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一 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關燈
小
中
大
嚴棱,馮翊臨晉人。
遇亂避地河南,劉裕以為廣威将軍、陳留太守,戍倉垣。
泰常中,山一陽一公奚斤南讨,軍至颍川,棱率文武五百人詣斤降,驿送棱朝太宗于冀州。
嘉其誠款,拜平遠将軍,賜爵郃一陽一侯,假荊州刺史。
随駕南讨,還為上客。
及世祖踐阼,以棱歸化之功,除中山太守,有清廉之稱。
年九十,卒于家。
子雅玉,襲爵。
真君中,诏雅玉副長安鎮将元蘭率衆一萬,迎漢川附化之民,入自斜谷,至甘亭。
劉義隆梁州刺史王玄載遣将拒嶮,路不得通,班師。
太和二年,太倉令。
五年,出為平南将軍、東衮州刺史、假馮翊公。
卒,子昙襲爵。
一毛一修之,字敬文,荥一陽一陽一武人也。
父瑾,司馬德宗梁秦二州刺史。
劉裕之擒挑泓,留子義真鎮長安,以修之為司馬。
及赫連屈丐破義真于青泥,修之被俘,遂沒統萬。
世祖平赫連昌,獲修之。
神中,以修之領吳兵讨蠕蠕大檀,以功拜吳兵将軍,領步兵校尉。
後從世祖征平涼有功,遷散騎常侍、侍前将軍、光祿大夫。
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适意。
世祖親待之,進太官尚書,賜爵南郡公,加冠軍将軍,常在太官,主進禦膳。
從讨和龍,别破三堡,賜奴婢、牛羊。
是時,諸軍攻城,宿衛之士多在戰陳,行宮人少。
雲中鎮将朱修之,劉義隆筆将也,時從在軍,欲率吳兵謀為大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
以告修之,修之不聽,乃止。
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
朱修之遂亡奔馮文通。
又以修之收三堡功多,遷特進、撫軍大将軍、金紫光祿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
每推重之,與共論說。
言次,遂及陳壽《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
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俟雲‘應變将略,非其所長’。
”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迹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
何以雲然?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一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争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僞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僭号邊夷之間。
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
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
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
欲以邊夷之衆抗衡上國。
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複攻城,更求野戰。
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
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
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将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修之謂浩言為然。
太延二年,為外都大官。
卒,谥曰恭公。
修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國。
高宗初,為金部尚書,襲爵。
後轉殿中尚書,加散騎常侍。
法仁言聲壯大,至于軍旅田狩,唱呼處分,振于山谷。
和平六年卒。
贈征東大将軍、南郡王,谥曰威。
長子猛虎,太安中,為東宮主書,轉中舍人,又遷中散大夫。
初襲爵,為散騎常侍。
皇興中,蠕蠕犯塞,從顯祖讨之,有勇決之稱。
太和初卒。
贈豫州刺史,谥曰康公。
子泰寶,襲爵。
征虜長史。
例降為侯。
卒,子乾佑襲。
朱修之者,劉義隆司徒從事中郎。
守滑台,安颉圍之。
其母在家,一乳一汁忽出。
母号恸告家人曰,我年老,非複有一乳一汁之時,今忽如此,兒必殁矣。
”果以其日為颉所擒。
世祖善其固守,授以内職,以宗室女妻之。
而佞巧輕薄,為人士所賤。
為雲中鎮将。
及入馮文通,文通送之江南。
唐和,字稚起,晉昌冥安人也。
父繇,以涼土喪亂,民無所歸,推隴西李皓于敦煌,以甯一州。
李氏為沮渠蒙遜所滅,和與兄契攜外甥李寶避難伊吾,招集民衆二千馀家,臣于蠕蠕。
蠕蠕以契為伊吾王。
經二十年,和與契遣使來降,為蠕蠕所一逼一,遂擁部落至于高昌。
蠕蠕遣部帥阿若率騎讨和。
至白力城,和率騎五百先攻高昌,契與阿若戰殁。
和收馀衆,奔前部王國。
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斬安周兄子樹,又克高甯、白力二城,斬其戍主。
遣使表狀,世祖嘉其誠款,屢賜和。
和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破安周,斬首三百。
世祖遣成周公萬度歸讨焉耆,诏和與伊洛率所領赴度歸。
和奉诏。
會度歸喻下柳驢以東六城,因共擊波居羅城,拔之。
後同征龜慈,度歸令和鎮焉耆。
時柳驢戍主乙真伽率諸胡将據城而叛,和領輕騎一百匹入其城,擒乙真伽,斬之。
由是諸胡款附。
西域克平,和有力也。
正平元年,和詣阙,世祖優一寵一之,待以上客。
高宗以和歸誠先朝,拜鎮南将軍、酒泉公。
太安中,出為濟州刺史,甚有稱績。
徵為内都大官,評決獄訟,不加捶楚,察疑獲實者甚多,世以是稱之。
皇興中卒,年六十七。
贈征西大将軍、太常卿、酒泉王,谥曰宣。
子欽,字孟直。
中書學生,襲爵。
太和中,拜鎮南将軍、長安鎮副将,轉陝州刺史,将軍如故。
後降爵為侯。
二十年卒。
子景宣,襲爵。
曆并州城一陽一王徽後軍府長史,加中堅将軍,遷東郡太守。
普泰中卒。
贈撫軍将軍、秦州刺史。
景宣弟季弼,武定中,滄州别駕。
契子玄達,一性一果毅,有父風。
與叔父和歸阙,俱為上客。
拜安西将軍、晉昌公。
顯祖時,出為華州刺史,将軍如故。
杏城民蓋平定聚衆為逆,顯祖遣給事楊鐘葵擊平定,不克而還。
诏玄達讨平之。
杏城民成赤李又聚一黨一,自号為王,一逼一掠郡縣,殘害百姓。
玄達率騎二百,邀其狹路,擊破之。
叛民曹平原複聚為亂,玄達追擊,悉平之。
延興三年,有罪免官。
太和十六年降爵為侯,卒。
子崇,字繼祖,襲爵。
盛樂太守。
崇弟興業,定一陽一、闡熙二郡太守。
劉休賓,字處幹,本平原人。
祖昶,從慕容德度河,家于北海之都昌縣。
父奉伯,劉裕時,北海太守。
休賓少好學,有文才,兄弟六人,乘民、延和等皆有時譽。
休賓為劉彧虎贲中郎将,稍遷幽州刺史,鎮梁鄒。
及慕容白曜軍至升城,遣人說之,令降,休賓不從。
劉彧龍骧将軍崔靈延、行勃海郡房靈建等數十家皆入梁鄒,同舉休賓為征虜、衮州。
會劉彧遣使授休賓輔國将軍、衮州刺史。
休賓妻,崔邪利女也,生一男,字文晔
遇亂避地河南,劉裕以為廣威将軍、陳留太守,戍倉垣。
泰常中,山一陽一公奚斤南讨,軍至颍川,棱率文武五百人詣斤降,驿送棱朝太宗于冀州。
嘉其誠款,拜平遠将軍,賜爵郃一陽一侯,假荊州刺史。
随駕南讨,還為上客。
及世祖踐阼,以棱歸化之功,除中山太守,有清廉之稱。
年九十,卒于家。
子雅玉,襲爵。
真君中,诏雅玉副長安鎮将元蘭率衆一萬,迎漢川附化之民,入自斜谷,至甘亭。
劉義隆梁州刺史王玄載遣将拒嶮,路不得通,班師。
太和二年,太倉令。
五年,出為平南将軍、東衮州刺史、假馮翊公。
卒,子昙襲爵。
一毛一修之,字敬文,荥一陽一陽一武人也。
父瑾,司馬德宗梁秦二州刺史。
劉裕之擒挑泓,留子義真鎮長安,以修之為司馬。
及赫連屈丐破義真于青泥,修之被俘,遂沒統萬。
世祖平赫連昌,獲修之。
神中,以修之領吳兵讨蠕蠕大檀,以功拜吳兵将軍,領步兵校尉。
後從世祖征平涼有功,遷散騎常侍、侍前将軍、光祿大夫。
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适意。
世祖親待之,進太官
從讨和龍,别破三堡,賜奴婢、牛羊。
是時,諸軍攻城,宿衛之士多在戰陳,行宮人少。
雲中鎮将朱修之,劉義隆筆将也,時從在軍,欲率吳兵謀為大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
以告修之,修之不聽,乃止。
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
朱修之遂亡奔馮文通。
又以修之收三堡功多,遷特進、撫軍大将軍、金紫光祿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
每推重之,與共論說。
言次,遂及陳壽《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
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俟雲‘應變将略,非其所長’。
”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迹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
何以雲然?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一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争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僞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僭号邊夷之間。
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
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
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
欲以邊夷之衆抗衡上國。
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複攻城,更求野戰。
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
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
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将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修之謂浩言為然。
太延二年,為外都大官。
卒,谥曰恭公。
修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國。
高宗初,為金部尚書,襲爵。
後轉殿中尚書,加散騎常侍。
法仁言聲壯大,至于軍旅田狩,唱呼處分,振于山谷。
和平六年卒。
贈征東大将軍、南郡王,谥曰威。
長子猛虎,太安中,為東宮主書,轉中舍人,又遷中散大夫。
初襲爵,為散騎常侍。
皇興中,蠕蠕犯塞,從顯祖讨之,有勇決之稱。
太和初卒。
贈豫州刺史,谥曰康公。
子泰寶,襲爵。
征虜長史。
例降為侯。
卒,子乾佑襲。
朱修之者,劉義隆司徒從事中郎。
守滑台,安颉圍之。
其母在家,一乳一汁忽出。
母号恸告家人曰,我年老,非複有一乳一汁之時,今忽如此,兒必殁矣。
”果以其日為颉所擒。
世祖善其固守,授以内職,以宗室女妻之。
而佞巧輕薄,為人士所賤。
為雲中鎮将。
及入馮文通,文通送之江南。
唐和,字稚起,晉昌冥安人也。
父繇,以涼土喪亂,民無所歸,推隴西李皓于敦煌,以甯一州。
李氏為沮渠蒙遜所滅,和與兄契攜外甥李寶避難伊吾,招集民衆二千馀家,臣于蠕蠕。
蠕蠕以契為伊吾王。
經二十年,和與契遣使來降,為蠕蠕所一逼一,遂擁部落至于高昌。
蠕蠕遣部帥阿若率騎讨和。
至白力城,和率騎五百先攻高昌,契與阿若戰殁。
和收馀衆,奔前部王國。
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斬安周兄子樹,又克高甯、白力二城,斬其戍主。
遣使表狀,世祖嘉其誠款,屢賜和。
和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破安周,斬首三百。
世祖遣成周公萬度歸讨焉耆,诏和與伊洛率所領赴度歸。
和奉诏。
會度歸喻下柳驢以東六城,因共擊波居羅城,拔之。
後同征龜慈,度歸令和鎮焉耆。
時柳驢戍主乙真伽率諸胡将據城而叛,和領輕騎一百匹入其城,擒乙真伽,斬之。
由是諸胡款附。
西域克平,和有力也。
正平元年,和詣阙,世祖優一寵一之,待以上客。
高宗以和歸誠先朝,拜鎮南将軍、酒泉公。
太安中,出為濟州刺史,甚有稱績。
徵為内都大官,評決獄訟,不加捶楚,察疑獲實者甚多,世以是稱之。
皇興中卒,年六十七。
贈征西大将軍、太常卿、酒泉王,谥曰宣。
子欽,字孟直。
中書學生,襲爵。
太和中,拜鎮南将軍、長安鎮副将,轉陝州刺史,将軍如故。
後降爵為侯。
二十年卒。
子景宣,襲爵。
曆并州城一陽一王徽後軍府長史,加中堅将軍,遷東郡太守。
普泰中卒。
贈撫軍将軍、秦州刺史。
景宣弟季弼,武定中,滄州别駕。
契子玄達,一性一果毅,有父風。
與叔父和歸阙,俱為上客。
拜安西将軍、晉昌公。
顯祖時,出為華州刺史,将軍如故。
杏城民蓋平定聚衆為逆,顯祖遣給事楊鐘葵擊平定,不克而還。
诏玄達讨平之。
杏城民成赤李又聚一黨一,自号為王,一逼一掠郡縣,殘害百姓。
玄達率騎二百,邀其狹路,擊破之。
叛民曹平原複聚為亂,玄達追擊,悉平之。
延興三年,有罪免官。
太和十六年降爵為侯,卒。
子崇,字繼祖,襲爵。
盛樂太守。
崇弟興業,定一陽一、闡熙二郡太守。
劉休賓,字處幹,本平原人。
祖昶,從慕容德度河,家于北海之都昌縣。
父奉伯,劉裕時,北海太守。
休賓少好學,有文才,兄弟六人,乘民、延和等皆有時譽。
休賓為劉彧虎贲中郎将,稍遷幽州刺史,鎮梁鄒。
及慕容白曜軍至升城,遣人說之,令降,休賓不從。
劉彧龍骧将軍崔靈延、行勃海郡房靈建等數十家皆入梁鄒,同舉休賓為征虜、衮州。
會劉彧遣使授休賓輔國将軍、衮州刺史。
休賓妻,崔邪利女也,生一男,字文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