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一 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關燈
小
中
大
心,實不垂顧,所以歸化者,自知商周不敵,天命有所歸。
”高祖謂文晔曰:“卿之所訴,頗亦有途。
賞從重,罰從輕,尋敕酬叙。
”文晔泣曰:“臣愚頓理極,再見無期,陛下既垂慈澤,願敕有司,特賜矜理。
”高祖曰:“王者無戲,何待勤。
”既而賜文晔爵都昌子,深見待遇。
拜協律中郎,改授羽林監。
世宗世,除高一陽一太守。
延昌中卒。
贈平遠将軍、光州刺史,谥曰貞。
子元,襲。
拜員外郎、襄威将軍、青州别駕。
卒。
文颢,一性一仁孝笃厚。
徐州安豐王府騎兵參軍。
季友,南青州左軍府錄事參軍。
聞慰,博識有才思。
至延興中,南叛。
休賓叔父旋之,其妻許氏,二子法鳳、法武。
而旋之早亡。
東一陽一平,許氏攜二子入國,孤貧不自立,并疏薄不倫,為時人所棄。
母子皆出家為尼,既而反俗。
太和中,高祖選盡物望,河南人士,才學之徒,鹹見申擢。
法鳳兄弟無可收用,不蒙選授。
後俱奔南。
法武後改名孝标雲。
房法壽,小名烏頭,清河繹幕人也。
幼孤,少好射獵,輕率勇果,結群小而為劫盜。
從叔元慶、範鎮等坐法壽被州郡切責,時月相繼,宗族甚患之。
弱冠,州迎主簿。
後以母老,不複應州郡之命。
常盜殺豬牛,以共其母。
招集壯士,常有百數。
母亡歲餘,遇沈文秀、崔道固起兵應劉子勳。
明僧暠、劉乘民起兵應劉彧,攻讨文秀。
法壽亦與清河太守王玄邈起兵西屯,合讨道固。
玄邈以法壽為司馬,累破道固軍,甚為曆城所憚。
加法壽綏邊将軍、魏郡太守。
子勳死,道固、文秀悉複歸彧,乃罷兵。
道固慮其扇亂百姓,遂切遣之。
而法壽外托裝辦而内不欲行。
會從弟崇吉在升城,為慕容白曜所破,母妻沒于白曜軍。
崇吉奔還舊宅。
法壽與崇吉年志粗相諧協,而親則從祖兄弟也。
崇吉以母妻見獲,托法壽為計。
法壽既不欲南行,恨道固一逼一切,又矜崇吉情理。
時道固以兼治中房靈賓督清河、廣川郡事,戍盤一陽一。
法壽遂與崇吉潛謀襲靈賓,克之。
仍歸款于白曜以贖母妻。
白曜遣将軍長孫觀等自大山南入馬耳觀軍入城,诏以法壽為平遠将軍,與韓骐驎對為冀州刺史,督上租糧。
以法壽從父弟靈民為清河太守,思順為濟南大守,靈悅為平原太守,伯憐為廣川太守,叔玉為高一陽一太守,叔玉兄伯玉為河間太守,伯玉從父弟思安為樂陵太守,思安弟幼安為高密太守,以安初附。
及曆城、梁鄒降,法壽、崇吉等與崔道固、劉休賓俱至京師。
以法壽為上客,崇吉為次客,崔劉為下客。
法壽供給,亞于安都等。
以功賜爵壯武侯,加平遠将軍,給以田宅、奴婢。
一性一好酒,一愛一施,親舊賓客率同饑飽,坎壈常不豐足。
畢衆敬等皆尚其通一愛一。
太和中卒。
贈平東将軍、青州刺史,谥敬侯。
子伯祖,襲,例降為伯。
曆齊郡内史。
伯祖暗弱,委事于功曹張僧皓,僧皓大有受納,伯祖衣食不充。
後廣陵王羽為青州,伯祖為從事中郎、平原相。
轉幽州輔國長史,坐公事免官。
卒。
子翼,襲。
宣威将軍、大城戍主。
永安中,青州太傅開府從事中郎。
伯祖弟叔祖,别以功賜爵魏昌子。
曆廣陵王國郎中令、長廣東萊二郡太守、龍骧将軍、中散大夫。
永安中,安東将軍、郢州刺史。
叔祖弟幼愍,安豐、新蔡二郡太守。
坐事奪官,居家,忽聞有客聲,出無所見,還至庭中,為家群犬所噬,遂卒。
初,長孫觀之将至盤一陽一也,城中稍以震懼。
時劉彧給事中崔平仲欲歸江南,自曆下至圍城軍中,與十餘騎遙共法壽語,靈賓密遣人捕執之。
始法壽克盤一陽一之後,常禁靈賓于别齋。
既得平仲,引與同室,緻酒食,叙國軍明将入意。
夜中,北城上缒出平仲、靈賓等十餘人。
厥明,官軍至城,靈賓遂歸梁鄒。
靈賓,文藻不如兄靈建,而辯悟過之。
靈建在南,官至州治中、勃海太守,以才名見稱。
兄弟俱入國,為平齊民。
雖流漂屯已,一操一尚卓然。
并卒于平齊。
靈建子宣明,亦文學著稱,雅有父風。
高祖擢為中書博士。
遷洛,轉議郎、試守東清河郡。
正始中,京兆王愉出除征東、冀州,以宣明為記室參軍。
愉反,一逼一宣明為太守。
靈賓從父弟堅,字千秋,少有才名。
亦内徙為平齊民。
太和初,高祖擢為秘書郎,遷司空谘議、齊州大中正。
高祖臨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千秋與幽州中正一陽一尼各舉其子。
高祖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當聞來牒。
”出為濮一陽一太守。
世宗時,複為司空谘議,加立忠将軍。
卒,贈南青州刺史,谥曰懿。
長子祖淵,羽林監。
從章武王融讨葛榮,沒于陳。
贈安東将軍、濟州刺史。
祖淵弟祖皓,長水校尉。
後讨蕭衍将于九山,戰殁。
贈撫軍将軍、兗州刺史。
崔平仲自東一陽一南奔,妻子于曆城入國。
太和中,高祖聽其還南。
思安,有勇力;伯玉,果敢有将略。
思安賜爵西安子、建威将軍、北平太守,遷大司馬司馬、齊州武昌王府司馬。
高祖南伐,征為步兵校尉、直閤将軍、中統軍。
善撫士衆,高祖嘉之。
漢一陽一既平,複為武昌王司馬,帶東魏郡太守,加甯朔将軍,改爵清河子,卒官。
子敬寶襲爵。
敬寶,亦壯健。
奉朝請、征北中兵參軍、北征統軍、甯遠将軍,每有戰功。
早卒。
子去病襲。
伯玉,坐弟叔玉南奔,徙于北邊。
後亦南叛,為蕭鸾南一陽一太守。
高祖南伐,克宛外城,命舍人公孫延景宣诏于伯玉曰:“天無二日,土無兩王,是以躬總六師,蕩一四海。
宛城小戍,豈足以禦抗王威?深可三思,封侯胙土,事在俯仰。
”伯玉對曰:“外臣荷國厚恩,奉任疆境,為臣之道,未敢聽命。
伏惟遊銮遠涉,願不損神。
”高祖又遣謂曰:“朕親率麾旆,遠清江沔,此之小戍,豈足徘徊王師?但戎辂所經,纖介須殄,宜量力三思,自求多福。
且卿早蒙蕭赜殊常之眷,曾不懷恩,報以塵露。
蕭鸾妄言入繼道成,赜子無孑遺。
卿不能建忠于前君,方立節于逆豎,卿之罪一。
又頃年傷我偏師,卿之罪二。
今鑒旆親戎,清一南服,不先面縛,待罪麾下,卿之罪三。
卿之此戍,多則一年,中則百日,少則三旬,克殄豈遠?宜善思之,後悔無及。
”伯玉對曰:“昔蒙武帝恺悌之恩,忝侍左右,此之厚遇,無忘夙夜。
但繼主失德,民望有歸。
主上龍飛踐極,光紹大宗,非直副億兆之深望,實兼武皇之遺敕。
是以勤勤懇懇,不敢失墜。
往者,北師深入,寇擾邊民,辄
”高祖謂文晔曰:“卿之所訴,頗亦有途。
賞從重,罰從輕,尋敕酬叙。
”文晔泣曰:“臣愚頓理極,再見無期,陛下既垂慈澤,願敕有司,特賜矜理。
”高祖曰:“王者無戲,何待勤。
”既而賜文晔爵都昌子,深見待遇。
拜協律中郎,改授羽林監。
世宗世,除高一陽一太守。
延昌中卒。
贈平遠将軍、光州刺史,谥曰貞。
子元,襲。
拜員外郎、襄威将軍、青州别駕。
卒。
文颢,一性一仁孝笃厚。
徐州安豐王府騎兵參軍。
季友,南青州左軍府錄事參軍。
聞慰,博識有才思。
至延興中,南叛。
休賓叔父旋之,其妻許氏,二子法鳳、法武。
而旋之早亡。
東一陽一平,許氏攜二子入國,孤貧不自立,并疏薄不倫,為時人所棄。
母子皆出家為尼,既而反俗。
太和中,高祖選盡物望,河南人士,才學之徒,鹹見申擢。
法鳳兄弟無可收用,不蒙選授。
後俱奔南。
法武後改名孝标雲。
房法壽,小名烏頭,清河繹幕人也。
幼孤,少好射獵,輕率勇果,結群小而為劫盜。
從叔元慶、範鎮等坐法壽被州郡切責,時月相繼,宗族甚患之。
弱冠,州迎主簿。
後以母老,不複應州郡之命。
常盜殺豬牛,以共其母。
招集壯士,常有百數。
母亡歲餘,遇沈文秀、崔道固起兵應劉子勳。
明僧暠、劉乘民起兵應劉彧,攻讨文秀。
法壽亦與清河太守王玄邈起兵西屯,合讨道固。
玄邈以法壽為司馬,累破道固軍,甚為曆城所憚。
加法壽綏邊将軍、魏郡太守。
子勳死,道固、文秀悉複歸彧,乃罷兵。
道固慮其扇亂百姓,遂切遣之。
而法壽外托裝辦而内不欲行。
會從弟崇吉在升城,為慕容白曜所破,母妻沒于白曜軍。
崇吉奔還舊宅。
法壽與崇吉年志粗相諧協,而親則從祖兄弟也。
崇吉以母妻見獲,托法壽為計。
法壽既不欲南行,恨道固一逼一切,又矜崇吉情理。
時道固以兼治中房靈賓督清河、廣川郡事,戍盤一陽一。
法壽遂與崇吉潛謀襲靈賓,克之。
仍歸款于白曜以贖母妻。
白曜遣将軍長孫觀等自大山南入馬耳觀軍入城,诏以法壽為平遠将軍,與韓骐驎對為冀州刺史,督上租糧。
以法壽從父弟靈民為清河太守,思順為濟南大守,靈悅為平原太守,伯憐為廣川太守,叔玉為高一陽一太守,叔玉兄伯玉為河間太守,伯玉從父弟思安為樂陵太守,思安弟幼安為高密太守,以安初附。
及曆城、梁鄒降,法壽、崇吉等與崔道固、劉休賓俱至京師。
以法壽為上客,崇吉為次客,崔劉為下客。
法壽供給,亞于安都等。
以功賜爵壯武侯,加平遠将軍,給以田宅、奴婢。
一性一好酒,一愛一施,親舊賓客率同饑飽,坎壈常不豐足。
畢衆敬等皆尚其通一愛一。
太和中卒。
贈平東将軍、青州刺史,谥敬侯。
子伯祖,襲,例降為伯。
曆齊郡内史。
伯祖暗弱,委事于功曹張僧皓,僧皓大有受納,伯祖衣食不充。
後廣陵王羽為青州,伯祖為從事中郎、平原相。
轉幽州輔國長史,坐公事免官。
卒。
子翼,襲。
宣威将軍、大城戍主。
永安中,青州太傅開府從事中郎。
伯祖弟叔祖,别以功賜爵魏昌子。
曆廣陵王國郎中令、長廣東萊二郡太守、龍骧将軍、中散大夫。
永安中,安東将軍、郢州刺史。
叔祖弟幼愍,安豐、新蔡二郡太守。
坐事奪官,居家,忽聞有客聲,出無所見,還至庭中,為家群犬所噬,遂卒。
初,長孫觀之将至盤一陽一也,城中稍以震懼。
時劉彧給事中崔平仲欲歸江南,自曆下至圍城軍中,與十餘騎遙共法壽語,靈賓密遣人捕執之。
始法壽克盤一陽一之後,常禁靈賓于别齋。
既得平仲,引與同室,緻酒食,叙國軍明将入意。
夜中,北城上缒出平仲、靈賓等十餘人。
厥明,官軍至城,靈賓遂歸梁鄒。
靈賓,文藻不如兄靈建,而辯悟過之。
靈建在南,官至州治中、勃海太守,以才名見稱。
兄弟俱入國,為平齊民。
雖流漂屯已,一操一尚卓然。
并卒于平齊。
靈建子宣明,亦文學著稱,雅有父風。
高祖擢為中書博士。
遷洛,轉議郎、試守東清河郡。
正始中,京兆王愉出除征東、冀州,以宣明為記室參軍。
愉反,一逼一宣明為太守。
靈賓從父弟堅,字千秋,少有才名。
亦内徙為平齊民。
太和初,高祖擢為秘書郎,遷司空谘議、齊州大中正。
高祖臨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千秋與幽州中正一陽一尼各舉其子。
高祖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當聞來牒。
”出為濮一陽一太守。
世宗時,複為司空谘議,加立忠将軍。
卒,贈南青州刺史,谥曰懿。
長子祖淵,羽林監。
從章武王融讨葛榮,沒于陳。
贈安東将軍、濟州刺史。
祖淵弟祖皓,長水校尉。
後讨蕭衍将于九山,戰殁。
贈撫軍将軍、兗州刺史。
崔平仲自東一陽一南奔,妻子于曆城入國。
太和中,高祖聽其還南。
思安,有勇力;伯玉,果敢有将略。
思安賜爵西安子、建威将軍、北平太守,遷大司馬司馬、齊州武昌王府司馬。
高祖南伐,征為步兵校尉、直閤将軍、中統軍。
善撫士衆,高祖嘉之。
漢一陽一既平,複為武昌王司馬,帶東魏郡太守,加甯朔将軍,改爵清河子,卒官。
子敬寶襲爵。
敬寶,亦壯健。
奉朝請、征北中兵參軍、北征統軍、甯遠将軍,每有戰功。
早卒。
子去病襲。
伯玉,坐弟叔玉南奔,徙于北邊。
後亦南叛,為蕭鸾南一陽一太守。
高祖南伐,克宛外城,命舍人公孫延景宣诏于伯玉曰:“天無二日,土無兩王,是以躬總六師,蕩一四海。
宛城小戍,豈足以禦抗王威?深可三思,封侯胙土,事在俯仰。
”伯玉對曰:“外臣荷國厚恩,奉任疆境,為臣之道,未敢聽命。
伏惟遊銮遠涉,願不損神。
”高祖又遣謂曰:“朕親率麾旆,遠清江沔,此之小戍,豈足徘徊王師?但戎辂所經,纖介須殄,宜量力三思,自求多福。
且卿早蒙蕭赜殊常之眷,曾不懷恩,報以塵露。
蕭鸾妄言入繼道成,赜子無孑遺。
卿不能建忠于前君,方立節于逆豎,卿之罪一。
又頃年傷我偏師,卿之罪二。
今鑒旆親戎,清一南服,不先面縛,待罪麾下,卿之罪三。
卿之此戍,多則一年,中則百日,少則三旬,克殄豈遠?宜善思之,後悔無及。
”伯玉對曰:“昔蒙武帝恺悌之恩,忝侍左右,此之厚遇,無忘夙夜。
但繼主失德,民望有歸。
主上龍飛踐極,光紹大宗,非直副億兆之深望,實兼武皇之遺敕。
是以勤勤懇懇,不敢失墜。
往者,北師深入,寇擾邊民,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