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關燈
小
中
大
彧盤一陽一城以贖母妻。
白曜自瑕丘遣将軍長孫觀等率騎入自馬耳關赴之。
觀至盤一陽一,諸縣悉降。
平東将軍長孫陵、甯東将軍尉眷東讨青州,白曜自瑕丘進攻曆城。
白曜乃為書以喻之曰:“天棄劉彧,禍難滋興,骨肉兄弟,自相誅戮,君臣上下,一靡一複紀綱。
徐州刺史薛安都、豫州刺史常珍奇、兗州刺史畢衆敬等深睹存亡,翻然歸義。
故朝廷納其誠款,委以南蕃。
皆目前之見事,東西所備聞也。
彼無鹽戍主申纂敢縱一奸一慝,劫奪行人,官軍始臨,一時授首。
房崇吉固守升城,尋即潰散。
自襄一陽一以東,至于淮海,莫不風一靡一,服從正化。
謂東一陽一、曆城有識之士,上思安都之榮顯,下念申纂之死亡,追悔前惑,改圖後悟。
然執守愚迷,不能自革。
猥總戎旅,掃定北方。
濟黃河知十二之虛說,臨齊境想一變之清風,踟蹰周覽,依然何極?故先馳書,以喻成敗。
夫見機而動,《周易》所稱;去危就安,人事常理。
若以一介為高,不悛為美,則微子負嫌于時,紀李受譏于世。
我皇魏重光累葉,德懷無外,軍威所拂,無不披一靡一。
固非三吳弱卒所能拟抗。
況于今者,勢已土崩。
劉彧威不制秣陵,政不出阃外,豈複能浮江越海,赴危救急?恃此為援,何異于蹄涔之魚,冀拯江海?夫蝮蛇螫手則斷手,螫足則斷足,誠忍肌體以救一性一命。
若推義而行之,無割身之痛也,而可以保家甯宗,長守安樂。
此智士所宜深思重慮,自求多福。
” 道固固守不降,白曜築長圍以攻之。
長孫陵等既至青州,沈文秀遣使請降。
軍人人其西郛,頗有采掠,文秀悔之,遂嬰城拒守。
二年,崔道固及兗州刺史梁鄒守将劉休賓并面縛而降。
白曜皆釋而禮之。
送道固、休賓及其僚屬于京師。
後乃徙二城民望于下館,朝廷置平齊郡、懷甯、歸安二縣以居之。
自餘悉為奴婢,分賜百官。
白曜雖在軍旅,而接待人物,寬和有禮。
獲崇吉母妻、申纂婦女,皆别營安置,不令士卒喧雜。
乃進讨東一陽一。
冬,入其西郭。
三年春,克東一陽一,擒沈文秀。
凡獲倉粟八十五萬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張,箭十八萬八千,刀二萬二千四百,甲胄各三千三百,銅五千斤,錢十五萬;城内戶八千六百,口四萬一千,吳蠻戶三百餘。
始末三年,築圍攻擊,日日交兵,雖士卒死傷,無多怨叛。
督上土人租絹,以為軍資,不至侵苦。
三齊欣然,安堵樂業。
克城之日,以沈文誘抗倨不為之拜,忿而棰撻,唯以此見譏。
以功拜使持節、都督青齊東徐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濟南王,将軍如故。
四年冬見誅。
初乙渾專權,白曜頗所俠附,緣此追以為責。
及将誅也,雲謀反叛,時論冤之。
白曜少子真安,年十一,聞父被執,将自一殺。
家人止之,曰:“輕重未可知。
”真安曰:“王位高功重,若有小罪,終不至此。
我何忍見父之死!”遂自缢焉。
白曜弟如意,亦從白曜平曆下,與白曜同誅。
太和中,著作佐郎成淹上表理白曜曰: 臣聞經疆啟宇,實良将之功;褒德酬庸,乃聖王之務。
昔姜公杖铽,開隆周之基;韓生秉旄,興鴻漢之業。
故能賞超當時,名垂前史。
若阃外功成,而流言内作,人主猜疑,良将懷懼,樂毅所以背燕,章邯所以奔楚。
至如鄧艾懷忠,矯命甯國,赤心皎然,幽顯同見,而橫受屠戮,良可悲哀。
及士治伐吳,奮不顧命,萬裡浮江,應機直指,使孫皓君臣,輿榇入洛。
大功亦舉,讒書驟至,内外唱和,貝錦将成,微晉武之鑒,亦幾于颠沛矣。
每覽其事,常為痛心,聖主明王,固宜深察。
臣伏見故征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濟南王慕容白曜,祖父相資,世酋東裔,值皇運廓被,季節臣妾。
白曜生長王國,飲服道教,爵列上階,位登帝伯。
去天安初,江一陰一夷楚,敢拒王命,三方阻兵,連城嶽峙。
海岱蒼生,翹首拯援。
聖朝乃眷南顧,思救荒黎,大議廟堂,顯舉元将,百僚同音,佥曰惟允。
遂推毂委誠,授以專征之任,握兵十萬,杖钺一方。
威陵河濟則淮徐震懼,師出無鹽而申纂授首。
濟北、太原,同時消潰;麋溝、垣苗,相尋奔走。
及回麾東掃,道固銜璧,盤一陽一、梁鄒,肉袒請命。
于時東一陽一未平,人懷去就。
沈文靜、高崇仁擁衆不朝,扇擾邊服。
崔僧祐、蓋次一陽一、陳顯達連兵淮海,水陸鋒起,揚旌而至,規援青齊。
士民洶洶
白曜自瑕丘遣将軍長孫觀等率騎入自馬耳關赴之。
觀至盤一陽一,諸縣悉降。
平東将軍長孫陵、甯東将軍尉眷東讨青州,白曜自瑕丘進攻曆城。
白曜乃為書以喻之曰:“天棄劉彧,禍難滋興,骨肉兄弟,自相誅戮,君臣上下,一靡一複紀綱。
徐州刺史薛安都、豫州刺史常珍奇、兗州刺史畢衆敬等深睹存亡,翻然歸義。
故朝廷納其誠款,委以南蕃。
皆目前之見事,東西所備聞也。
彼無鹽戍主申纂敢縱一奸一慝,劫奪行人,官軍始臨,一時授首。
房崇吉固守升城,尋即潰散。
自襄一陽一以東,至于淮海,莫不風一靡一,服從正化。
謂東一陽一、曆城有識之士,上思安都之榮顯,下念申纂之死亡,追悔前惑,改圖後悟。
然執守愚迷,不能自革。
猥總戎旅,掃定北方。
濟黃河知十二之虛說,臨齊境想一變之清風,踟蹰周覽,依然何極?故先馳書,以喻成敗。
夫見機而動,《周易》所稱;去危就安,人事常理。
若以一介為高,不悛為美,則微子負嫌于時,紀李受譏于世。
我皇魏重光累葉,德懷無外,軍威所拂,無不披一靡一。
固非三吳弱卒所能拟抗。
況于今者,勢已土崩。
劉彧威不制秣陵,政不出阃外,豈複能浮江越海,赴危救急?恃此為援,何異于蹄涔之魚,冀拯江海?夫蝮蛇螫手則斷手,螫足則斷足,誠忍肌體以救一性一命。
若推義而行之,無割身之痛也,而可以保家甯宗,長守安樂。
此智士所宜深思重慮,自求多福。
” 道固固守不降,白曜築長圍以攻之。
長孫陵等既至青州,沈文秀遣使請降。
軍人人其西郛,頗有采掠,文秀悔之,遂嬰城拒守。
二年,崔道固及兗州刺史梁鄒守将劉休賓并面縛而降。
白曜皆釋而禮之。
送道固、休賓及其僚屬于京師。
後乃徙二城民望于下館,朝廷置平齊郡、懷甯、歸安二縣以居之。
自餘悉為奴婢,分賜百官。
白曜雖在軍旅,而接待人物,寬和有禮。
獲崇吉母妻、申纂婦女,皆别營安置,不令士卒喧雜。
乃進讨東一陽一。
冬,入其西郭。
三年春,克東一陽一,擒沈文秀。
凡獲倉粟八十五萬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張,箭十八萬八千,刀二萬二千四百,甲胄各三千三百,銅五千斤,錢十五萬;城内戶八千六百,口四萬一千,吳蠻戶三百餘。
始末三年,築圍攻擊,日日交兵,雖士卒死傷,無多怨叛。
督上土人租絹,以為軍資,不至侵苦。
三齊欣然,安堵樂業。
克城之日,以沈文誘抗倨不為之拜,忿而棰撻,唯以此見譏。
以功拜使持節、都督青齊東徐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濟南王,将軍如故。
四年冬見誅。
初乙渾專權,白曜頗所俠附,緣此追以為責。
及将誅也,雲謀反叛,時論冤之。
白曜少子真安,年十一,聞父被執,将自一殺。
家人止之,曰:“輕重未可知。
”真安曰:“王位高功重,若有小罪,終不至此。
我何忍見父之死!”遂自缢焉。
白曜弟如意,亦從白曜平曆下,與白曜同誅。
太和中,著作佐郎成淹上表理白曜曰: 臣聞經疆啟宇,實良将之功;褒德酬庸,乃聖王之務。
昔姜公杖铽,開隆周之基;韓生秉旄,興鴻漢之業。
故能賞超當時,名垂前史。
若阃外功成,而流言内作,人主猜疑,良将懷懼,樂毅所以背燕,章邯所以奔楚。
至如鄧艾懷忠,矯命甯國,赤心皎然,幽顯同見,而橫受屠戮,良可悲哀。
及士治伐吳,奮不顧命,萬裡浮江,應機直指,使孫皓君臣,輿榇入洛。
大功亦舉,讒書驟至,内外唱和,貝錦将成,微晉武之鑒,亦幾于颠沛矣。
每覽其事,常為痛心,聖主明王,固宜深察。
臣伏見故征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濟南王慕容白曜,祖父相資,世酋東裔,值皇運廓被,季節臣妾。
白曜生長王國,飲服道教,爵列上階,位登帝伯。
去天安初,江一陰一夷楚,敢拒王命,三方阻兵,連城嶽峙。
海岱蒼生,翹首拯援。
聖朝乃眷南顧,思救荒黎,大議廟堂,顯舉元将,百僚同音,佥曰惟允。
遂推毂委誠,授以專征之任,握兵十萬,杖钺一方。
威陵河濟則淮徐震懼,師出無鹽而申纂授首。
濟北、太原,同時消潰;麋溝、垣苗,相尋奔走。
及回麾東掃,道固銜璧,盤一陽一、梁鄒,肉袒請命。
于時東一陽一未平,人懷去就。
沈文靜、高崇仁擁衆不朝,扇擾邊服。
崔僧祐、蓋次一陽一、陳顯達連兵淮海,水陸鋒起,揚旌而至,規援青齊。
士民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