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一 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關燈
節、冠軍将軍、洛州刺史,谥曰文景。

    先作《五經疑問》百餘篇,其言該典,今行于時,文多,略舉其切于世教者: 問王者受命,木火相生曰:五一精一代感,禀靈者興。

    金德方隆,祯發華渚;水運告昌,瑤光啟祚。

    人道承天,天理應實,受謝既彰,玄命若契。

    相生之義,有允不違。

    至如湯武革命,殺伐是用,水火為次,遵而不改。

    既事乖代終,而數同納麓。

    逆順且殊,祯運宜異,而兆征不差,有疑符應。

     問禹以鲧配天,舜不尊父曰:明明上天,下土是冒。

    道高者負扆四方,神積者郊原斯主。

    是以則天,不能私其子;紹堯,不敢尊其父。

    鲧既罪彰于山川,受殛于羽裔,化質與鱗甲為群。

    銘一精一不能上乘箕尾,而厚尊配于國一陽一,當升煙之大禮。

    苟存及躬,以亂祀典。

    降上帝為罪鬼之賓,奏夾鐘為介蟲之樂,奉天之道,不乃有淪乎? 問湯尊稷廢柱曰:“神積道存,異世同尊;列山見享,綿紀前代。

    成湯革命承天,當愆一陽一之運,不思理數之有時,黜元功于百世。

    且畢、箕感應,風雨異征,尊播殖之靈,而邀滂澍之潤,升廢之道,無乃謬與?若柱不合薦,虞夏應失之于前;如以歲久宜遷,百神可計日而代。

    求之二三,未究往旨。

     問湯克桀,欲遷夏社為不可;武王滅纣,以亳社為亡國之誡曰:神無定方,唯人為主,道協無為,天地是依,棄德弗崇,百靈更祀。

    周武承天,禮存鹹秩,升後稷當四圭之尊,貶土隻隔牲币之享。

    就如言之,稷禀靈威,誠允聿追之宜,社非商祖,孝孚乃考之咎,殷鑒緻誡,何獨在斯? 問《易》著革命之爻,而無揖讓之象曰:玄黃剖别,人道為尊,含靈伫化,故義始元首。

    是以飛龍啟征,大人載就。

    及理運相推,帝圖異序。

    虞賓以為善終順守,有慚未盡,不顯揖讓之象,而著已日之美。

    豈可兆巨釁為贻厥之謀,訓萬世而開安忍之囗?求之反衷,未識理恕。

     問《周禮·秋官》司烜氏,邦若屋誅,為明焉曰:王道貴産,法理尚恩。

    舊德見食,八象載其美;五宥三刺,《禮經》寶其仁。

    是以祿父巨釁,殷禮不辍;三監亂德,蔡胤猶存。

    罪莫極于無上,逆莫甚于違天。

    行大辟禍不及族,理正刑愆止于身。

    何惡當參夷之禍?何戾受淪殄之辜? 問《儀禮》,繼母出嫁,從為之服,《傳》雲“貴終其恩”曰:繼母配父,本非天屬,與尊合德,名義以興。

    兼鞠育有加,禮服是重。

    既體違義盡,棄節毀慈,作嫔異門,為鬼他族,神道不全,何終恩之有?方齊服是追,哭于野次,苟存降重,無乃過猶不及乎? 問《禮記》,生不及祖父母,父母稅喪,己則否曰:服以恩制,禮由義立。

    慈母三年,孫無缌葛者,以戚非天屬,報養止身。

    祖雖異域,恩不及己,但正體于下,可無服乎?且缟冠玄武,子姓之服。

    縓々練之後,纕绖已除,猶懷慘素,未忍從吉,況斬焉?初之創巨方始,複吊之賓,尚改缁襲,奉哀苫次,而無追變,孝子孝孫,豈天理是與? 問《左氏傳》,齊人殺哀姜,君子以為不可曰:受醮從天,人倫所重。

    保育異宗,承奉郊奠。

    而乃肆極昏一婬一,禍傾合之尊;怙亂無終,殄滅誕鞠之一愛一。

    齊桓匡翼四方,正存刑矩。

    割不忍之恩,行至公之法。

    方生貶違,以殺為甚。

    而神道幽默,禍降未期,雖窮勃履朝,臣不宜糾,既事反人靈,咎将有所,施之取衷,孰為優允? 問《公羊傳》,王者之後郊天曰:神不謬享,帝無妄尊。

    介丘偏祀,猶不歆季氏之旅;昊天至重,豈可納廢飨之虔?唐虞已往,事無斯典;三後已降,始見其文。

    揖讓之胄,禮不上通,昏瘉後燼,四圭是主。

    此便至道相承,乾無二統。

    純風既诐,玄牡肆尊,禮不虛革,庶昭異聞。

     問《谷梁傳》,魯僖三十一年夏四月,“蔔郊不從,乃免牲”,《傳》曰“乃者,亡乎人之辭也”曰:樂以觀風,禮為教本,其細已甚,民不堪命。

    齊不加兵,屈于周典。

    僖公魯之盛君,告誡虔祀,穆蔔迎吉,而休征不至。

    若推咎于天,則神不棄鑒;歸愆于人,則頌聲宜替。

    既命龜失辰,靈威弗眷,郊享不從,配天斯缺。

    即《傳》所言,殆非虛美,何承而制? 問《尚書胤征》,羲和诘其罪,乃季秋月,朔辰弗合于房曰:衡紀不移,日月有度。

    炎涼啟辰,次舍無代。

    履端屢臻,歸餘成閏。

    是以爰命羲和,升準徂節,使晷數應時,火流協運。

    緻望舒後律,耀靈爽次。

    即官阙永,容可為愆。

    玄象一差,未成巨戾。

    且杪秋豈回星之辰,授衣非合璧之月。

    叙食弗當,積失加誅;律度暫差,便遘殄絕。

    仁者之兵,義不妄興;王赫斯舉,将有異說。

     問《一毛一詩》,“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曰:日月次周,行舍有常,分至之侯,不為愆咎。

    今同之辰而為深戾者,專以金木相殘,指日成釁。

    推步不一,容可如之。

    若谪見正一陽一,日維戊午,生育相因,猶子歸母,但以一陰一陽一得無深忌乎?若為忌也,朔亦應為災;如不忌也,辛卯豈獨成醜?且舉凡之始,以屬月時,系之在日,有爽明例。

    義不妄構,理用何依? 問《論語》,河不出圖,泣麟自傷曰:聖人禀靈天地,資識未形,齊生死于一同,等榮辱于彼我。

    孔子自生不辰,從心告齒,樂正既修,素王斯著。

    方興吾已之歎,結反袂之悲,進涉無上之心,退深負杖之懼。

    聖達之理,無乃缺如? 符玺郎王神貴答之,名為《辯疑》,合成十卷,亦有可觀。

    前廢帝時奏上之。

    帝親自執卷,與神貴往複,嘉其用心,特除神貴子鴻彥為奉朝請。

     景先子延祐,武定末,太子家令。

     景遠,字叔遐。

    重然諾,好施與。

    頻歲兇儉,分贍宗親,又于通衢以食餓者,存濟甚衆。

    平原劉郁行經齊兗之境,忽遇劫賊,已殺十餘人。

    次至郁,郁呼曰:“與君鄉近,何忍見殺!”賊曰:“若言鄉裡,親一親是誰?”郁曰:“齊州主簿房一陽一是我姨兄。

    ”一陽一是景遠小字。

    賊曰:“我食其粥得活,何得殺其親!”遂還衣服,蒙活者二十餘人。

    景遠好史傳,不為章句。

    天一性一小急,不類家風,然事二兄至謹,撫養兄孤恩訓甚笃。

    益州刺史傅豎眼慕其名義,啟為昭武府功曹參軍,以母老不應,豎眼頗恨之。

    卒于家。

     子敬道,永熙中,開府參軍事。

     史臣曰:嚴棱夙款可嘉。

    修之晚有誠效。

    唐和萬裡慕義,歸身著績。

    休賓窮而委質。

    法壽、伯玉末能投命。

    景伯兄弟,儒風雅業,良可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