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
關燈
小
中
大
示天下以無私,訓天下以至儉。
故美聲盈溢,千載不衰。
今殿下國之儲貳,四海屬心,言行舉動,萬方所則,而營立私田,畜養雞犬,乃至販酤市廛阝,與民争利,議聲流布,不可追掩。
夫天下者,殿下之天下,富有四海,何求而不獲,何欲而弗從?而與販夫販婦競此尺寸。
昔虢之将亡,神乃下降,賜之土田,卒喪其國。
漢之靈帝,不修人君之重,好與宮人列肆販賣,私立府藏,以營小利,卒有颠覆傾亂之禍。
前鑒若此,甚可畏懼。
夫為人君者,必審于擇人。
故稱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商書》雲:‘無迩小人’。
孔父有雲: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矣。
武王一愛一周、邵、齊、畢,所以王天下。
殷纣一愛一飛廉、惡來,所以喪其國。
曆觀古今存亡之際,莫不由之。
今東宮誠曰乏人,俊乂不少。
頃來侍禦左右者,恐非在朝之選。
故願殿下少察愚言,斥出佞邪,親近忠良,所在田園,分給貧下,畜産販賣,以時收散。
如此則休聲日至,謗議可除。
”恭宗不納。
恭宗之崩也,允久不進見。
後世祖召,允升階歔欷,悲不能止。
世祖流淚,命允使出。
左右莫知其故,相謂曰:“高允無何悲泣,令至尊哀傷,何也?”世祖聞之,召而謂曰:“汝不知高允悲乎?”左右曰:“臣等見允無言而泣,陛下為之悲傷,是以竊言耳。
”世祖曰:“崔浩誅時,允亦應死,東宮苦谏,是以得免。
今無東宮,允見朕因悲耳。
” 允表曰:“往年被敕,令臣集天文災異,使事類相從,約而可觀。
臣聞箕子陳谟而《洪範》作,宣尼述史而《春秋》著,皆所以章明列辟,景測皇天者也。
故先其善惡而驗以災異,随其失得而效以禍福,天人誠遠,而報速如響,甚可懼也。
自古帝王莫不尊崇其道而稽其法數,以自修饬。
厥後史官并載其事,以為鑒誡。
漢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見漢祚将危,權歸外戚,屢陳妖眚而不見納。
遂因《洪範》、《春秋》災異報應者而為其傳,觊以感悟人主,而終不聽察,卒以危亡。
豈不哀哉!伏惟陛下神武則天,睿鑒自遠,欽若稽古,率由舊章,前言往行,一靡一不究鑒,前皇所不逮也。
臣學不洽聞,識見寡薄,懼無以裨廣聖聽,仰酬明旨。
今謹依《洪範傳》、《天文志》撮其事要,略其文辭,凡為八篇。
”世祖覽而善之,曰:“高允之明災異,亦豈減崔浩乎?”及高宗即位,允頗有謀焉。
司徒陸麗等皆受重賞,允既不蒙褒異,又終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類也。
給事中郭善明,一性一多機巧,欲逞其能,勸高宗大起宮室。
允谏曰:“臣聞太祖道武皇帝既定天下,始建都邑。
其所營立,非因農隙,不有所興。
今建國已久,宮室已備,永安前殿足以朝會萬國,西堂溫室足以安禦聖躬,紫樓臨望可以觀望遠近。
若廣修壯麗為異觀者,宜漸緻之,不可倉卒。
計斫材運土及諸雜役須二萬人,丁夫充作,老小暴饷,合四萬人,半年可訖。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一婦不織,或受其寒。
況數萬之衆,其所損廢,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驗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誠聖主所宜思量。
”高宗納之。
允以高宗纂承平之業,而風俗仍舊,婚娶喪葬,不依古式,允乃谏曰: 前朝之世,屢發明诏,禁諸婚娶不得作樂,及葬送之日歌謠、鼓舞、殺牲、燒葬,一切禁斷。
雖條旨久頒,而俗不革變。
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為下者習以成俗,教化陵遲,一至于斯。
昔周文以百裡之地,修德布政,先于寡妻,及于兄弟,以至家邦,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明為政者先自近始。
《詩》雲:“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人君舉動,不可不慎。
《禮》雲: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娶婦之家,三日不一舉樂。
今諸王納室,皆樂部給伎以為嬉戲,而獨禁細民,不得作樂,此一異也。
古之婚者,皆揀擇德義之門,妙選貞閑之女,先之以媒娉,繼之以禮物,集僚友以重其别,親禦輪以崇其敬,婚姻之際,如此之難。
今諸王十五,便賜妻别居。
然所配者,或長少差舛,或罪入掖庭,而作合宗王,妃嫔籓懿。
失禮之甚,無複此過。
往年及今,頻有檢劾。
誠是諸王過酒緻責,迹其元起,亦由色衰相棄,緻此紛纭。
今皇子娶妻,多出宮掖,令天下小民,必依禮限,此二異也。
萬物之生,一靡一不有死,古先哲王,作為禮制,所以養生送死,折諸人情。
若毀生以奉死,則聖人所禁也。
然葬者藏也,死者不可再見,故深藏之。
昔堯葬谷林,農不易畝;舜葬蒼梧,市不改肆。
秦始皇作為地市,下固三泉,金玉寶貨不可計數,死不旋踵,一屍一焚墓掘。
由此推之,堯舜之儉,始皇之奢,是非可見。
今國家營葬,費損巨億,一旦焚之,以為灰燼。
苟一靡一費有益于亡者,古之臣奚獨不然?今上為之不辍,而禁下民之必止,此三異也。
古者祭必立一屍一,序其昭穆,使亡者有憑,緻食飨之禮。
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類者事之如父母,燕好如夫妻,損敗風化,渎亂情禮,莫此之甚。
上未禁之,下不改絕,此四異也。
夫飨者,所以定禮儀,訓萬國,故聖王重之。
至乃爵盈而不飲,肴乾而不食,樂非雅聲則不奏,物非正色則不列。
今之大會,内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儀式。
又俳優鄙藝,污辱視聽。
朝庭積習以為美,而責風俗之清純,此五異也。
今陛下當百王之末,踵晉亂之弊,而不矯然厘改,以厲頹俗,臣恐天下蒼生,永不聞見禮教矣。
允言如此非一,高宗從容聽之。
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辄求見,高宗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禮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論。
或有上事陳得失者,高宗省而謂群臣曰:“君父一也。
父有是非,子何為不作書于人中谏之,使人知惡,而于家内隐處也?豈不以父親,恐惡彰于外也?今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谏,此豈不彰君之短,明己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
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論,至朕所不樂聞者,皆侃侃言說,無所避就。
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谏,豈不忠乎!汝等在左右,曾不聞一正言,但伺朕喜時求官乞職。
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勞耳,皆至公王。
此人把筆匡我國家,不過作郎。
汝等不自愧乎?”于是拜允中書令,著作如故。
司徒陸麗曰:“高允雖蒙一寵一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見朕用之,方言其貧。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缊袍,廚中鹽菜而已。
高宗歎息曰:“古人之清貧豈有此乎!”即賜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長子忱為綏遠将軍、長樂太守。
允頻表固讓,高宗不許。
初與允同征遊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數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時百官無祿,允常使諸子樵采自給。
初,尚書窦瑾坐事誅,瑾子遵亡在山澤,遵母焦沒入縣官。
後焦以老得免,瑾之親故,莫有恤者。
允愍焦年老,保護在家。
積六年,遵始蒙赦。
其笃行如此。
轉太常卿,本官如故。
允上《代都賦》,因以規諷,亦《二京》之流也。
文多不載。
時中書博士索敞與侍郎傅默、梁祚
故美聲盈溢,千載不衰。
今殿下國之儲貳,四海屬心,言行舉動,萬方所則,而營立私田,畜養雞犬,乃至販酤市廛阝,與民争利,議聲流布,不可追掩。
夫天下者,殿下之天下,富有四海,何求而不獲,何欲而弗從?而與販夫販婦競此尺寸。
昔虢之将亡,神乃下降,賜之土田,卒喪其國。
漢之靈帝,不修人君之重,好與宮人列肆販賣,私立府藏,以營小利,卒有颠覆傾亂之禍。
前鑒若此,甚可畏懼。
夫為人君者,必審于擇人。
故稱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商書》雲:‘無迩小人’。
孔父有雲: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矣。
武王一愛一周、邵、齊、畢,所以王天下。
殷纣一愛一飛廉、惡來,所以喪其國。
曆觀古今存亡之際,莫不由之。
今東宮誠曰乏人,俊乂不少。
頃來侍禦左右者,恐非在朝之選。
故願殿下少察愚言,斥出佞邪,親近忠良,所在田園,分給貧下,畜産販賣,以時收散。
如此則休聲日至,謗議可除。
”恭宗不納。
恭宗之崩也,允久不進見。
後世祖召,允升階歔欷,悲不能止。
世祖流淚,命允使出。
左右莫知其故,相謂曰:“高允無何悲泣,令至尊哀傷,何也?”世祖聞之,召而謂曰:“汝不知高允悲乎?”左右曰:“臣等見允無言而泣,陛下為之悲傷,是以竊言耳。
”世祖曰:“崔浩誅時,允亦應死,東宮苦谏,是以得免。
今無東宮,允見朕因悲耳。
” 允表曰:“往年被敕,令臣集天文災異,使事類相從,約而可觀。
臣聞箕子陳谟而《洪範》作,宣尼述史而《春秋》著,皆所以章明列辟,景測皇天者也。
故先其善惡而驗以災異,随其失得而效以禍福,天人誠遠,而報速如響,甚可懼也。
自古帝王莫不尊崇其道而稽其法數,以自修饬。
厥後史官并載其事,以為鑒誡。
漢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見漢祚将危,權歸外戚,屢陳妖眚而不見納。
遂因《洪範》、《春秋》災異報應者而為其傳,觊以感悟人主,而終不聽察,卒以危亡。
豈不哀哉!伏惟陛下神武則天,睿鑒自遠,欽若稽古,率由舊章,前言往行,一靡一不究鑒,前皇所不逮也。
臣學不洽聞,識見寡薄,懼無以裨廣聖聽,仰酬明旨。
今謹依《洪範傳》、《天文志》撮其事要,略其文辭,凡為八篇。
”世祖覽而善之,曰:“高允之明災異,亦豈減崔浩乎?”及高宗即位,允頗有謀焉。
司徒陸麗等皆受重賞,允既不蒙褒異,又終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類也。
給事中郭善明,一性一多機巧,欲逞其能,勸高宗大起宮室。
允谏曰:“臣聞太祖道武皇帝既定天下,始建都邑。
其所營立,非因農隙,不有所興。
今建國已久,宮室已備,永安前殿足以朝會萬國,西堂溫室足以安禦聖躬,紫樓臨望可以觀望遠近。
若廣修壯麗為異觀者,宜漸緻之,不可倉卒。
計斫材運土及諸雜役須二萬人,丁夫充作,老小暴饷,合四萬人,半年可訖。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一婦不織,或受其寒。
況數萬之衆,其所損廢,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驗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誠聖主所宜思量。
”高宗納之。
允以高宗纂承平之業,而風俗仍舊,婚娶喪葬,不依古式,允乃谏曰: 前朝之世,屢發明诏,禁諸婚娶不得作樂,及葬送之日歌謠、鼓舞、殺牲、燒葬,一切禁斷。
雖條旨久頒,而俗不革變。
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為下者習以成俗,教化陵遲,一至于斯。
昔周文以百裡之地,修德布政,先于寡妻,及于兄弟,以至家邦,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明為政者先自近始。
《詩》雲:“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人君舉動,不可不慎。
《禮》雲: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娶婦之家,三日不一舉樂。
今諸王納室,皆樂部給伎以為嬉戲,而獨禁細民,不得作樂,此一異也。
古之婚者,皆揀擇德義之門,妙選貞閑之女,先之以媒娉,繼之以禮物,集僚友以重其别,親禦輪以崇其敬,婚姻之際,如此之難。
今諸王十五,便賜妻别居。
然所配者,或長少差舛,或罪入掖庭,而作合宗王,妃嫔籓懿。
失禮之甚,無複此過。
往年及今,頻有檢劾。
誠是諸王過酒緻責,迹其元起,亦由色衰相棄,緻此紛纭。
今皇子娶妻,多出宮掖,令天下小民,必依禮限,此二異也。
萬物之生,一靡一不有死,古先哲王,作為禮制,所以養生送死,折諸人情。
若毀生以奉死,則聖人所禁也。
然葬者藏也,死者不可再見,故深藏之。
昔堯葬谷林,農不易畝;舜葬蒼梧,市不改肆。
秦始皇作為地市,下固三泉,金玉寶貨不可計數,死不旋踵,一屍一焚墓掘。
由此推之,堯舜之儉,始皇之奢,是非可見。
今國家營葬,費損巨億,一旦焚之,以為灰燼。
苟一靡一費有益于亡者,古之臣奚獨不然?今上為之不辍,而禁下民之必止,此三異也。
古者祭必立一屍一,序其昭穆,使亡者有憑,緻食飨之禮。
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類者事之如父母,燕好如夫妻,損敗風化,渎亂情禮,莫此之甚。
上未禁之,下不改絕,此四異也。
夫飨者,所以定禮儀,訓萬國,故聖王重之。
至乃爵盈而不飲,肴乾而不食,樂非雅聲則不奏,物非正色則不列。
今之大會,内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儀式。
又俳優鄙藝,污辱視聽。
朝庭積習以為美,而責風俗之清純,此五異也。
今陛下當百王之末,踵晉亂之弊,而不矯然厘改,以厲頹俗,臣恐天下蒼生,永不聞見禮教矣。
允言如此非一,高宗從容聽之。
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辄求見,高宗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禮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論。
或有上事陳得失者,高宗省而謂群臣曰:“君父一也。
父有是非,子何為不作書于人中谏之,使人知惡,而于家内隐處也?豈不以父親,恐惡彰于外也?今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谏,此豈不彰君之短,明己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
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論,至朕所不樂聞者,皆侃侃言說,無所避就。
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谏,豈不忠乎!汝等在左右,曾不聞一正言,但伺朕喜時求官乞職。
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勞耳,皆至公王。
此人把筆匡我國家,不過作郎。
汝等不自愧乎?”于是拜允中書令,著作如故。
司徒陸麗曰:“高允雖蒙一寵一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見朕用之,方言其貧。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缊袍,廚中鹽菜而已。
高宗歎息曰:“古人之清貧豈有此乎!”即賜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長子忱為綏遠将軍、長樂太守。
允頻表固讓,高宗不許。
初與允同征遊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數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時百官無祿,允常使諸子樵采自給。
初,尚書窦瑾坐事誅,瑾子遵亡在山澤,遵母焦沒入縣官。
後焦以老得免,瑾之親故,莫有恤者。
允愍焦年老,保護在家。
積六年,遵始蒙赦。
其笃行如此。
轉太常卿,本官如故。
允上《代都賦》,因以規諷,亦《二京》之流也。
文多不載。
時中書博士索敞與侍郎傅默、梁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