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阚
關燈
小
中
大
三,辨疑釋理,知名鄉國。
其意之所悟,與成一人交論,鮮有屈焉。
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一精一義入神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
末世腐儒,粗别剛柔之位,甯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
”及披讀群籍,再閱于目,皆誦于口。
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
以姚政将衰,遂入長安觀風化,隐匿名行,懼人見知。
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
祖思習常,待叟不足,叟聊與叙溫涼,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
與君相知,何誇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
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一宿而成,時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載無違舊美,叙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黩。
人皆奇其才,畏其筆。
世猶傳誦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
劉義隆梁秦二州刺史馮翊吉翰,以叟才士,頗相禮接。
授叟末佐,不稱其懷。
未幾,翰遷益州,叟随入蜀,多為豪俊所尚。
時蜀沙門法成,鸠率僧旅,幾于千人,鑄丈六金像。
劉義隆惡其聚衆,将加大辟。
叟聞之,即赴丹一陽一,啟申其美,遂得免焉。
複還于蜀。
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餘匹。
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财何為也?”一無所受。
在益土五六載,北至楊難當,乃西入沮渠,牧犍遇之不重。
叟亦本無附之之誠,乃為詩示所知廣平程伯達。
其略曰:“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賓。
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
望衛惋祝鮀,眄楚悼靈均。
何用宣憂懷,托翰寄輔仁。
”伯達見詩,謂叟曰:“涼州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以來,号有華風。
今則憲章無虧,曷祝鮀之有也?”叟曰:“古人有言:君子聞鞞鼓之一聲,則思戰争之士。
貴主奉正朔而弗淳,慕仁義而未允,地陋僻而僭徽号。
居小事大,甯若茲乎?徐偃之轍,故不旋踵矣。
吾之擇木,夙在大魏,與子暫違,非久闊也。
”歲餘,牧犍破降。
叟既先歸國,朝廷以其識機,拜虎威将軍,賜爵始複男。
家于密雲,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
謂友人金城宗舒曰:“我此生活,似勝焦先,志意所栖,謝其高矣。
”後叟被征至,謝恩,并獻詩一篇。
高宗時召叟及舒,并使作檄劉駿、蠕蠕文。
舒文劣于叟,舒尋歸家。
叟不治産業,常苦饑貧,然不以為恥。
養子字螟蛉,以自給養。
每至貴勝之門,恆乘一牸牛,敝韋袴褶而已。
作布囊,容三四鬥,飲啖醉飽,便盛餘肉餅以付螟蛉。
見車馬榮華者,視之蔑如也。
尚書李敷,嘗遺之以财,都無所取。
初,叟一見高允,曰:“吳鄭之交,以纟甯缟為美談;吾之于子,以弦韋為幽贽。
以此言之,彼可無愧也。
”于允館見中書侍郎趙郡李璨,璨被服華一靡一,叟貧老衣褐,璨頗忽之。
叟謂之曰:“老子今若相許,脫體上袴褶衣帽,君欲作何計也?”譏其惟假盛服。
璨惕然失色。
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則淚下,若孺子之号。
春秋當祭之前,則先求旨酒美膳,将其所知廣甯常順一陽一、馮翊田文宗、上谷侯法俊,攜壺執榼,至郭外空靜處,設坐奠拜,盡孝思之敬。
時敦煌汜潛,家善釀酒,每節,送一壺與叟。
著作佐郎博陵許赤虎、河東裴定宗等謂潛曰:“再三之惠,以為過厚。
子惠于叟,何其恆也?”潛曰:“我恆給祭者,以其恆于孝思也。
”論者以潛為君子矣。
順一陽一等數子,禀叟獎示,頗涉文流。
高闾曾造其家,值叟短褐曳柴,從田歸舍,為闾設濁酒蔬食,皆手自辦集。
其館宇卑陋,園疇褊局,而飯菜一精一潔,醯醬調美。
見其二妾,并年衰跛眇,衣布穿敝。
闾見其貧約,以物直十餘匹贈之,亦無辭愧。
闾作《宣命賦》,叟為之序。
密雲左右,皆祗仰其德,歲時奉以麻布谷麥,叟随分散之,家無餘财。
年八十而卒。
叟元妻敦煌宋氏,先亡,無子。
後庶養者,亦皆早夭,竟以絕後。
叟死,無有家人營主兇事,胡始昌迎而殡之于家,葬于墓次。
即令一弟繼之,襲其爵始複男、虎威将軍。
叟與始昌雖為宗室,而一性一氣殊詭,不相好附。
于其存也,往來乃簡,及亡而收恤至厚,議者以為非必敦哀疏宗,或緣求利品秩也。
宋繇,字體業,敦煌人也。
曾祖配、祖悌,世仕張軌子孫。
父僚,張玄靓龍骧将軍、武興太守。
繇生而僚為張邕所誅。
五歲喪母,事伯母張氏以孝聞。
八歲而張氏卒,居喪過禮。
繇少而有志尚,喟然謂妹夫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銜膽自厲,何以繼承先業!”遂随彥至酒泉,追師就學,閉室誦書,晝夜不倦,博通經史,諸子群言,一靡一不覽綜。
呂光時,舉秀才,除郎中。
後奔段業,業拜繇中散、常侍。
繇以業無經濟遠略,西奔李暠,曆位通顯。
家無餘财,雅好儒學,雖在兵難之間,講誦不廢。
每聞儒士在門,常倒屣出迎,停寝政事,引談經籍。
尤明斷決,時事亦無滞也。
沮渠蒙遜平酒泉,于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
蒙遜歎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
”拜尚書吏部郎中,委以铨衡之任。
蒙遜之将死也,以子牧犍委托之。
牧犍以繇為左丞,送其妹興平公主于京師。
世祖拜繇為河西王右丞相,賜爵清水公,加安遠将軍。
世祖并
其意之所悟,與成一人交論,鮮有屈焉。
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一精一義入神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
末世腐儒,粗别剛柔之位,甯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
”及披讀群籍,再閱于目,皆誦于口。
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
以姚政将衰,遂入長安觀風化,隐匿名行,懼人見知。
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
祖思習常,待叟不足,叟聊與叙溫涼,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
與君相知,何誇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
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一宿而成,時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載無違舊美,叙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黩。
人皆奇其才,畏其筆。
世猶傳誦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
劉義隆梁秦二州刺史馮翊吉翰,以叟才士,頗相禮接。
授叟末佐,不稱其懷。
未幾,翰遷益州,叟随入蜀,多為豪俊所尚。
時蜀沙門法成,鸠率僧旅,幾于千人,鑄丈六金像。
劉義隆惡其聚衆,将加大辟。
叟聞之,即赴丹一陽一,啟申其美,遂得免焉。
複還于蜀。
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餘匹。
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财何為也?”一無所受。
在益土五六載,北至楊難當,乃西入沮渠,牧犍遇之不重。
叟亦本無附之之誠,乃為詩示所知廣平程伯達。
其略曰:“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賓。
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
望衛惋祝鮀,眄楚悼靈均。
何用宣憂懷,托翰寄輔仁。
”伯達見詩,謂叟曰:“涼州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以來,号有華風。
今則憲章無虧,曷祝鮀之有也?”叟曰:“古人有言:君子聞鞞鼓之一聲,則思戰争之士。
貴主奉正朔而弗淳,慕仁義而未允,地陋僻而僭徽号。
居小事大,甯若茲乎?徐偃之轍,故不旋踵矣。
吾之擇木,夙在大魏,與子暫違,非久闊也。
”歲餘,牧犍破降。
叟既先歸國,朝廷以其識機,拜虎威将軍,賜爵始複男。
家于密雲,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
謂友人金城宗舒曰:“我此生活,似勝焦先,志意所栖,謝其高矣。
”後叟被征至,謝恩,并獻詩一篇。
高宗時召叟及舒,并使作檄劉駿、蠕蠕文。
舒文劣于叟,舒尋歸家。
叟不治産業,常苦饑貧,然不以為恥。
養子字螟蛉,以自給養。
每至貴勝之門,恆乘一牸牛,敝韋袴褶而已。
作布囊,容三四鬥,飲啖醉飽,便盛餘肉餅以付螟蛉。
見車馬榮華者,視之蔑如也。
尚書李敷,嘗遺之以财,都無所取。
初,叟一見高允,曰:“吳鄭之交,以纟甯缟為美談;吾之于子,以弦韋為幽贽。
以此言之,彼可無愧也。
”于允館見中書侍郎趙郡李璨,璨被服華一靡一,叟貧老衣褐,璨頗忽之。
叟謂之曰:“老子今若相許,脫體上袴褶衣帽,君欲作何計也?”譏其惟假盛服。
璨惕然失色。
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則淚下,若孺子之号。
春秋當祭之前,則先求旨酒美膳,将其所知廣甯常順一陽一、馮翊田文宗、上谷侯法俊,攜壺執榼,至郭外空靜處,設坐奠拜,盡孝思之敬。
時敦煌汜潛,家善釀酒,每節,送一壺與叟。
著作佐郎博陵許赤虎、河東裴定宗等謂潛曰:“再三之惠,以為過厚。
子惠于叟,何其恆也?”潛曰:“我恆給祭者,以其恆于孝思也。
”論者以潛為君子矣。
順一陽一等數子,禀叟獎示,頗涉文流。
高闾曾造其家,值叟短褐曳柴,從田歸舍,為闾設濁酒蔬食,皆手自辦集。
其館宇卑陋,園疇褊局,而飯菜一精一潔,醯醬調美。
見其二妾,并年衰跛眇,衣布穿敝。
闾見其貧約,以物直十餘匹贈之,亦無辭愧。
闾作《宣命賦》,叟為之序。
密雲左右,皆祗仰其德,歲時奉以麻布谷麥,叟随分散之,家無餘财。
年八十而卒。
叟元妻敦煌宋氏,先亡,無子。
後庶養者,亦皆早夭,竟以絕後。
叟死,無有家人營主兇事,胡始昌迎而殡之于家,葬于墓次。
即令一弟繼之,襲其爵始複男、虎威将軍。
叟與始昌雖為宗室,而一性一氣殊詭,不相好附。
于其存也,往來乃簡,及亡而收恤至厚,議者以為非必敦哀疏宗,或緣求利品秩也。
宋繇,字體業,敦煌人也。
曾祖配、祖悌,世仕張軌子孫。
父僚,張玄靓龍骧将軍、武興太守。
繇生而僚為張邕所誅。
五歲喪母,事伯母張氏以孝聞。
八歲而張氏卒,居喪過禮。
繇少而有志尚,喟然謂妹夫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銜膽自厲,何以繼承先業!”遂随彥至酒泉,追師就學,閉室誦書,晝夜不倦,博通經史,諸子群言,一靡一不覽綜。
呂光時,舉秀才,除郎中。
後奔段業,業拜繇中散、常侍。
繇以業無經濟遠略,西奔李暠,曆位通顯。
家無餘财,雅好儒學,雖在兵難之間,講誦不廢。
每聞儒士在門,常倒屣出迎,停寝政事,引談經籍。
尤明斷決,時事亦無滞也。
沮渠蒙遜平酒泉,于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
蒙遜歎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
”拜尚書吏部郎中,委以铨衡之任。
蒙遜之将死也,以子牧犍委托之。
牧犍以繇為左丞,送其妹興平公主于京師。
世祖拜繇為河西王右丞相,賜爵清水公,加安遠将軍。
世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