王面縛請罪,不暇為容。

    ” 孝伯風容閑雅,應答如流,暢及左右甚相嗟歎。

    世祖大喜,進爵宣城公。

     興安二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将軍、秦州刺史。

    太安三年卒,高宗甚悼惜之。

    贈鎮南大将軍、定州刺史,谥曰文昭公。

     孝伯體度恢雅,明達政事,朝野貴賤,鹹推重之。

    恭宗曾啟世祖廣征俊秀,世祖曰:“朕有一孝伯,足治天下,何用多為?假複求訪,此人輩亦何可得。

    ”其見賞如此。

    一性一方慎忠厚,每朝廷大事有不足,必手自書表,切言陳谏;或不從者,至于再三。

    削滅稿草,家人不見。

    公庭論議,常引綱紀,或有言事者,孝伯恣其所陳,假有是非,終不抑折。

    及見世祖,言其所長,初不隐人姓名以為己善。

    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

    自崔浩誅後,軍國之謀,鹹出孝伯。

    世祖一寵一眷有亞于浩,亦以宰輔遇之。

    獻替補阙,其迹不見,時人莫得而知也。

    卒之日,遠近哀傷焉。

    孝伯美名,聞于遐迩。

    李彪使于江南,蕭赜謂之曰:“孝伯于卿遠近?”其為遠人所知若此。

    孝伯妻崔赜女,高明婦人,生一子元顯。

    崔氏卒後,納翟氏,不以為妻也。

    憎忌元顯,後遇劫,元顯見害,世雲翟氏所為也。

    元顯志氣甚高,為時人所傷惜。

    翟氏二子,安民、安上,并有風度。

     安民,襲爵壽光侯,司徒司馬。

    卒,贈郢州刺史。

    無子,爵除。

     安上,钜鹿太守,亦早卒。

     安民弟豹子,正光三年上書曰: 竊惟庸勳賞勞,有國恆典;興滅繼絕,哲後所先。

    是以積德累忠,《春秋》許宥十世;立功著節,河山誓其永久。

    伏惟世祖太武皇帝,英叡自天,籠罩日域;東清遼海,西定玉一門,淩滅漠北,飲馬江水。

    臣亡父故尚書、宣城公先臣孝伯,冥基感會,邀幸昌辰,綢缪帏幄,缱绻侍從,廟算嘉謀,每蒙顧采。

    于時儲後監國,奏請征賢,诏報曰:“朕有一孝伯,足以治天下,何用多為?”其見委遇,乃至于此。

    是用一寵一以元、凱,爵以公侯,诏冊曰:“江一陽一之巡,奇謀屢進;六師大捷,亦有勳焉。

    ”出内勤王,一寵一遇隆厚,方開大賞,而世祖登遐。

    梓宮始遷,外任名嶽。

    高宗沖年纂運,未及追叙。

     臣行舛百靈,先臣棄世,微績未甄,誠志長奪,搢紳佥傷早世,朝野鹹哀不永。

    臣亡兄襲,無子封除。

    永惟宗構,五情崩圮。

    先臣榮一寵一前朝,勳書王府,同之常倫,爵封堙墜。

    準古量今,實深荼苦。

    竊惟朝例:廣川王遵、太原公元大曹等,并以勳重先朝,世絕繼祀,或以傍親,或聽弟襲,皆傳河山之功,垂不世之賞。

    況先臣在蒙委任,運籌帏簾,勳著于中,聲傳于外。

    事等功均,今古無易。

    是以漢賞信布,裁重良平;魏酬張徐,不棄荀郭。

    今數族追賞于先朝之世,先臣絕封于聖明之時,瞻流顧侶,存亡永恨。

    竊見正始中,爰發存亡之诏,褒賢報功之旨。

    熙平元年,故任城王澄所請十事,複新前澤,成一時之盛事,垂曠代之茂典。

    凡在纓绂,誰不感慶?蓋以獎勸來今,垂範萬古。

    且劉氏僞書,翻流上國,尋其讪謗,百無一實;前後使人,不書姓字,亦無名爵。

    至于《張暢傳》中,略叙先臣對問,雖改脫略盡,自欲矜高;然逸韻難虧,猶見稱載,非直存益于時,沒亦有彰國美。

    乞覽此書,昭然可見。

    則微微衰構,重起一朝,先臣潛魂,結草于千載矣。

     卒不得襲。

     孝伯兄祥,字元善。

    學傳家業,鄉一黨一宗之。

    世祖诏州郡舉賢良,祥應貢,對策合旨,除中書博士。

    時南土未賓,世祖親駕,遣尚書韓元興率衆出青州,以祥為軍司。

    略地至于陳汝,淮北之民詣軍降者七千餘戶,遷之于兗豫之南,置淮一陽一郡以撫之,拜祥為太守,加綏遠将軍。

    流民歸之者萬餘家,勸課農桑,百姓安業。

    世祖嘉之,賜以衣馬。

    遷河間太守,有威恩之稱。

    太安中,征拜中書侍郎,民有千餘上書,乞留數年,高宗不許。

    卒官,追贈定州刺史、平棘子,谥曰憲。

     子安世,幼而聰悟。

    興安二年,高宗引見侍郎、博士之子,簡其秀俊者欲為中書學生。

    安世年十一,高宗見其尚小,引問之。

    安世陳說祖父,甚有次第,即以為學生。

    高宗每幸國學,恆獨被引問。

    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慮不富貴。

    ”居父憂以孝聞。

    天安初,拜中散,以溫敏敬慎,高宗親一愛一之。

    累遷主客令。

     蕭赜使劉缵朝貢。

    安世美容貌,善舉止,缵等自相謂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缵等呼安世為典客。

    安世曰:“三代不共禮,五帝各異樂。

    安足以亡秦之官,稱于上國?”缵曰:“世異之号,凡有幾也?”安世曰:“周謂掌客,秦改典客,漢名鴻胪,今曰主客。

    君等不欲影響文武,而殷勤亡秦。

    ”缵又指方山曰:“此山去燕然遠近?”安世曰:“亦由石頭之于番禺耳。

    ”國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貨之,令使任情交易。

    使至金玉肆問價,缵曰:“北方金玉大賤,當是山川所出?”安世曰:“聖朝不貴金玉,所以賤同瓦礫。

    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一愛一寶,故無川無金,無山無玉。

    ”缵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慚而罷。

    遷主客給事中。

     時民困饑流散,豪右多有占奪。

    安世乃上疏曰:“臣聞量地畫野,經國大式;邑地相參,緻治之本。

    井稅之興,其來日久;田萊之數,制之以限。

    蓋欲使土不曠功,民罔遊力。

    雄擅之家,不獨膏腴之美;單陋之夫,亦有頃畝之分。

    所以恤彼貧微,抑茲貪欲,同富約之不均,一齊民于編戶。

    竊見州郡之民,或因年儉流移,棄賣田宅,漂居異鄉,事涉數世。

    三長既立,始返舊墟,廬井荒毀,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