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一 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關燈
厲将士,以救蒼生。

    此乃邊戍常事,陛下不得垂責。

    ” 及克宛,伯玉一面縛而降。

    高祖引見伯玉并其參佐二百人,诏伯玉曰:“朕承天馭宇,方欲清一寰域,卿蕞爾小戍,敢拒六師,卿之愆罪,理在不赦。

    ”伯玉對曰:“臣既小人,備荷驅使,緣百口在南,緻拒皇略,罪合萬死。

    ”高祖曰:“凡立忠抱節,皆應有所至。

    若奉逆君,守迷節,古人所不為。

    卿何得事逆賊蕭鸾,自贻伊譴!”伯玉對曰:“臣愚癡晚悟,罪合萬斬,今遭陛下,願乞生命。

    ”高祖曰:“凡人惟有兩途:知機獲福,背機受禍。

    勞我王師,彌曆歲月,如此為降,何人有罪!且朕前遣舍人公孫延景城西共卿語雲:‘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卿答雲:‘在此不在彼。

    ’天道攸遠,變化無方,卿甯知今日在此不在彼乎?”伯玉乞命而已,更無所言。

    高祖以思安頻為伯玉泣請,故特宥之。

     伯玉在南之日,放妾楊氏為尼。

    入國,遂令還俗,複一愛一幸焉。

    為有司所奏,高祖聽之。

    世宗即位,拜長史,兼遊擊将軍,出為馮翊相,卒官。

     崇吉,少骁勇,為沈文秀中兵參軍。

    及太原戍守傅靈越率衆棄郡南赴子勳,文秀以崇吉督郡事。

    既而背文秀,同于劉彧,母叔在曆城,為崔道固所拘系,又将緻刑于市以恐之,而崇吉卒無所顧。

    會道固歸彧,乃出其母。

    彧以崇吉為龍骧将軍、并州刺史,領太原太守,戍升城。

    崇吉以其從兄靈獻為長史,姨兄賈延年為司馬。

     未幾而白曜軍至。

    白曜遣人招之,崇吉不降,遂閉門固守。

    升城至小,人力不多,勝仗者不過七百人,而白曜侮之,乃遣衆陵城。

    崇吉設土蕇方梁,下相舂擊,不時克殄。

    白曜遂築長城,圍三重,更造攻具,日夜攻擊。

    自二月至四月,糧矢俱盡,崇吉突圍出走,遁藏民舍,母妻見獲。

    道固遣治中房靈賓慰引之,崇吉不肯見道固,遂東歸舊村,一陰一募壯士,欲以偷母,還奔河南。

    白曜慮其如此,守備嚴固。

    後與法壽取盤一陽一,俱降。

     及立平齊郡,以曆城民為歸安縣,崇吉為縣令。

    頗懷昔憾,與道固接事,意甚不平。

    後委縣出一台,訟道固罪狀數條。

    會赦不問。

    崇吉乞解縣,許之。

    停京師半歲,乃南奔。

    崇吉夫婦異路,剃發為沙門,改名僧達,投其族叔法延。

    住歲餘,清河張略之亦豪俠士也,崇吉遺其金帛,得以自遣。

    妻從幽州南出,亦得相會。

    崇吉至江東,尋病死。

     崇吉從父弟三益,字敬安,于南一陽一内附。

    高祖與語,善之,曰:“三益了了,殊不惡。

    ”拜員外散騎侍郎。

    尋出為太山太守,轉兗州左軍府司馬,所在以清和著稱。

    還,除左将軍。

    正光中卒,年六十三。

    九子。

     長子士隆,興和中,東清河太守,帶盤一陽一鎮将。

     士隆弟士達,少有才氣。

    其族兄景先,有鑒識,每曰:“此兒俶傥,終當大其門戶。

    ”起家濟州左将軍府倉曹參軍。

    時京兆王繼為大将軍,出鎮關右,聞其名,征補騎兵參軍,領帳内統軍。

     孝昌中,其鄉人劉蒼生、劉鈞、房須等作亂,攻陷郡縣,頻敗州軍。

    時士達父憂在家,刺史元欣欲一逼一其為将,士達以禮固辭。

    欣乃命其友人馮元興謂之曰:“今合境從逆,賊徒轉熾,若萬一陷州,君家豈得獨全?既急病如此,安得顧名教也?”士達不得已而起,率州郭之人二千餘人,東西讨擊,悉破平之。

    武泰初,就家拜平原太守,抑挫豪強,境内肅然。

    時邢杲寇亂,憚其威名,越郡城西度,不敢攻一逼一。

     永安末,轉濟南太守。

    士達不入京師,而頻為本州郡,時人榮之。

     永安末,爾朱兆入洛,刺史蕭贊為城民趙洛周所逐,城内無主。

    洛周等以士達鄉情所歸,乃就郡請之,命攝州事。

    永熙二年卒,年三十八,時人傷惜之。

    贈平東将軍、齊州刺史,谥曰武。

     士達弟士素,武定末,太尉谘議參軍。

     士素弟士章,尚書郎。

     法壽族子景伯,字長晖。

    高祖谌,避地渡河,居于齊州之東清河繹幕焉。

    祖元慶,仕劉駿,曆七郡太守,後為沈文秀青州建威府司馬。

    劉彧之殺之業自立也,子業弟子勳起兵攻之,文秀遣其将劉珍之率兵助彧。

    後背彧歸于子勳,元慶不同,為文秀所害。

    父一愛一親,率勒鄉部攻文秀。

    劉彧嘉之,起家授龍骧将軍。

    尋會文秀降彧,乃止。

    顯祖時,三齊平,随例内徙,為平齊民。

    以父非命,疏服終身。

     景伯生于桑乾,少喪父,以孝聞。

    家貧,備書自給,養母甚謹。

    尚書盧淵稱之于李沖,沖時典選,拔為奉朝請、司空祭酒、給事中、尚書儀曹郎。

    除齊州輔國長史,值刺史死,敕行州事。

    政存寬簡,百姓安之。

    後值清河太守杜昶外叛,郡居山險,盜賊群起,除清河太守。

    郡民劉簡虎曾失禮于景伯,聞其臨郡,阖家逃亡。

    景伯督切屬縣捕擒之,即署其子為西曹掾,命喻山賊。

    賊以景伯不念舊惡,一時俱下,論者稱之。

    舊守令六年為限,限滿将氏,郡民韓靈和等三百餘人表訴乞留,複加二載。

    後遷太尉中郎、司徒谘議參軍、輔國将軍、司空長史。

    以母疾去官。

     景伯一性一淳和,涉獵經史,諸弟宗之,如事嚴親。

    及弟一妓一亡,蔬食終喪,期不内禦,憂毀之容,有如居重。

    其次弟景先亡,其幼弟景遠期年哭臨,亦不内寝。

    鄉裡為之語曰:“有義有禮,房家兄弟。

    ”廷尉卿崔光韶好标榜人物,無所推尚,每雲景伯有士大夫之行業。

    及母亡,景伯居喪,不食鹽菜,因此遂為水病,積年不愈。

    孝昌三年卒于家,時年五十。

    贈左将軍、齊州刺史。

     子文烈,武定中,尚書三公郎中。

     景先,字光胄。

    幼孤貧,無資從師,其母自授《一毛一詩》、《曲禮》。

    年十二,請其母曰:“豈可使兄傭賃以供景先也?請自求衣,然後就學。

    ”母哀其小,不許。

    苦請,從之,遂得一羊裘,忻然自足。

    晝則樵蘇,夜誦經史,自是一精一勤,遂大通贍。

    太和中,例得還鄉,郡辟功曹。

    州舉秀才,值州将卒,不得對策。

    解褐太學博士。

    時太常劉芳、侍中崔光富世儒宗,歎其一精一博,光遂奏兼著作佐郎,修國史。

    尋除司徒祭酒、員外郎。

    侍中穆紹又啟景先撰《世宗起居注》。

    累遷步兵校尉,領尚書郎,齊州中正,所曆皆有當官之稱。

     景先沉敏方正,事兄恭謹,出告反面,晨昏參省,側立移時,兄亦危坐,相敬如對賓客。

    兄曾寝疾,景先侍湯藥,衣冠不解,形容毀瘁。

    親友見者莫不哀之。

     神龜元年,蕭衍龍骧将軍田申能據東義一陽一城内屬,敕景先為行台,發二荊兵以援之,在軍遇疾而還。

    其年卒于家,時年四十三。

    贈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