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九 于栗磾
關燈
小
中
大
于栗磾,代人也。
能左右馳射,武藝過人。
登國中,拜冠軍将軍,假新安子。
後與甯朔将軍公孫蘭領步騎二萬,潛自太原從韓信故道開井陉路,襲慕容寶于中山。
既而車駕後至,見道路修理,大悅,即賜其名馬。
及趙魏平定,太祖置酒高會,謂栗磾曰:“卿即吾之黥彭。
”大賜金帛,進假新安公。
太祖田于白登山,見熊将數子,顧謂栗磾曰:“卿勇幹如此,甯能搏之乎?”對曰:“天地之一性一,人為貴。
若搏之不勝,豈不虛斃一壯士。
自可驅緻禦前,坐而制之。
”尋皆擒獲。
太祖顧而謝之。
永興中,關東群盜大起,西河反叛。
栗磾受命征伐,所向皆平,即以本号留鎮平一陽一。
轉鎮遠将軍,河内鎮将,賜爵新城男。
栗磾撫導新邦,甚有威惠。
劉裕之伐姚泓也,栗磾慮其北擾,遂築壘于河上,親自守焉。
禁防嚴密,斥侯不通。
裕甚憚之,不敢前進。
裕遺栗磾書,遠引孫權求讨關羽之事,假道西上,題書曰:“黑矛公麾下。
”栗磾以狀表聞,太宗許之,因授黑矛将軍。
栗磾好持黑矛以自标,裕望而異之,故有是語。
奚斤之征虎牢也,栗磾别率衆所部攻德宗河南太守王涓之于金墉,涓之棄城遁走。
遷豫州刺史,将軍如故,進爵新安侯。
洛一陽一雖曆代所都,久為邊裔,城阙蕭條,野無煙火。
栗磾刊辟榛荒,勞來安集。
德刑既設,甚得百姓之心。
太宗南幸盟津,謂栗磾曰:“河可橋乎?”栗磾曰:“杜預造橋,遺事可想。
”乃編次大船,構橋于冶坂。
六軍既濟,太宗深歎美之。
世祖之征赫連昌,敕栗磾與宋兵将軍、交趾侯周幾襲陝城。
昌弘農太守曹達不戰而走。
乘勝長驅,仍至三輔。
進爵為公,加安南将軍。
平統萬,遷蒲坂鎮将。
時弘農、河内、上一黨一三郡賊起,栗磾讨之。
轉虎牢鎮大将,加督河内軍。
尋遷使持節,都督兗相二州諸軍事、鎮南将軍、枋頭都将。
又為外都大官,平刑折獄,甚有聲稱。
卒,年七十五。
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贈太尉公。
栗磾自少治戎,迄于白首,臨事善斷,所向無前。
加以謙虛下士,刑罰不濫。
世祖甚悼惜之。
子洛拔,襲爵。
少以功臣子,拜侍禦中散。
有姿容,善應對,恭慎小心。
世祖甚加一愛一寵一,因賜名焉。
車駕征讨,恆在侍衛,擢領監禦曹事。
從征涼州,既平,賜奴婢四十口,轉監禦曹令。
恭宗之在東宮,厚加禮遇。
洛拔以恭宗雖則儲君,不宜逆自結納,恆畏避屏退。
左轉領侯宮曹事。
頃之,襲爵。
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甯東将軍,和龍鎮都大将,營州刺史。
以治有能名,進号安東将軍。
又為外都大官。
會隴西屠各王景文等恃險竊命,私署王侯,高宗诏洛拔與南一陽一王惠壽督四州之衆讨平之,徒其惡一黨一三千餘家于趙魏。
轉拜侍中,殿中尚書。
遷尚書令,侍中如故。
在朝祗肅,百僚憚之。
太安四年卒,時年四十四。
洛拔有六子。
長子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
少拜羽林中郎,遷羽林中郎将。
延興初,敕領甯光宮宿衛事。
遷屯田給納。
太和初,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長安鎮将陳提等,貪殘不法。
烈受诏案驗,鹹獲贓罪,洛侯、目辰等皆緻大辟,提坐徙邊。
仍以本官行秦雍二州事。
遷司衛監,總督禁旅。
從幸中山,車駕還次肆州,司空苟頹表沙門法秀玄惑百姓,潛謀不軌,诏烈與吏部尚書囗丞祖馳驿讨之。
會秀已平,轉左衛将軍,賜爵昌國子。
遷殿中尚書,賜帛三千匹。
于時高祖幼沖,文明太後稱制,烈與元歪,陸叡,李沖等各賜金策,許以有罪不死。
加散騎常侍,遷前将軍,進爵洛一陽一侯。
尋轉衛尉卿。
從駕南征,加鎮南将軍。
及遷洛一陽一,人情戀本,多有異議。
高祖問烈曰:“卿意雲何?”烈曰:“陛下聖略淵遠,非愚管所測。
若隐心而言,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
”高祖曰:“卿既不唱異,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
宜且還舊都,以鎮代邑。
”敕留台庶政,一相參委。
車駕幸代,執烈手曰:“宗廟至重,翼衛不輕,卿當祗奉靈駕,時遷洛邑。
朕以此事相托顧,非不重也。
”烈與高一陽一王雍奉遷神主于洛一陽一,高祖嘉其勳誠,遷光祿卿。
十九年,大選百僚,烈子登引例求進。
烈表曰:“臣上或近臣,下不決引一人,疑而恩出分外,冀荷榮祿。
當今聖明之朝,理應謙讓,而臣子登引人求進,是臣素無教訓。
請乞黜落。
”高祖曰:“此乃有識之言,不謂烈能辨此?”乃引見登,诏曰:“朕今創禮新邑,明揚天下,卿父乃行謙讓之表,而有直士之風,故進卿為太子翊軍校尉。
”又加烈散騎常侍,封聊城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
及穆泰、陸叡謀反舊京,高祖幸代,泰等伏法。
賜烈及李沖玺書,述金策之意。
語在《陸叡傳》。
是逆也,代鄉舊族,同惡者多,唯烈一宗,無所染預。
高祖嘉其忠一操一,益器重之。
歎曰:“元
能左右馳射,武藝過人。
登國中,拜冠軍将軍,假新安子。
後與甯朔将軍公孫蘭領步騎二萬,潛自太原從韓信故道開井陉路,襲慕容寶于中山。
既而車駕後至,見道路修理,大悅,即賜其名馬。
及趙魏平定,太祖置酒高會,謂栗磾曰:“卿即吾之黥彭。
”大賜金帛,進假新安公。
太祖田于白登山,見熊将數子,顧謂栗磾曰:“卿勇幹如此,甯能搏之乎?”對曰:“天地之一性一,人為貴。
若搏之不勝,豈不虛斃一壯士。
自可驅緻禦前,坐而制之。
”尋皆擒獲。
太祖顧而謝之。
永興中,關東群盜大起,西河反叛。
栗磾受命征伐,所向皆平,即以本号留鎮平一陽一。
轉鎮遠将軍,河内鎮将,賜爵新城男。
栗磾撫導新邦,甚有威惠。
劉裕之伐姚泓也,栗磾慮其北擾,遂築壘于河上,親自守焉。
禁防嚴密,斥侯不通。
裕甚憚之,不敢前進。
裕遺栗磾書,遠引孫權求讨關羽之事,假道西上,題書曰:“黑矛公麾下。
”栗磾以狀表聞,太宗許之,因授黑矛将軍。
栗磾好持黑矛以自标,裕望而異之,故有是語。
奚斤之征虎牢也,栗磾别率衆所部攻德宗河南太守王涓之于金墉,涓之棄城遁走。
遷豫州刺史,将軍如故,進爵新安侯。
洛一陽一雖曆代所都,久為邊裔,城阙蕭條,野無煙火。
栗磾刊辟榛荒,勞來安集。
德刑既設,甚得百姓之心。
太宗南幸盟津,謂栗磾曰:“河可橋乎?”栗磾曰:“杜預造橋,遺事可想。
”乃編次大船,構橋于冶坂。
六軍既濟,太宗深歎美之。
世祖之征赫連昌,敕栗磾與宋兵将軍、交趾侯周幾襲陝城。
昌弘農太守曹達不戰而走。
乘勝長驅,仍至三輔。
進爵為公,加安南将軍。
平統萬,遷蒲坂鎮将。
時弘農、河内、上一黨一三郡賊起,栗磾讨之。
轉虎牢鎮大将,加督河内軍。
尋遷使持節,都督兗相二州諸軍事、鎮南将軍、枋頭都将。
又為外都大官,平刑折獄,甚有聲稱。
卒,年七十五。
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贈太尉公。
栗磾自少治戎,迄于白首,臨事善斷,所向無前。
加以謙虛下士,刑罰不濫。
世祖甚悼惜之。
子洛拔,襲爵。
少以功臣子,拜侍禦中散。
有姿容,善應對,恭慎小心。
世祖甚加一愛一寵一,因賜名焉。
車駕征讨,恆在侍衛,擢領監禦曹事。
從征涼州,既平,賜奴婢四十口,轉監禦曹令。
恭宗之在東宮,厚加禮遇。
洛拔以恭宗雖則儲君,不宜逆自結納,恆畏避屏退。
左轉領侯宮曹事。
頃之,襲爵。
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甯東将軍,和龍鎮都大将,營州刺史。
以治有能名,進号安東将軍。
又為外都大官。
會隴西屠各王景文等恃險竊命,私署王侯,高宗诏洛拔與南一陽一王惠壽督四州之衆讨平之,徒其惡一黨一三千餘家于趙魏。
轉拜侍中,殿中
遷尚書令,侍中如故。
在朝祗肅,百僚憚之。
太安四年卒,時年四十四。
洛拔有六子。
長子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
少拜羽林中郎,遷羽林中郎将。
延興初,敕領甯光宮宿衛事。
遷屯田給納。
太和初,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長安鎮将陳提等,貪殘不法。
烈受诏案驗,鹹獲贓罪,洛侯、目辰等皆緻大辟,提坐徙邊。
仍以本官行秦雍二州事。
遷司衛監,總督禁旅。
從幸中山,車駕還次肆州,司空苟頹表沙門法秀玄惑百姓,潛謀不軌,诏烈與吏部尚書囗丞祖馳驿讨之。
會秀已平,轉左衛将軍,賜爵昌國子。
遷殿中尚書,賜帛三千匹。
于時高祖幼沖,文明太後稱制,烈與元歪,陸叡,李沖等各賜金策,許以有罪不死。
加散騎常侍,遷前将軍,進爵洛一陽一侯。
尋轉衛尉卿。
從駕南征,加鎮南将軍。
及遷洛一陽一,人情戀本,多有異議。
高祖問烈曰:“卿意雲何?”烈曰:“陛下聖略淵遠,非愚管所測。
若隐心而言,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
”高祖曰:“卿既不唱異,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
宜且還舊都,以鎮代邑。
”敕留台庶政,一相參委。
車駕幸代,執烈手曰:“宗廟至重,翼衛不輕,卿當祗奉靈駕,時遷洛邑。
朕以此事相托顧,非不重也。
”烈與高一陽一王雍奉遷神主于洛一陽一,高祖嘉其勳誠,遷光祿卿。
十九年,大選百僚,烈子登引例求進。
烈表曰:“臣上或近臣,下不決引一人,疑而恩出分外,冀荷榮祿。
當今聖明之朝,理應謙讓,而臣子登引人求進,是臣素無教訓。
請乞黜落。
”高祖曰:“此乃有識之言,不謂烈能辨此?”乃引見登,诏曰:“朕今創禮新邑,明揚天下,卿父乃行謙讓之表,而有直士之風,故進卿為太子翊軍校尉。
”又加烈散騎常侍,封聊城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
及穆泰、陸叡謀反舊京,高祖幸代,泰等伏法。
賜烈及李沖玺書,述金策之意。
語在《陸叡傳》。
是逆也,代鄉舊族,同惡者多,唯烈一宗,無所染預。
高祖嘉其忠一操一,益器重之。
歎曰:“元