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
關燈
小
中
大
論名字貴賤,著議紛纭。
允遂著《名字論》以釋其惑,甚有典證。
複以本官領秘書監,解太常卿,進爵梁城侯,加左将軍。
初,允與遊雅及太原張偉同業相友,雅嘗論允曰:“夫喜怒者,有生所不能無也。
而前史載卓公寬中,文饒洪量,褊心者或之弗信。
餘與高子遊處四十年矣,未嘗見其是非愠喜之色,不亦信哉。
高子内文明而外柔一弱,其言呐呐不能出口,餘常呼為‘文子’。
崔公謂餘雲:‘高生豐才博學,一代佳士,所乏者矯矯風節耳。
’餘亦然之。
司徒之譴,起于纖微,及于诏責,崔公聲嘶股戰不能言,崇欽已下伏地流汗,都無人色。
高子敷陳事理,申釋是非,辭義清辯,音韻高亮。
明主為之動容,聽者無不稱善。
仁及僚友,保茲元吉,向之所謂矯矯者,更在斯乎?崇一愛一之任勢也,威振四海。
嘗召百司于都坐,王公以下,望庭畢拜,高子獨升階長揖。
由此觀之,汲長孺可卧見衛青,何抗禮之有!向之所謂風節者,得不謂此乎?知人固不易,人亦不易知。
吾既失之于心内,崔亦漏之于形外。
鐘期止聽于伯牙,夷吾見明于鮑叔,良有以也。
”其為人物所推如此。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恆呼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遠矣。
高宗崩,顯祖居諒暗,乙渾專擅朝命,謀危社稷。
文明太後誅之,引允禁中,參決大政。
又诏允曰:“自頃以來,庠序不建,為日久矣。
道肆陵遲,學業遂廢,子衿之歎,複見于今。
朕既篡統大業,八表晏甯,稽之舊典,欲置學官于郡國,使進修之業,有所津寄。
卿儒宗元老,朝望舊德,宜與中、秘二省參議以聞。
”允表曰:“臣聞經綸大業,必以教養為先;鹹秩九疇,亦由文德成務。
故辟雍光于周詩,泮宮顯于《魯頌》。
自永嘉以來,舊章殄滅。
鄉闾蕪沒《雅頌》之一聲,京邑杜絕釋奠之禮。
道業陵夷,百五十載。
仰惟先朝每欲憲章昔典,經闡素風,方事尚殷,弗遑克複。
陛下欽明文思,纂成洪烈,萬國鹹甯,百揆時叙。
申祖宗之遺志,興周禮之絕業,爰發德音,惟新文教。
搢紳黎獻,莫不幸甚。
臣承旨敕,并集二省,披覽史籍,備究典紀,一靡一不敦儒以勸其業,貴學以笃其道。
伏思明诏,玄同古義。
宜如聖旨,崇建學校以厲風俗。
使先王之道,光演于明時;郁郁之音,流聞于四海。
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其博士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
助教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
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
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斑門,次及中第。
”顯祖從之。
郡國立學,自此始也。
後允以老疾,頻上表乞骸鼻,诏不許。
于是乃著《告老詩》。
又以昔歲同征,零落将盡,感逝懷人,作《征士頌》,蓋止于應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則阙焉。
群賢之行,舉其梗概矣。
今著之于下: 中書侍郎、固安伯範一陽一盧玄子真 郡功曹史博陵崔綽茂祖 河内太守、下樂侯廣甯燕崇玄略 上一黨一太守、高邑侯廣甯常陟公山 征南大将軍從事中郎勃海高毗子翼 征南大将軍從事中郎勃海李欽道賜 河西太守、饒一陽一子博陵許堪祖根 中書郎、新豐侯京兆杜铨士衡 征西大将軍從事中郎京兆韋阆友規 京兆太守趙郡李诜令孫 太常博士、钜鹿公趙郡李靈虎符 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李遐仲熙 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張傳仲業 輔國大将軍從事中郎範一陽一祖邁 征東大将軍從事中郎範一陽一祖侃士倫 東郡太守、蒲縣子中山劉策 濮一陽一太守、真定子常山許琛 行司隸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 中書郎燕郡劉遐彥鑒 中書郎、武恆子河間邢穎宗敬 滄水太守、浮一陽一侯勃海高濟叔民 太平太守、平原子雁門李熙士元 秘書監、梁郡公廣平遊雅伯度 廷尉正、安平子博陵崔建興祖 廣平太守、列人侯西河宋愔 州主簿長樂潘天符 郡功曹長樂杜熙 征東大将軍從事中郎中山張綱 中書郎上谷張誕叔術 秘書郎雁門王道雅 秘書郎雁門闵弼 衛大将軍從事中郎中山郎苗 大司馬從事中郎上谷侯辯 陳留郡太守、高邑子趙郡呂季才 夫百王之禦士也,莫不資伏群才,以隆治道。
故周文以多士克甯,漢武以得賢為盛。
此載籍之所記,由來之常義。
魏自神已後,宇内平定,誅赫連積世之僭,掃窮發不羁之寇,南摧江楚,西蕩涼域,殊方之外,慕義而至。
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登延俊造,酬谘政事。
夢想賢哲,思遇其人,訪諸有司,以求名士。
鹹稱範一陽一盧玄等四十二人,皆冠冕之胄,著問州邦,有羽儀之用。
親發明诏,以征玄等。
乃曠官以待之,懸爵以縻之。
其就命三十五人,自餘依例州郡所遣者不可稱記。
爾乃髦士盈朝,而濟濟之美興焉。
昔與之俱蒙斯舉,或從容廊廟,或遊集私門,上談公務,下盡忻娛,以為千載一時,始于此矣。
日月推移,吉兇代謝,同征之人,凋殲殆盡。
在者數子,然複分張。
往昔之忻,變為悲戚。
張仲業東臨營州,遲其還返,一叙于懷,齊衿于垂殁之年,寫情于桑榆之末。
其人不幸,複至殒殁。
在朝者皆後進之士,居裡者非疇昔之人,進涉無寄心之所,出入無解顔之地。
顧省形骸,所以永歎而不已。
夫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亦可以長言寄意。
不為文二十年矣,然事切于心,豈可默乎?遂為之頌,詞曰: 紫氣幹霄,群雄亂夏,王襲徂征,戎車屢駕。
掃蕩遊氛,克剪妖霸,四海從風,八垠漸化。
政教無外,既甯且一,偃武橐兵,唯文是恤。
帝乃旁求,搜賢舉逸,岩隐投竿,異人并出。
亹癖盧生,量遠思純,鑽道據德,遊藝依仁。
旌弓既招,釋褐投巾,攝齊升堂,嘉謀日陳。
自東徂南,躍馬馳輪,僭馮影附,劉以和親。
茂祖茕單,夙離不造,克己勉躬,聿隆家道。
敦心《六經》,遊思文藻,終辭一寵一命,以之自保。
燕、常笃信,百行一靡一遺,位不苟進,任理栖遲。
居沖守約,好讓善推,思賢樂古,如渴如饑。
子翼緻遠,道賜悟深,相期以義,相和若琴。
并參幕府,俱發德音,優遊卒歲,聊以寄心。
祖根運會,克光厥猷,仰緣朝恩,俯因德友。
功雖後建,祿實先受,班同舊臣,位并群後。
士衡孤立,内省一靡一疚,言不崇華,交不遺舊。
以産則貧,論道則富,所謂伊人,實邦之秀。
卓矣友規,禀茲淑亮,存彼大方,擯此細讓。
神與理冥,形随流一浪一,雖屈王侯,莫廢其尚。
趙實名區,世多奇士,山嶽所鐘,挺生三李。
矯矯清風,抑抑容止,初九而潛,望雲而起。
诜尹西都,靈惟作傳,垂訓皇宮,載理雲霧。
熙雖中夭,迹階郎署,餘塵可挹,終亦顯著。
仲
允遂著《名字論》以釋其惑,甚有典證。
複以本官領秘書監,解太常卿,進爵梁城侯,加左将軍。
初,允與遊雅及太原張偉同業相友,雅嘗論允曰:“夫喜怒者,有生所不能無也。
而前史載卓公寬中,文饒洪量,褊心者或之弗信。
餘與高子遊處四十年矣,未嘗見其是非愠喜之色,不亦信哉。
高子内文明而外柔一弱,其言呐呐不能出口,餘常呼為‘文子’。
崔公謂餘雲:‘高生豐才博學,一代佳士,所乏者矯矯風節耳。
’餘亦然之。
司徒之譴,起于纖微,及于诏責,崔公聲嘶股戰不能言,崇欽已下伏地流汗,都無人色。
高子敷陳事理,申釋是非,辭義清辯,音韻高亮。
明主為之動容,聽者無不稱善。
仁及僚友,保茲元吉,向之所謂矯矯者,更在斯乎?崇一愛一之任勢也,威振四海。
嘗召百司于都坐,王公以下,望庭畢拜,高子獨升階長揖。
由此觀之,汲長孺可卧見衛青,何抗禮之有!向之所謂風節者,得不謂此乎?知人固不易,人亦不易知。
吾既失之于心内,崔亦漏之于形外。
鐘期止聽于伯牙,夷吾見明于鮑叔,良有以也。
”其為人物所推如此。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恆呼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遠矣。
高宗崩,顯祖居諒暗,乙渾專擅朝命,謀危社稷。
文明太後誅之,引允禁中,參決大政。
又诏允曰:“自頃以來,庠序不建,為日久矣。
道肆陵遲,學業遂廢,子衿之歎,複見于今。
朕既篡統大業,八表晏甯,稽之舊典,欲置學官于郡國,使進修之業,有所津寄。
卿儒宗元老,朝望舊德,宜與中、秘二省參議以聞。
”允表曰:“臣聞經綸大業,必以教養為先;鹹秩九疇,亦由文德成務。
故辟雍光于周詩,泮宮顯于《魯頌》。
自永嘉以來,舊章殄滅。
鄉闾蕪沒《雅頌》之一聲,京邑杜絕釋奠之禮。
道業陵夷,百五十載。
仰惟先朝每欲憲章昔典,經闡素風,方事尚殷,弗遑克複。
陛下欽明文思,纂成洪烈,萬國鹹甯,百揆時叙。
申祖宗之遺志,興周禮之絕業,爰發德音,惟新文教。
搢紳黎獻,莫不幸甚。
臣承旨敕,并集二省,披覽史籍,備究典紀,一靡一不敦儒以勸其業,貴學以笃其道。
伏思明诏,玄同古義。
宜如聖旨,崇建學校以厲風俗。
使先王之道,光演于明時;郁郁之音,流聞于四海。
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其博士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
助教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
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
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斑門,次及中第。
”顯祖從之。
郡國立學,自此始也。
後允以老疾,頻上表乞骸鼻,诏不許。
于是乃著《告老詩》。
又以昔歲同征,零落将盡,感逝懷人,作《征士頌》,蓋止于應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則阙焉。
群賢之行,舉其梗概矣。
今著之于下: 中書侍郎、固安伯範一陽一盧玄子真 郡功曹史博陵崔綽茂祖 河内太守、下樂侯廣甯燕崇玄略 上一黨一太守、高邑侯廣甯常陟公山 征南大将軍從事中郎勃海高毗子翼 征南大将軍從事中郎勃海李欽道賜 河西太守、饒一陽一子博陵許堪祖根 中書郎、新豐侯京兆杜铨士衡 征西大将軍從事中郎京兆韋阆友規 京兆太守趙郡李诜令孫 太常博士、钜鹿公趙郡李靈虎符 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李遐仲熙 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張傳仲業 輔國大将軍從事中郎範一陽一祖邁 征東大将軍從事中郎範一陽一祖侃士倫 東郡太守、蒲縣子中山劉策 濮一陽一太守、真定子常山許琛 行司隸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 中書郎燕郡劉遐彥鑒 中書郎、武恆子河間邢穎宗敬 滄水太守、浮一陽一侯勃海高濟叔民 太平太守、平原子雁門李熙士元 秘書監、梁郡公廣平遊雅伯度 廷尉正、安平子博陵崔建興祖 廣平太守、列人侯西河宋愔 州主簿長樂潘天符 郡功曹長樂杜熙 征東大将軍從事中郎中山張綱 中書郎上谷張誕叔術 秘書郎雁門王道雅 秘書郎雁門闵弼 衛大将軍從事中郎中山郎苗 大司馬從事中郎上谷侯辯 陳留郡太守、高邑子趙郡呂季才 夫百王之禦士也,莫不資伏群才,以隆治道。
故周文以多士克甯,漢武以得賢為盛。
此載籍之所記,由來之常義。
魏自神已後,宇内平定,誅赫連積世之僭,掃窮發不羁之寇,南摧江楚,西蕩涼域,殊方之外,慕義而至。
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登延俊造,酬谘政事。
夢想賢哲,思遇其人,訪諸有司,以求名士。
鹹稱範一陽一盧玄等四十二人,皆冠冕之胄,著問州邦,有羽儀之用。
親發明诏,以征玄等。
乃曠官以待之,懸爵以縻之。
其就命三十五人,自餘依例州郡所遣者不可稱記。
爾乃髦士盈朝,而濟濟之美興焉。
昔與之俱蒙斯舉,或從容廊廟,或遊集私門,上談公務,下盡忻娛,以為千載一時,始于此矣。
日月推移,吉兇代謝,同征之人,凋殲殆盡。
在者數子,然複分張。
往昔之忻,變為悲戚。
張仲業東臨營州,遲其還返,一叙于懷,齊衿于垂殁之年,寫情于桑榆之末。
其人不幸,複至殒殁。
在朝者皆後進之士,居裡者非疇昔之人,進涉無寄心之所,出入無解顔之地。
顧省形骸,所以永歎而不已。
夫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亦可以長言寄意。
不為文二十年矣,然事切于心,豈可默乎?遂為之頌,詞曰: 紫氣幹霄,群雄亂夏,王襲徂征,戎車屢駕。
掃蕩遊氛,克剪妖霸,四海從風,八垠漸化。
政教無外,既甯且一,偃武橐兵,唯文是恤。
帝乃旁求,搜賢舉逸,岩隐投竿,異人并出。
亹癖盧生,量遠思純,鑽道據德,遊藝依仁。
旌弓既招,釋褐投巾,攝齊升堂,嘉謀日陳。
自東徂南,躍馬馳輪,僭馮影附,劉以和親。
茂祖茕單,夙離不造,克己勉躬,聿隆家道。
敦心《六經》,遊思文藻,終辭一寵一命,以之自保。
燕、常笃信,百行一靡一遺,位不苟進,任理栖遲。
居沖守約,好讓善推,思賢樂古,如渴如饑。
子翼緻遠,道賜悟深,相期以義,相和若琴。
并參幕府,俱發德音,優遊卒歲,聊以寄心。
祖根運會,克光厥猷,仰緣朝恩,俯因德友。
功雖後建,祿實先受,班同舊臣,位并群後。
士衡孤立,内省一靡一疚,言不崇華,交不遺舊。
以産則貧,論道則富,所謂伊人,實邦之秀。
卓矣友規,禀茲淑亮,存彼大方,擯此細讓。
神與理冥,形随流一浪一,雖屈王侯,莫廢其尚。
趙實名區,世多奇士,山嶽所鐘,挺生三李。
矯矯清風,抑抑容止,初九而潛,望雲而起。
诜尹西都,靈惟作傳,垂訓皇宮,載理雲霧。
熙雖中夭,迹階郎署,餘塵可挹,終亦顯著。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