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
關燈
小
中
大
祖末,伯達子休傑内入,祖母廬猶存,垂百歲矣,而李已死。
休傑,高祖時以歸國勳為河間太守,兼冀州鹹一陽一王府谘議參軍。
休傑從弟靈佑,仕劉義隆為青州治中、勃海太守。
慕容白曜平三齊,靈佑率二百人詣白曜降,賜爵下密子。
後除建威将軍、勃海太守。
卒。
子進壽,襲爵。
肅宗時,為揚州治中,以失義州為刺史元志所殺。
事具《志傳》。
子子遊,武定中,開府中兵參軍。
進壽弟蚌,卒于冀州别駕。
蚌弟粲,起家荊州長流參軍、司空水曹參軍、殿中侍禦史。
累遷征東将軍、廣州長史。
還,除光祿大夫。
卒,贈衛将軍、冀州刺史。
回族叔軌,字廣度。
沉謹好學,博通經傳。
與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軌曰:“封生之于經義,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綱格,統括大歸,吾所弗如者多矣。
”善自修潔,儀容甚偉。
或曰:“學士不事修飾,此賢何獨如此?”軌聞,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言者慚退。
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遷尚書儀曹郎中,兼員外散騎常侍。
銜命高麗,高麗王雲恃其偏遠,稱疾不親受诏。
軌正色诘之,喻以大義,雲乃北面受诏。
先是,契丹虜掠邊民六十餘口,又為高麗擁掠東歸。
軌具聞其狀,移書徵之,雲悉資給遣還。
有司奏軌遠使絕域,不辱朝命,權宜曉慰,邊民來蘇,宜加爵賞。
世宗诏曰:“權宜徵口,使人常體,但光揚有稱,宜賞一階。
”轉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
勃海太守崔休入為吏部郎,以兄考事幹軌。
軌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舊君故虧之也。
”休歎其守正。
軌在台中,稱為儒雅。
奏請遣四門博士明經學者,檢試諸州學生。
诏從之。
尋除國子博士,加揚武将軍。
假通直散騎常侍,慰勞汾州山胡。
司空、清河王怿表修明堂辟雍,诏百僚集議。
軌議曰:“明堂者,布政之宮,在國之一陽一,所以嚴父配天,聽朔設教,其經構之式,蓋已尚矣。
故《周官·匠人職》雲:夏後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階、四戶、八窗。
鄭玄曰:‘或舉宗廟,或舉王寝,或舉明堂,互之以見同制。
’然則三代明堂,其制一也。
案周與夏殷,損益不同,至于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義,得天數矣。
是以鄭玄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
然則九階者,法九土四戶者,達四時八窗者,通八風。
”誠不易之大範,有國之恆式。
若其上園下方以則天地,通水環宮以節觀者,茅蓋白盛為之質飾,赤綴白綴為之戶牖,皆典籍所具載,制度之明義也。
在秦之世,焚滅五典,毀黜三代,變更先聖,不依舊憲。
故呂氏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之禮著十二堂之論。
漢承秦法,亦未能改,東西二京,俱為九室。
是以《黃圖》,《白虎通》,蔡邕,應劭等,鹹稱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
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
依天而祭,故室不過五依時布政,故堂不逾四。
州之與辰,非所可法,九與十二,其用安在?今聖朝欲尊道訓民,備禮化物,宜則五室,以為永制。
至如廟學之嫌,台沼之雜,袁準之徒已論正矣,遺論具在,不複須載。
” 尋以本官行東郡太守。
遷前軍将軍、行夏州事。
好立條教,所在有績。
轉太子仆射,遷延尉少卿,加征虜将軍。
卒,贈右将軍、濟州刺史。
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常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并幹國之才,必應遠至。
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将來之津梁也。
”其見重如此。
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
尚書令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不詣。
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
”軌以務德慎言,修身之本;一奸一回讒佞,世之巨害,乃為《務德》,《慎言》,《遠佞》,《防一奸一》四戒,文多不載。
軌長子偉伯,字君良。
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每朝廷大議,偉伯皆預焉。
雅為太保崔光、仆射遊肇所知賞。
太尉、清河王怿辟參軍事,怿親為《孝經解诂》,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隐漏。
偉伯又讨論《禮》、《傳》、《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鹹稱之。
尋将經始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
九五之論,久而不定。
偉伯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
正光末,尚書仆射蕭寶夤以為關西行台郎。
及寶夤為逆,偉伯乃與南平王冏潛結關中豪右韋子粲等謀舉義兵。
事發見殺,年三十六,時人惜之。
永安中,追贈散騎常侍、征虜将軍、瀛州刺史,聽一子出身。
偉伯無子,轉授第三弟翼。
偉伯撰《封氏本錄》六卷,并詩賦碑诔雜文數十篇。
偉伯弟業,字君修。
奉朝請,領殿中侍禦史。
早卒。
業弟翼,字君贊。
美容貌,腰帶十圍。
以兄偉伯立節之勳,除給事中。
後加揚烈将軍。
武定初卒。
翼弟述,字君義。
武定末,延尉少卿。
述弟詢,字景文。
尚書起部郎。
史臣曰:高敬侯才鑒明遠,見機而作,身名俱劭,世載人英,天所贊也。
崔逞文學器識,當年之俊,慮遠忽微,俱以為禍。
赜有茲休烈,厥世不延。
封懿獲全為幸,回乃克光家,世不乏人矣。
休傑,高祖時以歸國勳為河間太守,兼冀州鹹一陽一王府谘議參軍。
休傑從弟靈佑,仕劉義隆為青州治中、勃海太守。
慕容白曜平三齊,靈佑率二百人詣白曜降,賜爵下密子。
後除建威将軍、勃海太守。
卒。
子進壽,襲爵。
肅宗時,為揚州治中,以失義州為刺史元志所殺。
事具《志傳》。
子子遊,武定中,開府中兵參軍。
進壽弟蚌,卒于冀州别駕。
蚌弟粲,起家荊州長流參軍、司空水曹參軍、殿中侍禦史。
累遷征東将軍、廣州長史。
還,除光祿大夫。
卒,贈衛将軍、冀州刺史。
回族叔軌,字廣度。
沉謹好學,博通經傳。
與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軌曰:“封生之于經義,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綱格,統括大歸,吾所弗如者多矣。
”善自修潔,儀容甚偉。
或曰:“學士不事修飾,此賢何獨如此?”軌聞,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言者慚退。
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遷尚書儀曹郎中,兼員外散騎常侍。
銜命高麗,高麗王雲恃其偏遠,稱疾不親受诏。
軌正色诘之,喻以大義,雲乃北面受诏。
先是,契丹虜掠邊民六十餘口,又為高麗擁掠東歸。
軌具聞其狀,移書徵之,雲悉資給遣還。
有司奏軌遠使絕域,不辱朝命,權宜曉慰,邊民來蘇,宜加爵賞。
世宗诏曰:“權宜徵口,使人常體,但光揚有稱,宜賞一階。
”轉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
勃海太守崔休入為吏部郎,以兄考事幹軌。
軌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舊君故虧之也。
”休歎其守正。
軌在台中,稱為儒雅。
奏請遣四門博士明經學者,檢試諸州學生。
诏從之。
尋除國子博士,加揚武将軍。
假通直散騎常侍,慰勞汾州山胡。
司空、清河王怿表修明堂辟雍,诏百僚集議。
軌議曰:“明堂者,布政之宮,在國之一陽一,所以嚴父配天,聽朔設教,其經構之式,蓋已尚矣。
故《周官·匠人職》雲:夏後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階、四戶、八窗。
鄭玄曰:‘或舉宗廟,或舉王寝,或舉明堂,互之以見同制。
’然則三代明堂,其制一也。
案周與夏殷,損益不同,至于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義,得天數矣。
是以鄭玄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
然則九階者,法九土四戶者,達四時八窗者,通八風。
”誠不易之大範,有國之恆式。
若其上園下方以則天地,通水環宮以節觀者,茅蓋白盛為之質飾,赤綴白綴為之戶牖,皆典籍所具載,制度之明義也。
在秦之世,焚滅五典,毀黜三代,變更先聖,不依舊憲。
故呂氏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之禮著十二堂之論。
漢承秦法,亦未能改,東西二京,俱為九室。
是以《黃圖》,《白虎通》,蔡邕,應劭等,鹹稱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
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
依天而祭,故室不過五依時布政,故堂不逾四。
州之與辰,非所可法,九與十二,其用安在?今聖朝欲尊道訓民,備禮化物,宜則五室,以為永制。
至如廟學之嫌,台沼之雜,袁準之徒已論正矣,遺論具在,不複須載。
” 尋以本官行東郡太守。
遷前軍将軍、行夏州事。
好立條教,所在有績。
轉太子仆射,遷延尉少卿,加征虜将軍。
卒,贈右将軍、濟州刺史。
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常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并幹國之才,必應遠至。
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将來之津梁也。
”其見重如此。
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
尚書令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不詣。
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
”軌以務德慎言,修身之本;一奸一回讒佞,世之巨害,乃為《務德》,《慎言》,《遠佞》,《防一奸一》四戒,文多不載。
軌長子偉伯,字君良。
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每朝廷大議,偉伯皆預焉。
雅為太保崔光、仆射遊肇所知賞。
太尉、清河王怿辟參軍事,怿親為《孝經解诂》,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隐漏。
偉伯又讨論《禮》、《傳》、《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鹹稱之。
尋将經始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
九五之論,久而不定。
偉伯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
正光末,尚書仆射蕭寶夤以為關西行台郎。
及寶夤為逆,偉伯乃與南平王冏潛結關中豪右韋子粲等謀舉義兵。
事發見殺,年三十六,時人惜之。
永安中,追贈散騎常侍、征虜将軍、瀛州刺史,聽一子出身。
偉伯無子,轉授第三弟翼。
偉伯撰《封氏本錄》六卷,并詩賦碑诔雜文數十篇。
偉伯弟業,字君修。
奉朝請,領殿中侍禦史。
早卒。
業弟翼,字君贊。
美容貌,腰帶十圍。
以兄偉伯立節之勳,除給事中。
後加揚烈将軍。
武定初卒。
翼弟述,字君義。
武定末,延尉少卿。
述弟詢,字景文。
尚書起部郎。
史臣曰:高敬侯才鑒明遠,見機而作,身名俱劭,世載人英,天所贊也。
崔逞文學器識,當年之俊,慮遠忽微,俱以為禍。
赜有茲休烈,厥世不延。
封懿獲全為幸,回乃克光家,世不乏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