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

關燈


    ”特賜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乘,素幾杖各一,蜀刀一口。

    又賜珍味,每春秋常緻之。

    尋诏朝晡給膳,朔望緻牛酒,衣服綿絹,每月送給。

    允皆分之親故。

    是時貴臣之門,皆羅列顯官,而允子弟皆無官爵。

    其廉退若此。

    遷尚書、散騎常侍,時延入,備幾杖,問以政治。

    十年,加光祿大夫、金章紫绶。

    朝之大議,皆咨訪焉。

     魏初法嚴,朝士多見杖罰。

    允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餘年,初無譴咎。

    初,真君中以獄訟留滞,始令中書以經義斷諸疑事。

    允據律評刑,三十餘載,内外稱平。

    允以獄者民之命也,常歎曰:“臯陶至德也,其後英蓼先亡;劉項之際,英布黥而王。

    經世雖久,猶有刑之餘釁。

    況凡人能無咎乎?” 其年四月,有事西郊,诏以禦馬車迎允就郊所闆殿觀矚。

    馬忽驚奔,車覆,傷眉三處。

    高祖、文明太後遣醫藥護治,存問相望。

    司駕将處重坐,允啟陳無恙,乞免其罪。

    先是,命中黃門蘇興壽扶持允,曾雪中遇犬驚倒,扶者大懼。

    允慰勉之,不令聞徹。

    興壽稱其允接事三年,未嘗見其忿色。

    恂恂善誘,誨人不倦。

    晝夜手常執書,吟詠尋覽。

    笃親念故,虛己存納。

    雖處貴重,志同貧素。

    一性一好音樂,每至伶人弦歌鼓舞,常擊節稱善。

    又雅信佛道,時設齋講,好生惡殺。

    一性一又簡至,不妄交遊。

    顯祖平青齊,徙其族望于代。

    時諸士人流移遠至,率皆饑寒。

    徙人之中,多允姻媾,皆徒步造門。

    允散财竭産,以相贍赈,慰問周至。

    無不感其仁厚。

    收其才能,表奏申用。

    時議者皆以新附緻異,允謂取材任能,無宜抑屈。

    先是,允被召在方山作頌,志氣猶不多損,談說舊事,了無所遺。

    十一年正月卒,年九十八。

     初,允每謂人曰:“吾在中書時有一陰一德,濟救民命。

    若一陽一報不差,吾壽應享百年矣。

    ”先卒旬外,微有不适。

    猶不寝卧,呼醫請藥,出入行止,吟詠如常。

    高祖、文明太後聞而遣醫李脩往脈視之,告以無恙。

    脩入,密陳允榮衛有異,懼其不久。

    于是遣使備賜禦膳珍羞,自酒米至于鹽醢百有餘品,皆盡時味,及一床一帳、衣服、茵被、幾杖,羅列于庭。

    王官往還,慰問相屬。

    允喜形于色,語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贍客矣。

    ”表謝而已,不有他慮。

    如是數日,夜中卒,家人莫覺。

    诏給絹一千匹、布二千匹、綿五百斤、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千斛以周喪用。

    魏初以來,存亡蒙赉者莫及焉,朝庭榮之。

    将葬,贈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軍、公如故,谥曰文,賜命服一襲。

    允所制詩賦诔頌箴論表贊,《左氏、公羊釋》,《一毛一詩拾遺》,《論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凡百餘篇,别有集行于世。

    允明算法,為算術三卷。

    子忱襲。

     忱,字士和。

    以父任除綏遠将軍、長樂太守。

    為政寬惠,民庶安之。

    後例降爵為侯。

    尋卒。

     孫貴賓,襲。

    除州治中,卒官。

     忱弟懷,字士仁。

    任城王雲郎中令、大将軍從事中郎,授中散。

    恬淡退靜,不競世利,在散輩十八年不易官。

    太和中,除太尉東一陽一王谘議參軍而卒。

     子綽,字僧裕。

    少孤,恭敏自立。

    身長八尺,腰帶十圍,沉雅有度量,博涉經史。

    太和十五年拜奉朝請、太尉法曹行參軍,尋兼尚書祠部郎。

    以母憂去職。

    久之,除治書侍禦史,轉洛一陽一令。

    綽為政強直,不避豪貴,邑人憚之。

    又诏參議律令。

    遷長兼國子博士,行颍川郡事。

    诏假節,行泾州刺史。

    延昌初,遷尚書右丞,參議《壬子曆》。

    肅宗初,司徒清河王怿司馬、冠軍,又随怿遷太尉司馬。

    其年秋,大乘賊起于冀州,都督元遙率衆讨之,诏綽兼散騎常侍,持節,以白虎幡軍前招慰。

    綽信著州裡,降者相尋。

    軍還,除汲郡太守,固辭不拜。

    禦史中尉元匡奏高聰及綽等朋附高肇,诏并原罪。

    俄行荥一陽一郡事,以本将軍出除豫州刺史。

    為政清平,抑強扶弱,百姓一愛一之,流民歸附者二千餘戶。

    遷後将軍、并州刺史。

    正光三年冬,暴疾卒,年四十八。

    四年九月,诏贈安東将軍、冀州刺史,谥曰簡。

     子炳,字仲彰。

    太尉行參軍,稍遷征虜将軍、開府掾。

    早卒。

     允弟推,字仲讓,小名檀越,早有名譽。

    太延中,以前後南使不稱,妙簡行人。

    遊雅薦推應選。

    诏兼散騎常侍,使劉義隆,南人稱其才辯。

    遇疾卒于建業。

    朝廷悼惜之。

    喪還,贈輔國将軍、臨邑子,谥曰恭,賜命服衣冠。

    允為之作诔。

     推弟燮,字季和,小字淳于,亦有文才。

    世祖每诏征,辭疾不應。

    恆譏笑允屈折久宦,栖泊京邑。

    常從容于家。

    州辟主簿。

    卒。

     孫市賓,奉朝請、冀州京兆王愉城局參軍。

    愉構逆,市賓逃歸京。

    後除青州安南府司馬。

    永熙中,冠軍将軍、開府從事中郎。

     始神中,允與從叔濟、族兄毗及同郡李金俱被征。

     濟,字叔民。

    初補中書博士,又為楚王傅。

    真君中,假員外常侍,賜爵浮一陽一子,使于劉義隆。

    世祖臨江,于行所除盱眙太守,後超授遊擊将軍。

    尋出除滄水太守。

    卒,年六十七。

    贈鎮遠将軍、冀州刺史,谥曰宣。

     子矯,襲。

    卒,子師襲。

     師,字孝則,有學識。

    曆詹事丞、太子舍人、尚書主客郎。

    轉通直散騎侍郎、從事正員郎。

    累遷光祿少卿,行泾州事。

    卒,贈龍骧将軍、河州刺史。

     子和仁,字德舒,襲。

    釋褐員外散騎侍郎,領殿中禦史。

    少清簡,有文才,曾為五言詩贈太尉屬盧仲宣,仲宣甚歎重之。

    常有高尚之志。

    後為洛州錄事參軍,不赴。

    服餌于汲郡白鹿山。

    未幾卒,時人悼惜之。

     和仁弟德偉,武定末,東宮齋帥。

     矯弟遵,自有《傳》。

     毗,字子翼,鄉邑稱為長者。

    官至從事中郎。

     孫當,尚書郎。

    卒,贈樂陵太守,谥曰恭。

     初,允所引劉模者,長樂信都人也。

    少時竊遊河表,遂至河南,尋複潛歸。

    頗涉經藉,微有注疏之用。

    允領秘書、典著作,選為校書郎。

    允修撰《國記》,與俱緝著。

    常令模持管龠,每日同入史閣,接膝對筵,屬述時事。

    允年已九十,目手稍衰,多遣模執筆而指授裁斷之。

    如此者五六歲。

    允所成篇卷,著論上下,模預有功焉。

    太和初,模遷中書博士,與李彪為僚友,并相一愛一好。

    至于訓導國胄,甄明風範,遠不及彪也。

    出除颍州刺史。

    王肅之歸阙,路經懸瓠,羁旅究悴,時人莫識。

    模獨給所須,吊待以禮。

    肅深感其意。

    及肅臨豫州,模猶在郡,微報複之,由是為新蔡太守。

    在二郡積十年,寬猛相濟,頗有治稱。

    正始元年,複出為陳留太守。

    時年七十餘矣,而飾老隐年,昧禁自效。

    遂家于南颍川,不複歸其舊鄉矣。

     子懷恕,聰率多囗。

    甚收颍川情和。

    至襄威将軍、本州冠軍府功曹參軍。

     懷恕弟懷遜,頗解醫術。

    曆位給事中。

    卒于左軍将軍、鎮遠将軍。

     史臣曰:依仁遊藝,執義守哲,其司空高允乎?蹈危禍之機,抗雷電之氣,處死夷然,忘身濟物,卒悟明主,保己全身。

    自非體鄰知命,鑒照窮達,亦何能以若此?宜其光一寵一四世,終享百齡!有魏以來,斯人而已。

    僧裕學治有聞,聿修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