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阚

關燈
趙逸,字思群,天水人也。

    十世祖融,漢光祿大夫。

    父昌,石勒黃門郎。

    逸好學夙成,仕姚興,曆中書侍郎。

    為興将齊難軍司,征赫連屈丐。

    難敗,為屈丐所虜,拜著作郎。

    世祖平統萬,見逸所著,曰:“此豎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其速推之。

    ”司徒崔浩進曰:“彼之謬述,亦猶子雲之美新。

    皇王之道,固宜容之。

    ”世祖乃止。

    拜中書侍郎。

    神三年三月上巳,帝幸白虎殿,命百僚賦詩,逸制詩序,時稱為善。

    久之,拜甯朔将軍、赤城鎮将。

    綏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

    頻表乞免,久乃見許。

    一性一好墳典,白首彌勤,年逾七十,手不釋卷。

    凡所著述,詩、賦、銘、頌五十餘篇。

     逸兄溫,字思恭。

    博學有高名。

    姚泓天水太守。

    劉裕滅泓,遂沒于氐。

    氐王楊盛,盛子難當,既有漢中,以溫為輔國将軍、秦梁二州刺史。

    及難當稱蕃,世祖以溫為難當府司馬。

    卒于仇池。

     長子廣夏,中書博士。

    第三子琰,語在《孝感傳》。

     初,姚苌以逸伯父遷為尚書左仆射,卒于長安。

    劉裕滅姚泓,徙遷子孫于建業。

    遷玄孫翼、翼從子超宗、令勝、遐、叔隆、穆等,太和、景明中,相尋歸降。

     翼,粗涉書傳,通率有器藝。

    初為平昌太守,甚有治稱。

    入曆軍校,加鎮遠将軍長史,深為領軍元義所知待。

    遷光祿大夫。

    卒,贈左将軍、齊州刺史。

     超宗,身長八尺,頗有将略。

    太和末,為豫州平南府長史,帶汝南太守,加建威将軍,賜爵尋一陽一伯。

    入為骁騎将軍。

    超宗在汝南,多所受納,貨賂太傅北海王詳。

    詳言之于世宗,除持節、征虜将軍、岐州刺史。

    徙河東太守,卒官。

    超宗在河東,更自修厲,清靖一愛一民,百姓追思之。

    贈本将軍、華州刺史,谥曰成伯。

    子懿,襲爵。

    曆員外常侍、尚書郎。

     超宗弟令勝,亦長八尺,疏狂有膂力。

    曆河北、恆農二郡太守,并坐貪暴,為禦史所彈,遇赦免。

    神龜末,自後将軍、太中大夫出為恆農太守,卒官。

    令勝一寵一惑妾潘,離棄其妻羊氏。

    夫妻相訟,疊發一陰一私,醜穢之事,彰于朝野。

     遐,初為軍主,從高祖征南一陽一。

    景明初,為梁城戍主,被蕭衍将攻圍。

    以固守及戰功,封牟平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

    後以左軍将軍、假征虜将軍、督巴東諸軍事,鎮南鄭。

    時蕭衍冠軍将軍、軍主姜脩衆二萬屯羊口,輔國将軍姜白龍據南城,龍骧将軍泉建率土民北入桑坯,姜脩又分軍據興勢,龍骧将軍譚思文據夾石,司州刺史王僧炳頓南安,并扇動夷獠,規翻南鄭。

    遐率甲士九千,所在沖擊,數百裡中,莫不摧一靡一,前後斬首五千餘級。

     還,以輔國将軍出為荥一陽一太守。

    時蕭衍将馬仙琕率衆攻圍朐城,戍主傅文骥嬰城固守。

    以遐持節、假平東将軍為别将,與劉思祖等救之。

    次于鮑口,去朐城五十裡,夏雨頻降,厲涉長驅,将至朐城。

    仙琕見遐營壘未就,徑來逆戰。

    思祖率彭沛之衆,望陳奔退。

    遐孤軍奮擊,獨破仙琕,斬其直閣将軍、軍主李魯生、直後軍主葛景羽等。

    仙琕先分軍于朐城之西,阻水列栅,以圍固城。

    遐身自潛行,觀水深淺,結草為筏,銜枚夜進,破其六栅,遂解固城之圍。

    進救朐城,都督盧昶率大軍繼之。

    未幾而文骥力竭,以城降賊,衆軍大崩。

    昶棄其節傳,輕騎而走,惟遐獨握節而還。

    時仲冬寒盛,兵士凍死者,朐山至于郯城二百裡間僵一屍一相屬。

    昶儀衛失盡,于郯城借假節以為軍威。

    遐坐失利,免官。

    延昌中,起為光祿大夫、使持節、假前将軍為别将,防捍西荊;又為别将隸蕭寶夤,東征淮堰。

    熙平初,出為平西将軍、汾州刺史,在州貪濁,聞于遠近。

    卒,贈安南将軍、豫州刺史,谥曰襄。

    子子獻,襲爵。

    子獻第四弟子素,司空長流參軍。

     叔隆,步兵校尉。

    永平初,同懸瓠城民白早生之逆。

    鎮南邢巒平豫州,獲而宥之。

    後以貨自通,得為秦州阙 西府長史,加鎮遠将軍。

    秦州殷富,去京懸遠,叔隆與敕使元脩義同心聚斂,納貨巨萬。

    拜冠軍将軍、中散大夫。

    尋遷左軍将軍、太中大夫。

    賂司空劉騰,出為中山内史,在郡無德政,專以貨賄為事。

    叔隆一奸一詐無行,忘背恩義。

    懸瓠之免,是其族人前軍将軍趙文相之力,後無報德之意,更與文相斷絕。

    文相長者,不以為恨。

    及文相為汝南内史,猶經紀其家。

    後文相卒,叔隆了不恤其子弟,時論賤薄之。

     穆,善書記,有刀筆之用。

    為汾州平西府司馬。

    翼臨亡,以穆托領軍元義,以穆為汝南刺史。

     胡方回,安定臨泾人。

    父義周,姚泓黃門侍郎。

    方回,赫連屈丐中書侍郎。

    涉獵史籍,辭彩可觀,為屈丐《統萬城銘》、《蛇祠碑》諸文,頗行于世。

    世祖破赫連昌,方回入國。

    雅有才尚,未為時所知也。

    後為北鎮司馬,為鎮修表,有所稱慶。

    世祖覽之嗟美,問誰所作。

    既知方回,召為中書博士,賜爵臨泾子。

    遷侍郎,與太子少傅遊雅等改定律制。

    司徒崔浩及當時朝賢,并一愛一重之。

    清貧守道,以壽終。

     子始昌,亦長者,有父風。

    曆位南部主書。

    子醜孫,中書學生、秘書郎、中散。

    世不治産業,家甚貧約。

    兄弟并早亡。

     胡叟,字倫許,安定臨泾人也。

    世有冠冕,為西夏著姓。

    叟少聰敏,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