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

關燈
诏羅漢率騎一千讨擒之。

    從征懸瓠,羅漢與琅邪王司馬楚之駕前招慰,降者九千餘戶。

    比至盱眙,頻破賊軍,擒其将顧俨、李觀之等。

    以功遷羽林中郎、幢将,賜爵烏程子,加建威将軍。

    及南安王餘立,羅漢猶典宿衛。

    高宗之立,羅漢有力焉。

    遷少卿,仍幢将,進爵野王侯,加龍骧将軍。

    拜司衛監,遷散騎常侍、殿中尚書,進爵山一陽一公,加鎮西将軍。

    及蠕蠕犯塞,顯祖讨之,羅漢與右仆射南平公元目振都督中外軍事。

     出為鎮西将軍、秦益二州刺史。

    時仇池氐羌反,攻一逼一駱谷,鎮将吳保元走登百頃,請援于羅漢。

    羅漢帥步騎随長孫觀掩擊氐羌,大破之,斬其渠帥,賊衆退散。

    诏羅漢曰:“卿以勞勤獲叙,才能緻用,内總禁旅,外臨方嶽,褒一寵一之隆,可謂備矣。

    自非盡節竭誠,将何以垂名竹帛?仇池接近邊境,兵革屢興,既勞士卒,亦動民庶,皆由鎮将不明,綏禁不理之所緻也。

    卿應機赴擊,殄此兇醜。

    隴右土險,民亦剛悍,若不導之以德,齊之以刑,寇賊莫由可息,百姓無以得靜。

    朕垂心治道,欲使遠近清穆。

    卿可召集豪右,擇其事宜,以利民為先,益國為本,随其風俗,以施威惠。

    其有安土樂業、奉公勤私者,善加勸督,無奪時利。

    明相宣告,稱朕意焉。

    ” 泾州民張羌郎扇惑隴東,聚衆千餘人,州軍讨之不能制。

    羅漢率步騎一千擊羌郎,擒之。

    仇池氐羌叛逆遂甚,所在鋒起,道路斷絕。

    其賊帥蛩廉、符祈等皆受劉昱官爵、鐵券。

    略一陽一公伏阿奴為都将,與羅漢赴讨,所在破之,生擒廉、祈等。

    秦益阻遠,南連仇池,西接赤水,諸羌恃險,數為叛逆。

    自羅漢莅州,撫以威惠,西戎懷德,土境怗然。

    高祖诏羅漢曰:“朕總攝萬幾,統臨四海,思隆迸道,光顯風教。

    故内委群司,外任方牧,正是志士建節之秋,忠臣立功之會。

    然赤水諸羌居邊土,非卿善誘,何以招輯?卿所得口馬,表求貢奉,朕嘉乃誠,便敕領納。

    其馬印付都牧,口以賜卿。

    ”征拜内都大官,聽訟察獄,多得其情。

    太和六年,卒于官。

    高祖深悼惜之,賜命服一襲,贈以本官,谥曰莊公。

     長子興祖,襲爵山一陽一公,後例降為侯。

    景明元年卒。

     興祖弟伯慶,為中散,鹹一陽一王禧郎中令。

     伯慶弟世興,校書郎。

     羅漢弟大檀,為中散、恆農太守。

     大檀弟豹子,東萊鎮将。

    後改鎮為州,行光州事。

     豹子弟七寶,侍禦中散。

    遷少卿,出為假節、龍骧将軍、東雍州刺史。

     孔伯恭,魏郡鄴人也。

    父昭,始光初,以密皇後親,賜爵汝一陰一侯,加安東将軍,徙爵魏縣侯,遷安南将軍。

    昭一性一柔曠,有才用。

    出為趙郡太守,治有能名。

    征拜光祿大夫,轉中都大官。

    善察獄訟,明于政刑。

    遷侍中、鎮東将軍、幽州刺史,進爵魯郡公。

    和平二年卒,谥曰康公。

    長子羅漢,東宮洗馬。

    次伯恭,以父任拜給事中。

    後賜爵濟一陽一男,加鷹揚将軍。

    出為安南将軍、濟州刺史,進爵成一陽一公。

    入為散騎常侍。

     顯祖初,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内附,彧遣将張永、沈攸之等擊安都,安都上表請援。

    顯祖進伯恭号鎮東将軍,副尚書尉元救之。

    軍次于秺,賊将周凱聞伯恭等軍至,棄衆遁走。

    張永仍屯下磕。

    永辎重在武原,伯恭等攻而克之。

    永計無所出,引師而退。

    時皇興元年正月,天大寒雪,泗水冰合,永與攸之棄船而走,伯恭等進擊,首虜及凍死甚衆。

    八月,伯恭以書喻下邳、宿豫城内曰:“劉彧肆逆滔天,弗鑒靈命,猶謂絕而複興,長江可恃,敢遣張永、周凱等率此蟻衆,送死彭城。

    大軍未臨,逆首奔潰。

    今乘機電舉,當屠此城,遂平吳會,吊民伐罪。

    幸時歸款,自求多福。

    ”時攸之、吳憘公等率衆數萬來援下邳,屯軍焦墟曲,去下邳五十餘裡。

    伯恭遣子都将侯汾等率騎五百在水南,奚升等五百餘騎在水北,南北邀之。

    伯恭密造火車攻具,欲水陸俱進。

    攸之等既聞,将戰,引軍退保樊階城。

    伯恭又令子都将孫天慶等步騎六千向零中峽,斫木斷清水路。

    劉彧甯朔将軍陳顯達領衆二千溯清而上,以迎攸之,屯于睢清合口。

    伯恭率衆渡水,大破顯達軍,俘斬十九。

    攸之聞顯達軍敗,順流退下。

    伯恭部分諸将,俠清南北,尋攸之軍後。

    伯恭從睢陵城東向零中峽,分軍為二道,遣司馬範師子等在清南,伯恭從清西,與攸之合戰,遂大破之。

    斬其将姜産之、高遵世及丘幼弼、丘隆先、沈榮宗、陸道景等首,攸之、憘公等輕騎遁走。

    乘勝追奔八十餘裡,軍資器械,虜獲萬計。

    進攻宿豫,劉彧戍将魯僧遵棄城夜遁。

    又遣将孔太恆等領募騎一千,南讨淮一陽一,彧太守崔武仲焚城南走,遂據淮一陽一。

    二年,以伯恭為散騎常侍、都督徐南兗州諸軍事、鎮東将軍、彭城鎮将、東海公。

    三年十月卒,贈鎮東大将軍、東海王,谥曰桓。

     伯恭弟伯遜,為中書囗士,襲父爵魯郡公。

    拜鎮東将軍、東萊鎮将,轉本将軍、東徐州刺史。

    先事免官,卒于家。

     史臣曰:韓茂、皮豹子、封敕文、呂羅漢、孔伯恭之為将也,皆以沉勇笃實,仁厚撫衆。

    功成事立,不徒然矣。

    與夫苟要一戰之利,僥幸暫勝之名,豈同年而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